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贵定阳宝山地理概况暨高僧灵塔“孪生”现象解读
阳宝山,在贵定县城北十里。山势如巨莲托天,主峰似莲蕊,群峰罗列呈花瓣状,环抱朝拱,雄峻腾跃,典雅大器,与四川峨眉山、云南鸡足山呈三足鼎立之势,遥相呼应。莲花寺建在主峰之巅,古来香火鼎盛,明、清时僧众逾二百余人,阳宝山历代高僧辈出,经年晨钟暮鼓,演法讲经,位尊黔中,名闻江南。
阳宝山地理概况
阳宝山之山脉,源于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经云贵高原而来。其中一支山脉入贵定后,经昌明、岩下、元龙山向北过老者山、东山、在谷濛关昂头腾起形成黄龙山。然后分山脉向西北经新铺过三口冲转南,再越涧山,飞凤岭扶摇直上达阳宝山主峰,再从主峰分出大小山脉向四方扩展,呈莲瓣状在贵定以北十里形成阳宝山系。
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屋脊,是亚洲山脉之源,其延伸的山脉在中国境内衍生了众多的名山大川和高原峻岭。进入贵州的一支山脉一路盘旋起伏,飘逸跌宕,集天地精华,万里脉气至黔中而生阳宝山,是大自然造物之杰作,黔人之幸也。
山水互衬,相得益彰。阳宝山坐北向南,居子向午,四正位之向。故阳气灿然,其山古名金鼎山,又名莲花山,因有宝莲朝阳之瑞,故唐后亦改称阳宝山。贵定城正南之仙引寨发源的麦溪河,一路环绕盘曲,途中汇合了冷水河、东门河、沙坝河、犀牛洞诸水过铜宝坝,绕至阳宝山美女峰下的闻江寺,转西北经水爬岩,云泉飞渡,锅底滩,鱼魂塘进入小山峡,过野梅岗汇入洛北河,然后经龙窝、江边窑、杨家寨、红岩、纸厂下独木河,再汇贵阳南明河之水下清水江,最终流入乌江。
西门河发于细细涓流,从定南仙引寨向阳宝山流来,实为天意。古人言:天下之水向东流。而此水却从南朝北流,麦溪河水由离至艮沿阳宝山环绕大半个圈,这是天地的玄机,意在遣此水涵养阳宝山这朵水莲花。
宝山之势,可谓壮观。在莲花寺山门前,居高临下,放眼极目,顿有君临天下,虎踞龙盘之感。正面坝子中,贵定县城如一只渔船由南向北顺流而来,两岸田畴叠翠,水碧如玉,汇成开阔的堂局。内层众山沿坝子从艮至乾呈环状朝来,如波推浪,前呼后拥,蔚为壮观。内层从东面起,依次有花山、东山、蜈蚣坡、老鹰山、大沙坡、纱帽坡、白马山、马王坡、石门坎、大躲蓬、小躲蓬、金山、九弯坡、大关坡、西华山、猪头山等拱卫。外层有黄龙山、珍珠玉凉伞、谷濛关、斗篷山、轿子山、元龙山、云雾山、万子山等遥相呼应,顾盼相拥。可谓气势恢宏,卓尔不凡,灵仪驰越,威严大气。
有言道:世间好语书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阳宝山虽远离中原,居于史称鬼方的荒蛮之地,但仍以其人杰地灵而名动江南,高僧名道慧眼超凡,见此山超然出尘,故建寺观奉佛修道,参禅养性,扬善弘法。形成僧、道、儒共存的格局。自唐以来,山上寺观历次增修又遭毁损,其山劫难累累,但苍然古貌依旧,朝者四时如织。
后因诸多原因,阳宝山每况愈下,僧人潜踪,庙宇颓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推塔林、伐古木、垦净土、灵山风光不再。今逢盛世,众善同缘,曾辟景观,修复庙宇,灵山得以重光,阳宝山涅槃重生。
阳宝山觉灵塔院“孪生”灵塔解读
贵州贵定阳宝山清康熙(1662—1721)、雍正(1772—1734)年间的原贵阳府僧纲司灵塔高高耸立于贵定阳宝山觉灵塔院中,灵塔为三层,底层宽四米,高一点五米,皆有虫、鱼、人物、花鸟等阳刻浮雕,第二层为八方六菱形,同样有各种虫、鱼、人物、花鸟等阳刻浮雕,线条细腻,刀法纯熟,工艺精湛。灵塔塔顶高约一米,由三扁圆石雕和塔刹重叠而成,最底为墓穴,进深二米,高一点五米,墓碑宽零点三米,高零点五米,图案堪称佛教文化中的精品。
在法顺僧纲司灵塔后约十余米,也耸立着一座与法顺僧纲司灵塔几乎一模一样的僧纲司灵塔,如同“双胞胎”孪生兄弟一样,为什么高僧的灵塔也有“孪生”的现象?“孪生”是人类繁衍生命的一种生理形式,即人们所说的“双胞胎”,而高僧灵塔的样式也有这种现象,这令笔者十分的好奇。仔细辨认之下,两灵塔只有虫、鱼、人物、花鸟的浮雕稍有不同外,其他均难于看出其中之差异。
阳宝山觉灵塔院的两座石刻高僧灵塔。其体量、高度、工艺、图案等诸方面几乎一样。两灵塔恢宏大气,尊贵不凡,灵塔造型颇具天竺色彩。犹如北京北海公园的白塔,统领着石刻塔院中的众多高僧灵塔之壮观场面。令人钦叹,游客流连忘返。
