搜索
   登录

目录

佛光照阳宝 法水流黔南
所属图书:《阳宝山文化研究》 出版日期:2017-10-01 文章字数:4331字

佛光照阳宝 法水流黔南

佛文化与茶文化有着不解之缘,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互相影响、相映生辉,形成了独特的佛茶文化。佛茶文化始于西汉四川蒙顶山妙济大师,传承于诸方宝刹,兴于唐朝,盛于宋代。如果我们用“禅茶一味”来概括宗门之下禅与茶的不二之处,那么“佛茶一如”就更加准确彰显了佛教与茶的密切关系。

一、阳宝山佛茶溯源

佛茶文化传承圣地阳宝山,在贵定县城以北5千米,系西南名山,名闻遐迩,在明清时期已与四川峨眉山、云南鸡足山并称为西南三大佛教名山。贵定县地处黔中腹地,位于东亚季风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阳宝山海拔1568米,因地势较高,常年云遮雾绕,山间地势平缓,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常有云雾,为茶叶生长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气候和土质条件,据载很早就有僧人在山中种茶。

贵定县有几千年的种茶历史,在隋、唐、宋、元、明、清时期,该地所产茶叶均为上品贡茶。《贵州古代史》载:“栽培茶树……贵定阳宝山、翁栗坡、五柯树、摆耳等地出产,特别是贵定阳宝山的云雾茶最著名,色清味香。”明朝万历年间,莲花寺开山白云大师在阳宝山上亲植茶园培制出“白云茶”,后来宝华上人、然蒲大师、法顺大师、若显大师、宗定大师、维善大师等明、清、民国历代高僧均继承了白云大师遗风,悉心培植阳宝山佛茶。清康熙《贵州通志》记载:“黔省各属皆产茶,贵定云雾山最有名。”“屡著灵异,来朝者众,遂为名山,山产茶,制之如法,可供清缀。”清《黔南识略》载:“山顶茶茁云雾中,为贵州冠。今犹充贡,岁出常不足”。《金鼎山云雾茶歌》载:“黔中茶品阳宝绝,贡茶不盈常外传。”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四月在云雾镇云雾村的关口寨立有石刻碑文,记载云雾茶作为宫廷贡茶,是贵州唯一、全国罕见的有碑文记载的皇室贡茶。清末,贵州巡抚林绍年入朝进献给慈禧和光绪帝的“贵定云雾贡茶”,多产于阳宝山。阳宝山寺庙在新中国成立后渐毁,“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毁灭性破坏,其佛茶文化亦随之一度中断。1997年,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的赵朴初老品饮阳宝山茶后,法喜充满,欣然挥毫“佛茶”二字。阳宝山佛茶文化孕育了佛茶文化之魂,是世界佛茶文化的瑰宝。

二、阳宝山法水

茶与水密不可分,“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唐代“茶圣”陆羽更是在《茶经》中特地指明泡茶之水的择选优劣:“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俗话说:“十分之茶遇七分之水只得七分滋味,七分之茶遇十分之水得十分滋味”。一壶好茶当烹于一壶好水,仅有上好的茶叶尚有不足,没有上好的泡茶专用水,再好的茶叶也无法得以升华。谚语常说好山好水出好茶,阳宝山既有佛茶,更应该有上品泡茶好水,记得星云大师曾有: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的句子。茶既是佛茶,那不妨称泡茶之水为法水。当然此水必然产于深山古刹,具有“清、轻、活、甘、洌”等基本泡茶好水特征。

阳宝山莲花峰上有莲花井,清澈泉水从岩石缝中涓涓流出,泉井底部由规则石板镶成。子夜时会产生白色雾气笼罩井口,次日凌晨才会消失。昔日山中常住饮用颇有讲究,常用此井水煮茶。取井水煮茶,用雾中所取井水最好,雾去之后取水次之。若是饮用原味井水,多以木瓢、竹筒、陶瓷等盛饮,因对此井恭敬故唯不可用手捧而饮。大旅行家徐霞客、大学士丘禾实等人游历此山时都曾尝过莲花泉水。据此正应验了阳宝山不仅有佛茶而且有法水。

