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所属图书:《阳宝山文化研究》 出版日期:2017-10-01 文章字数:7341字

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中国人休闲生活的一部分。2016上半年贵州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2.57亿人次,同比增长39.2%;实现旅游总收入2241.36亿元,同比增长41.1%。当旅游成为个人和家庭的正常消费活动之后,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在有限时间内跑景点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了,而是更倾向于从表面观光走向深层了解,希望能够从在异地的游览过程中获得一些认识或知识,包括历史的、生活的、文化的、民俗的、艺术的等方面,感受异域独有的文化,这就是文化旅游。佛教文化旅游是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各地区有名的佛教圣地,有条件的大多已经开发成为旅游景点,这些景区以其丰富的佛教文化吸引着众多的朝圣者和旅游者,为景区带去经济收益的同时也使佛教文化得以传播。阳宝山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佛教文化,明清时期属于西南地区三大佛教名山之一,目前贵定县委、县政府投入大量财力智力进行阳宝山的恢复重建,阳宝山的开发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结合其他佛教资源开发的经验对阳宝山的开发重建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阳宝山佛文化教旅游的概念

1.佛教文化旅游的概念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至5世纪的印度,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与中国的儒家道家等学说不断融合,最终演变成为具有中国传统底蕴的佛教文化。佛教在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发展旅游业的资源。根据麻天祥的描述,佛教文化旅游属于文化旅游的其中一类,是一种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具体是指佛教徒以佛教文化旅游资源为载体,包括其参学、朝圣、求法、及与各国佛教团体之间的交流;以及非佛教徒以佛教文化为载体,如佛教建筑、雕塑、绘画等为对象的求知、审美、研究等旅游。 [1] 由此可见,佛教文化旅游的主体包括佛教徒与非佛教徒,旅游活动具有宗教性旅游活动和非宗教性旅游活动双重含义。而关于佛教文化旅游的客体——佛教旅游资源,国内学者也进行了研究和分类,赵伯乐把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分为两类:实体性的景观资源,如寺、塔、窟、雕塑、壁画等;活动性景观资源,如庆典、仪式、表演、饮食等。 [2] 本文把阳宝山的佛教旅游资源分类为景观性佛教旅游资源和艺术性佛教旅游资源。而伍亮亮根据不同资源的特性,又把佛教文化资源分为四类:佛教景观资源,包括佛教寺院,名山,雕塑,石窟等;佛教节庆资源,包括佛教节日和佛教饮食;佛教艺术资源,包括佛教绘画、音乐、诗词、舞蹈;佛教哲学资源,包括佛教理念、伦理、礼仪、养生等。 [3] 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细分有利于在开发过程中针对不同性质的资源提出与之相适应的旅游开发策略。

2.阳宝山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

阳宝山上的佛教旅游资源可以分为景观性旅游资源和艺术性旅游资源。

阳宝山位于贵定县城北5千米处,最高处海拔1586米,是贵州省境内的一座有名的山峰,高耸入云,山形奇秀,很早就出现在史料记载当中。《大明一统志》记载:“山高可百余丈,树木森密,殿阁崔嵬,诸峰环向。”清康熙《贵州通志》载:“诸峰翠立,皆面向此山。”清《黔南识略》中记载:“城北十里有山曰宝阳,诸峰环向,远者如拱如卫,近者如府如揖,等其上则诸峰皆在几席下也。” [4] 民国《贵定县志稿》曰:“立于寺前,一览群山,悉如蚂蛭。”得天独厚的自然地形使阳宝山名声在外。而后来建造的寺庙更为其增加了宗教色彩。

