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阳宝山佛教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提升探析
所属图书:《阳宝山文化研究》 出版日期:2017-10-01 文章字数:5538字

阳宝山佛教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提升探析

一、文化遗产:阳宝山佛教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提升的基础

阳宝山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定县城北5千米处,是与四川峨眉山、云南鸡足山齐名的西南三大佛教名山、朝香圣地之一。阳宝山海拔1566米,面积数千亩,寺庙及相关建筑面积6000余平方米。它包括前山和后山,前山曰莲花山,后山曰飞凤山,前后山形相连,遥相呼应,人称“飞凤踩莲”,意境深远,形象逼真。

根据明朝《黔记》、《贵州名胜志》,清朝《黔南识略》、《贵州通志》,民国《贵定县志稿》和1931年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等书籍的确切史料记载可知,阳宝山的佛教建筑始建于明嘉靖(1521—1567)初年。在香火鼎盛时期,曾在阳宝山修建了3座寺庙,即前山的莲花寺,后山的飞凤寺以及飞凤寺左侧的公山寺。 [1]

遗憾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前山的莲花寺,后山的飞凤寺以及飞凤寺左侧的公山寺都逐渐遭到损毁,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更是遭到毁灭性破坏,三座寺庙现今仅有房屋地基遗存。

根据相关考察研究,阳宝山现存的佛教建筑遗址和文化遗址以微乎其微,主要包括三大寺庙、和尚坟塔林等有形的佛教建筑遗迹和阳宝山佛教文化影响力等无形的佛教文化遗产两个方面。

1.有形的佛教文化遗迹

阳宝山佛教文化遗迹主要以莲花寺、和尚坟塔林等为主要代表。

位于前山的莲花寺是阳宝山上最大的寺庙,以木、石结构建筑群为主要特色。包括山门、关帝宫、真武殿、观音殿、韦驮殿、大殿、玉皇阁、静室、僧房、客房等建筑构成,整体坐西向东,总面积约一千平方米。山脚还有小青石桥一座,名阳宝桥。半山腰有头天门、南天门等附房建筑。莲花寺山门右侧,原有脱衣亭,数十级青石台阶直达山门。山门前有台基,宽约五米,全部用不规则的块石砌筑,上面立有一米见方的四块石碑,碑上阴刻“千岩万壑”四字,字体浑厚圆润,雄健潇洒,据说是明万历进士丘禾实的手迹 [2] 。山门旁有一块清朝嘉庆年间树立的石碑,高2米,宽1米,记述了维修莲花寺的情况,因年久风化剥落,全文已模糊不清。山门有一副石联:“义薄云天垂千古;忠昭日月着千秋”,横额“绝类轶伦”。静室里面也有一副石联:“月明午夜书声逸;露冷三宵佛号岩”,横匾:“黔山独秀”,字大如斗,笔力苍劲,为清末贵定书法家喻鸣桥所书。莲花寺大殿内原有天然莲花石座,上铸铜佛一尊,高1米有余,其他百余铜铸罗汉、佛像均高6O厘米左右,分列正殿两旁。如今的莲花寺,早被毁坏,那些对联有的只见残迹,有的毫无踪影。那些铜铸佛像、罗汉也不知去向。后山飞凤山建造的飞凤寺建筑遗址观音殿、大雄宝殿、山门、厢房等地基尚在。公山寺的建筑虽毁,但地基亦存。

在莲花寺遗址附近数万平方米的斜坡上,坐落着由两百多座和尚坟组成的塔林,这是贵州唯一,也是中国最大的和尚坟石刻塔林。其中,石刻塔坟124座,石墓7l座,还有不少和尚土坟。由于年代久远,墓碑上的文字已很模糊,但石刻塔林浮塔造型还清晰可辨,有圆形、方形、宝塔形、六角形、八角形等,浮塔上的图案有花、草、鱼、虫、兽、人物等。现在所发现的塔坟碑刻葬期,从明代、清代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时间跨度约为五百五十年。其中清雍正十一年(1733)孟秋月立的法顺灵塔,墓碑正中书刻“特恩示寂僧纲司法顺号耳明觉灵塔墓”,这个碑刻由皇家册封持掌一府僧教的“僧纲司”直接书刻于灵塔墓碑之上,在全国都较为罕见。

2.无形的佛教文化遗产

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

佛教为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伟大富丽的文学作品。马鸣的《佛所行赞》带来了长篇叙事诗的典范;《法华》、《维摩》、《百喻》诸经鼓舞了晋唐小说的创作;般若和禅宗思想影响了陶渊明、王维、白居易、苏轼的诗歌。变文、俗讲和禅师的语录体都和中国俗文学有着很深的关系。

