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宝山文化简析
阳宝山,古亦称为“宝山”、“杨宝”,贵定县在其阳。据典籍记载,阳宝山战国末期为且兰国地,晋成帝咸康六年属后牂牁郡,隋属宾化县,唐贞观年间为多乐县地,宋太祖建隆二年属“麦新城”,南宋嘉泰元年为“新添城”地,明万历三十六年为贵定县地。
明清时期阳宝山与四川峨眉山、云南鸡足山并称为西南三大佛教名山。其之所以能为西南三大佛教名山之一,与其自然环境、寺庙僧侣、阳宝山佛茶、名人遗迹等各方面的突出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阳宝山之自然环境
俗语云,“天下名山僧占多”,体现了佛教与山岳的密切关系。佛教注重选择清静无为的修身境地,结合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思想,以及世俗玄学家旷达放任、纯任自然的风尚,种种因素使寺庙的建造选址往往流连于名山大川之间,佛教与山岳、山岳风景紧密相连。寺庙周边环境、前山、后山、周边村落与寺庙都有密切的生产、生活联系。 [1]
明清两代,贵州佛教在中国佛教史上有自己的地位和地方特色,阳宝山以其优越的自然环境、丰厚的文化底蕴成其代表杰作之一。
据明万历《贵州通志》记载,宝山“高峻薄天”,“宝山灵雾”被誉为“新添六景”之首,其时郡人丘东昌登宝山观灵雾之后,作诗:“为霖正欲沾千界,作雾何期蔽九霄。信有龙蟠从变幻,真堪豹隐远烦嚣。”
[2]
《清统志》云:“阳宝山在贵定县北十里。高可百余丈,树木森密,殿阁崔巍,诸峰环向此山,称黔东之胜。”乾隆《贵州通志》载:“山脉自西北来,甚远。由北而南、而东、而西,结峙于兹。诸峰环向,远者如拱如赴,近者如俯如揖,左右者如侍如卫。登山半,诸峰皆若在几席,及顶则培矣。”
[3]
民国二十六年(1937)《贵州名胜古迹概说》亦云:“阳宝山:阳宝山在贵定县北十里,高可百余丈,树木森密,殿阁崔魄,诸峰环向,远者如拱如卫,近者如俯如卫,登其上诸峰皆在儿席上也。山常青翠,称黔东之胜,前后两寺,有瀑布数丈悬壁间。”
从以上典籍来看,阳宝山有“黔东之胜”之美誉。临山寺而观,夜闻钟鸣,晨观日出,寺隐雾中,紫气氤氲;前后两峰连接,“千里云山,一望无际”,呈“云联一片寺前寺;露拥千层山外山”之景象,堪称中国之“小泰山”。
二、阳宝山之寺庙僧侣
关于阳宝山的寺庙僧侣,古代志书中略有记载,然而记述颇为简略,较难看出阳宝山寺庙僧侣的源流。
首先我们来看距今最近的1995年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贵定县志》有关阳宝山寺庙建筑的整理: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有互相抵牾,自相矛盾之处。万历二十四年的公元纪年也有出入。
从现今网上资料的查找来看,有关阳宝山寺庙的资料也不多,说法也统一在阳宝山建寺于明朝说。
又有民间传说。相传明朝时期阳宝山脉修建有三座寺庙,前山有莲花寺,后山有飞凤寺,在飞凤寺左侧是公山寺,三寺成“品”字形分布,三座寺庙中,又以莲花寺最大。莲花寺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由阳宝山开山和尚白云大师所建,后经历代扩修,形成宏伟规模。
从以上这些现代说法来看,阳宝山被誉为能与四川峨眉山、云南鸡足山鼎足而立的西南三大佛教名山之一,当然也有学者称其为西南四大佛教圣地之一,但是不管怎么说,不难看出阳宝山的佛教影响力在西南地区极大。对此,我们不禁思考,难道其佛教史仅开始于明嘉靖年间?莲花寺是始建于万历二十四年?嘉靖年间?还是永乐年间?白云难道就是阳宝山开山和尚?从情理上来看,时间靠后,似乎有点说不通。为解答这一疑惑,我们多方收罗文献资料,互相发明印证,亦只能寻得蛛丝马迹。