阳宝山分为前山和后山,前山名为莲花山,后山名为飞凤山。关于阳宝山上寺院的起源,《现代佛学大系二十八·明系滇黔佛教考》卷四,僧传开山神话第十二记载:“白云,大理人,戒行精严,杖锡遍天下。万历八年(1578)至阳宝山,探幽采胜,直穷薮泽,山地多虎,主僧止之,弗听。裹粮坐泽中,凡八日。时方大雪,僧所止常有鹿卧其地,雪亦弗及,其虎亦绝,主僧异焉。誓复来,必建业林,去十年果来,建千佛阁,备极精巧,前后数十楹,飞甍建瓴,巍然巨观,为黔中名刹。” [5] 《贵州省贵定县地名录》也有记载,“明万历二十四年(1594)山僧白云辟榛建刹于莲花山巅曰莲花寺,由山门、关帝宫、真武殿、观音殿、玉皇殿、千佛楼等建筑物组成。这些建筑物均为砧木石结构,坐西向东,总面积约一千平方米。” [6] 山僧白云在建莲花寺的同时还在后山建造了飞凤寺,包括云池殿、大佛殿、佛庐。

莲花山山脚有一座小青石桥,名为阳宝桥,半山腰有头天门和南天门,莲花寺前还建有脱衣亭等附属建筑。山门前立有四块石碑,各一米见方,上书“千岩万壑”四个大字,相传为贵定当地明末进士丘禾实所书,后来“千岩”二字被捣毁。山门旁边立有一块清嘉庆年间的石碑,记录维修莲花寺的情况,但是由于年久风化,全文已经模糊不清。山门上刻有横幅“绝类轶伦”,左右两联“义薄云天垂千古;中昭日月著千秋”。莲花寺大殿内原有天然莲花石座,上坐一尊一米余高铜制佛像,另莲花寺和飞凤寺中还有百余尊罗汉佛像立于正殿两侧,均为六十厘米高,各殿墙壁绘有精美壁画。《贵州省志·名胜志》记载:“香火鼎盛时,僧众达二百余人,为西南几大名山之一。” [7] 20世纪60年代,寺内的建筑、佛像、石狮和壁画等遭到毁灭性破坏,寺院坍塌,佛像或被捣毁或下落不明,留下一片断壁残垣,萋萋荒草,寂寞地追忆昔日的繁华。

在莲花寺前左侧山坡上,分布着大小塔坟百余座,小土坟百余座,占地数万平方米。有职务的和尚死后葬于塔坟之中,无职务的小和尚则葬于土坟之中。塔坟共有三层,底层为四方形,宽4米,高1.5米,四方雕刻有鱼虫花草及人物像;二、三层为八方棱形,也有六方形或圆形,刻有同样花纹;塔顶由三个扁圆石雕和塔刹重叠而成,高约1米;最底部为墓穴。但几乎所有塔坟都被盗挖,骨灰罐被打碎,如今只能见到康熙时期的骨灰罐碎片。

阳宝山的建筑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但是清晰地被记载于史书和当地上了年纪的人的记忆当中。因此,恢复重建阳宝山遗迹的工作势在必行。

阳宝山上艺术性的旅游资源主要包括阳宝山的传说,与阳宝山有联系的名人故事,阳宝山定期举办的佛教活动等。例如,阳宝山上还有两个山洞,名为观音洞和仙人洞。关于两个洞穴的名称来源,民间流传着不同版本的传说。一说在建造寺院的时候,白云僧人不忍砍伐山上的树木,遂决定分散砍伐周边树林的树木,这时一个疯疯癫癫的老人出现,口中念到“千峰木,无须采,寅时至,井中取”,僧人们果然从附近的一口井中得到了木材。但是却缺少最后一根主梁,众人无计可施之时,一位老太婆上山借宿于一山洞中休息,众僧见老太婆并非常人,就向她求助,老太婆最后说了一句“主殿之梁取于刨花”。僧人们于是用牛胶将数千块木花粘在一起做成一颗大梁,竟然坚如原木,还自然形成龙凤的图案。僧人们为了纪念老太婆,于是将她住过的洞穴命名为观音洞。

明清时期,贵阳的阳宝山与四川的峨眉山、云南的鸡足山并称为中国西南三大佛教名山。僧侣众多,香客盈门的阳宝山得到了很多文人名士的眷顾,徐霞客、王士性、林则徐,汪柱元等名人曾游览观光。丘禾实和邱禾嘉两兄弟曾经在此读书,并赋诗一首:

在阳宝山重建过程之中,今年的农历六月十九日,传说是观音诞辰的日子,很多游客已经按捺不住朝拜祈福的心情爬阳宝山登高望远,许愿祈福。

二、阳宝山发展佛教文化旅游的意义

阳宝山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坏,但是它曾经是贵州地区的佛教中心,具有很高的文物、历史、艺术、审美、科研以及旅游价值。因此,数年前贵定就决心开发和重建阳宝山佛教文化遗址,打造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景区。2015年2月5日,贵定阳宝山文化研究会获批成立,主要负责阳宝山文物和资料的收集汇总,阳宝山相关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召开,以及推动阳宝山的开发工作。2015年2月,贵定县采用“PPP模式”与企业共同合作开发阳宝山,按照“政府项目、基金注资、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核心理念,采取公司制的运作模式,阳宝山遗址公园恢复重建暨旅游度假区项目正式启动。项目总建设期初定为5年,预计投入24亿元,建成集宗教、禅修、养生、度假为一体的佛教文化综合旅游景区。该项目依托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将恢复重建和打造完善“阳宝山大佛”、“弥勒大佛”、“佛茶园”、“莲花寺”、“飞凤寺”及游客中心、莲花广场等配套设施,努力打造成为享誉国内外的佛教名山,重树辉煌。

贵定县开发阳宝山的决心坚定,可见发展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景区的意义非凡。

首先,阳宝山景区的建成和开放势必会丰富贵定当地的旅游结构,为贵定地区带去巨大的旅游收入,同时带动周边商业、餐饮业、娱乐业和其他服务业的发展,提高当地的经济水平和人民的收入。

其次,佛教宁静的生活方式是现代生活重压下的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偶尔避开烦琐的生活和工作,在宗教中寻找身体和心灵的安宁,是人们的追求。杨姗姗指出“在佛教文化旅游中,旅游者不仅可以获得美的享受,还可以透过观察、欣赏、品味这些物质形态的文化资源,获得佛学知识及其承载的相关的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内容,得到美的享受和求知的满足,陶冶性情,愉悦身心,提高精神修养”。 [9] 由此可见,一旦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区建成开放,可以从精神层面影响以及引导信仰缺失的现代人,使其得到精神上的皈依或慰藉,从而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最后,阳宝山见证了黔地佛教的兴衰,是佛教在贵州地区的一个缩影,恢复和重建阳宝山,以阳宝山为依托,积极进行阳宝山遗迹的考古研究,历史资料的整理收集,对阳宝山的佛教历史进行系统的汇编,为黔地佛教增加浓墨重彩的一笔,重塑阳宝山西南三大佛教圣山的地位,提升贵州在佛教界的地位。张进曾写道“文化与产业紧密相关,产业可以依据文化资源获得发展,文化又可借助产业得以传播”。 [10] 佛教文化不能僵死在博物馆,或是出于静态的保护中而期望其得到传承,找到适当的方式走入市场,在被欣赏和体验当中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讲,开发阳宝山是弘扬和发展佛教自身的需要。

三、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策略

阳宝山遗址的开发和重建可以吸收和借鉴成功的佛教文化旅游的经验,然后结合当地的特色进行创造性的开发。现就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开发提出一些具体的开发策略。

1.阳宝山的开发离不开政策的大力支持

阳宝山具有厚重历史,开发阳宝山不同于在一片空地上随心所欲打造纯粹的休闲娱乐设施,需要政府牵头,政策导向,合理科学开发。例如贵定阳宝山文化研究会成立,负责阳宝山文物和资料的收集汇总,这些资料的收集有利于高度还原阳宝山上建筑原貌,打造原汁原味佛教景观资源。政府投入财政资金,或者利用政府信用来招商引资,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

