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为贵定云雾陆氏族谱作序
贵定县云雾镇陆氏家族祖先是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明太祖朱元璋要一统华夏调大将友德征黔至宾化,其云雾镇始祖陆寅陆诲父子随同傅友德部将方李二总兵,自领300余人征伐宾化建功授行军总管,后居住在此,至今已有640多年历史。从明洪年间到明正德年间,陆氏家族在云雾居住已有130多年。到陆寅公第八世孙陆明宁那时已经是云山巨富(云雾),遂送次子陆显贵往王守仁书院学习,为王守仁首批弟子,想要继承陆氏书香门第的传统和弘扬“心学”这一陆氏家学的菁华。王守仁(阳明)了解到弟子陆显贵及其家族是陆九渊的后代,祖上征黔屡建功勋,就命弟子显贵修纂陆氏族谱,自己为陆氏族谱作序。
从陆家《陆氏支谱》,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营上陆氏家族是宋代“心学”开山鼻祖陆九渊的后裔。陆氏家族从上古以妫为姓开始,一度以田为氏,至宣王少子,方由季达以河南般县地名“陆乡”之“陆”为姓,季达取名陆通,当为陆姓始祖。陆通的四十一世孙陆希声为唐昭宗宰相,景福二年(893),陆希声奉昭宗旨,纂修陆氏族谱。陆氏源远流长,除了文治武功显赫外,其文学造诣亦“誉流京华,声溢四表”。西晋陆机的赋体文章《文赋》是继三国曹丕《文论·典论》载入史册的杰作。
陆氏在南宋时出了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陆九渊,其与他的两个哥哥陆九韶、陆九龄创立了独特的哲学体系,被称为“三陆子之学”。
陆九渊(1139—1193),字子敬,自号存斋,因结庐讲学于象山,人们称之为象山先生。南宋乾道八年(1172)中进士。他创立哲学学派,从事传道授业活动,史载他的学生多达数千人。陆九渊在学术上没有师承,但他融合丁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和“良知”、“良能”的观点,以及佛教禅宗“心生”、“心灭”等论点,创立心学。
陆九渊与宋代大儒朱熹同时代,虽同是理学家,但观点上冰火难容,史载他们于宋淳熙二年(1175)春天进行了著名的“鹅湖之会”,就各自不同的观点:“宗德性”与“道问学”的问题进行激烈的讨论,各执一端,不欢而散。
王守仁(1472—1529),因告病回浙江余姚,筑室阳明洞天,静坐行导引术,后收徒讲学,世称阳明先生,他传承了陆九渊的心学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心学理论,所谓的王阳明“龙场悟道”就是在陆九渊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等哲学理论体系,从而形成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陆王学派”。
据黔史记载,陆氏家族自汉至唐分为49支,传至宋朝时,经陆九渊兄弟再次分为29支。贵州陆氏乃陆九渊所传6支中的一支勋烈支。陆九渊九世孙陆公阅明代洪武五年(1372)即为贵州思南府宣慰司田仁智帐下一名干将,他最早入黔,明洪武七年(1374)明皇朱元璋统一中华大地,陆公阅受命率部往龙泉偏刀(今凤冈琊川镇)征讨覃韩二姓地方武装,有功被封为勋烈将军,陆公阅系贵州陆姓始祖,故贵州陆姓为勋烈系。
从王阳明为陆氏家谱写的序言得知,陆德迁十二世孙寅公随同傅有德、莫天宿、李化龙等各总兵,统兵征黔,取得昱赫战功,后卜居贵州,云雾陆氏家族为寅公后裔。
明正德元年(1506)十二月,时任兵部主事的王守仁因抗议宦官刘瑾陷害忠良,被廷杖40,谪贵州龙场驿(今修文)任驿丞。作为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的这位先哲达人,在这里潜心教书、悟道,悟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等理论体系,成为“心学的集大文化/教育史话成”者,被后世誉为“真三不朽”,其影响力可见一斑。他在龙场创办龙岗书院,设帐讲学,传播儒家传统文化,他的哲学思想影响远及日本,乃至东南亚。作为陆氏寅公的八世孙明宁家族,当时已是富甲平伐的殷实之家,慕王阳明之名,将次子陆显贵送往书院学习,一是要继承陆氏书香门第的传统,二是想弘扬“心学”这一陆氏家学的菁华。王阳明见陆九渊的后代前来学习,想到“三陆子之学”可继续传之后世,“陆王学派”亦后继有人,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焉能置先贤后代于不顾?不惟厚爱有加,且命陆显贵纂修陆氏族谱并为之写序就不足为奇了。
