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凌霄在民主革命中的历史功绩
所属图书:《阳宝山文化研究》 出版日期:2017-10-01 文章字数:8264字

凌霄在民主革命中的历史功绩

凌霄(1878—1951),原名时雍,字汉舟,贵州省贵定县城关镇(即原庆熙镇)人,家中薄有田产。幼年时期就读于私塾,其“性豪迈,喜结交,少年任侠” [1] ,常行抑强扶弱之举。当凌霄步入青年之际,中国社会正处于传统向现代的变革、转型的剧烈动荡时期,革命浪潮风起云涌。他毅然加入革命团体,成为贵州民主革命实践的先行者。凌霄的一生,是积极追随孙中山领导的伟大革命的一生,为中国民主革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首的一批爱国知识分子所发起的维新变法运动席卷全国,就连当时在全国18个省中十分封闭贫穷的贵州也于同年9月,在偏远的贞丰州建立了贵州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治团体——仁学会。虽然维新变法仅维持百余日(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便遭到了残酷的镇压而失败,但其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却起到了开启民智和解放思想的启蒙作用。当时“仁学会”被迫转入秘密活动。但贵州先进知识分子,却“通过商业行庄转运货物之机,从外地夹运了不少进步书刊来贵阳,使新思潮言论不断输入”;或通过教学途径宣传新思想,维新思想在贵州得以广泛传播。随后,1901年,庚子之变,八国联军侵入中国,清廷为挽救其统治,实施“清末新政”。清政府为培养新政人才,不仅兴办新式学堂,还极力派遣学生和鼓励官绅出洋游历。此后“新学”在全国普遍兴起,促进中国近代教育的快速发展,据统计,从1902年到1911年,贵州共兴办了各类堂800余所,留学人员仅1905年一年,通过官方和自费留学的学生即达151名,掀起了贵州历史上首次留学热潮。新式学堂的开办和留学的产生,造就了清末时期的贵州第一代挣脱封建儒学束缚并吸取西方民主思想的现代知识分子。

1905年,清政府在组建新军的同时,仿效日本军制,在全国18行省省城创办新式陆军小学堂,作为培养陆军军事人才培养基地。按《陆军学堂办法》规定:凡已开办了武备学堂的省,一律“就原有之学堂改办,未设立者迅速筹款创办” [2] 。陆军部令各省军事学堂一率改称陆军小学。“教以普通课及军事初级学,并养成其忠爱勇武,机敏驯优之性质,以植军人之根本” [3] 。学生由省内各府、厅、州、县保送,如系武备学堂毕业者,20岁以下者亦可报考。学制三年,学业期满后保送陆军中学。贵州于1906年(光绪三十二),在原武备学堂(1898年所建)地址省城次南门外旧铸钱局(今区境为贵州黔剧院与原贵州教育学院所在地)创办陆军小学堂。到辛亥革命爆发前,共办5期,学生500多名。经过培养这些学生大都成为贵州近代史上的军事人才。1908年,凌霄经地方保送到贵州陆军小学堂第三期学习。其间与二期学生沿河席正铭、同期学生修文阎崇阶等结为好友,思想日趋进步。在校期间加入同盟会(一说加入自治学会),并成为贵州同盟会的激进派。凌霄著《贵州革命史》第三表中称:张铭、凌霄、喻鸿图、李元著、简书、黄之萌等均属于贵州同盟会中之激烈派。

1902年,全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派黄市诚、刘翼卿到贵州进行民主革命思想宣传 [4] 。平刚、乐嘉藻、张忞等知识分子接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于1904年(清光绪三十)8月,建立贵州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科学会,“同时也是这个时期全国首批革命团体之一” [5] 。不久,平刚因在慈禧七十寿辰之际,不仅剪了掉辫子,还写副对联讽刺慈禧,被革去秀才,责打手心。便于1905年愤然流亡日本。正值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成立。平刚参加同盟会,并成为同盟会贵州分会会长。同盟会成立以后,积极在国内发展会员,并极力推行以武装起义推翻清朝统治的主张。当时同盟会势力主要集中在海外,特别是在日本,而国内甚微。在以孙中山为首的领导人号召下,许多同盟会会员纷纷潜回国内,开展武装革命活动。1908年,“平刚将准备好的起义檄文等派人送到贵州” [6] ,力促张忞计划在贵阳起事响应。“张在贵阳华严寺暗设革命据点,秘密筹划起义;一面联系陆军小学监督赵均腾,教员胡成久、文崇高、廖谦、谌祖式,学生魏维新、凌霄、肖健之、艾福芸、李元著等” [7] ,图趁机劫省军械局,夺占贵阳起义。不幸事情泄露,清廷到外抓捕武装起义骨干分子,张忞、王宪章等逃往省外,贵州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科学会随之解体。科学会会员多分别转入贵州同盟会分会,或1907年以张百麟为首,包括钟昌祚、周素园、黄泽霖等人建立的自治学社。不久在同盟会贵州分会会长平刚的引荐下,自治学社集体加入同盟会贵州分会。1910年,凌霄以优越的成绩毕业,按惯例成绩优秀者可升入武昌陆军第三中学学习。但当时武昌陆军中学堂新校舍尚未落成,通知各省学生延缓半年入校。凌霄只好返回籍,在贵定私立肇基小学任教习和堂长(即校长),继续参与自治社、同盟会活动的革命活动。

