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的综合提升
一、佛教文化助推贵州全域旅游
2015年10月19日,贵州省委有关部门组织佛教界、学术界众多人士召开了“佛教文化助推贵州发展”座谈会,会上有关主要领导肯定了佛教力量对于贵州的经济、文化、旅游、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发展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在我省进入“后发赶超、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号召佛教界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社会紧密联合,为贵州的发展做出独特的贡献,要求“把佛教文化和助推贵州发展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知”与“行”合一,积极打造助推贵州发展的佛教文化品牌。
此外,该次会议还指出了在打造佛教旅游文化时,各地要充分考虑到整体规划,倡导地方政府的旅游、文化、宗教、规划等职能部门也要将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有机结合,进行科学谋划与合理布局。整合旅游资源和线路、开发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宣传力量,树立贵州旅游的总体形象,打造贵州特色旅游精品,使贵州自然风光旅游开发、佛教文化的挖掘与城乡建设、经济发展等进行有机的结合。 [1]
2016年3月31日,《贵州省旅游条例修正案》经贵州省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随后开始施行。自此贵州推进全域旅游有了地方法规护航。今后,贵州将着力推进全域旅游:“推进旅游业与建设、交通、文化、商务、体育、农业、林业、水利、地质、工业、食品药品、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气象等相关产业和行业融合联动发展,促进旅游大数据产业、大健康医药产业和旅游装备制造业发展。”以上新旅游条例的各项规定,有效的落实了自进入“十三五”以来贵州省明确将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的战略方向,将注重全景式打造、全季节体验、全社会参与、全产业发展、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进行了落地规范,必将加快实现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从门票经济向旅游产业链经济转变。有利于推动贵州全社会各行各业都来参与旅游业。
纵观当下,世界进入了“旅游时代”,旅游已经实现了大众化、社会化、休闲化,成为时下人们普遍的一种生活方式。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我国的旅游行业进入了政策红利集中释放期。而西南一隅的贵州和自古有“中国天堂”之誉的杭州一起被《纽约时报》列为“中国两个必到旅游目的地”,打造“东方瑞士”贵州山地旅游目的地,促进旅游业“井喷式”发展成为贵州的期盼,亦将成为贵州佛教的历史机遇,佛教文化助推贵州发展理应从助推贵州全域旅游的“井喷式”发展开始。在全域旅游的战略引领下,形成佛教旅游产业链经济!
二、阳宝山的文化旅游功能
贵州佛教圣地阳宝山在贵定城西北十六里(今德新乡境内),分前山和后山,前山曰莲花山,后山曰飞凤山。万历二十四年(1596)僧白云辟建。开山和尚白云大师先建刹于莲花山,曰莲花寺。寺由山门、关帝宫、真武庙、观音阁、玉皇阁、千佛阁等组成,总面积千余平方米。千佛阁中塑有高约3.3米的铜佛一尊,另有形态各异的五百罗汉,均为高约0.6米的青铜造像。在明清时期,据说莲花寺还是贵州僧纲司所在地。香火鼎盛时,全山僧众达两百余人。阳宝山的后山建有飞凤寺等宏大建筑群,有修身养性的仙人洞,还有中国罕见、堪称西南一绝、贵定独有的和尚坟塔林两百余座,其年代自康熙初(1661)至光绪末,最高塔坟逾4米。邑中丘氏子弟等众多历代巨儒名人多读书于山中。故此,文献称阳宝山为“黔东之胜”,与四川峨眉山、云南鸡足山并称为西南三大佛教名山、朝香圣地。 [2]
按照最为时兴的旅游行业的行话来说,新的文化旅游功能需要从“卖产品、到卖文化、再到卖生活”!一个新的佛教文化旅游目的地在贵州全域旅游中可以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这个角色是什么呢?我们可以学习弥勒菩萨,欢坐天王殿,在四大天王的扶持下,“笑迎天下客”,阳宝山就是要扮演旅游的“笑迎”功能,整合“政”、“商”、“学”、“僧”四界资源,然后按照佛教文化旅游为主题的旅游目的地发展十二要素 [3] 在贵定大的区域打造“佛教文化旅游产业链”,做好“天王殿”再笑迎“天下客”,因为游客来旅游是多元化消费,不只是来旅游观光,不只是吃喝玩乐与消遣消费,还有更多的人出门旅游是由于内心的苦闷、人生的困惑、因缘际会与寻求灵魂的解脱……其他景区承载不了“心灵旅游”,佛教文化旅游区就可以作为重点来设计,亦是弘传佛教智慧,大开普度众生的方便法门。
据此理念,佛教圣地阳宝山作为贵州新的旅游目的地很有必要“卖生活”,而佛教的宗教哲学生活化演绎,必将是其旅游生活化的最高体验形式。阳宝山应充分挖掘独具中国特色的汉传大乘佛教文化及当地融合了少数民族佛教信仰的文化,以自身影响力,召集有此文化理念的企业,在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区的主旨策划下,引导其建设集山地、农业、乡村旅游为一体,融吃、住、行、游、购、娱于一身的中高端度假旅游胜地。以体验佛教文化旅游为制高点,形成佛教文化资源的独特性、唯一性和丰富性,通过多种旅游功能的聚集、融合,达到旅游活动的多样化,从而形成别具一格的佛教文化旅游度假胜地。
在以阳宝山为核心的贵定大佛教文化旅游圈里,应以绿色生态环境为基底,以体验佛教文化生活为核心功能,以净心、学经、阅藏、禅修、止观、康养等为重要环节,使其成为全域旅游经济模式下自然景观独特、服务设施先进、文化浓郁的大众养生、养心、养生命胜地。阳宝山有着人文、地理、区位、交通等诸多优势条件,因此落地性极强。只要充分发挥出佛教文化的综合功能,引爆贵定全域旅游“井喷式”发展必将指日可待!
