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贵定县阳宝山茶禅旅游养生资源探析
所属图书:《阳宝山文化研究》 出版日期:2017-10-01 文章字数:6688字

贵定县阳宝山茶禅旅游养生资源探析

阳宝山在贵州省贵定县城北10里,文献称为“黔东之胜”,早在明清时即与四川峨眉山、云南鸡足山并称为西南三大佛教名山、朝香圣地。明嘉靖年间即在主峰莲花山顶建有著名的莲花寺。阳宝山分前山和后山。前山,古人称其为“芙蓉第一峰”,又叫“莲花山”。后山,地势奇特,形如凤凰,主峰两侧,有两座小山,山势舒展,恰似凤凰张开双翼,因而被称为飞凤山。形如凤冠凤头的主峰前端突起,好像在盯视着前山这朵莲花。整个后山造型犹如一展翅飞腾欲采莲花的凤凰,有“飞凤采莲”宝地一说。贵定县土壤面积共1563.1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面积的95.8%,山地、丘陵、平坝地组成了贵定的土地资源。山地占全县总面积的79.29%,丘陵占17.68%,坝地占2.56%,形成山地、丘陵、陡土、坡土、梯土、坝田、冲田、梯田多种多样的土地资源。全县有耕地面积约13233.4公顷,中低田土多、宜林山地多,适宜于农林牧业的综合开发。“贵定雪芽”,原称贵定“鸟王茶”,或贵定“云雾茶”,产于云雾镇仰望村一带的云雾山中,是中国唯一有碑文记载的朝廷贡茶。康熙《贵州通志》、民国《贵州通志》等史籍志书均有“黔省各属皆产茶,贵定云雾山最有名及云雾茶‘为贵州之冠,岁以充贡’”之记载。2005年8月第五届国际名茶评比中再次荣获国际金奖。2010年被授予“2010年贵州五大名茶”称号。 [1]

一、茶禅文化概述

禅与茶结缘,其原因盖有五:“(一)禅佛徒习禅定,‘务于不寐’,通常不眠或少眠,容易困乏、疲倦,饮茶能兴奋大脑,令人少睡,消除疲劳;(二)禅佛徒平日蔬食简单,营养不足,‘又不夕食’。茶中富含多种营养成分,饮茶可以充饥和补充养分;(三)茶为‘万病之药’,饮茶能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四)佛家戒酒,禅林寺院以茶代酒,举行茶会、茶宴;(五)茶禅一味。” [2] 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丁以寿认为,禅茶主要是指茶品,茶禅则是一种籍饮茶而习禅的修行方式、途径。茶禅一味也可表述为禅茶一味,义为茶禅不二,茶禅一如,即茶即禅。主张用茶禅文化而不用禅茶文化,因为茶禅文化内涵和外延均包括禅茶文化。 [3]

佛门无处不兴茶。唐宋时期的许多名茶,都是出自寺院丛林。 [4] 据不完全统计,总共8万多字的《百丈清规》,共载“茶”字325个,“茶汤”65处,“请茶”21处,“吃茶”15处,可谓字里行间处处有茶香。 [5] 在佛教禅宗典籍中,借茶明禅机,借茶言禅机的公案颇多,这些茶禅公案中字字禅意,句句机锋,充分体现禅的当下性和生活化。茶和修禅都是当今社会极为普遍的一种现象。茶道的精神:和敬清寂。一禅一茶,虽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但是也有相通之处,其关系为非一非异。喝茶是生活中的必需品,如人饮水,唯有自知。而“修禅”则是精神层面需求,其要点乃真正体认不可执着于相,通过参禅体悟人生、净化自心,启迪智慧。因此,茶不仅具有品尝之雅,养生之术,而且还有助道之资,悟禅之机,借茶彰显表法之用。 [6]

阳宝山有着极其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同时也是一座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的生态宝库,进行茶禅旅游养生资源开发,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阳宝山茶禅旅游养生资源开发的当代意义