至此,王阳明与云雾陆氏的学缘关系已一目了然。王阳明传承发展了陆氏创立的“心学”,陆氏后裔又拜在王的门下,学术上可谓同源、同宗、同派。这种以教育结缘现象,在贵定教育史上,实属罕见。
王守仁,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生而不凡
王守仁出身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天生有特殊的气质。他的母亲怀孕超过十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出生后,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他的父亲王华喜爱绍兴的山水,才举家离开余姚,移居绍兴。幼年的王守仁,有着良好的家世,也因此拥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学习环境。
年少有为
12岁时,王守仁正式就读师塾。13岁,母亲郑氏去世,幼年失恃,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挫折。但他志存高远,心思不同常人。一次与师塾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当时国家朝政腐败,义军四起。英宗正统年间,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朝廷赔款求和。这件事情在王守仁幼小的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他发誓一定要学好兵法,为国效忠。15岁时就屡次上书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未果。同年,他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纵观塞外,那时已经有经略四方之志。
步入仕途
20岁时,王守仁第一次参加乡试,中举人后,学业大有长进。但他越来越喜欢谈论军事,并且很会射箭。然而,22岁时考进士不中,内阁首辅李东阳对其笑道:“你这次虽然不中状元,下一次科举必定会中状元,试一试为下一次科举作个状元赋。”王守仁拿起笔就完成了,朝堂上的元老们都很惊奇他的天赋才能。嫉妒他的人就开始议论说,这个年轻人如状元及第,必然是目中无人。王守仁25岁再次参考科举,再次落第。他的状元父亲开导他说,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他笑道:“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
被贬悟道
弘治十二年(1499),28岁的他参加礼部会试,因考试出色,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部。出治葬前威宁伯王越,回朝上疏论西北边疆防备等八事,随后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决断囚狱,随后因病请求归乡。久之,起用授兵部主事。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冬,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龙场驿栈驿丞。同时,他的父亲王华也被赶出北京,调任南京吏部尚书。
路途中,王守仁被刘瑾派人追杀,伪造跳水自尽躲过一劫。逃过追杀的王守仁暗中到南京面见父亲王华,王华对他说:“既然朝廷委命于你,就有责任在身,你还是上任去吧。”随后他踏上路途,来到贵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龙场在当时还是未开化的地区。王守仁没有气馁,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在这个时期,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
正德五年(1510)初,王守仁谪戍期满,复官庐陵县(今江西吉安)知县。八月,刘瑾被杨一清联合宦官张永设计除去。王守仁随即被召入京,担任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
平定江西
