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双杰
明代贵州新添卫为今贵州贵定县。县城北十里有阳宝山。该山系西南名山,明清时期已与四川峨眉、云南鸡足并称西南三大佛教名山,其主峰上有莲花寺。莲花寺山门前有宽5米许台基,上立1米见方石碑,碑上阴刻笔力雄健、古朴苍劲的“千岩万壑”四字。该四字为明末贵州新添卫人丘禾实书。丘禾实为丘东昌长子。丘东昌隆庆元年(1567)举乡试,历官四川营山县教谕(学官)、北直隶河间、阜城县、大名、开州、四川泸州知府。丘东昌为时新添卫指挥使丘东鲁之弟。东昌子三,分别为禾实、禾栗、禾嘉,三兄弟均举乡试。禾实万历十九年(1591)乡试第一,禾栗、禾嘉万历四十年(1612)同举乡试。禾栗官至安徽太平知府。禾实中万历二十六年(1598)戊戌科进士,和禾嘉堪称“一门双杰”。因禾实为帝王之师,禾嘉则为抗清名将,二人又兼擅文笔、风雅。
帝王之师丘禾实
丘禾实(1570—1614),字有秋,登之,号鹤峰。万历十九年(1591)举乡试第一,廿六年(1598)戊戌科三甲24名(总第83名,该科共292名),同进士出身。选庶吉士,入翰林院,为云贵两省士子入翰林院第一人。选庶吉士、入翰林院是一种非常的荣耀,因为在明朝英宗以后,科举进士一甲者,即前三名,俗所谓的状元、榜眼、探花,授予翰林修撰、编修;另从二甲、三甲中,选择年轻而才华出众者,也即青年才俊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再者,明代翰林为政府储材之地,英宗后有惯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故此庶吉士号称“储相”。丘禾实二十二岁举乡试第一,二十九岁中进士并选为庶吉士,可谓前途一片光明。
万历二十八年(1600),丘禾实授翰林院检讨(从七品)。万历二十九年(1601),丘禾实奉命巡视湖广、云、贵。关于此巡抚地方,朝廷诏书曰:“蠲四川、贵州、湖广、云南加派田租逋赋,除官民挂误罪。”另据丘禾实墓志铭中的“辛丑春,以平播捧诏赦至蜀”文知,此为万历二十九年(1601),禾实奉诏到播州(今遵义)赦免了十多万人因杨应龙叛乱受牵连者事。当时丘禾实上奏,说播州叛逆杨应龙已死,宜请以“惩首恶,赦胁从”,神宗皇帝准奏。丘禾实传达圣诏后,回乡省亲。期间曾游牟珠洞、阳宝山,作《凭虚洞十绝》和《冬日登阳宝山假宿僧舍二律》。现选《凭虚洞十绝》中的二首以示:
其一写登高的飘飘欲仙之感。其二写自己以阳宝山为世外桃源的感受。《冬日登阳宝山假宿僧舍二律》,其二云:
该诗写丘禾实冬天游阳宝山,借宿寺庙的感受。
三十一年(1603),丘禾实任起居注职,负责记录皇帝言行。三十二年(1604),授会试同考官。三十四年(1605)出使代王府(今山西大同一带)后,返乡,丁父忧,修建“循陔园”,园内名花翠竹,清池掩映。在此期间,他为贵州巡抚郭子章的《黔记》作序,为贵定县城(今旧治)建成作《建设贵定县碑记》。阳宝山“千岩万壑”四字亦为此时所写。三十八年(1609)授会试考官,同年,升右春坊右赞善(从六品)。四十年(1611)升右春坊右渝德。次年升右春坊右庶子(正五品),旋授武科会试主考官。卒于右春坊右庶子任,年45,长子懋朴扶柩归里。四十三年(1615)八月葬于贵定北郊宣家坪,朝廷诰封他为议政大夫,赐“鸾波风藻”进士坊,墓志铭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方从哲撰。
