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宝山佛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引言
自神农时期,中华民族就有饮茶的习俗,鲁周公时期得以闻名,唐朝时期,茶文化得以兴起,宋朝时期,茶文化得以在全国范围兴盛,举国上下更是全民饮茶。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茶叶得以传遍全世界,包括茶叶的加工工艺,泡制技术,饮茶的礼仪等都随着茶叶得以在各个国家广为传播,现如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种植茶叶,并衍生了各式各样的茶道精神以及饮茶礼仪。茶连接了中国与世界,茶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佛教和佛茶文化,是茶文化的一朵瑰宝。
一、佛茶文化的由来
关于佛茶的最早记载应该是西汉时期,四川蒙顶山妙济大师亲植茶树。其次是禅宗四祖道信大师在双峰山下修一个大庙,有几百徒众聚集在一起,开荒种田,不作不食,除种植粮食外,最重要的是种植茶树。马祖道一禅师率先在江西倡行“农禅结合”的习禅方式,鼓励门徒自给自足。百丈怀海禅师在江西奉新百丈山创《百丈清规》,并把世俗的生产方式移入佛门,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生产劳作对于茶叶的栽培、加工提供了实践经验。由于新型的禅林经济普通得到发展,寺院栽茶、制茶就在这种自立求生,经济独立的背景下大规模兴起。加之如火如荼的寺院饮茶之风,无疑也刺激了这种生产活动的持续展开。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全面的关于茶方面的巨作。陆羽自幼在寺院长大,乃至其著《茶经》期间,与名僧皎然关系密切,可以说陆羽一直与佛教有甚深联系。经过《茶经》的教化和普及,寺院茶文化逐步走向社会大众。
二、贵定阳宝山佛茶
早在隋唐时期,贵定云雾贡茶就被作为朝廷的贡茶上贡朝廷,贵定县的阳宝山更是当地茶文化盛极一时的地方。明朝时期,阳宝山修建了规模宏大的莲花寺,从此,莲花寺香火旺盛,阳宝山更是与四川峨眉山,云南鸡足山并列为西南三大佛教名山。1997年,佛教协会会长听闻了阳宝山的介绍、品尝了阳宝山的茶叶后,更是对其提出了高度赞誉,并亲自挥毫以赞美佛茶。
三、阳宝山—佛茶文化园
阳宝山地处云贵高原,山上土壤肥沃,且全年气候适宜,雨热同季,周围云雾环绕,整个山间置于云雾中,这样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茶叶的种植,其产出“贵定云雾贡茶”曾在清朝被上贡至朝廷,如今更是享誉海外。受阳宝山佛教的影响,以及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适宜的地理气候,成就了阳宝山佛茶形成的天时、地利、人和。佛茶,与佛结缘,是当之无愧的茶中宝典。
四、明建文帝与佛茶
传闻在明代建文帝时期,建文帝遭王叔朱棣夺权,不得不逃出宫外,成功出逃的建文帝一路到云南贵州等地,寻找龙脉,追查地理,最后选择了贵定,并隐居于仙人洞中,从此品茶养生修善,不问世事。
但是在贵定民间,传说白云长老就是当初出逃的建文帝。最初,建文帝在贵州长顺县的白云山出家为僧,随着白云山逐渐远近闻名,白云山无法为其藏身,于是建文帝来到了贵州阳宝山。于是乎,这段民间传说也成为白云茶与建文帝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
五、徐霞客与佛茶
贵州佛教文化在明清时期得以大力发展,并形成了地方特色的佛教文化,阳宝山更是以其佛茶得以闻名。明代时期,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在旅行途中,就曾住宿与贵定阳宝山,徐霞客本身就对茶颇有研究的一位行家,对茶情有独钟,写了很多的茶事,在其《游记》对阳宝山的佛茶就有相关记载。
六、阳宝山佛茶文化的未来与发展
当前佛茶文化在各个领域中都有渗透,其中包括文化产业、金融地产、新闻出版、影视行业以及旅游行业中都有佛茶文化的足迹。佛茶文化虽然在不同领域发展过程中饱受争议,但佛茶文化为社会注入新鲜血液的功能是不容忽视的。