1.茶禅文化与佛教素食有机结合,能促进餐饮旅游的发展

素食作为我国饮食文化的一大流派,历史悠久,形成了宫廷素食、寺院斋食、民间素食三个支流。素食通常指用植物油、蔬菜、豆制品、面筋、竹笋、菌类、藻类和干鲜果等植物性原料烹制的菜肴。素食以植物性原料为主制作,少油腻、较清淡,同时,以时鲜为主、花色繁多、制作考究、富含营养、健身疗疾、菜名独特,讲究文化。僧侣的进食称为吃斋,“斋”在印度佛教中的原意与“过午不食”的戒律有关,按照规定的时间进食就称为“斋”,所以“斋”字有节制饮食的意义。食,在梵语中称阿贺罗,是有益身心的意思。佛教讲究三界轮回,因果报应,今世通过斋戒修炼,吃素不吃荤,有所禁忌,才能做到“法正”,或者叫“法食”或“正食”。法食就是遵循法制之食,依法之食必然是正食。适合僧侣的有五种净食:食物用火烧熟的谓之火净;用刀去其皮核的谓之刀净;以爪去壳的谓之爪净;将果物蔫干,失去生机才取食的谓之蔫食;取食被鸟啄残的食物谓之鸟啄净。不能做到火净、刀净、爪净、蔫净、鸟啄净的就是“邪命食”,这是佛家的禁忌。 [7] 中国佛教中的“斋”与印度的“斋”不同,从遵时进食,不同于印度佛教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形成不食荤腥的素食传统,这成为汉传佛教的特征。汉传佛教所谓的素食是指植物性原料的制成品。早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前,中国也有素食的说法,但意义有所不同。佛教所谓素食,即不食荤腥,其中“荤”指葱、姜、蒜、韭菜等气味强烈的蔬菜,《梵网经》规定“佛子不得食五辛”。《天台戒疏》释五辛是“蒜、慈葱、兴渠、韭、薤”。《西域记》认为“葱蒜虽少,家有食者,驱令出郭”,这是因为不利于讲经说法的现实原因,为了清净身心,不熏扰他人;“腥”则指通常说的畜类、禽类、海产品。这主要出于佛教的慈悲理念,关爱一切生命。同时,有些饮食以佛教敬仰的圣物来命名,如曼陀样夹饼、七宝五味粥。我国历史上首倡素食制度的是南朝梁武帝萧衍。公元511年,他亲自公布《断酒肉文》,劝导佛教徒严守不杀生的戒律,并身体力行。历史上,唐代受佛教禁律约束,食素者非常普遍,禁断屠杀颇多。除佛教节日外,唐代佛寺中还经常举行一些法会,也有斋众的习惯。佛教的素菜,在烹饪上讲究素料荤作,以素托荤,素形荤名,以所在菜系的风格、烹法、味别来制作素菜,制作的鸡、鸭、鱼、肉(火腿、香肠、肉丸、肉片),惟妙惟肖,吃起来清淡爽口,油而不腻,达到了乱真的地步。素菜的原料离不了豆类(豆腐、豆干、豆油皮、豆筋等豆制品)、面粉(面筋)、油类(菜油、麻油)、蔬菜(笋子、瓜果、黄花、竹荪、鲜菜)、三菇(香菇、草菇、蘑菇)。六耳(银耳、木耳、地耳、榆耳、黄耳、石耳)等。素菜有卷货、有炸货、有卤货、有蒸、有炒、有拌、有腌、有煮,烹饪多样。素食作为我国汉传佛教的一大特色,是佛教饮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佛教养生之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饮食体系的一大流派。

做食品就是做良心,当今食品安全问题严重。佛教讲究业报,其饮食观念也是围绕这个中心的,故对制假者有警慑之作用。佛教素食多以植物性原料制成。植物性原料中,常见的“粮、豆、果、蔬”,一般都含有较多的碳水化合物。蔬菜水果含有多种有机酸、芳香物质和色素等成分,是维生素C、胡萝卜素和维生素B2的重要来源。对促进食欲、帮助消化、维持肠道正常功能以及丰富膳食的多样化有重要作用。所含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果胶是膳食纤维的重要来源,可促进肠蠕动,帮助通便,减少或阻止胆固醇等物质的吸收,有益于健康。植物性原料中的豆类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蛋白质和脂肪为主要成分的大豆(黄大豆、黑大豆、绿大豆),既是膳食中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又是重要的油脂资源;另一类是除大豆外以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的其他豆类,如豌豆、绿豆、蚕豆等。大豆的主要成分大豆蛋白能降低胆固醇的含量。大豆所含的异黄酮属于植物雌激素,可减轻雌激素的促细胞增殖作用,从而减少与雌激素有关的癌症如乳腺癌发生的危险,异黄酮还有抗溶血、抗真菌、抗细菌以及抑制肿瘤等功能。大豆中棉子糖、水苏糖等低聚糖虽是肠胀气因子,但它们具有促进肠道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的繁殖,具有通便清肠、降低血胆固醇和保护肝脏等保健功能。

