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
所属图书:《阳宝山文化研究》 出版日期:2017-10-01 文章字数:4465字

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

一、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意义

1.阳宝山的地理环境及范围

阳宝山位于我国贵州省贵定县城北5千米,海拔为1566米,总占地面积1.17万亩。阳宝山景区植被茂密,山势巍峨,诸峰环向,有群山朝拜之势,山脚有“黔中第一漂”洛北河河水环绕,阳宝山有前山莲花寺、后山飞凤寺,还有宫山寺、飞来峰、阳宝云海、阳宝观日出等迷人的自然景观,《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31年5月出版)云:“阳宝山在贵定县北十里。高千余尺,树木森密,殿阁崔巍,群峰环向此山,称黔东之胜”。

2.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评价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时期的建筑承载着不同时期的文化,是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据史料记载,阳宝山的佛教建筑始于明嘉靖(1521—1567)初年。在香火鼎盛时期,阳宝山山上曾修建了3座寺庙,即前山莲花寺、后山飞凤寺及飞凤寺左侧的宫山寺。三座寺庙中莲花寺最大,在其香火鼎盛时,僧众达两百余人。从山下沿盘山公路而上,最先让人领略阳宝山佛教文化兴盛的,便是莲花寺遗址左侧的阳宝山石刻塔院,有和尚坟塔林两百余座。由于年代久远,墓碑上的文字已很模糊,但石刻塔院浮塔造型还清晰可辨,有圆形、方形、宝塔形、六角形、八角形等,浮塔上的图案有花、草、鱼、虫、兽、人物等。整个塔林占地十多万平方米,其年代自明崇祯初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最高石塔逾4米,堪称西南一绝。在后山建有飞凤寺等宏大建筑群,有开山和尚白云大师修身养性的仙人洞,丘禾实、邱禾嘉等历代巨儒名人,曾在此秉烛夜读,留下不少珍贵墨宝。经考证,在明清时期,莲花寺是贵州僧纲司(僧纲司是明洪武年间制定)。因此,阳宝山早在明清时即与四川峨眉山、云南鸡足山并称为西南三大佛教名山、朝香圣地。

3.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意义

阳宝山拥有着历史悠久的佛教文化、佛教建筑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共同构成了阳宝山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其文化旅游资源有三个重要意义。

(1)迎合现代旅游发展的潮流。贵州由于有宜人的气候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国内外旅游需求大幅度增长的趋势下,贵州已成为人们选择的旅游胜地。近年来,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也逐步从纯自然的观光旅游向更富有知识性、文化性和娱乐性的文化旅游转变,对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旅游活动抱有浓厚的兴趣,这对于拥有悠久佛教文化的阳宝山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2)促进阳宝山佛教文化的保护与弘扬。旅游资源的保护需要资金和技术的支持,通过开发利用,可以使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为保护和开发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提供强硬的资金保障。同时,旅游活动是一种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人群之间相互接触的活动,通过开发利用,可以为阳宝山与外界创造更多交流机会,有利于阳宝山佛教文化的弘扬。

(3)增加就业机会,发展地方经济。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开发其内在的文化价值,可铸造旅游产品特色,完善旅游产品的结构、增添旅游产品的类型,从而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对于阳宝山旅游开发来说,一方面可以帮助贵定县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增加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也可以成为该县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阳宝山佛教文化建筑现状分析

1.阳宝山佛教建筑原型

如果从现存的建筑遗址和文献记载看,莲花寺的建筑,以木、石结构建筑群为主。这些建筑主要有:山门、关帝宫、真武殿、观音殿、韦驮殿、大殿、玉皇阁、静室、僧房、客房构成,坐西向东,总面积约一千平方米。山脚还有小青石桥一座,名阳宝桥。半山腰有头天门、南天门等附属建筑。莲花寺山门右侧,原有脱衣亭,数十级青台阶直达山门。山门前有台基,宽约五米,全部用不规则的块石砌筑,上面立有一米见方的四块石碑,碑上阴刻“千岩万壑”四字,字体浑厚圆润,雄健潇洒,据说是明万历进士丘禾实的手迹。飞凤寺和宫山寺的建筑形态和莲花寺建筑形态相似,只是规模较莲花寺小。令人遗憾的是,三座寺庙在新中国成立后渐毁,“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毁灭性破坏,三座寺庙现今仅有房屋地基遗存。

