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黔中贵定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发展路线图
所属图书:《阳宝山文化研究》 出版日期:2017-10-01 文章字数:6299字

黔中贵定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发展路线图

阳宝山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定县,距贵定县城北方向约5千米,距离省城贵阳市80千米。文献称之为“黔南之胜”。阳宝山的海拔为1586米,总面积1.17万亩。贵定阳宝山是贵州佛教名山,相传明清时与四川峨眉山、云南鸡足山并称为中国西南三大佛教圣地,曾引来徐霞客、王士性、赵翼、檀萃、林则徐等名人游览观光,并留下一批宝贵的文学遗产和艺术精品。阳宝山的茶被史志上称为“贵州之冠,岁以充贡”。阳宝山分为前山和后山。前山有莲花寺、后山有飞凤寺,还有宫山寺、阳宝云海、阳宝日出等迷人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前山的顶峰叫莲花峰,莲花寺就坐落在莲花峰。明万历二十四年,白云大师在阳宝山莲花寺再创丛林,建12层千佛阁,并到云南铸丈六金佛和五百罗汉供于阳宝山大雄宝殿及千佛阁中。前后楼数十楹,金碧辉煌,巍然巨观,为黔中名刹,声名远播。阳宝山上还有贵州绝无仅有并在中国罕见的和尚坟石刻塔林,面积上万平方米,计有石刻塔坟124座、和尚石墓71座、和尚土坟上百座,分属明代、清代、民国三个历史时期。其中清康熙、雍正时期朝廷册封任命的僧纲司即掌管地方佛教徒事务的大法师等众多高僧均葬于此,至今在全国已属罕见。阳宝山有万山来朝之势,其寺庙群始建于明,经历代增修扩建,形成相当规模,闻名遐迩,是贵州佛教文化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审美、宗教、文物、旅游、历史和科研价值。1982年贵定县政府公布阳宝山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贵州省政府公布阳宝山及在内的洛北河景区为省级文物风景名胜区。

据了解,2015年2月6日,贵州省贵定县阳宝山遗址公园暨国际旅游度假区规划评审会在贵阳举行,预计投资23亿元,将把贵定阳宝山打造成为旅游度假区。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佛教文化资源,打造旅游,定会使阳宝山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首先,阳宝山佛教文化的内涵与自然景色相得益彰,增添了精深厚重的文化氛围。阳宝山的塔林、石头、花草、云海、日出与佛教文化中的传说、故事、形色、教义结合得是那样的美妙自然,可谓是自然与人心造就的奇迹,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就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实现,这正是阳宝山吸引游客的魅力所在。其次,阳宝山佛教文化活动作为特色的旅游项目,增加了旅游的内容,丰富了文化的景观。阳宝山的寺庙具有悠久的历史,参观佛教道场,参加法会活动,品尝佛茶素食,观赏碑刻书法,这一切都为吸引游客创造了条件。再次,阳宝山佛教文化本身具有精神治疗功能,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群,深受竞争带来的生存危机和精神压力,已成为现代人的精神病症,他们希望得到身心的放松、心灵的净化,那么到阳宝山来旅游,缓减压力,应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为此本文提出要大力开发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的战略构想,根据地缘规律、人文景点和交通路线,可以开辟以下三条旅游路线图以此推动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

一、阳宝山寺庙、塔林路线图:莲花寺—塔林—观音洞—飞凤寺—仙人洞—宫山寺及110座脚庵

1.莲花寺

阳宝山的莲花寺坐落于莲花山顶峰,那是一座宏大的木石结构建筑,由山门、关帝宫、真武殿、观音殿、韦驮殿、大殿、玉皇阁、静室、僧房、客房构成,坐西向东,前后共四进院落。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四周有石墙围护。山脚有小青石桥一座,名阳宝桥。半山腰有头天门、南天门等附房建筑。莲花寺山门右侧,原有脱衣亭,数十级青石阶直达山门。山门前有台基,宽约五米,全部用不规则的块石砌筑,上面立有一米见方的石碑四块,碑上阴刻“千岩万壑”四字,字体浑厚圆润,雄健潇洒。据传为明万历进士丘禾实手书,后“千岩”二字被捣毁。由于历年军阀混战,此二字刻石下落不明,只有“万壑”二字,尚幸存至今。1985年,此石刻由县文物部门迁移保存。山门旁有一块清嘉庆年间立的石碑,高二米,宽一米,记述了维修莲花寺的情况,因年久风化剥落,全文已模糊不清。山门有石联一副:“义薄云天垂千古;忠昭日月著千秋”,横额“绝类轶伦”。静室有石联:“月明午夜书声逸;露冷三宵佛号岩”,横匾:“黔山独秀”,字大如斗,笔力苍劲,为清末贵定书法家喻鸣桥所书。莲花寺大殿内原有天然莲花石座,上铸铜佛一尊,高一米有余,其他百余铜铸罗汉、佛像均高六十厘米左右,分列正殿两旁。如今的莲花寺,早被毁坏,那些对联有的只见残迹,有的毫无踪影。“绝类轶伦”的“绝”字,前些年都还十分完整,如今只余下半截。那些铜铸佛像、罗汉也不知去向。明代著名旅游家徐霞客曾在此住宿考察。莲花寺香火盛时,僧众达200余人。游客学士、达官贵人、善男信女前来朝山进香络绎不绝。经考证,在明清时期,莲花寺是贵州僧纲司的驻锡之地,是贵州的佛教中心。现如今莲花寺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已恢复完工。

