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定阳宝山佛教文化底蕴探析
贵定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部、乌江支流清水江流域,黔桂铁路、湘黔铁路在此交会。明朝时期开始置县,农产有稻、玉米、小麦、油菜籽、麻等,以盛产烟草及云雾山的“云雾茶”著名,重要集镇有平伐、昌明、沿山、盘江等。阳宝山在贵定县北部德新、宝山两乡交界处,是一座著名的佛教山,明、清时期香火鼎盛,曾与四川峨眉山、云南鸡足山齐名为西南三大佛教圣地,灵山出灵人,灵人咏灵山,莫友芝《黔诗纪略》中就记录了明代贵定诗人丘东昌、丘禾实父子吟咏阳宝山的诗章,如下:
两首诗中,前者歌咏阳宝山灵雾;后者描绘了诗人登阳宝山僧舍所观、所感、所悟。而且,从丘禾实《登阳宝山僧舍》一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明代阳宝山已有佛教文化,其几百年的佛教文化沉淀,造就了现在阳宝山浓厚的佛教文化底蕴。此文主要通过对阳宝山莲花山的探究,来分析阳宝山的佛教文化。
关于贵定阳宝山莲花寺遗址的概况,《贵州省志·文物志》中记载: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莲花寺并不是一座孤立的寺庙,而是一座包括许多佛教殿宇的规模宏大的寺庙,曾经香火鼎盛,可惜后期被严重破坏,但是其佛教文化底蕴是非常深厚的。
如今莲花寺遗址的状况,“前山莲花寺顶峰上建造的莲花寺残壁,由山门、韦驮殿、关帝宫、真武殿、玉皇阁、僧房、客房等建筑基地组成。山门旁有一块清嘉庆年间立的石碑,高2米、宽1米。记述了维修莲花寺的情况,因年久风化剥落,全文已模糊不清。山门有石联一副:‘义薄云天垂千古;终照日月着千秋’,横额;‘绝类轶伦’。静室有石联:‘月明午夜书声逸;露冷三宵佛号岩’,横匾:‘黔山独秀’,字大如斗,笔力苍劲,为清末贵定书法家喻鸣桥所书。莲花寺大殿内原有天然莲花石座,上铸铜佛一尊,高1米有余,其他百余铜铸罗汉、佛像均高60厘米左右,分列正殿两旁。如今的莲花寺,早被毁坏。那些对联有的只见残迹,有的毫无踪影。那些铜铸佛像、罗汉也不知去向。” [4] 从材料中可知,莲花寺原本香火鼎盛,奈何后世对其破坏严重,如今只剩下残垣断壁,想要还原其本来面目,实属不易。努力追寻、修复,可能仍不能完整展现,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莲花寺当初的盛况是我们后人极为惊叹和向往的。
由以上材料可知,莲花山巅的莲花寺,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嘉靖皇帝于公元1521年至1566年在位,也就是说莲花寺修建于嘉靖在位的第二年。明中叶,佛教团体增长迅速,天子崇佛,耗资庞大,“例如朝贡者的相继前来,从事联系滞留北京的喇嘛与宫廷传奉官的增加,以及中国境内寺院的创建、重修、斋醮香火费用的增加,赏赐、给予秩禄、支给食粮等,花费莫大的内帑,致使帝室财政匮乏。” [5] 因此在明嘉靖六年(1527),正式对佛教实行肃清政策。而明代是贵州历史发展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明永乐十一年(1413)设置贵州布政使司,贵州成为省一级的行政单位,贵州在明代历史上发展较快。莲花寺在明世宗继位的前几年所建,正是佛教极为盛行的时期。以小见大,佛教的发展也从侧面反映出贵州在明一代文化的发展情况。莲花寺在明、清时期香火鼎盛,并没有收到嘉靖皇帝肃清政策的影响,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莲花寺地处偏远,影响不到,再加上明代本来就崇佛,嘉靖帝的打压政策在地方并不会得到有力的实施,所以说,如果后世对莲花寺没有进行破坏,并注意保存,那么阳宝山佛教群定会很壮观,对后人了解明代佛教文化在贵州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而如今,我们只能从其遗址中感叹其佛教文化底蕴。
此外,“原在莲花寺前左侧的坡地上,面积数万平方米,为阳宝山和尚墓地。至今仍有大小塔墓百余座,小土坟数百座。从清康熙初年至光绪末年均有埋葬者。其中,康熙元年(1661)所立‘曹溪正脉嗣成祖师讳然蒲号瞿墓’,与雍正十一年(1732)所立‘特恩示寂僧网司法顺号耳明觉明墓’为最大。这两座塔墓分三层,底层为方形,宽4米,高1.5米,砌石面上有花卉、鱼鸟等浮雕图案。二、三层均八方棱形,也有各种虫鱼花草浮雕。塔顶高约1米,由三个扁圆石雕和塔刹重叠而成。工艺颇为精巧,属典型的佛教造型艺术。其他较小塔墓尚有不同建筑风格与石刻图案。” [6] 探究莲花寺的佛教文化,其旁边的和尚墓群是不能忽视的。从原有规模宏大的莲花寺到神秘的和尚墓群,还有后山的飞凤寺,反映了阳宝山这一佛教灵山的深厚历史文化积淀。
佛教文化只是阳宝山多元文化的一部分。阳宝山的多元文化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前来观光游览,除了上文提到的贵定人丘东昌、丘禾实父子外,比较著名的人物有徐霞客、林则徐等。从阳宝山现存的佛教遗址规模和残存情况来看,其佛教文化底蕴犹在,今天我们想要恢复阳宝山的佛教文化盛况,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需要后人的诚心努力和与时俱进。文化是需要保护的,对莲花寺等庙宇的破坏,就是对阳宝山多元文化的破坏,因此,恢复和发扬阳宝山的佛教文化,符合当今多元文化发展的需求。
[1] 丘东昌:丘禾实之父,隆庆举人,历任开州、泸州知州。
[2] 丘禾实(1570—1614):字有秋,登之,号鹤峰,明朝新添卫(今贵州贵定)人。幼时聪颖好学,学业名列前茅。明神宗万历十九年(1591)举人,廿六年(1598)进士。他是云南、贵州两省入翰林院后第一个获授职者,历任翰林字检讨,掌修国史,右春坊右谕德,33岁时任宫廷起居注,负责记录皇帝言行,四十三岁升右春坊右庶子,带病主持京师秋季武考,出闱后病情恶化,于次年卒于任上。著有《丘禾实文集》八卷、《丘禾实诗集》四卷、《丘氏家乘》、《经筵进讲录》等。现多已遗失。
[3] 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志·文物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版,第242—243页。
[4] 龙平久:《略述贵定阳宝山佛教文化遗址的现状》,《时代报告(学术版)》2014年第9期。
[5] 陈玉女:《明代的佛教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1页。
[6] 贵州省文联、贵州人民出版社:《贵州胜境》,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9—3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