明万历《贵州通志》 [5] 云,“宝山灵雾”为“新添六景”之一。有寺观宝山寺位于(新添)卫北十五里高山之上。“近有僧白云募建千佛殿于寺后左一里许,四山环绕盘拱,真一方胜概。”乾隆《贵州通志》云:“山有祠,明万历中,僧白云再创丛林于后山绝顶,夜时有光起殿中,若长虹亘天。”其中并未说宝山寺的修建年代,也并未说僧白云为阳宝山建寺祖师,仅能看出万历年间白云大师在宝山寺后募建了千佛殿,扩建了宝山寺。
那么,究竟宝山寺始建于何时?要清楚阳宝山的建寺年代,就必须明晰贵州佛教的源流。佛教传入贵州时间无明确记载,贵州地方史志对贵州佛教的传入、分布、发展、演变和影响诸事亦语焉不详,王路平先生经过深入研究分析认为,早在晋代,中原西蜀的佛教便开始影响黔西、黔北和黔东,黔北由于与四川接壤,最早得四川佛教风气之光,后经牛腾布教牂牁,中原佛教得以深入黔北和黔东腹地。至唐代,贵州佛教兴起,黔北和黔东地区由于中原汉族移民的大量涌入及其“襟带川蜀,控扼黔楚”的区位优势,得开放之先,以致唐代佛教流布于黔北和黔东地区。 [6]
综上,我们推断,阳宝山可能建寺于唐代。明清时期是阳宝山佛教鼎盛发展、香火最为旺盛的时期。白云是万历时期阳宝山名僧,其时宝山寺得以扩建,其佛教影响力持续扩大。
在香火鼎盛时期,阳宝山上曾修建有3座寺庙,即前山的莲花寺,后山的飞凤寺以及飞凤寺左侧的公山寺。其中又以莲花寺最大。从现存的建筑遗址看,莲花寺的建筑以木、石结构建筑群为主。莲花寺建筑群主要由山门、大殿、关帝宫、真武殿、观音殿、玉皇阁、韦驮台、静室、厢房等组成,坐西向东,总面积约一千平方米。大殿内原有天然莲花石座,上铸铜佛一尊,高1米有余,其他百余铜铸罗汉、佛像均高60厘米左右,分列正殿两旁。如今的莲花寺,早被毁坏,那些铜铸佛像、罗汉也不知去向。
山脚还有小青石桥一座,名阳宝桥。半山腰有头天门、南天门等建筑。莲花寺山门右侧,原有脱衣亭,数十级青石台阶直达山门。山门前有台基,宽约五米,全部用不规则的块石砌筑,上面立有一米见方的四块石碑。令人遗憾的是,这三座寺庙在新中国成立后渐毁,“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毁灭性破坏,现今仅有房屋地基遗存。
在莲花寺遗址附近,即通往莲花寺道路的左侧一斜坡上,有两百多座和尚坟,称之为塔林。如此众多的坟茔,是几百年历史的沉积。塔林虽没有嵩山少林寺塔林宏大,但从精巧来看,完全可以与之媲美。这是贵州唯一、也是中国最大的和尚坟石刻塔林。其中石刻塔坟124座,石墓71座,还有不少土坟。由于时代久远,墓碑上的文字已很模糊,但石刻塔林浮塔造型还清溪可辨,有圆形、方形、宝塔形、六角形、八角形等,浮塔上的图案有花、草、鱼、虫、兽、人物等。现在所发现的塔坟碑刻葬期,从明代、清代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时间跨度约为550年。其中清雍正十一年(1733)孟秋月立的法顺灵塔,墓碑正中书刻“特恩示寂僧纲司法顺号耳明觉灵塔墓”,这个碑刻将由皇家册封持掌一府僧教的“僧纲司”直接书刻于灵塔墓碑之上,在全国罕见。同时,石刻塔林碑刻中的图画、特异的形制所隐藏的历史谜团有待解读。 [7]
阳宝山是观音道场。由于非常灵验,声名远播,历来信众颇多。遥想明清时期百僧诵经、万人朝拜,钟声阵阵、香雾浓浓的阳宝山莲花寺,是多么热闹与壮观的一幅画面。虽然阳宝山建筑群在1958年“大跃进”中被毁,但每年农历三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前后三天,贵定县的广大民众及周围县市香客仍会邀约朝山,以感受宝山灵韵。