三、阳宝山佛茶独特的人文环境

贵定地处中低纬度,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最高气温32℃,最低气温-4℃,年均温14.9℃。降水丰富,年降水量达1131毫米。无霜期长,达295天。日照时数短,太阳辐射弱,旅游舒适度高,非常适合休闲旅游。

贵定地处贵州省的交通要冲,是云南、四川、重庆等地与东部地区相联系的重要通道。黔桂、湘黔铁路和株六复线在此交汇,距贵阳60公里,距龙洞堡机场58公里。区内人口27.3万,县城人口8万,少数民族人口占48.24%。贵定距省会贵阳市、龙洞堡国际机场、黔南州府都匀市、黔东南州府凯里市均在1小时车程内。黔桂、湘黔、株六复线三条铁路和西南出海大通道贵新高等级公路、210国道穿越县城,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素有“黔中重镇”和“贵阳门户”之称。

阳宝山,明清时期与云南鸡足山、四川峨眉山并称西南三大佛教名山,曾有宏大的寺庙建筑群,现今遗址尚存,山上尚有江南罕见西南一绝贵定独有的和尚墓碑塔林百余座。

四、以佛茶文化提升旅游品味

宜居的气候、便利的交通条件和浓郁的佛教文化底蕴为佛茶文化的打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况且贵定佛茶更得到了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老的首肯,并题字“佛茶”,这是中国其他佛茶产地所不具备的。纵观当前佛教文化旅游整体情况,虽然在一二十年内取得了重大成果,为民众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接触佛教的机会,但目前的层次还是比较低的阶段仅仅做到参观,对于大量民众渴望学习佛法,安顿心灵方面却没有任何办法。开发旅游资源、提升旅游品味要从文化的深层挖掘下手,是大众不仅仅满足眼球的感受,还要有味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的系列觉受,更要有心的洗礼,解决由于物质生活高速发展带来的精神空虚和紧张等一系列问题。而佛茶在这方面恰恰大有用途,佛茶从眼耳鼻舌身意的觉受入手,在行茶、品茶中体味苦空无我,配合梵呗、禅香、禅服、禅剧等系列佛教艺术题材,把单纯的休闲旅游提升为养生安心的文化之旅。

五、着力打造阳宝山佛茶祖庭地位

四大佛教名山中由于五台山地处北方,天气严寒不产茶外,其他三座山均产茶,峨眉山的茶称为峨眉雪芽,普陀山的茶称为普陀佛茶,九华山的茶称为九华佛茶,四大名山外的茶至今还没有发现用佛茶命名的,大多采用禅茶命名,换言之,目前中国叫得上名的佛茶有普陀佛茶、九华佛茶和阳宝山佛茶。九华山针对佛茶文化的打造已经成立的九华佛茶研究会,普陀佛茶也举办了几期的佛茶文化节,2013年北京举办首届北京禅茶文化节,同期普陀山也举办了佛茶文化节,我们禅茶工作组当时是兵分两路,互相支援。佛茶文化的开发目前落后于禅茶文化,当然这个和中国人热爱禅文化有一定的关系。对于禅茶祖庭的打造河北柏林寺在净慧长老的推动下迈出很大步伐,湖南的夹山寺在明禅大和尚的带领下已经走在前列了,其他的还有武夷山的开善寺、杭州径山寺、福鼎的资国寺等等,都在着力推动禅茶祖庭打造工作。对于佛茶祖庭的打造工作,普陀山和九华山还没有启动,我们既然已经成立了贵定佛茶研究会不妨先走在前列,在提出阳宝山佛茶祖庭的口号之后,要组织重量级专家不断地进行论证,通过每年一度的佛茶论坛巩固并最终确定阳宝山为西南佛茶祖庭。