阳宝山佛茶文化在今后要着力于打造西南佛茶祖庭的地位,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浓郁的佛教文化底蕴,开辟一条以佛茶文化普济苍生的光明大道。为了打造西南佛茶祖庭,必须要做好佛茶文化的深度挖掘和佛茶体验院、供茶院、佛茶古街、莲花泉等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
1.佛茶文化发展现状
我国佛教系统完备,理论知识、佛教的教义以及佛教神秘的宗教信仰各个方面都成熟,使得佛教的文化产业成为一个新兴问题。作为如今支柱产业的文化产业,世界各国的文化产业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佛教又占据了茶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佛茶文化与佛教文化的结合形成了新的佛教茶文化产业。许多寺庙会定期举行一些品茶、识茶、茶道交流等活动,在茶道中顿悟禅学,在禅学中感受茶文化。佛茶文化与新闻行业的相互渗透体现在关于佛茶文化的书籍著作层出不穷。此外,关于佛茶文化的报道也日益增多,2016年在阳宝山举行的“中国·贵州·贵定阳宝山佛教圣地文化论坛暨佛茶文化研讨会”等活动,使得佛茶文化中佛教与茶道,禅学与茶艺不断地渗透到生活中。
佛茶文化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旅游行业的进步,随着佛茶文化日益被更多的人了解,更多的人前往宝阳山,去体验阳宝山佛茶文化。
2.佛茶文化传播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尽管佛茶文化在各个领域中飞速发展着,同时,佛茶文化也遇到了一些阻力,如在广播影视行业中,已有关于佛茶文化的广播,然而由于广播行业自身的劣势,容易受到电视、网络的冲击,价值相对于电视等可观性与趣味性不足等方面的影响,也使佛茶文化的传播受到了影响。同时,由于佛教茶道受众面相对较窄,针对的都是特定的群众,且投资的成本高,耗时长等因素使得许多影视剧导演对佛茶文化方面的作品望而却步。
针对此类的问题,佛教茶文化影视产业可以通过与其他影视作品联合发展从而发展自己的文化。佛茶文化的传播可以通过在火爆的影视作品中对佛茶文化进行穿插介绍,既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也避免了单纯的佛茶文化作品枯燥乏味,有利于激起观众对佛茶文化的了解。
佛茶文化在旅游行业中,由于存在佛茶文化旅游形象不鲜明,产品单一,产品市场过于经济化等问题,阻碍了佛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对此应该对佛茶旅游景区统筹规划,整合茶文化资源,丰富完善茶文化旅游产品,推行体验式的佛茶文化旅游,使佛茶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更具有互动性,避免传播的枯燥单一,让更多的游客了解佛茶文化的禅宗哲学,感受佛茶文化的智慧。
3.以阳宝山带动整个佛茶文化发展
随着佛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感受体验佛茶文化,探讨佛茶文化对心灵安顿的积极作用。尤其信息时代,人们还来不及清理各自朋友圈中的各种垃圾信息,大量的新信息又铺天盖地的进入我们的手机,所以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因为他给了我们一切的一切,并且是最快捷的,也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糟糕的时代,虚假新闻、电信诈骗都在伤害着每个人,如果没有真正的鉴别力,没有佛法的智慧,说不定下一个受伤害的就是我们。而佛茶文化恰恰在对治这种问题方面有独特的功能,是我们应该大力推广的文化。
贵定县成立佛茶研究会,启动佛茶研讨会,聚集各方面专家共聚一堂,各抒己见探讨阳宝山佛茶文化的发展。在此,我建议我们应以阳宝山佛茶作为佛茶文化的发力点,要突出阳宝山佛茶文化的统领地位,把阳宝山放在整个佛茶文化发展战略上来,打造佛茶文化样板——阳宝山,广泛联谊业界机构同仁,大家定期研讨交流,可以轮流做东道主,研讨会或者论坛轮流举办,把我们的贵定佛茶研究会的佛茶标准不断地升级,研究会的工作也要不断的升级,最终大家联合起来成立全国性的佛茶研究机构,此时我们阳宝山就是全国佛茶的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