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定县佛教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一、贵定县基本概况
贵定县位于云贵高原东部、黔南腹地,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跨东经106°50′—107°21′,北纬26°05′—26°46′之间,辖8镇12乡,95个行政村,国土面积1631平方公里。贵定总人口30万,有布依族、苗族、水族、侗族、壮族、回族、仡佬族、白族、满族、彝族、黎族、土家族、傣族、蒙古族、毛南族、瑶族、哈尼族、畲族、东乡族、土族、锡伯族、京族、珞巴族等少数民族,占到总人口的51%。贵定地处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平均海拔1100米,年平均气温15℃,年平均降雨量1100—1400毫米。共有大小河流144条,河网密度达0.446公里,森林覆盖率达48%,物产丰富、生态良好。
贵定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末期贵定县为且兰国地,隋代置宾化县,唐贞观年间置多乐县。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在麦新筑土城,名为“麦新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析新贵县之“贵”,定播州之“定”,合成贵定县,贵定县名由此而来,治所在今旧治镇。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县城移到新添卫所,即今贵定县城。民国初,贵定县属黔中道,1935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1937年改为省直辖县。1949年11月12日贵定解放。
2015年,贵定县地区生产总值69.79亿元,同比增长14.2%,总量和增量分别位居全州第6和第5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9.89亿元,同比增长6.7%;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31.33亿元,同比增长14.7%;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8.57亿元,同比增长15.6%;人均GDP完成29177元。
二、贵定县佛教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条件分析
1.交通区位条件
贵定县东邻麻江县,东北与福泉市毗邻,东南连都匀市,南与平塘县接壤,西南紧靠惠水县,西北与龙里县相邻,北面与开阳县隔江相望,区位优越、交通便捷,距离贵阳市80公里,都匀市105公里,具有“五铁两高一航空”(五铁即:湘黔、株六、黔桂、贵广、沪昆等五条铁路,“两高”即厦蓉高速公路和贵新高等级公路,一航空即龙洞堡机场)的便捷交通网络,既是黔中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城市,更是连接南昆经济带、成渝经济带、“泛长三角”、“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2.旅游资源条件
贵定县自然风光秀美,民俗风情浓郁,拥有“一水(洛北河)、两洞(牟珠洞、燕子洞)、三山(云雾山、斗篷山、阳宝山)、四寨(音寨、晓寨、猛壤寨、杨家寨)”的生态画卷,历史文化、佛教文化、贡茶文化、民族文化的交融发展,使多彩贵定独具魅力。贵定县被授予“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和“中国最佳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等称号,“金海雪山”景区被评为贵州十大魅力景区。目前正在开发和亟待开发的重点旅游景区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斗篷山;省级风景名胜区洛北河;阳宝山佛教文化遗址公园;贵州名胜牟珠洞旅游景区;云雾湖休闲观光度假景区;杨家寨白龙宫旅游景区;马场河天生穿心桥飞天龙水帘洞瀑旅游景区等;阳宝山明清时称为中国西南三大佛教名山,现存遗址被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单位。“金海雪山”——音寨,是贵州省省级首批民族自然保护村,集民族风情、田园风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国家AAA级景区,自然风光秀丽,布依民族风情浓郁,是贵州中南部旅游线上的一颗明珠,有“中华布依第一寨”的美誉,被授予“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酥李之乡的称号。现已初步形成了乡村休闲度假山庄、星级酒店、康体疗养院和旅游地产等集群发展态势,成为环贵阳中心城市重要的休闲旅游度假带。贵定民族文化独特古朴,是代表贵州省参加国内和国际交流的重点民族文化县之一。新铺苗族“长衫龙”原生态舞蹈2003年10月作为贵州省少数民族唯一代表,参加北京第六届国际旅游文化节,被誉为“东方探戈”。云雾苗族芦笙长鼓舞独具特色、古朴原始,被专家们誉为“苗岭文化活化石”,此外,苗族坐花场、跳月、布依族六月六歌会、冬至云雾山民族歌会等民族节日风情浓郁、丰富多彩。贵定是传唱全国的著名歌曲《桂花开放幸福来》的原创地。
3.发展机遇条件
从国际层面上看,世界进入“旅游时代”,旅游基本已经实现了大众化、社会化、休闲化,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权利和普遍的生活方式。
从国家层面上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先后出台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实施旅游基础实施提升、旅游投资促进、旅游消费促进等专项计划,优化休假安排,保障国民旅游休闲时间,旅游业进入了政策红利集中释放其。