佛茶祖庭的打造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首先贵定佛茶研究会要牵头启动佛茶祖庭阳宝山佛茶文化整理与保护工作。佛茶是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因而在传承历史文化方面有特殊的作用。保护佛茶,一方面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另一方面是出于保护文化方面的考虑。因此,保护佛茶的实质是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使之能够发展和延续。对阳宝山佛教文化遗产进行整理并加以保护,对山里的古茶树进行登记造册,请茶叶专家和植物学家进行相关鉴定,包括树龄、树种等。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请金日光教授在北京化工大学的实验室里为我们检测阳宝山佛茶的各项生命动力元素指标,这对于推动阳宝山佛茶的建设工作是很有必要的。其次,我们要合理规划建设千亩佛茶观光示范园,严格按照佛茶标准进行种植、管理、采摘、生产加工。佛茶生产模式实行“从茶园到茶杯”全程透明式质量控制,对整个生产过程实施全程质量监控。符合国家生态经济建设的要求,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提高茶叶质量和竞争力,对促进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要做好佛茶的系列体验活动区域建设工作,打造佛茶文化街,在景区入口处规划一些佛茶流通区域,使旅游的客人不仅能品尝阳宝山佛茶,而且能携带一些馈赠亲朋好友。恢复建设佛茶院,佛茶院可以集诵经、禅修、古琴、书画、梵呗、禅剧演绎为一体,逢佛菩萨纪念日要举办隆重的供茶仪式,每年可以举办各种层次的佛茶文化夏令营活动。开发佛茶源头莲花泉是非常重要的,单有好茶不行,一定要有好水,所谓好水泡好茶,把莲花泉水进行检测,如果各项指标都合格,那就可以研发出一款泡佛茶的专用水,这样还可以带来很可观的经济效益。

六、制定佛茶标准

制定佛茶标准有利于佛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有利于维护佛茶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目前市场上的佛茶品种主要是以寺院为主的。很多寺院有自己专门的佛茶,如普陀山的普陀佛茶、九华山的九华佛茶等等,这些佛茶品种已遍地开花,但尚未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只有建立佛茶标准,将对佛茶的保护纳入法律体系,增强法律手段在禅茶保护措施中的比重,才能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证市场竞争公平有序地进行。

制定佛茶标准有利于推进茶叶产业化。佛茶的开发是以市场为核心,是在无公害和绿色茶叶生产的基础上更高一级的生产,投资较大,技术要求较高,并要求一定的规模效益,以个体农户为主的生产方式不能适应佛茶生产要求。因此,加强和提高茶叶生产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由个体农户分散经营逐渐向大户、私营企业、龙头企业等集中,通过契约关系将出口企业、龙头企业、基地和农户比较紧密地组织起来,能提高了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制定佛茶标准有利于增加企业和茶农收入。茶叶生产性收入的增加是茶叶企业和茶农增收的基本途径。制定佛茶标准,有利于保护区域特色优质茶叶品牌,提升茶叶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优质优价,是实现茶业生产性收入增加的有效措施。

制定佛茶标准有利于保障公众对茶叶产品的消费安全。佛茶标识是一种质量标志,证明产品是按照佛茶标准的要求生产的。佛茶的生产是实现农业标准化的具体体现。生产佛茶应有一整套严密的质量体系,包括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产品标准以及产品包装标准和储藏、运输标准。其中以生产技术为核心,通过生产技术控制来保证茶叶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卫生。在佛茶生产过程中,通过执行佛茶标准,将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生产和管理的轨道,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未经过佛茶标准认证的产品,不能称为佛茶产品,也不得使用任何佛茶产品标志。

七、牵头举办佛茶论坛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相关的文化资源挖掘不够,今年仅举办佛茶研讨会,在业界小规模的进行研讨,起到在佛茶界发出声音作用,今后我们佛茶研究会要广泛联系业界机构和同仁,联合举办各种佛茶文化活动。可以考虑成立佛茶战略合作联盟,每年由联盟成员做东道主,承办佛茶论坛,其主题也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地向解决大众身心种种问题上靠拢,这样我们的佛茶论坛才能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越办越好。

阳宝山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