1910年至1911年,随着清政府“预备立宪”骗局的暴露,在全国革命形势发展的影响下,贵州自治学社领导人最终抛弃了立宪改良的幻想,开始接受同盟会方略,由维新改革转向了反清革命的立场,为贵州辛亥革命蓄积了厚重的力量。1911年10月10日,推翻清王朝统治的辛亥首义在武昌爆发并取得了胜利,随后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脱离清王朝统治。同年11月4日,贵州爆发了以自治学社为核心,联合宪政预备会、新军、陆军小学学生及哥老会成员的武装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贵州的统治,成为全国第八个宣布独立的省份,并于同月6日建立了大汉军政府。

贵州辛亥革命爆发,凌霄与陈开钊(勉斋)亦在贵定、龙里悬旗响应,宣布独立。贵州光复后,凌霄先任“黄泽霖总统府之厅长,参赞军务” [8] 。都督杨尽诚为扩编陆军为四个标,力邀凌霄任贵州军政府辖军第三标营长。随即,凌霄与敢死队长陈开钊赴贵定招募及训练新兵。此事尚在进行中,1912年2月2日,以任可澄为首的立宪派勾结以刘显世为代表的地方保守势力及以郭重光为代表的哥老会旧势力,发动“二·二”兵变。自治学社领导人、五路巡防营总统黄泽霖被杀,自治学社领袖、枢密院院长张百麟出逃。革命党人云流星散,多逃往省外,大汉军政府权利旁落于宪政预备会、地方团练手里。3月初,唐继尧带滇军悍然入黔,并自任贵州都督。对贵州自治学社骨干成员、新军将士、帮会成员进行大屠杀。一日之内竟集体屠杀千人,血流成河。时,杨荩诚率部两千余人北伐援武昌,已于1912年1月9日到达常德,然正值“南北议和”。黎元洪电令杨荩诚:“请暂驻节常德,以待议和着落” [9] 。凌霄与陈开钊率驻贵定百余部属迎战滇军,并逐向常德杨荩诚部靠近。沿途收容散兵,“至铜仁时,枪增百余支,所部官兵增至三百余人” [10] 。凌霄、陈开钊所部到达常德不久,杨荩诚便到南京谒见孙中山。孙中山令杨荩诚为贵州都督,把北伐黔军编为陆军第八十三团、第八十四团,由席正铭、赵文彬分任团长,凌霄任第八十四团第二营营长。指示财政部拨款15万元为黔军购械款。并由陆军部发给护照,由黔军派员赴沪购买枪械 [11] 。随之北伐黔军在上海购买了德造七九步枪1500支,机枪8挺。始料未及的是,2月15日袁世凯继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解体,国内形势骤然变化,并正式任命唐继尧为贵州都督。这批军械经过上海被扣留。8月,袁世凯政府将北伐黔军编为陆军第42旅,迫使杨荩诚交出军权。八十三团哗变,拥席正铭为黔军荡冠总司令。凌霄及八十四团官兵弃常德赴辰州投奔席正铭。席正铭率北伐黔军回黔,遭到武力阻击。经过几番激战,在袁世凯、唐继尧施压下,席正铭、凌霄等人不得以离开黔军赴上海。凌霄到沪后,与席正铭、李元著、阎崇阶、杨虎等13人结义,共约追随孙中山,矢志革命。

1912年8月,在宋教仁主持下,以同盟会为核心,联合了宗旨相近的320个政党和类似的政治团体,组成了全国第一大党——国民党。推孙中山为总理,宋教仁任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实际主持党务工作。国民党倡导政党内阁,以限制袁世凯独裁,对袁世凯的统治造成了很大威胁。次年3月20日,袁世凯派人于上海车站刺杀了宋教仁。7月12日,在孙中山的策动下,江西都督李烈钧宣布独立,通电讨袁,“二次革命”爆发。