丘禾实才高学博,游历丰富,勤于笔耕,擅长诗文。据《贵阳府志》,他“登之以文采炫耀于黔南,遂得则身著作之林”。《黔诗纪略》说他文思颖赡。《贵州通志》说他“才高学博”。《明史·艺文志》录有《丘禾实文集》八卷,诗集四卷。另有《丘氏家乘》、《经筵进讲录》、《循陔园集》、《循陔园集类编》十二卷。《黔诗纪略》收其诗14首。关于其《经筵进讲录》,此处有必要说明,“经筵”是御前所设为皇帝讲四书五经的专席,可见禾实已为帝王师也。于此贵州方志载:“丘禾实……在经筵时著有《四子经筵进讲》,以经义启沃君心。”即用经文之义启迪皇帝的智慧。
丘禾实还是当时名流,据《大定府志》,他曾为时宣慰使安疆臣作墓志铭:“宣慰使安疆臣墓,在城北螺蛳塘……丘禾实为之铭。”安疆臣,彝族土司,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袭贵州宣慰使职,当时播州杨应龙叛乱,安疆臣积极出兵参与讨伐:“不唯假道,且以助兵。”并亲率所部“夺落蒙关、至大水田”,焚桃溪庄,为平定杨应龙叛乱立下战功。朝廷因而对其大加封赏:“增秩、加布政司左参议,授怀远将军阶,封定远侯,赐飞鱼服。”丘禾实的史志传记主要在地方志,如《贵州通志》即专立《二丘传》,与其弟邱禾嘉合传。
抗清名将邱禾嘉
邱禾嘉,贵州新添卫(今贵定)人,丘禾实之弟,抗清名将。生年不详,卒于崇祯五年(1632),晚禾实18年。禾嘉字献之,万历四十年(1612)举乡试。好谈兵,天启年间,曾参加平定安邦彦叛乱,被选为祁门教谕、翰林待诏。崇祯元年(1628)授兵部分司主事,任监军。此时清兵南犯,东北危急。丘禾实奉命抗敌,立有战功。崇祯四年(1631)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山海关诸处。后被召回京。他请求解甲,获准,惜未离京即辞世。《黔诗纪略》录其诗一首。《明史》有传,现详述如下。
邱禾嘉万历四十一年(1613)举乡试,并好谈兵:“举万历四十一年乡试,好谈兵。”曾助平定地方叛乱立功:“天启时,安邦彦反,捐资制器,协擒其党何中蔚。”安邦彦(?—1629),明末著名贵州彝族土司,天启二年(1622)二月,起兵响应四川永宁宣抚使奢崇明叛乱,自称“罗甸大王”,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彝族反明大叛乱。其领导下的叛军,波及贵州大部、四川、云南、湖南等地,三次围攻贵阳。崇祯二年(1629)九月,叛乱平定,他被杀于四川。当时的邱禾嘉积极投身到平叛大业中,“捐资制器”,并协助擒获叛军重要人物何中蔚。因为已是举人,又兼立有战功,邱禾嘉被推选为祁门(时徽州府祁门县,今黄山市祁门县)教谕:“选祁门教谕。”“教谕”为时县学教官,主管文庙祭祀,教诲生员。后朝廷采纳时贵州巡抚蔡复一建议,邱禾嘉升迁为翰林待诏,在蔡复一军中听用,并随时听从朝廷召唤:“以贵州巡抚蔡复一请,迁翰林待诏,参复一军。”崇祯元年(1628),或有以懂军事推荐邱禾嘉者,崇祯皇帝命其上奏用兵方略:“有荐其知兵者,命条上方略。帝称善,即授兵部职方主事。”邱禾嘉的上书得到崇祯皇帝赞赏,旋即授其兵部主事职。自此邱禾嘉方入朝为官。