省级层面上,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将旅游业作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来抓,把大旅游作为全省千方百计做强的“三块长板”之一,将旅游作为“一把手”工程,作为发展一方经济、繁荣一方文化、涵养一方生态、造福一方百姓的崇高事业,并与一、二、三产发展结合起来,与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与生态环境改善结合起来,与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结合起来,连续11年召开高规格的旅游发展大会。成立了以省长为组长的“贵州省旅游发展和改革领导小组”,省发展改革委、省扶贫办、省旅游局等十多家省直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定期研究旅游发展中的重大事项。明确提出要推动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增长。
州级层面上,“十二五”以来,按照州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的“一圈两翼”发展战略,以“20个旅游景区”建设为重要平台和引擎,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旅游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旅游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黔南州旅游业“十三五”规划》提出,把黔南打造成为世界天文旅游聚集地、国际化山地生态旅游先行示范区、全国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创新示范区、全国大健康养生基地,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的示范地。
县级层面上,贵定县“十三五”提出:积极实施大旅游转型提质行动,塑造贵定旅游新形象依托贵定县“门户型”交通区位条件,深入挖掘山水生态景观资源、民族民俗文化资源以及生态农业观光资源,全面优化县域资源空间布局,创新构建特色旅游产业体系,着力将贵定县打造成为以乡村休闲旅游、佛教文化旅游和健康养生旅游为特色的贵阳都市圈生态休闲旅游集散中心,打造“生态、禅修、养生”三张旅游名片,成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贵州全年性旅游示范县;推进自然旅游资源与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深度融合,实施精品旅游路线打造工程,积极培育率消费新热点,重点开发佛教文化感悟游、乡村休闲养生度假游、农耕文化体验游、民族风情领悟游、户外运动探险游等多层次、全年性旅游模式,构建彰显贵定特色的旅游产业体系;依托重点旅游项目,加快实施旅游服务配套完善工程,进一步强化旅游产业体制转型,全面提升旅游业服务水平,积极实施品牌宣传营销工程,着力提升旅游业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不断扩大消费规模,提高消费质量和水平,加快旅游业发展;2016年定县旅游人数不少于430万人次,以后逐年按照30%以上人数增长。
4.发展基础条件
贵定县将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立县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构建服务旅游新机制、创新旅游发展新模式、构筑旅游协助新平台。贵定县组建了旅游管理委员会、贵定县旅游发展和改革领导小组及贵定县旅游发展服务中心;推进旅游产品由观光为主向观光与休闲度假相结合转变;探索推进旅游与大健康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休闲养生、健康养老、医疗保健及生态营养等健康产品;实施景区深度开发、提质转型,联合营销,促进互惠共赢。依托底蕴深厚、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贵定深度挖掘民族文化,把旅游贯穿于休闲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民族文化这四大文化形态之中,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
2015年,贵定旅游人数达到415万余人次,同比增长19.5%,旅游综合收入40.32亿元,同比增长11.5%。2016年前两个月,接待游客13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9亿元,同比双双增长50%以上,实现了旅游“井喷式”增长的“开门红”。
三、贵定县佛教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贵定县佛教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政府高度重视佛教文化的旅游功能开发,以曾作为西南三大佛教圣地之一的阳宝山开发建设为抓手,积极打造阳宝山佛教文化品牌,着力打造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区,编制了《贵州省贵定县阳宝山宗教文化旅游景区可行性研究报告》。2014年4月,贵定县委、县政府与阳宝山旅游度假区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按照“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紧密结合贵州省旅游业发展战略部署和新形势下旅游业发展新趋势,在开发过程中依据旅游区的科学价值和欣赏价值,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突出景观资源特点;注重系统性协调,合理利用风景资源。
2015年4月,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区启动建设,总面积1.17万亩,总投资25亿元,集观光旅游、佛教朝圣为一体,旅游区将为僧人、广大信众和国内外游客提供一个空间更大、设施更优、功能更全的修行道场和佛教文化服务平台。目前,已建成莲花寺建筑面积15500平方米;综合服务区2291平方米;上山车道16.8公里,有99道拐、108道弯;上山步道长3.75公里,有6666步阶梯;木栈道1750米,吊索桥220米,离地面距离200米,玻璃栈道175米,上山索道即将启动建设。