2.阳宝山佛教建筑现状

阳宝山目前现存的佛教建筑遗址主要有:

(1)三寺建筑遗址。前山莲花山顶峰上建造的莲花寺残壁,由山门、韦驮殿、关帝宫、真武殿、玉皇阁、僧房、客房等建筑地基组成。山门旁有一块清嘉庆年间立的石碑,高2米,宽1米,记述了维修莲花寺的情况,因年久风化剥落,全文已模糊不清。山门有石联一副:“义薄云天垂千古;忠昭日月着千秋”,横额“绝类轶伦”。静室有石联:“月明午夜书声逸;露冷三宵佛号岩”,横匾:“黔山独秀”,字大如斗,笔力苍劲,为清末贵定书法家喻鸣桥所书。莲花寺大殿内原有天然莲花石座,上铸铜佛一尊,高1米有余,其他百余铜铸罗汉、佛像均高60厘米左右,分列正殿两旁。如今的莲花寺,早被毁坏,那些对联有的只见残迹,有的毫无踪影。那些铜铸佛像、罗汉也不知去向。后山飞凤山建造的飞凤寺建筑遗址观音殿、大雄宝殿、山门、厢房等地基尚在。宫山寺的建筑虽毁,但地基亦存。

(2)特色独具的和尚坟石刻塔林百余座。莲花寺遗址附近,在数万平方米的斜坡上,有200多座和尚坟组成的塔林,这是贵州唯一,也是中国最大的和尚坟石刻塔林。其中,石刻塔坟124座,石墓71座,还有不少和尚土坟。现在所发现的塔坟碑刻葬期,从明代、清代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时间跨度约为五百五十年。其中清雍正十一年(1733)孟秋月立的法顺灵塔,墓碑正中书刻“特恩示寂僧纲司法顺号耳明觉灵塔墓”,这个碑刻由皇家册封持掌一府僧教的“僧纲司”直接书刻于灵塔墓碑之上,在全国罕见。

三、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及建议

为了满足游客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适应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针对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结合佛教文化旅游发展趋势,有以下几方面对策和建议。

1.保护生态环境,突出景观资源特点

坐落在名山大川、风景秀美之处的佛教寺庙,借助于远离尘嚣的自然环境,使人们对净土的追求在视觉、心理上得到呼应而产生对宗教的归依感,使人的精神在其中暂时游离于社会现实,进入到另一个世界。唐代诗歌中的名句“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描写的都是寺院景致。由于有优美的环境,寺院除了宗教功能,也是居民们春游、娱乐的最佳去处。阳宝山景区自然资源充足,风水景观良好,为了营造“佛教圣地”的氛围,注重生态环境是首先要考虑的。在阳宝山景区佛教文化建设中应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处理好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而且呵护景区的空气、河流、植物、地貌等自然生态是佛教界始终遵循的原则。在景区佛教文化建设中应避让古树、名木、遗迹,体现佛教尊重万物生态,包容万千的观念,同时也反映出建筑的历史感和文化积淀。此外,寺院里也应种植花草,实现寺院环境园林化,营造小的生态环境,满足人们心灵真正脱离喧嚣尘世,暂得一方净土的内在需求。

2.保护佛教建筑遗址,重现寺庙建筑

不同时期的建筑反映了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对于历史寺庙的保护、恢复乃至再开发都是展示地方佛教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在阳宝山景区佛教文化建设中,一方面要保护好现存的佛教建筑遗迹、石刻和塔林等遗迹,一方面要选择合理的地理位置复原莲花寺、飞凤寺和宫山寺三座寺庙,力图恢复阳宝山“佛教圣地”的风貌。恢复寺庙建筑历史风貌时,应采取以下原则:

(1)巧于因借——地形与环境的运用。佛教寺庙的选址,要么追求弘扬教义的便利性,要么追求禅宗意境的自然氛围,前者需要选址在交通便利与人流汇聚之地,后者则需要选择在远离尘嚣的山林地。阳宝山自然环境条件良好,为寺庙提供了优美而幽静的外部环境,寺庙建设时应遵循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尽量减少对自然的破坏。

(2)多元化功能的整合。佛教建筑作为纯粹的宗教建筑形制,是内向的,传统的寺庙功能是服务于内部的,以僧侣生活和宗教活动为主题。然而,面对新的时代背景,社会节奏更为迅速,社会需要多元化和开放性,佛教建筑的传统性质面临着更新。佛教建筑已无法作为单一的宗教建筑而独立存在,众多荒废的古寺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因此,对于寺庙的功能进行多元化改造,以开放性的功能布置来满足文化、观光乃至商业需求,对社会和寺庙本身都具有促进作用。在进行阳宝山三座寺庙设计时,一方面,重现传统寺庙的基本布局,保证佛教僧侣生活,宗教活动的纯净性,保证其不受世俗因素的干扰;一方面,兼顾现代寺庙所应具备的教化传播,培养僧侣,旅游观光等功能。设计时应要求功能分区丰富,同时功能分区清晰,具有逻辑性。部分功能,如重要的佛殿功能甚至可能会被赋予双重性:一方面承载佛教的教义和传统;一方面也作为历史认知和观光的对象,要保证出家信徒和普通游客的休闲活动互不干扰。

(3)传承与包容——当代佛教寺庙。传承是指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如设计初期对佛教经典和特质进行研究,包容则是需要对地域文化和地理特点以及社会经济背景情况进行了解,此外,包容还体现在适应现代社会的多元化需求,现代寺庙已不能局限于单一的宗教建筑功能,如商业功能的引入与景观、旅游区的扩充,佛教传播的理念没有改变,但是通过规划,弘扬佛教文化的途径会变得更为多样化。多元的功能依托于传统的佛教文化,以新的建筑形式和组织方式,来填补传统寺庙的不足。

3.挖掘佛教文化内涵,开展佛教文化活动

在进行有形的物质建设的同时,继承和挖掘佛教文化内涵,提高景区文化品位,体现佛教文化特色是阳宝山景区佛教文化建设的又一个重要内容。一方面,进一步整理和深入学习佛学经典,加强内部管理,健全佛教团体制度建设,培养僧才队伍,提升佛教形象,切实把阳宝山景区建设成为中国佛教寺庙建设管理示范区。支持莲花寺、飞凤寺和宫山寺举办佛学、文化、艺术培训班,鼓励僧众通过应试或自费、委培等方式学习深造,提高僧人队伍素质。举行地方僧众“讲经说法”交流大会,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提升贵州省佛教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注重佛教建筑历史文化与现代特征的有机统一,如建设佛学艺术研修院,使其成为“佛教理论研究中心”、“佛教艺术教学中心”、“佛教文化交流中心”、“佛教旅游休闲中心”四大功能于一体的现代中国佛教建筑的典范。

4.加强市场营销,扩大知名度

20世纪80年代,一部电影《少林寺》为河南省带来了千万人次的宗教旅游者,足见市场宣传工作对当地佛教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阳宝山景区进行佛教文化建设时,首先,应与国家佛教协会合作,举办佛教研讨会,广邀宗教界人士和有关专家学者参加。如2016年在贵定举办的“阳宝山佛教文化论坛”,不仅弘扬了佛教文化,同时也为阳宝山做了一次很好的宣传,有利于阳宝山风景区的旅游业发展。其次,与西南地区的峨眉山和鸡足山佛教文化名山甚至国内外佛教界联手共同制定联合营销方案,实施营销方案。第三,设计开发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纪念品,紧紧结合阳宝山佛教文化的特色,发掘本土资源,研究地方特色,注重文化与娱乐相辅、历史与现代的结合,树立多层次消费开发理念,将旅游纪念品不断做大做强,成为阳宝山对外宣传的品牌和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阳宝山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