2.引进智力,打造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开发人才队伍

引进智力是深度开发阳宝山佛教文化、还原阳宝山作为西南三大佛教名山历史原貌的重要因素。目前已经成立的相关组织有阳宝山文化研究会,该研究会还需要更多佛教专业人才的加入,为阳宝山的考古和重建贡献才智;莲花寺建立之后,势必要引进深谙阳宝山历史,具备高深佛教知识的主持和僧侣。佛教文化旅游应该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坚持以佛教界为主导,以弘扬佛法为目的的原则。单靠商界人员进行开发,以单纯攫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佛教文化旅游开发注定会失败。建立起合格的高素质的佛教人才队伍来管理寺院,平衡佛教文化自身发展和佛教文化旅游(商业化)势在必行。而打造以弘扬佛法为主,以发展旅游业来支持和促进佛法弘扬的阳宝山佛教文化景区,必须要寻找一位佛法高深并且能够精通管理的主持和僧侣团队。

3.充分挖掘阳宝山的旅游资源

在重建的同时,应该体现佛教文化的内涵,挖掘佛教和历史人文要素,例如修建阳宝山博物馆,介绍阳宝山佛教的历史,与阳宝山有关联的历代名人,宣扬阳宝山所属佛教宗派的教义;修建佛教讲室,定期举办佛教讲坛以及学术及佛教学界交流会;除此之外,阳宝山上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资源——茶。《贵州古代史》中记载:“贵州除威宁之外,各县都产茶叶。安顺出产丛茶和毛尖茶,以鸡场屯和狗场屯的产品最佳;采茶时,大树桥即出现茶市。龙里的东苗坡和贵定的翁栗冲、五柯树、摆耳等处也出产,特别是贵定的阳宝山和最易金鼎出产的云雾茶最著名,色清味香。” [11] 何新华所著《清代贡物制度研究》中也写道:“贵州巡抚进贡的贵定芽茶产于贵定云雾山中,《续遵义府志》引《莼斋偶笔》记述:‘阳宝山在贵定县北十里,绝高耸。山顶产茶,茁云雾中,谓为云雾茶。为贵州茶品之冠,岁以充贡。然岁出常不足额。’” [12] 由此可见,云雾茶是阳宝山的特产,几乎为贵州茶叶之最佳。阳宝山上刻有“佛茶”二字的石刻就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品尝完茶叶之后的挥毫题词。阳宝山已经计划围绕云雾茶资源建设佛茶园,进行茶叶制作销售,品茶和茶艺表演,此外还可以让游客参与茶叶的采摘制作,开发体验经济。

4.充分利用佛教节庆资源

中国很多人并非佛教徒,但是也很喜欢参加佛教节庆活动,因此阳宝山可以定期开展和举办佛教节庆活动来增加景区的吸引力。例如每年二月十九观音圣诞的时候,贵阳黔灵山上的弘福寺都会迎来很多香客上山进香许愿。佛教节日还有正月初一弥勒佛诞生日,正月初六定光佛圣诞,二月初八释迦牟尼出家日,五月十三伽蓝菩萨圣诞,六月十九观音菩萨成道,九月十九观音出家,冬月使其阿弥陀佛圣诞等等。阳宝山可以结合当地的气候因素,游客的出游时间和数量等因素选择几个比较重要的节日来举办庆典活动(例如五月至九月气候适宜出游,游客出游兴致高,可以选择观音菩萨成道日来举办庆典),通过宣传使其成为每年固定的节日,或者与当地的苗族布依族祭祖习俗相结合,推出相应节日活动,从而扩大阳宝山的知名度。节日旅游内容要敢于创新,使得游客在游玩过程中学习和体悟佛教的精神,是心灵得到放松和充实;同时,阳宝山可以在节庆期间,甚至平时提供佛教素斋。如始建于清同治年间的贵阳觉园禅院的临街前半部分就是觉园素斋馆,是目前贵阳市唯一的素食餐厅,每逢佛会节日到此敬香、拜佛、吃斋的各方信众近万人,即使在非佛教信徒的普通民众心中,也是一个吃素食的好去处。