根据多年的风俗习惯,每年到了农历六月十九赶庙会的日子,贵定以及邻县的人们,无论多忙,都会放下手中的活儿,从四面八方不约而同地赶来阳宝山烧香拜佛,参加庙会烧香朝拜的人,人山人海,少则几千人,多则几万人,每年如此,从未改变。从清晨天还没大亮,一直到晚上八点,上阳宝山的路上,行人络绎不绝。
三、阳宝山之佛茶始末
贵定茶文化有着辉煌灿烂的悠久历史。生活在云雾山区的贵定先民是世界上较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祖先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从原生高树茶道茶树的人工栽培就已经开始,到唐朝时,终于在海拔1500米以上自然环境独特、云雾缭绕、日光充足的贵定云雾山区、阳宝山区创出了“鸟王茶”、“东苗茶”、“鱼钩茶”、“白云茶”等早期云雾系列名茶。 [8]
据《金腰带上的明珠——贵州南下通道风物传说》,相传贵定云雾茶盛唐时就列为贡茶,清初时评为全国八大名茶之一。正因如此,使得阳宝山的茶叶频频见诸各种历史文献。《续遵义府志》曾引《纯斋偶记》云:“阳宝山在贵定县北十里,绝高耸,山顶产茶,茁云雾中,谓之云雾茶,为贵州之冠,岁以充贡。”《贵州古代史》载:“栽培茶树……贵定阳宝山、翁栗坡、五柯树、摆耳等地出产,特别是贵定阳宝山的云雾茶最著名,色清味香。”康熙《贵州通志》载:“屡著灵异,来朝者众,遂为名山,山产茶,制之如法,可供清啜。”《清统志》载:“阳宝山……山上产茶,山后为西华山。”《府志》云:“(阳宝)山产茶。”乾隆《贵州通志》载:“(阳宝)山产茶,可供啜。” [9] 清《黔南识略》载:“山顶茶茁云雾中,为贵州冠。今犹充贡,岁出常不足。”《金鼎山云雾茶歌》载:“黔中茶品阳宝绝,贡茶不盈常外传。”
佛门与茶有不解之缘,无庙不种茶,无僧不嗜茶。阳宝山历代高僧,如白云大师、宝华上人、然蒲大师、法顺大师、若显大师等不仅爱茶,并亲自培植创制名茶。
到当代阳宝山的茶正式被赋予“佛茶”之美誉。有关这一名称的由来,要追溯到1997年。这年春天,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在亲自品尝阳宝山云雾茶,并听取了关于阳宝山的历史文化介绍后,挥毫写下了“佛茶”二字。这是中国当代佛教界一代宗师、世界文化名人对贵定云雾茶佛文化内涵的高度评价,使贵定云雾茶增添了历史贡茶与佛教文化共融一体的亮丽色彩。
据当地已年龄近五十岁的胡贵伦回忆,小时候,经常看到山脚下的很多居民每年春天都会上山采茶叶,有的一天要采三十多斤茶青下山。如今,方圆几百亩的山上,仍然可以找到很多散落在杂草丛林中老茶树。
阳宝山所产茶叶,因当地人认为产自白云大师亲植茶园,也称白云茶。
四、阳宝山之名人遗迹
莲花寺东北为贵定县城,东面为洛北河景,西为德新镇。云雾山脉条条可数,沟壑平地历历在目。立于莲花寺,环顾四周,众山皆小,唯我独在。可观红日喷薄,可擎白云青天,可邀落日对酒,可揽星月同眠。此番美景,凡来此者无不贴诗作赋,抒发一番。崇祯十一年(1638)四月九日,明代著名作家徐霞客,途经贵定县城,并在阳宝山僧舍住宿。王士性、张澍、赵翼、檀萃、林则徐等名人曾到此游览,并留下一批宝贵的文学遗产和艺术精品。明末进士贵定丘禾实与其弟邱禾嘉早年曾读书于此,有赋诗“晚宿芙蓉第一峰,醒来寒气动雾容,自有野猿能献果,虚谷犹传子夜钟”。