三、佛教文化旅游功能的提升
提升佛教文化旅游必须从佛教哲学、智慧中寻求给人更多的启迪。给予别人更多,自己才能获得更多,景区才能提升,故此佛教文化旅游应给予游客更多的身心体验。阳宝山应该通过全山乃至贵定全区域内的佛教文化建设,充分实现教义的人间化、现代化、生活化。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按照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同志在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在原有“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基础上,增加新的旅游六要素:“商、养、学、闲、情、奇”,前者为旅游基本要素,后者为旅游发展要素拓展要素。那么佛教文化旅游的提升应围绕这十二要素进行软、硬件功能提升,即着重从佛教哲学与智慧的角度,提升文化旅游功能。
内地佛教与港台佛教在生活化方面相比,方式依旧比较死板,游客去寺庙的目的停留在烧香拜佛,故而对游客深层次的影响也较小;而港台佛教则以带功能性、娱乐性、慈善性的活动为主体,更容易吸引人参与。作为国际佛教文化旅游目的地,在设置文化旅游体验方面,阳宝山必须利用自身优势,做到其他旅游模式所做不到的佛教文化体验,在旅游生活化中传播佛教智慧,让游客找寻自我,自净其意,自净其心。
佛教文化的核心是净化人心,“自治其心”乃佛法之心髓。“从心开始”即:“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4] 卷四《厌舍品》云:“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秽故世界杂秽,我佛法中以心为主,一切诸法无不由心。”
阳宝山在进行文化旅游的设计时,应将佛法生活化,承担人们在世俗生活中的向导角色,来提升游客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境界。让人在生活中活用佛法,从而生活得更好!
四、引领禅茶佛旅一体化
南方有嘉木,其叶有真香,谓之茶。 [5]
茶与佛教的结合,形成了两千年的禅茶文化,禅和茶在佛教当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喝茶与参禅,禅法与茶道相融合,谓之为“禅茶一味”,就是要通过茶去领悟禅的奥妙,直达佛境。
在历史上,阳宝山成为中国西南佛教名山后,便成为方外之士与名士文人的禅悦隐居和饮茶品茗胜地。《黔诗纪略》 [6] 卷十一有贵定才子丘禾实 [7] 《登阳宝山僧舍》二首。
丘禾实登山之时,恰逢白云和尚开山之后,故诗中所云共与阇黎“清谈中夜”之人,必然是白云或驻山的和尚。又黔南名士莫友芝 [8] 同卷按云:“旧有寺宇。万历中僧白云更建于绝顶,夜光时起,殿中若长虹,烈风碎瓦,乃易以铁。山顶茶茁云雾中,为贵州冠。今犹以充贡,岁出常不足。”可见彼时名士登山逃禅、品茗论道,为阳宝山禅茶一味之盛况!