5.采用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开发模式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很多旅游景区除了提供静态的景区游览项目之外,还提供动态的实景表演,使游客不仅能够欣赏到风景,还能够了解景区的历史和人文知识,例如广西桂林的《印象刘三姐》实景表演,西安大唐芙蓉园的《梦回唐朝》等。目前市场上对佛教艺术资源的消费形式主要是佛教音乐、书籍和电影等静态形式,最有借鉴意义的则是少林寺开发创作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把佛教的音乐、武术和中医等艺术形式完美结合,以动态的形式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阳宝山可以借鉴少林寺的做法,结合阳宝山的历史,融合贵定地区少数民族苗族和布依族的民族元素(如鼓龙鼓虎-长衫龙,苗族长鼓舞,苗族雷公舞,白苗古歌,布依山歌十八调等),把佛教艺术资源转变成独具特色的大型动态实景表演。

6.让游客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融入佛教文化

韩国早在2002年就推出了名为“寺庙停留”的佛教体验项目,向大众和游客开放,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该项目已经成为特色的佛教文化旅游项目,在国外游客当中也备受欢迎。游客在寺庙停留期间跟随僧侣进行礼佛、跟僧侣谈心、茶道、108拜、体验僧侣的生活,修身养性;泰国很多寺庙每周或每月固定的时间教授按摩或进行佛教宣讲,佛教开展的活动印成宣传页摆放在各个旅馆里面供旅游者参考,以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国少林寺在这方面的开发包括开设少林药局,武术培训班等。阳宝山可以从中借鉴,推出寺庙静坐体验项目和寺庙停留项目;结合贵定佛茶文化,推出贵定云雾茶手工制作工艺观赏和参与,茶道和茶艺学习项目;定期推出讲经活动等。

7.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游客

针对不同需求的旅游人群,突出不同的旅游卖点:对于没有佛教信仰只图观看静态景色的游客,可以通过突出阳宝山附近休闲娱乐设施来宣传,例如正在修建的高空玻璃栈道,可以满足众多游客探险寻求刺激的欲求;附近高端度假酒店可以满足高端客户会客度假享受清闲时光的欲求;而针对佛教徒,定期举办佛教节庆活动以吸引他们上山祈福;针对宗教学者,定期举办宗教文化交流会,创办杂志等。贵阳花溪打造的孔学堂是近年来贵州文化旅游的典范。毗邻花溪十里河滩,孔学堂在吸引游客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另外,孔学堂定期举办传统文化讲座,为了吸引附近大学生去听讲座,与各高校合作,将听讲座计入学生课外学分的统计,并且定期举办庙会,节庆活动(如我们的节日·春分),让大众在游玩中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都是阳宝山可以借鉴的宣传手段。

四、结语

阳宝山具有天然优势和厚重的历史,重建和开发阳宝山是对贵州佛教的追溯和传承,是贵定人乃至贵州人寻求心灵慰藉和精神信仰的落脚点,也是贵定乃至贵州旅游业的强大支撑力量。但是阳宝山的开发工作任重道远,绝非一蹴而就的工程。只有以政策支持为主导,加大财政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制定合理开发政策,对阳宝山的商业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精确划分,不可偏废,积极借鉴其他佛教文化旅游地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推出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阳宝山的旅游开发和成功便指日可待。


[1] 麻天祥、李小艳:《发展五台山佛教文化旅游》,《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9卷第3期,第69—71页。

[2] 赵伯乐:《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20卷第1期,第42—45页。

[3] 伍亮亮:《我国佛教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中南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第9页。

[4] 杜文铎等:《黔南识略·黔南职方纪略》,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5] 陈援庵:《现代佛学大系二十八·明系滇黔佛教考》,弥勒出版社1983年版。

[6] 贵定县人民政府:《贵州省贵定县地名录》,1983年。

[7] 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志·名胜志》,1987年。

[8] 贵定县人民政府:《贵州省贵定县地名录》,1983年。

[9] 杨姗姗:《西南地区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及意义——以云南为例》,《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第18期,第30—31页。

[10] 张进:《儒家文化产业化问题研究》,《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第56—59页。

[11] 周春元:《贵州古代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48页。

[12] 何新华:《清代贡物制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144页。

阳宝山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