为响应孙中山号召,张百麟即时召集流亡在外的安健、凌霄、席正铭、戴宝辉、王度、王宪章、李元著等贵州革命党人,在上海召开会议。会议一致决定:“坚决追随孙中山先生,完成国民革命”。

“二次革命”中,凌霄与席正铭奉孙中山之命,到淮北组织平淮军,与袁军战于青江浦、盐城一带,失败后回南京。随即与席正铭、王宪章等助讨伐总司令黄兴组织江苏讨袁军18大队,凌霄任队长。“与袁属之张勋、冯国璋部鏖战于紫金山、雨花台。失利后,凌霄复去上海”。由于革命党人准备不足,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二次革命”迅速失败。随着孙中山、黄兴等主要领导人纷纷流亡海外,及11月4日,袁世凯以“叛乱”罪名,下令解散国民党,反袁斗争陷入了低潮。革命党人“意见分歧,或缄口不谈革命,或期革命以十年,种种灰心,互相垢淬,二十年来之革命精神与革命团体,几乎一蹶不振”。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1913年底,贵州籍革命党人安健、张百麟、蔡奎祥、凌霄、席正铭、戴宝辉、王度等相继赴日 [12] ,团结在孙中山的周围,继续进行反袁斗争。

而此时,袁世凯已正式任命唐继尧为贵州都督,唐继尧、刘显世控制着贵州的局面。“刘显世遣弟显治与陈国祥等向袁疏通之,遂发交黔省领运” [13] 。得知此事,1914年5月,凌霄受派回国前往湘西常德截械起义。运械军官除了刘桂初是刘显世亲信外,“同行运械军官姚杰臣,乃辛亥同时起义派出援川之营长,其部下多从前黔军,朱沛林、凌霄日与往还,旧日感情当在” [14] ,这务必有利于夺械行动。凌霄于常德桃源附近夺械成功后,随之在湘西组织起义。此事发生后,同年9月2日上海《时事新报》报道:“官中运有大批军械款项,由湘入黔,路经桃源,为该县巨匪悉数劫去。闻当时有步兵十团张团长,带兵护送,匪来时张伏不敢动,任其饱掠而去” [15] 。贵州革命党人“本以为常德事成,即可乘轮上驰,率众入黔” [16] 。然,不幸事泄,凌霄及欧阳煜、李贵成、田文魁、匡黄、冯云亭、李荣华等七人,被袁世凯的心腹爱将湖南都督汤芗铭所捕,枪决于常德城南郊,并暴尸荒野。黎明之时,凌霄竟死而复生,得人所救(其死而复生之事,较为传奇,版本甚多),被送往上海广慈医院救治。幸好子弹射在后脑头盖骨逢之间,未击中要害,术后取出脑后弹头。医日:“弹在头盖骨间,法宜剖;剖,应施麻醉剂。”凌霄曰:“毋尔”危坐受剖,颜色不稍变。观者、医者咸曰:“凌君真非常人也”(综合周素园《贵州民党痛史》及江介散人之《革命闲话》) [17] 。张百麟、安健、蔡奎祥、简、席正铭、黄烈诚等人,积极为其凑医疗费,但仍不足。张百麟只好向组织申请相关经费,陈其美续资送日本治疗后得痊愈 [18]

因此事,凌霄之弟凌时芳受牵连,被刘显世在贵州捕杀 [19]

凌霄在日本治病期间,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建中华革命党“以为再举之图”。“在中华革命党正式成立大会上,孙中山当众宣誓入党,由陈其美和居正作为孙中山的入党介绍人,这也是给陈其美的一种殊荣。陈其美担任中华革命党六部之首总务部部长一职,主持党内外事务。由于协理(第二号领导人)黄兴离日避居美国,陈其美成为党内除孙中山以外最高领导人” [20] 。凌霄及安健、平刚、张百麟、席正铭、杨荩城等誓死追随孙中山,加入中华革命党,并成为重要成员。8月下旬,张百麟、安健、席正铭、凌霄、杨荩城等,回国策划贵州反袁斗争。张百麟原拟定凌霄伤愈后到重庆接替张泽钧、叶占标等黔北路军事之责。但因情况变化,凌霄伤愈返沪续助陈其美开展讨袁活动。