莲花寺山门前有台基,宽约5米,全部用不规则的块石砌筑,上面立有1米见方的石碑四块,碑上阴刻“千岩万壑”四字,字体浑厚圆润,雄健潇洒。据传为明万历进士丘禾实手书。后“千岩”二字被捣毁,民国初,贵定宣竹轩到贵阳重金请书法家严寅亮书“千岩”二字,带回贵定请高手精心镌刻,但无法运往阳宝山。由于历年军阀混战,此二字刻石下落不明,只有“万壑”二字,尚幸存至今。山门旁有一块清嘉庆年间立的石碑,高2米,宽1米,记述了维修莲花寺的情况,因年久风化剥落,全文已模糊不清。山门有石联一副:“义薄云天垂千古;忠昭日月著千秋”,横额“绝类轶伦”。静室有石联:“月明午夜书声逸;露冷三宵佛号岩”,横匾:“黔山独秀”,字大如斗,笔力苍劲,为清末贵定书法家喻鸣桥所书。
从历史文化看,贵定阳宝山的佛教文化是贵定多元文化中的一部分,特别是其寺庙建筑、碑刻书法,对研究贵定地域历史文化的演进,对贵州佛教的研究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五、结语
贵定阳宝山正是因为有了优越的自然环境、众多的得道高僧、闻名的宝山佛茶、悠久的历史文化,享誉西南,影响四方。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寺庙及建筑群于“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可喜的是,近几年,省、州、县各级领导非常重视阳宝山的修复开发建设,2016年9月8日,阳宝山莲花寺举行大雄宝殿落成暨佛像开光庆典,贵州省政协、省统战部、佛教协会的相关领导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德高僧、四方居士参加了此次庆典,标志着阳宝山的佛教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 李玲:《中国汉传佛教山地寺庙的环境研究》,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2] 王耒贤、许一德等:(明)万历《贵州通志》,贵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 贵州省文史馆研究室:(民国)《贵州通志·舆地志风土志》,贵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 贵州省贵定县史志编纂委员会:《贵定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4、15、17、82页。
[5] 明万历《贵州通志》,是贵州明、清两代存世志书中的孤本。该志是时任贵州巡抚、兼督湖北川东地方军务、右佥都御史江东之,贵州布政使王耒贤,贵州提学佥事(后任副使)沈思充修;云南按察副使许一德、刑部刑科给事中陈商象所纂。该志有江东之和时任巡按贵州监察御史应朝卿以及当时被贬至贵州的东林党著名领袖人物邹元标三人所作之序。原刊本为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所刻。
[6] 王路平:《唐代贵州佛教述论》,载《贵州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第55页。
[7] 龙久平:《略述贵定阳宝山佛教文化遗址的现状》,载《时代报告》2014年第9期,第31页。
[8] 彭萌荪:《历史悠久的贵定云雾茶》,载《贵州茶叶》,2007年第2期,第32、33页。
[9] 贵州省文史馆研究室:(民国)《贵州通志·舆地志、风土志》,贵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