当今社会,“三高”疾病危害着人们的健康,而许多长寿的人多为素食者,因而佛教素食更增加了人们的兴趣。其实素食并非一定要与信仰挂钩,它也并非佛教徒的专属,但通过佛教文化的熏习,越来越多的人会减少残忍的杀戮,尊重动物的生命和生存权利,节约地球资源,减少饥饿与贫困,降低环境污染。佛教寺院素食驰名全国的也不少,其用料广泛,手艺精细,都很有吸引力。以成都新都的宝光寺素菜席谱为例,冷菜:素火腿、素鸡、素香肠、素炖肝、素板鸡、锅炸、桃仁、麻辣鸡块、鱼皮花生、素顺风、戒香条;热菜:海参锅巴、脆皮鱼、白汁鸽蛋、鱼香排骨、什锦素烩、白油肚片、金钩兰片、烧狮子头、口茉汤、禅悦羹;蒸菜:甜烧白、咸烧白、粉蒸肉、鲜桃羹;饭菜:糖醋莲白卷、水晶黄瓜、姜汁豇豆;座汤:白水银砖。菜品丰富,营养多样,菜品色、香、味俱全,充分体现了佛教素食独特的文化性,使游客对佛教饮食文化感同身受,深受信众喜爱。当然,有些素菜荤名的问题也需要改革,容易使人第一观想不是素的而是荤的,缺乏“佛气”,不利于修行。通过调查,就目前而言,佛教寺院经营素食形成一定规模的尚属少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对佛教寺院素食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开发与利用,可在游客量大的名胜地区设立定点素食餐厅,引入佛教用餐仪制,打造佛教素食品牌,让游客体验佛教文化。同时,医学显示,身体呈酸性的容易得癌症,而素食为碱性食品,可以改变体液的酸碱度,有利于身体健康,预防癌症。佛教主张适度劫杀,反对个人贪欲,普度众生,慈悲为怀,利他不利己、倡导简朴的生活方式,强调三世二重因果,培育惜福之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这对于今天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方面均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佛教素食只要开发合理,将会拥有更大的市场。茶禅与之结合,能够相得益彰,促进相关餐饮行业的发展,增加当地百姓收入,改善生活。

2.通过发展茶禅文化,注重对水源地的保护,能促进健康产业发展

水是生命之源,佛家重视饮水的质量。水在佛家眼中有三种:经过过滤并即时饮用的称“时水”,虽经过滤但被储存饮用的称“非时水”,洗手或洗器物而不饮用的水称为“触用水”。佛家戒律认为,未经过滤的水中有虫,喝带虫的水是犯戒,因为会杀生。 [8] 体现出慈悲为怀的精神。曾在寺院生活过的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是说用不同的水,冲泡茶叶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只有佳茗配美泉,才能体现出茶的真味。《本草备安》认为“茶有解酒食油腻、烧炙之毒,利大小便,多饮消脂肪,去油”。自从佛教在中国兴起后,茶叶很快就成为僧人坐禅不可缺少的饮料,故在许多寺院旁出现了茶园,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现代营养学认为,茶的热水浸出液中含有氨基酸类、盐类、茶多酚、丹宁、糖分、谷氨酸乙酰胺以及其他物质,茶叶碱能使人兴奋,有提神的功效;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为不发(抑制性欲)之药,因为绿茶味凉性,长期饮用自然减少体内之欲火。在进食时间上,佛教有持午、过午不食、非时食等戒律。佛教认为,早晨为天人食时,中午为法食时,下午为畜生食时,夜晚为鬼神食时。因而规定日过正午即不许进食,仅可饮水或浆,称之为持午或吃斋。从修行角度看,这既可避免过于扰民,以节制食欲,又有利于节省时间,有助于禅修,它被列为最基本的十种戒规之一,过去一般都得到遵行。开发茶禅文化,有利于培养善心与惜福之心,有利于促进身心灵的和谐,有利于心灵环保、促进身心康泰。因此,在发展茶叶产业的同时,保护好优质的水源地,采用适当的方法开发之,有利于促进健康事业的发展。

3.开发阳宝山茶禅文化,能促进当地茶产业发展

我国是茶的故乡,茶在我国被誉为“国饮”,“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影响远及海外。历史上有“僧茶不分家”之说,茶艺与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朴实谦和。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来修养心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在精神上追求茶道之意境。更进一步,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9] 。茶道的真谛更需要心境清寂,启发智慧和良知,使人淡泊明志、俭德行事,达到真善美的境界。

“茶佛不分家、茶禅一体”、“茶禅一味”,富于茶道精神,阳宝山茶佛交触,值得研究和开发。目前当地把发展茶产业作为当地的一项重要经济支柱产业来抓。当前,饮茶市场也出现了新的动向,如袋装茶、速溶茶、食品饮用茶、鲜果味茶、罐装茶叶、各类保健茶等,目前茶文化产品仍具有较大的开发空间,包括茶叶、茶具、茶馆、茶楼以及茶俗、茶礼、茶叶包装、设计、宣传等。因此,在产品设计方面,可体现出佛教文化,使茶文化产品具备更高的文化内涵。所以深入探析茶禅文化,对提升当地茶叶产业具有积极的意义。