佛教文化还体现为广大信众日常吃斋礼佛、供奉还愿等信仰行为,体现为各种民俗节庆和人生老病死时的各种习俗仪式等,极盛之时,甚至出现“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的状况。

佛教的终极人文关怀精神,不仅对生者,而且对亡者都体现得极其充分、细腻,如佛教发展出一整套“慎终追远”的丧祭民俗,亲友往生后,根据佛教仪式,家人要诵经、念佛、做七等来超度亡灵,使其超生净土佛国,同时对生者亦是一种慰藉。佛教中的盂兰盆会、腊八节、焰口、施食、放生等礼俗和仪式亦对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行为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

可以说,伴随佛教而产生的各种佛教礼仪、佛教文学、佛教精神等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精神生活的丰富都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

阳宝山作为西南三大佛教名山之一,在贵定县乃至整个西南地区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惜的是,目前还没有形成阳宝山佛教相关的文化礼仪、习俗、文学艺术等佛教文化遗产体系。

二、保护性开发:阳宝山佛教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提升的原则

保护性开发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内,为达到更好保护的目的,针对某一地区所具有的特殊自然、社会文化等景观,通过政府、专家及社区等多方参与,以跨学科合作的方式做出的合理开发。其目的在于不破坏区域传统特色的前提下更好地进行保护,同时促进区域特色景观的发展,实现被开发地区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的整体协调发展,其中,保护是核心,开发为外在表现。

对于阳宝山区域的资源保护与开发,需兼顾政府、佛学研究者、僧人、当地居民、游客等多方相关利益者的诉求,在保护阳宝山佛教文化遗产基础上,从自然与人文两个层面,构建阳宝山佛教生态文化系统。

首先,在自然生态层面,通过设立自然保护区,有效地保护珍稀生物种源、自然景观,观察研究自然发展规律、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让自然资源更有效地造福于人民,让自然资源成为阳宝山佛教文化的有益补充。以同为西南三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云南鸡足山为例,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鸡足山佛教圣地就被云南省政府定为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佛教古迹、动植物。1982年,鸡足山又被国务院定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4年,鸡足山的祝圣寺、铜瓦殿被国务院宗教事务局确定为汉传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为佛教活动开放场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鸡足山所在的大理白族自治州被作为民族文化大州和旅游文化大州来建设,在这样的背景下,对鸡足山的开发仍然注重对开鸡足山自然风景和珍稀动植物等相关自然资源的保护。真正体现“保护性开发”的宗旨,力求使鸡足山佛教文化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杜绝在鸡足山自然保护区内再建盖与景区特色不协调的建筑物,破坏佛教名山的风景,鸡足山坡地也要退耕还林,保护村落四周的植被与生态。

“天下名山僧占多”,佛教信徒为了追觅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常常远离尘世,生活在未遭人类破坏的自然环境之中。所以,佛教圣地或是佛教名山,其自然生态环境通常都比较优美。一方面是因为佛教信徒都认为自己是“方外之宾”,“皆遁世以求其志,变俗以达其德”。 [3] 佛教教义要求佛教信徒在行为上严格遵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的五戒,将自己的生理需求限制在一个很低水平上,同时也就把人们对自然生态的破坏限制在一个很低水平上,从而有效地保护了佛教寺庙四周的自然景观;另一方面,佛寺中的僧人也并不只是消极地减少对他们生活的周围环境的破坏,而是积极地作出努力来美化环境、改善景观。 [4] 因此,对于阳宝山佛教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文化旅游提升,必须注重对阳宝山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与维护,将阳宝山建设成为自然生态环境优美的佛教名山。

其次,在佛教人文层面,对阳宝山佛教建筑群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缮和恢复,吸引周边及其他地区僧人前来阳宝山修行,并不断完善阳宝山佛教文化内容,丰富佛教文化活动,将阳宝山建设成为西南地区知名佛学圣地和朝圣之地。

佛教本身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但它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为满足特殊人群的特殊精神需要而产生、发展的一种文化现象。 [5] 因此,除了需要对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区域固化了的佛教遗迹(如寺庙、塔林等)进行修缮之外,更需要做好佛教文化内涵的建设,无形的、普世的佛教文化内涵、佛教文化精神和佛教文化活动才是佛教文化旅游的真谛所在。

三、协同化发展:阳宝山佛教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提升的路径

除了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区域之外,贵定县还拥有杨家寨白龙宫梦幻旅游景区、“金海雪山”民族文化景区等多个生态文化、民族文化旅游景区,本文认为,从贵定县层面,需将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区与杨家寨白龙宫梦幻旅游景区、“金海雪山”民族文化景区等生态文化、民族文化旅游景区进行协同化、互动化发展,对于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区本身而言,则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旅游路线设计,丰富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内容,实现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景区内部不同景点、不同内容、不同活动之间的协同发展。