如何促进佛教文化旅游与茶业的有效融合,应该是目前贵定阳宝山开发产业布局的重点课题。贵定地处中国南方佳地,交通区位优势,气候温和宜人,茶文化底蕴深厚,云雾贡茶历史悠久,有两千多年的种茶史、六百多年的贡茶史、五百多年的佛茶史。贵定云雾山位于苗岭的东南面,现有茶园五万余亩。云雾茶为唐、宋、元、明、清五朝贡品,贵定是中国苗岭贡茶原产地,也是中国贡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应有效依托贵定扎实的茶产业基础、优美的茶园风光和“贵州最美茶乡”、“中国苗岭贡茶之乡”等名片,强力推进“禅茶佛旅一体化”建设,策划禅茶佛旅系列文化活动,打造茶园观光旅游、养生度假休闲旅游、祈福求寿旅游等多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新业态。在政府主导下,立足优势,逐步探索佛教文化与茶旅一体化新模式。确定“以阳宝山佛教为引领、以茶为本、文化为魂、茶旅融合、生态康养、全域旅游”的佛教文化与茶旅融合发展思路,着力推进与茶旅融合发展,使其成为国际禅茶佛旅的集中展示地和目的地,从而奠定贵定全域旅游战略下全产业链发展的基石!
五、提升全产业融合大格局
站在全域旅游的视野下,一个以佛教文化为引领核心的旅游目的地,如何辐射全域?如何带动地方?如何形成产业链大格局?
站在旅游业界的角度来看,目前贵定旅游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产业链过短,覆盖面过弱,带动全区域经济发展不明显,龙头景区不大,资源没有充分利用,旅游形象不突出,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故此,贵定旅游的战略定位,佛教文化旅游的格局,均需要制定好引领策略,完成与其他产业的快速有效融合!笔者建议,依托佛教圣地阳宝山的主要核心寺庙景点,及其历史上一百余座下院脚庵所覆盖与辐射的广大城乡区域,对贵定全区域进行佛教文化旅游布局,恢复核心寺庙及部分下院脚庵,推出精品主题佛教文化旅游线路,构建自驾游风景道、乡村群落佛教文化旅游网、户外运动和休闲运动基地、养生养老基地等形成佛教文化旅游服务网络。逐步建设并完善阳宝山周边集散城镇、服务中心、交通体系、信息网络等为一体的佛教文化旅游服务体系,整合打造景区、城镇区、乡村三位一体联动发展、统筹推进贵定大佛教文化旅游产业格局。
其次,充分利用佛教文化旅游业关联度广、带动性强的特点,通过整合生态、文化、佛教文化旅游、交通、工业、农业以及第三产业的资金与政策,大力推进佛教文化旅游业与茶业、农业、种养殖业、房地产业、商贸物流产业、运动产业、休闲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养生养老产业等所有传统产业和新型业态的全面融合,发展密切相关的生态观光农业、休闲经济、康养经济,促进相关产业配套升级发展,促进城镇、乡村、佛教文化旅游景区设施及环境的协调配套,实现全域产业一体化发展,形成功能互补,全县城乡旅的统筹发展。
总而言之,通过整体提升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的综合功能,在贵定全区域营造佛教文化旅游大环境,全领域融汇佛教文化旅游要素,强化佛教文化旅游对全产业的引领,逐步实现与区域内多产业的高度融合。让全社会参与佛教文化旅游发展,让全民共享佛教文化旅游成果。通过佛教文化旅游业的引领带动,激发政府部门、投资单位、经营企业、城乡居民等各方利益主体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必能带动佛教文化旅游与贵定各主导产业的融合,形成全域旅游下的全产业链大格局。
[1] 参见《积极打造助推贵州发展的佛教文化品牌——“佛教文化助推贵州发展”座谈会侧记》,《贵州民族报》2015年11月20日C1版,记者林文君、龙翔云。
[2] 贵州省贵定县史志编纂委员会:《贵定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 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同志在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在原有“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基础上,增加新的旅游六要素:“商、养、学、闲、情、奇”,前者为旅游基本要素,后者为旅游发展要素或拓展要素。合为“旅游发展十二要素”。
[4] (唐)般若:《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共八卷。略称《本生心地观经》、《心地观经》。收在《大正藏》第三册。
[5] 参见《茶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1月版。
[6] (清)莫有芝、黎兆勋、唐树义:《黔诗纪略》,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9月版。
[7] 丘禾实(1570—1614):字登之,新添卫(今贵定)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阅十年迁左庶子,旋告归,四十三年卒,时年四十五岁,葬于故里宣家坪。著有《循陔园文集》八卷、《诗集》四卷,今佚。
[8] 莫友芝(1811—1871),字子偲,自号郘亭,又号紫泉、眲叟,今黔南独山县人。晚清金石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家,宋诗派重要成员。家世传业,通文字训诂之学,与遵义郑珍并称“西南巨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