两灵塔之所以出现“孪生”的现象更为神秘之处在于:(1)两灵塔都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癸丑年孟秋月同日立塔。(2)两灵塔的塔主人都均为僧纲司,一座是贵阳府法顺僧纲司,一座是贵定县原任僧纲司湛惺大和尚。(3)法顺僧纲司于乾隆元年(1736)五月三日安葬。湛惺僧纲司碑文记载为乾隆十八年(1753)重修。为什么贵定县也能设僧纲司?为什么两僧纲司一为乾隆元年葬,一为乾隆十八年重修?高僧灵塔的“孪生”现象令人困惑。为解开这十分怪异的历史谜题,笔者在贵定阳宝山石刻觉灵塔院灵塔中进行长时间的排查、调研,并查阅了大量的地方文献及官府档案,终将这一历史谜题逐一解开,解析于后:
1.关于佛教僧务管理的僧官级别
1368年,当过和尚的朱元璋经过多年浴血奋战,终于取得天下,建立了大明王朝,由于有当过和尚的经历,为了维护和巩固江山统治,从国家层面鼎力维护佛教,为加强对佛教僧众的管理。于是建立了一整套严格的僧官制度。该制度将全国僧务共分为四级僧官管理:
该制度组织严明,分工明确,均由明朝庭认可封赐。
2.贵定县溯源
(1)今贵定县历史上在殷商、周朝属无人“鬼方”。春秋战国时贵州出现两个强大的部落联盟。称“夜郎”、“且兰”,贵定属且兰。隋朝开皇(581—601)年间设宾化县于平伐大坪司地(今贵定云雾镇抱管)此为贵定区域设县之始。
唐贞观(627—649)年间,宾化县移平越(今福泉市),设多乐县于都六宋家寨(今贵定昌明镇都六社区)。宋初废,宋太祖(960—976)年间土著苗民据之(今贵定县城),并建土城,号曰“麦新城”,随后逐渐形成部落联盟。
南宋宁宗嘉泰元年(1201),宁远军节度使蛮夷总管府都总管宋景阳命子宋永高率兵攻打麦新城,苗民在其首领阿铜、阿宝的率领下奋起抵抗,但敌强我弱,寡不敌众。阿铜、阿宝在反抗的战斗中壮烈牺牲。麦新城失守,现铜宝村的地名均与二人有关(阿铜、阿宝二首领坟墓原葬于铜宝河坝中央,贵定县文物保护单位),因建设工程需要,现已经迁葬于贵定阳宝山头天门坡。
(2)关于“新添葛蛮军”机构治地
宋永高攻占麦新城后,向南宋朝廷报捷,南宋朝廷任命宋永高为“贵州经略使”(“贵州”二字由此始称),宋永高又同时奉旨增设“新添葛蛮军”(意为新添的军府机构)。南宋王朝对地方行政机构均实行三级管理,第一级为路,第二级为军、府、盟,第三级为县。“新添葛蛮军”为第二级管理,即军、府、盟级。军治设在“新添葛蛮军”的辖区内(今贵定县昌明镇旧治社区)。
得封后,宋永高移任“贵州”(今贵阳),报请南宋朝廷后任命宋永高之子宋胜为大万谷落都总管。镇守“新添葛蛮军”治地(今贵定县昌明镇旧治社区)。
3.关于“新添卫”及“贵定县”两行政机构历史沿革
(1)元太祖(1206—1227)年间,大万谷落都总管更名为新添葛蛮安抚使(使治仍在今贵定县昌明镇旧治社区),属湖广行省,领九州一百二十二个长官司。同时又置“葛蛮军民安抚司”(治所在今贵定县城)。
(2)元至正二十九年(1292),裁“新添葛蛮军安抚司”,另置“新添葛蛮军长官司”(司治在今贵定县城),属“葛蛮军民安抚司”所辖。
明洪武四年(1371)“新添葛蛮长官司”改称“新添长官司”(司治仍在今贵定县城)隶属贵阳区。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新添长官司”改称“新添卫”(卫治仍在今贵定县城)。
(3)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置“新添卫军民使司”,辖“新添卫”(卫治仍在今贵定县城)。
明隆庆五年(1571)指挥钱守正重修原“新添葛蛮安抚司”(今贵定县昌明镇旧治社区)土城墙。
明万历十三年(1584)贵州巡抚舒应龙、巡按毛在、行知参事王恩民、贵州从镇抚胡考崇(贵定人,主管贵州刑务,清光绪刑部主政胡祖恕先祖)、新添卫世袭第六世指挥贵定阳宝山奉佛地界勘定推动人陈尚仁(今贵定县盘江镇长江村甲苏堡人)易原“新添葛蛮安抚司”治地(今贵定昌明镇旧治社区)土城筑石城,陈尚仁任工程“监工”。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明朝廷在原“新添葛蛮安抚司”司治地(今贵定昌明镇旧治社区)设县,取新贵县(今贵州平塘县)之贵,定番州(今贵州惠水县)之定,合称贵定,始设贵定县(县治在今贵定县昌明镇旧治社区),属原“新添葛蛮安抚司”司治地。虽称县,仍属军、府、盟二级行政机构。明万历右春坊右庶子丘禾实撰“建设贵定县碑记”以示纪念。