贵定县将阳宝山建设成为以佛教历史文化为主题,其他教种为辅助,集宗教朝圣、生态观光、禅修养心等功能为一体的国内外知名的禅修清修、养生养心佛教文化度假胜地,到2018年,贵定阳宝山文化旅游区要创建成为5A级景区。深度挖掘民俗文化资源,以中国稻雕文化艺术节活动为抓手,全面提升稻雕文化艺术节的品牌效应和影响力打造国际知名的稻雕艺术之乡,辐射带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长衫龙、布依山歌十八调等特色民俗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形成以佛教文化为核心,特色传统民俗文化为支撑的文化旅游胜地。
2.贵定县阳宝山佛教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融合深度不够。贵定佛教文化和旅游资源赋存丰富,等级品位较高,如境内的阳宝山是贵州佛教名山,明清时与四川峨眉山、云南鸡足山并称为中国西南三大佛教朝香圣地,久享盛名。然而,由于贵定县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建设资金短缺、旅游人才匮乏等诸多因素,导致佛教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开发深度不够,仍停留在单一产品开发阶段,产品结构有待升级。
二是开发资金不足。资金筹措难,融资渠道未充分打开,招商引资办法不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基础尚未形成,造成资金压力大,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滞后突出,佛教文化挖掘不足,佛教文化旅游产品打造不够。
三是人才缺乏。一方面佛教文化研究人员较为缺乏,导致佛教文化挖掘不够;另一方面表现为缺乏将佛教文化提炼为旅游产品元素,乃至开发为旅游产品的专业化人才和专门人员。
四是资源整合难。首先佛教文化与县内自然旅游景观整合较难。就贵定而言,最为有名的自然旅游资源为一水(洛北河)、两洞(牟珠洞、燕子洞)、三山(云雾山、斗篷山、阳宝山),但因佛教文化主要集聚于阳宝山,与其他自然景观之间的旅游联系相对较小。其次是佛教文化与县内其他人文旅游景观整合不易。在各部门实施文化开发项目中,由于项目所承载的内容、对象、周期等不同,给项目捆绑打造造成了一定困难。再次普定佛教文化旅游开发与周边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缺乏有效对接,在全省佛教文化旅游体系构架中,尚未形成相对稳固的佛教文化旅游线路。由此,因资源整合难,造成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合力不强及综合效益不足的问题突出。
四、贵定县阳宝山佛教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1.高起点规划编制
坚持高起点佛教文化旅游规划编制,通过实施多地佛教文化旅游共同规划编制,努力实现佛教文化旅游区域协调发展,以全县乃至更大范围来做佛教文化旅游。在推动佛教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为取得差异化优势、避免同质化竞争,各个佛教文化旅游景区要依托自身资源条件,结合佛教文化旅游市场个性化、特色化、体验化的发展趋势,加强内涵建设,深挖潜力、精心设计,实行诸如“一景点一品”的差异化发展策略,推进贵定佛教文化旅游精品化、特色化发展。
2.高规格夯实基础
通过构建“物流高速”、“人流高速”、“信息高速”,加强交通设施、水电设施、通信设施、餐饮住宿设施、娱乐设施以及其他辅助设施设备等建设,以拓展佛教文化旅游景区(景点)与外界地区的资源交流,为旅游者进入目的地和在目的地进行旅游活动提供便利。要结合全县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布局和产业发展规划,提高内外交通互联互通水平和交通设施便捷度、舒适度、智慧度。统筹交通建设规划,对通向景区(景点)的公路在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文化旅游发展需要,适当加宽并配置相应观光休闲点。推进以佛教文化为基调的旅游交通引导标识和文化旅游交通导览图建设和编制。
3.高层次业态创新
要发展特色化、个性化佛教文化旅游,推进佛教文化旅游业态创新,推动佛教文化与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融合发展,与大健康、文化、体育等相关产业共生共荣;开发生态观光、休闲度假、避暑养生、文化体验、体育运动等“漫游”佛教文化旅游产品体系。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理念和技术,集中推出和提升改造一批覆盖面积大、带动力强、效益好的精品佛教文化旅游景点、精品佛教文化旅游线路,注重突出特色、完善内容、优化服务,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游客的消费需求和旅游偏好;围绕打造国际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努力打造一批特色佛教文化休闲、佛教文化体验,开展富有佛教文化特色的节事节庆活动。加强佛教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形成包含具有佛教文化内涵的商品、土特产和旅游纪念品在内的特殊旅游商品体系。
4.高水准全域示范
应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全域优化配置各类社会经济资源,实现佛教文化与各类旅游资源深度融合,破除佛教文化旅游点与其他旅游景区(景点)的体制壁垒和管理围墙,实行多规合一,实行公共服务一体化和监管全覆盖。实现佛教文化旅游产品营销与目的地推广的有效结合,逐步实现各种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从景区(景点)拓展到全域,从粗放低效文化旅游向精细高效文化旅游转变。加大佛教文化旅游与农业、林业、工业、金融、商贸、文化、体育、医药等产业的融合力度,实现佛教文化旅游社会共建共享。充分调动各方发展佛教文化旅游的积极性,以佛教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为导向整合资源,推动建立佛教文化与旅游发展融合共建共享机制。
5.高标准人才培训
加强佛教文化研究与保护人才的培养和开发,提高普定佛教文化研究人员整体水平,要努力借助贵州乃至全国研究人员的智慧,通过举办佛教文化研讨会等形式吸引国内外学者对贵定佛教文化的研究。加大对佛教文化旅游开发人才培养,提升佛教文化转化为旅游产品的程度,积极争取与文化、教育等部门的人才培养计划对口合作、共同推进和实施,培养佛教文化旅游服务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