2.塔林

阳宝山和尚坟地,面积约数平方米,称之为塔林,整个塔林占地1.19公顷,其年代自明崇祯初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最高石塔逾4米。现有灵塔260座由于年代久远,整个塔林群内杂草丛生,墓碑上的文字也很模糊。但石刻塔院浮塔造型还清晰可辨,有圆形、方形、宝塔形、六角形、八角形等,浮塔上的图案有花、草、鱼、虫、兽、人物等。塔坟置之山巅,处于荒野,苍古巍巍,哀怨凄凉。当我们第一眼看见它时,脑海茫然,欲说无言,凝神而思,悲从心出,震撼心底。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保存之好,在贵州省绝无仅有,在中国实属罕见,是目前所发现的完全用石头来建造雕刻的中国最大的僧人坟墓石刻塔林。如此众多的坟茔,是几百年历史的沉积。从碑文的时间看,有康熙初年(1661)的,也有民国时期的。其中雍正十一年(1732)孟秋月所立的“特恩示寂僧纲司法顺号耳明觉灵塔墓”,是所有塔坟中最大的一个。塔墓分三层,加上塔刹,约六米以上,底宽四米,方形,四面有虫鱼花草人物等饰纹,阳刻浮雕。此塔结构独特,布局合理,工艺精巧。阳宝山塔坟墓多数被盗,碑石几乎被毁,碑文漫灭多不可识。有的石椁中可见腐朽的棺木残片,有的坟墓内有破毁的陶片,从坟墓的形式以及塔层的多少可以判断知道坟主的级别。塔林虽然没有嵩山少林寺塔林宏大,但从精巧来看,完全可以与之媲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3.观音洞

位于塔林右上方,在石刻塔院侧面有一个天然溶洞,洞口用方整的料石砌成,正中阴刻“观音洞”三字,因有许多观音显圣的优美传说而得名。洞口朝向西南,洞内宽大,可容纳多人歇凉,观音洞开口大,往内走越来越小,目前尚无法探明其深度,由斜向水泥梯步下至洞内,洞内塑有观音塑像和佛龛,洞口已进行过简单铺装修复。

4.飞凤寺

飞凤寺坐落于飞凤山上,比莲花山低,相距约二里,山上古松挺拔,蔓藤悬垂,寺隐其中,到达山门方可见之。据说是因山体像一只腾飞的凤凰而得名,曾经也是阳宝山又一景观。飞凤寺包括大佛殿、云池殿、佛庐、龙井等。飞凤寺大佛殿内之木雕全身释迦佛像,高约六米,另有六座石雕神佛及狮壁画石等,贵定知县朱延励撰联“一览众山小,万千尘障云”书刻于二石柱上立于山门两侧,今尚有残字在寺前。而现如今还有几间庙宇没有完全损坏。听说飞凤寺殿前大柱粗大,门窗雕刻古朴,飞凤寺旁边山凹处有一眼泉边,琼浆玉液般的泉水从岩缝中涓涓溢出,泉下是用很规则石板镶成的长方小井,真是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泉水十分清澈,盛传此水称为龙泉,此泉水子夜时会产生白色雾气笼罩井口,次日凌晨方可消失。从前涌泉处镶嵌有浮雕石龙头,泉水从龙口流出,泉旁有碑记。昔日山中长老饮用颇有讲究,如果是煮茶雾去之前取水为佳,雾去后取次之。如果是品原味多用木瓢、竹筒或以陶器盛饮,唯不可用手捧而饮,粘上汗气,龙泉之味受损,最佳方法是直吮。传说大旅行家徐霞客游历此山时就是俯卧直吮龙泉;大学士丘禾实来到阳宝山时也是俯卧直吮龙泉。这里地处后山树木林立,环境幽静流传着很多充满神秘色彩的民间传说,飞凤寺与莲花寺对面山遥相呼应,有“云联一片寺前寺,露拥千层山外山”的景观。

