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宝山史事简说
阳宝山位于贵定县洛北河乡、德新镇和城关镇交叉处,距离县城城北面约五千米,海拔1586米,比云雾山略高 [1] 。分前山和后山。前山名莲花山,山脚有一座青石小桥,名阳宝桥;半山有头天门、南天门、飞来峰、观音洞、仙人洞、塔群等,山顶有莲花寺遗址。后山名飞凤山,有飞凤寺遗址。阳宝山最为壮观的是面积数万平方米的和尚墓地,共有大小塔墓百余座,小土坟数百座,年代从康熙初(1661)至光绪末(1908) [2] ,从中传递出深厚文化底蕴的信息。
阳宝山原名杨宝山,自古为风景名胜。
明朝天顺五年(1461)刊行的《大明一统志》 [3] 对阳宝山有记载,此时名为杨宝山:
至明朝弘治年间(约1500)刊行的《贵州图经新志》 [4] 记载:
明万历(1597)《贵州通志》 [5] 已将阳宝山列为新添(贵定明朝万历年间为新添卫)六景的第一景,称为“宝山灵雾”,“形胜”记载:
隆庆丁卯举人 [6] 丘东昌(1567)曾作诗一首:
“山川”记载:
在《万历贵州通志》中开始出现对阳宝山寺庙的记载:
宝山寺卫北十五里高山之上。近有僧白云募建千佛殿于寺后左一里许,四山环绕盘拱,真一方胜概。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郭子章著《黔记》 [7] 中对阳宝山寺庙有更为详细的记载,其中收录了时任翰林院检讨、明万历戊戌科进士丘禾实所著《阳宝前山重修殿宇疏》,从该文可知,在丘禾实写作此文的1603年,阳宝山已是香火兴旺的宗教名山,文中对其繁盛景象都有描述,现将该文录入如下:
城北十里有阳宝山,高峻薄天,有前山有后山,上有玄帝行宫,黔人祷祀祈子者络绎于祠,有常住田共十分,年收米七十石。
从该文可知,最初阳宝山以道教为主,前山祠宇中前殿奉祀的是道教真武帝,后殿奉祀的才是佛。阳宝山佛教的兴旺与一位名叫白云的和尚有关。据上文看,白云是在万历七、八年(1579、1580)时来到阳宝山的,据《滇志》记载,白云到阳宝山的时间是万历庚辰(1580),与丘禾实所记时间完全吻合。丘禾实文对白云的记载过于简略,现录乾隆《贵州通志》和《滇志》 [8] 中关于白云和尚的记载录入如下:
白云是阳宝山佛教兴盛的重要人物,莫友芝著《黔诗纪略》称“阳宝山在贵定县北十里,绝高耸……旧有寺宇。万历中僧白云更建于绝顶”。 [9] 关于白云的故事在贵定民间流传甚广,被赋予很多传奇色彩,甚至把他与明初下落不明的建文帝混淆,建文帝生于1377年,与白云所处年代相去甚远。
崇祯戊寅年(1638)年四月初九日,徐霞客到阳宝山,《徐霞客游记》中记为“至杨宝宿” [10] 。遗憾的是,未看到徐霞客关于阳宝山的记述,但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徐霞客仍将阳宝山记为“杨宝山”,而早在1608年郭子章《黔记》中,记为“阳宝山”。由此依据上述可梳理这一脉络:杨宝山在1597—1603年间更名为阳宝山,原因不详,至1638年,两个名字仍有混用现象,此后逐渐名为“阳宝山”,而“杨宝山”则不太为人所知了。
至于清,阳宝山在史籍中的记载并且开始出现了关于茶的记载。清康熙《贵州通志》(1673)载:
但此时阳宝山茶可能刚刚开始起步,制作不得法,饮用口味不佳。雍正十二年陆廷灿所撰的《续茶经》 [11] 亦如是说:
到清乾隆年间,阳宝山作为“一方胜景”在史志中有更为丰富,而茶也由“稍可供啜”变为“可供啜”,品质又有所提升。清乾隆《贵州通志》 [12] 卷五有记:
卷十亦记载:
到了清道光年间,阳宝山茶已成“贵州之冠”,莫友芝《黔诗纪略》中有述:
莫友芝在其所作《金鼎山云雾茶歌》中对阳宝山茶亦赞赏有加:
(贵定县贡阳宝山茶,清平县香炉山茶亦罕,其匹遵义县金鼎山茶,则近岁始闻之,为图经所失载。)
及至民国时期,《贵定县志稿》记载:
及至20世纪50年代,由于历史原因,阳宝山寺庙、遗迹大量被毁,现遗址上散落着许多石碑和石刻。阳宝山佛文化与茶至今仍为人们所不忘,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在喝过阳宝山茶后,欣然题词“佛茶” [14] 。
附:历代诗歌简录
历代以来,阳宝山都被视为一方胜景,古今文人墨客留下诗文多首,现录部分如下: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贵州省》(商务印书馆1994年7月第1版)载云雾山高1583.6米。民国八年《贵定县志稿》称云雾山为“贵定最高之山”,应有误。
[2]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文化局:《黔南文物志稿一》,1982年版。
[3] (明)李贤等:《大明一统志(下卷)》(天顺五年(1461)刊行),三秦出版社1990年版。
[4] 林超民等编:《西南稀见方志文献第三十八卷》,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 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古籍整理委员会:《贵州通志万历》,贵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 (民国)贵定县采访处:《民国贵定县志稿》1919年版。
[7] 郭子章:《黔记卷九山水志中》,万历三十六年(1608)刻本,第7页。
[8] (明)刘文征:《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9] (清)唐树义、黎兆勋、莫友芝:《黔诗纪略》,关贤柱点校,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0]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古诗文网,http://so.gushiwen.org/guwen/bookv_5469.aspx.
[11] (清)陆廷灿:《续茶经卷下之五》,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 (清)鄂尔泰修、杜诠:《乾隆贵州通志》,清乾隆六年刻,嘉庆修,卷之五:地理。
[13] 莫友芝:《郘亭遗诗卷一》清光绪刻本,第3页。
[14] 杨启刚:《探访古佛道圣地阳宝山“佛茶”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