贵定县设立后,与新添卫(今贵定)互为接壤,但为不同的两个行政机构。
(4)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根据清朝廷“省卫入县”之机构设置,裁“新添卫”、“新添军民使司”,“新添卫”、“贵定县”两行政机构合并更名为“贵定县”,将贵定县治(今贵定县昌明镇旧治社区)迁往“新添卫”卫治(今贵定县城),隶属贵阳府,复“新添长官司”,从原司治地(今贵定县气象站宋家寨)迁德新(今贵定县德新镇)。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新添长官司”末任土司宋光斗死亡,丁粮奉文拨归县署征收,“新添长官司”停止世袭。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贵定县行政架构及隶属未予再变。
(5)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始建贵定县后,因属军、府、盟二级行政机构,在佛教方面按照明王朝僧官制度规定设置特恩僧纲司管理贵定全区域的佛教事务。历经明万历、泰昌、天启、崇祯、清顺治至康熙二十六年(1687),贵定建县八十七年后贵定县与新添卫两行政机构合并,将贵定县治由原县治(今贵定县昌明镇旧治社区)迁往新添卫卫治(今贵定县县城)。两行政区域统一隶属贵阳府,所以贵定县阳宝山僧纲司法顺就是管理贵阳全府的最高佛教僧官。可见贵定阳宝山在贵州全省佛教界的影响之巨大。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贵定阳宝山主持若显大师圆寂三十年后,众弟子为其修建灵塔,以示纪念。该灵塔座居阳宝山飞凤寺侧,造型新颖,大方壮观。贵阳黔灵山主持盛光大师为其写传并书偈语、塔联、铭碑,这一切均与贵定阳宝山法顺僧纲司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4.关于贵定县原任僧纲司
贵定县原任僧纲司的设立时间应在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贵定县设县至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贵定县迁县的八十七年之中,从贵定原任僧纲司灵塔及残碑所存碑文提供的信息看出,“贵定县原任僧纲司”俗姓张,法名湛惺,是阳宝山高僧惠能之徒孙,幼入空门,系中国禅宗临济正宗第三十六世,出任“参赠寺”第十六传人,永兢守法,恪守官箴,圆寂时由“弟子释氏安葬”(湛惺灵塔铭文)。因参赠寺香火有限,资金拮据,安葬时较为简朴,与僧纲司规制不符。
湛惺大和尚原系贵定阳宝山高僧,是阳宝山法顺僧纲司恩师云石大师的师叔。
5.关于阳宝山僧纲司灵塔之“孪生”情况
从清顺治(1644—1661)至清康熙(1662—1722)作为少数民族的大清王朝进入中原后,统治了以汉族为代表的中华各民族,为了加强统治地位,维护和巩固执政基础,实行了一系列的怀柔政策。其中一项便是从国家层面鼎力护持佛教,贵定阳宝山也因此而香火大盛,寺庙资金丰沛。贵定阳宝山贵阳府僧纲司法顺大和尚便在这种情况下自行修建自己的灵塔,由于参赠寺资金拮据,贵定县原任僧纲司湛惺大和尚(系法顺僧纲司叔师公),其生活简朴,圆寂后薄葬,与僧纲司身份不符,因此法顺僧纲司在修建自己灵塔时同时修建了两座同样之塔,且灵塔尺寸、规格、用料完全一致,于是便出现了两灵塔完工后同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孟秋月同日立塔。这便是阳宝山高僧灵塔出现所谓“孪生”的现象。
清乾隆元年(1736),贵阳府僧纲司法顺圆寂,五月初三日弟子界侍等将其安葬于灵塔之内。贵定县原任僧纲司湛惺大和尚之灵墓因不在贵定阳宝山觉灵塔院,因此未能同时迁葬入内。
大清乾隆十八年(1753),僧纲司法顺之徒重孙广山、广谱重建法顺灵塔。重建时,将原为贵定县原任僧纲司湛惺大和尚修建的灵塔也重新修建,样式一致,碑刻上的孝名仍为法顺弟子界侍、界登。
乾隆二十年(1755)十月初七日,僧纲司法顺之徒重孙广山、广谱以阳宝山僧人之名义将贵定县原任僧纲司湛惺大和尚迁葬入灵塔之内。灵塔塔联“真理洞然明般若,不劳禅指证菩提”,又刻偈语“自入浮屠石路新,云和草静迥无尘,烟霞不省生前事,水木空凝梦后身”。对“孪生”僧纲司灵塔的解读,是笔者多次查看碑文朝代年号后得出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