正德十一年(1516)八月,兵部尚书王琼对王守仁的才能十分赏识,在王琼的推荐下,王守仁被擢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
当时,南中地带盗贼蜂拥四起。谢志山占领横水、左溪、桶冈,池仲容占领浰头头,各自称王,与大庾的陈曰能、乐昌的高快马、郴州的龚福全等遥相呼应,攻占、剽掠各处府县。而福建大帽山的盗贼詹师富等又起兵。前任巡抚文森托病去职。谢志山联合乐昌的盗贼夺取大庾,进攻南康、赣州,赣县主簿战死。守仁到任后,知道官府中有不少人是盗贼的耳目,于是责问年老而狡黠的仆役,仆役浑身哆嗦不敢隐瞒,如实坦白。守仁赦免了他们的罪过,让他们侦探叛军的情报,守仁因此掌握了盗贼的动静。随后他传檄福建、广东会兵一处,首先讨伐大帽山的盗贼。王守仁用兵“诡异”、独断,素有“狡诈专兵”之名。
正德十二年(1517)正月,王守仁亲自率领精锐在上杭屯兵,假装撤退,出敌不意进攻,连破四十余寨,斩杀、俘获七千多人。他向朝廷上疏称,权力太小,无法命令将士。王琼上奏,给了王守仁旗牌,可以便宜从事。七月,进兵大庾。十月,克左溪、横水,破巢八十四,斩杀、俘获六千多人。战毕,在横水设置崇义县。随后师还赣州,讨伐利头的盗贼,斩杀两千多人。王守仁率领书生和偏裨,荡平为患数十年的盗贼,附近的人都惊呼守仁是神。
平定叛乱
正德十四年(1519),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据说,消息传到北京后,朝中大臣震惊不已,只有王琼却十分自信地说:“王伯安在江西,肯定会擒获叛贼。”
当时,王守仁正准备前往福建平定那里的叛乱。行至江西吉安与南昌之间的丰城,王守仁得到朱宸濠叛乱的消息,立即赶往吉安,募集义兵,发出檄文,出兵征讨。一开始,王守仁来了个疑兵之计。他深知如果宁王顺长江东下,那么南京肯定保不住。作为留都的南京丢了,叛军在政治上就会占有一定的主动,平叛就会有困难。
王守仁平定盗贼后兵符已上交兵部,手中无兵。在江西境内的朝廷官吏都来帮助守仁,又在袁州(今江西宜春)聚集各府县士兵,征调军粮、制造兵械船只。王守仁假装传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到处张贴假檄迷惑宸濠,声称朝廷派了边兵和京兵共八万人,会同自己在南赣的部队以及湖广、两广的部队,号称十六万,准备进攻宁王的老巢南昌。为争取时间集结军队,又写蜡书让朱宸濠的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劝宸濠发兵攻打南京,又故意泄露给宸濠。此时,李、刘二人果然劝宸濠进兵南京,宸濠大疑,按兵不动。
宁王犹疑不定,等了十多天,探知朝廷根本没有派那么多的兵来,才沿江东下,攻下九江、南康(今江西星子)两城,逼近安庆。而在朱宸濠率兵六万自九江沿江而下、窥伺南京的时候,王守仁已经率领仓促组建的八万平叛军,直捣宁王的老巢——南昌,迫使朱宸濠回援。当时有人建议王守仁往救安庆,他不肯,分析说:如果救安庆,与宁王主力相持江上,而南康和九江的敌人就会乘虚攻我后背,我们腹背受敌;而我们直捣南昌,南昌守备空虚,我们的军队锐气正足,必可一举而下;宁王必定回救,到时我们迎头痛击,肯定会取胜。后来的事实果如王守仁所料。
此时守仁大军已集结完毕。宸濠精锐都前往安庆,留守南昌的兵力空虚,守仁率兵攻打南昌,宸濠回兵救南昌。最终双方在鄱阳湖决战,经过三天的激战,宁王战败被俘,宁王叛乱历时35天后宣告结束。
然而,平叛大功却没有得到武宗的认同。武宗身边的佞幸之臣,平时与宁王交往密切,心态极端复杂。一些佞幸之臣希望王守仁将朱宸濠释放,然后再让已经南巡的武宗亲自“擒获”朱宸濠,以满足武宗的虚荣心。面对这样复杂的情势,王守仁急流勇退。他将朱宸濠交付当时尚属正直的太监张永,然后称病,以避免卷入更多的政治事端中。所以,终武宗一朝,王守仁平叛之功没有得到朝廷的封赏。直到世宗即位以后,王守仁才加官晋爵。
立院讲学
正德十六年(1521),明世宗即位,由藩王入继大统的世宗,在对王守仁有过短暂的赏识之后,便对这位非常能干的臣子采取了冷漠的态度。在世宗即位之际,王守仁因父老请归,世宗说王守仁有擒贼平乱之大功,正要论功行赏,不许他辞官。同年七八月,先升其为南京兵部尚书,不许他推辞,稍后又特许他顺路回去探视父亲。不久,加封王守仁为新建伯,世袭。
嘉靖元年(1522),父亲王华去世,王守仁回乡守制。
王守仁于54岁时,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并在天泉桥留心学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附:王阳明撰写的陆氏族谱序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