袁世凯当上大总统不久,便开始紧锣密鼓地为复辟帝制进行准备,1915年1月8日,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中山先生召集全国十八省代表会,发表《讨袁檄文》,并筹划在各省组建中华革命军。当时贵州仅有凌霄及张百麟、安健、席正铭、杨荩诚等革命党人参加。关于贵州省中华革命军的组建,由于张百麟目标过大,杨荩诚不足胜任,任命安健为贵州司令长官、席正铭为司令长官参谋长、凌霄为中华革命党贵州支部长 [21] 。至10月,凌霄受命,赴香港、澳门,经营西南军事和党务,并助阎崇阶、姚煊进行组军驱逐袁世凯心腹龙济光活动。“护国军兴,广东地区人民讨袁、反龙斗争形势的发展与高涨,凌霄与有力焉” [22] 。12月12日,袁世凯到行逆施,宣布复辟帝制。在孙中山的策划之下,半个月后,前云南督军蔡锷与云南唐继尧等人,在昆明宣布云南独立,旋即建立云南都督府,并组织约2万人的讨袁护国军。反对帝制,武力讨袁的护国运动爆发。

1916年初,孙中山委任朱执信为中华革命军广东司令长官,凌霄在该军第一独立旅任旅长。护国战争中,由居正任总指挥的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在山东与北洋军进行的战斗非常激烈。为了扩大战果,孙中山“饬各地党员知军事者驰助之”。凌霄临危请命赴鲁。起初,居正准备让凌霄任第一混成旅旅长。但随着革命军节节胜利,继而围攻胶东重镇潍县,急需大量军需粮秣,加之地方兵患为祸。受居正之命,凌霄转而担任昌乐县军务知事,协办安定地方,筹集粮秣,支援前线。随着反帝制护国运动的不断高涨,袁世凯在位仅83天,于3月22日便被迫宣布取消帝制。5月18日,年仅38岁的陈其美在上海萨坡赛路14号被袁世凯派人射杀身亡。闻之,凌霄悲痛之及,前往上海悼念。由于袁世凯在上海的喉舌,对袁世凯吹捧备至,而对中华革命党多加污蔑。总部决定:“予以炸毁”。凌霄协助陈守廉奉命组成“毁灭队”,先后对《亚细亚报》进行两次爆炸,使报馆遭受严重损失。是年6月6日,窃国大盗袁世凯在众叛亲离下惊惧身死。黎元洪继任总统,于6月29日宣布恢复约法,召开国会。中山先生遂令各地党人停止军事活动。 [23]

袁世凯暴毙身亡后,北洋军阀集团分裂成直、奉、皖等派系。为掌控北京中央政权,各派逐鹿日渐激烈。1917年7月1日,黎元洪被段祺瑞驱走。直系第一号人物冯国璋当上了代理总统,段祺瑞重任总理职务。由于北洋政府拒不执行《临时约法》和召开国会,同年9月,凌霄随孙中山南下广州,联络革命党人于,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在广东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开展护法运动。在南方部分军阀的支持下,组成湘桂联军准备北伐,孙中山被推举为大元帅。次年4月凌霄被任命为大元帅府参军,随后奉命入川襄助。同年,由于段祺瑞兵分东西两路南下镇压,发起“南北战争”,孙中山于5月被迫辞职,护法运动以失败而告终。即便如此,凌霄至1919年,先后任梁山、南川、巴县知事,坚持宣传孙中山的政治主张。“在职期间,凌霄清正廉明,治理有方,颇受地方人士拥戴”。 [24]

随着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皖系败北。孙中山利用粤军陈炯明击败与皖系勾结的桂系军阀势力,次年任非常大总统,筹备北伐,凌霄受命为第三路游击司令。1921年“许崇智率军在湖南与北洋军鏖战,凌霄旋任湘黔边防游击司令,以助许崇智” [25] 。1923年3月,孙中山于广东正式成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简称大元帅府,自任大元帅。凌霄受任大元帅直辖第三军第二路司令。后又改任大元帅府参军与第五师参谋长。大元帅府成立后,1924年1月,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开始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国革命进入到大革命时期。凌霄作为贵州代表与周仲良、李元著、王度、韦杵、简书等出席大会。在“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会场席次图”中标明凌霄席次列为第一。此次大会确定凌霄继任为贵州支部长。