4.开发茶禅文化能提升阳宝山的旅游收益

“天下名山僧占多”、山水文化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清代画家石涛认为,“山川,天地之形势也;风雨晦暝,山川之气象也;疏密深远,山川之约径也;纵横吞吐,山川之节奏也;阴阳浓密,山川之凝神也;水云聚散,山川之连属也;蹲跳向背,山川之行藏也”。佛教传入后,就逐渐与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山林幽深,云雾缭绕,更显出佛的尊严和神秘,也适合修身养性。佛教名山、佛教寺院从古至今一直是人们游览的胜地。阳宝山是贵州独特的一个地标,是黔南灵山,是生态王国,是一方净土。阳宝山地区受东南亚太平洋季风控制,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夏季受东南海洋季风影响十分显著,冬季受寒潮影响一般较小。贵定县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雨热同期,干湿明显,多云雾照、阴雨天多、气候复杂多变,立体气候明显。多年平均气温15.5℃;极端最高气温34.3℃,极端最低气温-4.3℃,大于10℃的积温5448.7℃,大于0℃的积温5198.5℃,全年累积日照时数1073.9小时,日照百分率为24%,无霜期为289天,多年平均降水量1084.8毫米,蒸发量为1337.1毫米,雾日数为182天,平均相对湿度为78%。 [10] 贵定县植物资源有森林、草地、农作物品种、药用植物、野生经济植物和珍稀名贵植物。贵定县东南部,发育有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灌木丛林、高乔木灌草丛等的中亚热带类型,物种类多为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栎科及高乔木等,构成了县内东南部中亚热带生态的明显特征;西部及北部则是阔叶林、灌丛及灌草丛等植被类型并逐步演变为次生的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少量阔叶林、灌丛及灌草丛等植被类型。2012年,贵定县森林覆盖率39.2%,树种有65科,120属,208种,主要以马尾松为主,其次以杉、栎为多见。在南部山区尚有珍稀树种如红豆杉、银杏、七叶树、楠木、香樟、紫檀等。经济林木有山茶、油桐、乌血、花椒、板栗、酥李、漆树、核桃等。 [11] 阳宝山群峦叠翠、空气清新、环境幽雅,人文历史悠久,自然风光秀美。在开发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主题模式进行打造。同时,可以构筑与贵州其他地区的旅游线,打造更广泛的旅游圈。如阳宝山茶禅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注: 开发模式模式特点产品活动茶禅主题公园模式将散布景点集中于主题公园内,融游览观景、品茶休闲、感悟文化于一体。具有短时高效的特点,让旅客在2—3小时内粗略了解茶禅文化阳宝山茶史展示;阳宝山名茶品评;阳宝山景观游览;茶禅文化节目欣赏茶禅文化村落模式以旅客参与或半参与的活动模式为主体,在采茶、制茶、品茗等活动的过程,感受茶禅文化。具有直观体验的特点,让旅客通过1—2天较为全面了解阳宝山茶禅文化观光茶园游览;采茶制茶体验;品茗习艺休闲;寺院茶礼观摩;禅茶文化节庆)

续表

(注: 茶禅养生园区模式围绕茶禅养生生活建设系列园区,让对茶禅文化有一定理解,有深入体验兴趣的旅客,通过7—10天亲历茶禅养生生活,获得心身愉悦与健康吃斋礼佛;诵读经书;茶禅养生;茶禅研修)

文化是旅游之魂,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是旅游的最高境界。寺观或依山而建,或临水而居,或深入山坳,或隐入洞壑。对于旅游者来说,当游览佛教名胜山水,感受佛教文化魅力的同时,独特的茶禅文化将展现其特有的文化形态,提升旅游者的精神境界。因此积极开发茶禅文化,无疑对发展当地旅游养生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 来源于百度百科。

[2] 丁以寿:《饮茶与禅宗》,《农业考古》1995年第12期。

[3] 丁以寿:《关于茶禅文化概念的思考》,《农业考古》2011年第4期。

[4] 万里:《惠洪觉范禅师与湖湘茶禅》,《世界宗教研究》2009年第3期。

[5] 竺济法:《百丈清规·集佛门茶事大成》,《中国茶叶》2011年第9期。

[6] 释佛心:《借茶话禅机——茶禅公案三则》,《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7] 曹秀华:《中国佛教的“饮食禁忌”对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启示》,《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年第11期。

[8] 曹秀华:《中国佛教的“饮食禁忌”对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启示》,《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年第11期。

[9] 巴兆祥:《中文民俗旅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0] 来源于百度百科。

[11] 来源于百度百科。

阳宝山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