5.仙人洞

位于阳宝山后山绝壁悬崖之上,是阳宝山景区最西边,相传为开山和尚白云大师修身养性之所,地势非常险峻,风光无限。沿后山悬崖上只有一道小径攀葛而过,路途十分陡峭,由一条长满青苔的石阶沿壁而上,石径狭窄,仅容一人通过,洞口向西,洞外是数十丈悬崖,可远眺洛北河及山下乡村美景。洞约二十平方米,有佛龛和一尊佛像,佛像较小,洞顶部由长期石笋滴水沉积形成各种熔岩石壁,形态各异。这里传说是白云大师修身养性得道成仙之地,也是众人朝拜的地方。

6.宫山寺

位于阳宝山后山,与莲花寺、飞凤寺形成一个三角形。根据笔者的调研,贵定县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同志介绍说:从出土的石雕麒麟、生活用具之碗底乃是“官窑”制造,为宫中用品,认为是与失踪600多年的明建文皇帝朱允炆有关。我们相信经过不懈的努力,终将有破解之日。如果重建寺庙,既能满足善男信女朝圣焚香之心愿,又能供好古之士游历鉴习,保护与发展兼顾,游乐与赚钱并存,对于一个旅游景点来说,应该是一件两全其美之事。

7.110座脚庵

经笔者调研,听原文广局局长彭荫荪老师说阳宝山脚有大小脚庵110座,包括城内有33座脚庵。主要有:

牟珠洞寺庙

位于贵定盘江镇清定村牟珠洞洞口。建于明嘉靖年间,占地面积500余平方米,砖木结构,明清时,为贵阳到湖南的古驿道。因此徐霞客、吴三桂、林则徐、蒋介石等名人曾在此住宿过。1956年被毁,1982年8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黑神庙

位于贵定昌明镇旧治古城村。始建于明代,清道光年间重修,四合院式,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2001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回龙寺

位于贵定盘江镇狮扑村。始建于清乾隆八年,经同治、光绪年间多次修葺、扩建,形成中轴对称,有朝门、过殿、两厢、正殿等建筑。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现存大殿、两厢、朝门等遗址,过殿已改造为现代建筑。2001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观音庙

位于贵定昌明镇都六良田村。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砖木结构,1966年拆毁,建良田小学,现小学内还保存有部分柱础。

延寿庵

位于贵定德新镇德新村。建于明代,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今为县民政局养老院。在延寿庵范围内有和尚坟若干个。

铁厂大庙

又叫来皇阁,位于贵定云雾镇铁厂村。始建于清中期,砖木结构,四合院式,庙内有一口大钟。

闻江寺

位于贵定宝山街道办事处宝花村。始建于清中期,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由于历史原因全部被毁,现存遗址。

城隍庙

位于贵定宝山街道办事处中山东路108号。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占地面积10000余平方米,四合院式,现存大殿、厢房。1999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山寺

位于贵定城关镇南平村北150米。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现仅屋基和部分厢房残存。

寿福寺

位于贵定云雾镇平伐村云雾小学内。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占地150平方米,为两层木架青瓦建筑,阁楼为原寿福寺仅存下来的建筑,寿福寺其他建筑被改为小学教室。

五显庙

位于贵定德新镇德新村。建于清代,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仅存遗址。

康神庙

位于贵定德新镇德新村。建于明代,占地面积500余平方米,仅存遗址。

旧治关帝庙

位于贵定昌明镇旧治古城村。建筑面积300余平方米,现存正殿屋基、台阶。

旧治大庙

又叫贵定玄真观,位于贵定昌明镇旧治古城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现存大殿一间,目前已作简单维修。