1.外部协同互补

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区是以佛教文化感悟、研修为主题的宗教文化旅游景区,具有明显的宗教文化色彩,尤其是佛教文化氛围浓厚,佛教文化元素明显,主要针对的游客也大多集中在佛教信徒、宗教人士或者是对宗教、佛教具有一定敬畏和兴趣的人群,目标群体较为集中。除了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区之外,贵定县还有一些自然风景优美的生态文化旅游景区和民族风情浓厚的民族文化旅游景区,与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景区形成差异化、互补性的发展格局。因此,通过从整体上整合全县文化旅游资源和景区,实现不同景区之间的联动与协同发展,既是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景区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也是贵定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策略选择。

首先,从旅游吸引物方面看,贵定县文化旅游包括了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等多种类型。

表一 贵定县主要旅游景区对比

(注: 序号主要景区主要吸引物旅游类型旅游主题1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区佛教建筑群宗教文化旅游宗教2金海雪山民族文化景区民族风情生态观光民族文化旅游生态文化旅游民族生态3音寨民族风情休闲观光旅游景区民族风情民族文化旅游民族4洛北河漂游景区漂流生态文化旅游漂流5杨家寨白龙宫梦幻旅游景区喀斯特生态文化旅游喀斯特6斗篷山旅游景区自然生态生态文化旅游生态)

从表一可以看出,贵定县文化旅游类型涵盖了民族风情、宗教文化、自然生态等,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区作为贵定县宗教文化旅游的主要代表,通过与金海雪山民族文化景区、洛北河漂流景区等进行互动,从整体上进行旅游路线设计与规划,从而实现不同景区之间的联动与互补,甚至可以与铜仁梵净山风景区等宗教旅游景区进行联动,打造跨区域佛教文化旅游廊道,将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区纳入全省文化旅游大局之中,并成为重要节点之一。

其次,从旅游通达性方面看,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区与金海雪山、洛北河等景区之间的距离都比较近,且交通通达性较好,为实现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区与其他景区之间的联动协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

表二 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区与周边景区距离

(注: 相关景区车程(小时)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区金海雪山民族文化景区1音寨民族风情休闲观光旅游景区2洛北河漂游景区0.25杨家寨白龙宫梦幻旅游景区2斗篷山旅游景区1.5)

2.内部协同创新

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区覆盖了游客接待中心、上山步道、玻璃吊桥、石刻塔林、莲花寺、后山休闲栈道等自然和人文景点,项目涉及当地政府、相关专家学者、僧人、当地居民等多方利益相关者,因此,阳宝山佛教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文化旅游提升,必须协同好区域内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协同好区域内不同景点之间的布局、协同好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诉求。

首先,要协同好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区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佛教已经在中国存在和发展了几千年,佛教在延续自己的规律而发展的同时,也积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佛教活动,留下来弥足珍贵的佛教文化遗产。随着现代旅游经济的崛起和发展,佛教文化旅游也早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旅游现象,但是,那些以旅游者身份前往佛教名山、名寺的人们,并非是去皈依佛教,而是去寻求凝聚于佛教的文化内涵,去领略一种在其他环境下很难体会到的精神文化的熏陶。因此,进行佛教文化旅游的开发,必须注重对佛教文化遗产的保护,独特、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既是一座寺庙不断发展的宝藏、是推动佛教发扬光大的基础、是进行佛教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佛教文化旅游的重要吸引物。

其次,要协同好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区内部景点之间的整体布局。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区以莲花寺、和尚坟石刻塔林等为主要吸引物,涵盖了佛教人文、自然生态等不同旅游体验点和观赏物。因此,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旅游路线设计、旅游产品研发和旅游氛围营造,为游客提供一次具有独特性的佛教文化感悟和体验之旅。

第三,要协同好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区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诉求。当寺庙中的僧人整天为了吃饭问题而犯愁时,佛教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佛学的发扬光大也就成为空谈,佛寺僧人也将无心修行,佛寺也就会逐渐的衰败,而佛寺一旦衰落,佛教文化旅游必将无法发展。

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区是作为贵定县政府重点打造的一个旅游景区,还具有佛教活动场所的功能,而且与当地居民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因此,处理好政府管理部门、景区管理部门、旅游者、僧人、当地居民等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各方的利益诉求,是实现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1] 龙平久:《略述贵定阳宝山佛教文化遗址的现状》,《时代报告》2014年第9期。

[2] 龙平久:《略述贵定阳宝山佛教文化遗址的现状》,《时代报告》2014年第9期。

[3] (东晋)慧远:《沙门不敬著论》。

[4] 赵伯乐:《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5] 赵伯乐:《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阳宝山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