半年后,国共合作创建了中国革命摇篮——广州黄埔军校,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同年10月,孙中山指挥平定广州商团叛乱。1925年2月,广东军政府以黄埔军校学生军和粤军为主力,讨伐广东军阀陈炯明,进行第一次东征并取得胜利。3月,孙中山不幸病逝。1926年7月9日,蒋介石就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并誓师北伐,以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为目的,以讨伐孙传芳、吴佩孚和张作霖三大军阀为对象的北伐战争正式开始。在北伐战争不断取得胜利的过程中,1927年4月12日,为了夺取国民党的领导权,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惨遭血腥屠杀。仅一个礼拜后,蒋介石便迫不及待地在南京建立了“国民政府”。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宁汉合流”之后,凌霄因积极拥护孙中山先生的三大革命政策故,不为蒋介石所用。故凌霄在此时期作为不多,1928年,被贬为中央党史编委会委员。在淡出权力中心的这十余年里,撰写了《贵州革命史》、《平越各县之变记》等多篇回忆文章,为贵州辛亥前后的革命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26]

孙中山逝世后,凌霄虽然逐渐淡出政治舞台。抗战爆发后,凌霄在上海及贵州期间,保护了诸多从事地下工作的共产党员。如张执一(曾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陈沂(曾任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1939年(一说1938)回到贵定。由于凌霄的革命元老历史,自然成为贵定县的头等绅士。以其身份“对中共地下贵州省工委主要负责人邓止戈,地下党员张恒、谭兆雄等在贵定的活动,都是加以保护的” [27] 。“当时凌霄对抗日救亡运动的态度是积极的,因而影响他一家人在抗日运动中的表现也是很积极的” [28] 。1944年“黔南事变”,日军逼近独山。独山在焦土抗战策略中变成灰烬。贵定县驻军欲行之,凌霄出面制止,贵定县城得以保全。1951年3月8日,73岁的凌霄以参与“贵定反共救国军”的历史的、现实的反革命罪行被枪决。直到1991年历经40年的冤案,终得以平反。


[1] 贵定县政协文史委:《贵定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1992年版,第1页。

[2] 苏魏:《清末陆军小学堂研究》,2009年度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练兵处新定陆军学堂办法二十条》,《东方杂志》第1卷第12期。

[4] 刘丽:《辛亥革命前贵州的党派和知识分子》,《辛亥革命与贵州社会变迁——贵州省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2001年版。

[5] 冯祖贻:《贵州第一个革命团体“科学会”的再认识》,《贵阳文史》2005年第1期。

[6] 刘丽:《辛亥革命前贵州的党派和知识分子》,《辛亥革命与贵州社会变迁——贵州省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2001年版。

[7] 吴雪俦、张沺:《贵州辛亥革命党先行者张忞事略》,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编《贵州辛亥风云录》2011年版。

[8] 席之丹:《贵定凌霄二三事》,《贵州文史丛刊》1994年第5期。

[9] 贵定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委会:《贵定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1992年版,第4页。

[10] 黄发政:《凌霄先生革命事迹述略》,《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

[11] 贵定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贵定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1992年版,第3页。

[12] 余宏模:《安健追随孙中山护国运动史绩探证》,《乌蒙彝魂——纪念安健先生诞辰120周年》,贵州省政协文史委编,1997年。

[13] 席少丹:《贵定凌霄二三事》,《贵州文史丛刊》1994期第5期。

[14]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护国文献》(上册),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5页。

[15]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张百麟致陈其美报告策动黔省革命情形函》,《护国文献》(上册),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6页。

[16] 《张百麟致陈其美报告策动黔省革命情形函》,云南省社会科学院,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护国文献》(上册),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7页。

[17] 贵定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贵定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1992年版第6页。

[18] 陈声良:《凌霄先生轶事》,《革命文献(第四十六辑)》第239页。

[19]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张百麟上孙中山夺取军械蓼函》,《护国文献》(上册),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1页。

[20] 翁泽红:《孙中山的入党介绍人陈其美》,《文史天地》2011年第12期。

[21] 黄发政:《凌霄先生革命事迹述略》,《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

[22] 贵定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贵定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1992年版,第6页。

[23] 贵定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贵定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1992年版,第8页。

[24] 黄发政:《凌霄先生革命事迹述略》,《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

[25] 黄发政:《凌霄先生革命事迹述略》,《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

[26] 周渝:《贵州的革命元老——凌霄》,《贵阳文史》2012年第6期。

[27] 蒙凯:《凌霄参与“贵定反共救国军”疑团》,《炎黄春秋》2012年第3期。

[28] 贵定县政协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贵定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1992年版,第102页。

阳宝山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