二、佛茶路线图:阳宝山佛茶园—贡茶碑

1.佛茶园

位于阳宝山。阳宝山山峰起伏,海拔均在1200米能以上,终年云雾缭绕,气候特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时而云雾蒙蒙,时而日光照射。年均气温15℃,年降雨量1107毫米,相对湿度80%左右,土层深厚,多为沙砾质壤土,有机质含量为3%—6%,含氮量、速效磷、钾元素均较丰富。阳宝山盛产茶,属“贵定云雾贡茶”系列。贵定云雾茶也叫鸟王茶,早在唐、宋、元、明、清时期就成为皇家贡品。康熙《贵州通志》,民国《贵州通志》等史书皆有记载,属清朝八大名茶之一,是贵州唯一、全国罕见的有碑文记载的贡茶。1986年以来在国际上5次荣获金奖,1997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品尝后欣然题词为“佛茶”,如今“佛茶”碑立于阳宝山下。清末,贵州巡抚林绍年入朝进献给慈禧和光绪帝的“贵定云雾贡茶”,多产于阳宝山。茶艺由白云大师和丘禾实共同研制,又分云雾茶、白云茶、白鹤茶等绿茶佳品,并一直由山僧掌控着该技术及延续传承。站在山顶,依稀可见阳宝山山麓的片片茶园,联想那曾经的佛茶文化以及遥远的历史沧桑,就仿佛听到一曲“茶与名山古刹”的交响曲。

2.贡茶碑

位于贵定县云雾镇鸟王村。鸟王村是由原来的仰望、云雾两村合并而成,是云雾贡茶的发源地和主产区,早在明万历三十五年,鸟王茶就成为进贡皇家的珍品,属历史名茶中的绿茶上品。鸟王村是中国苗族支系中人口最少的海葩苗聚居地,其民俗民风淳朴,无论在生活习俗、民族性格、服饰工艺、婚恋丧葬、民居建筑等方面,都有它独自的特色和人文积淀。走进贵定县云雾镇鸟王村关口寨茶山深处,有一个贡茶亭,亭内有一块贡茶碑格外引人注目,这块历经岁月洗礼的石碑已模糊不清,依稀可以看到“……贡茶定数……及余所派之茶准行停止……纹银四百二十两……”字样,落款日期为乾隆五十五年(1790)。据考证,这是官府的批复文件,1982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三、云海日出路线图:阳宝山云海日出

1.阳宝山云海

阳宝山自然条件优越,地处东亚季风区,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年平均降雨量为1143毫米,平均海拔1000—1300米,地貌类型为喀斯特岩溶地貌类型,谷岭相间,群山林立,风云变幻,云雾滚滚,气候变化莫测。观云海最佳地带是后山飞凤山一带,后山有迷人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站立山顶,山风遒劲,气流的对流更为强烈,云雾变化更为迅疾莫测,转瞬之间气象万千。当今黔南文化界专家汪中行有阳宝山七绝诗两首吟咏阳宝山云海:“万峰绝顶醉晨曦,况伴骄阳眼欲迷。佛境从来多幻象,问君何苦叹神奇。”“谁邀王母银河水,铺就宝山碧玉波。翠拥松枝迎客俏,修来佛地念弥陀。”

2.阳宝山日出

被古人喻为“小泰山”的阳宝山,晨观日出,寺隐雾中,紫气氤氲;前后两峰连接,“千里云山,一望无际”,呈“疑是蓬莱涌洛河,霞光初照成顷波。快门巧借摄魂处,孰忍归来亦奈何。”(转引自彭荫荪主编:《佛岱重光——黔中名胜贵定阳宝山集粹》,2016年编印。)之景象。早晨东方天际出现了鱼肚白,是那么柔和,又是那么光洁。它不断地扩大,仿佛要淹没群山似的。它的底层则微露着淡红色,四周的云也发白了,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它五彩缤纷、光彩夺目。一会儿,那淡红色加深了,范围越来越大,把邻近的云也照得发亮。这时,东方的天空发红了,在重重叠叠的峰峦的最东端,红得最浓、最艳,好像正燃烧着大火,而且在蔓延扩大。先是一角、半圆、全圆,霎时万道金光投向大地,山林亮了,幽谷亮了,溪水也亮了,四野青翠欲滴,阳光普照大地,又是崭新的一天!古人山顶观看,发现“夜光时起,殿中若长虹,烈风碎瓦,乃易以铁”(见《黔诗纪略》卷)。

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的三大路线图,展现了阳宝山佛教文化的丰富内涵,多彩景观。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日益为当今社会人士和游客的关注,使游客在一种肃穆、崇敬的心态中忘却烦恼,达到一种心灵的松弛与净化,让游客在体验阳宝山佛教文化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精神享受,即一种主要以获得心灵净化为目的的审美愉悦与心灵超越。阳宝山不仅仅是黔南贵定人的骄傲,它也属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个贵州人。如今,对阳宝山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已经大规模启动,相信这座黔中佛教名山定会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阳宝山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