崇祯三年(1630)正月,时蓟辽总督梁廷栋,升任兵部尚书,“入主中枢”,不满时山海关总兵马世龙违反节制:“衔总理马世龙违节制,命禾嘉监纪其军。”梁廷栋派邱禾嘉负责监察军纪。当此之时,适逢“己巳之变”。所谓“己巳之变”,是崇祯二年(1629)十月至三年(1630)正月,皇太极突袭北京事件。这次事变的结局是,皇太极连克数城,分兵驻守遵化(今河北遵化市)、滦州(今河北唐山市滦县)、永平(今河北卢龙)、迁安(今属河北):“永平四城失守。”为因应事变,时赋闲在家的重臣孙承宗被起用。但是,由于信息闭塞:“枢辅孙承宗在关门,声息阻绝。”况且援军未能及时赶到:“蓟辽总督张凤翼未至,而顺天巡抚方大任老病不能军,惟禾嘉议通关门声援,率军入开平。”只有邱禾嘉主张声援,率军进入开平(今河北唐山市开平镇)。崇祯三年(1630)二月,清军进攻开平镇,邱禾嘉据守:“大清兵来攻,禾嘉力拒守,乃引去。”清军退去。随后,又进攻古治乡:“已,分略古治乡,禾嘉令副将何可纲、张洪谟、金国奇、刘光祚等迎战,抵滦州。”邱禾嘉派兵迎战,将清军逼抵滦州。旋即清兵又攻打牛门、水门,邱禾嘉又派兵迎战:“甫还,而大清兵复攻牛门、水门,又督参将曹文诏等转战,抵遵化而返。”这次又逼抵遵化。没过多久,四城均被收复:“无何,四城皆复。”时宁远卫(今辽宁葫芦岛市托管兴城市)巡抚官缺员,朝廷议复设,梁廷栋尽力推举邱禾嘉补充:“宁远自毕自肃遇害,遂废巡抚官,以经略兼之,至是议复设。廷栋力推禾嘉才,超拜右佥都御史,巡抚其地,兼辖山海关诸处。”于是邱禾嘉被破格提拔为右佥都御史(正四品),巡抚宁远卫,并兼管山海关。
邱禾嘉可谓危难受命,赴任伊时,即逢清兵围攻锦州:“禾嘉初莅镇,大清兵以二万骑围锦州,禾嘉督诸将赴救,城获全。”邱禾嘉派兵前往救援,锦州因而得以保全。当时登莱巡抚孙元化主张撤回岛上关外的军队,规划收复广宁(今河北昌黎县)等地:“登莱巡抚孙元化议彻岛上兵于关外,规复广宁及金、海、盖三卫,禾嘉议用岛兵复广宁、义州、右屯。”登莱巡抚,明天启元年设,全称“巡抚登莱地方赞理军务”,号防抚军门,有时简称“军门”,品秩为正四品,其上为山东巡抚兼提督军务,当时的登州镇总兵和东江镇总兵都归登莱巡抚节制。邱禾嘉和孙元化意见相左,主张直接用岛上军队收复广宁、义州(今辽宁省锦州市义县)等地:“禾嘉议用岛兵复广宁、义州、右屯。”梁廷栋感到难以决断,以之咨询孙承宗:“廷栋虑其难,以咨承宗。”孙承宗就此上奏曰:
获得孙承宗的支持后,梁廷栋立场坚定起来:“奏入,廷栋力主之,于是有大凌筑城之议。”
明朝的失败,将领不和是重要原因。这也表现在邱禾嘉和当时另一重要将领祖大寿身上。二人相互攻击:“会禾嘉讦祖大寿,大寿亦发其赃私。承宗不欲以武将去文臣,抑使弗奏,密闻于朝,请改禾嘉他职。”在处理丘、祖之间的矛盾时,孙承宗采取了“抑使弗奏,密闻于朝”办法,未将矛盾公开化,主张将邱禾嘉改职。崇祯四年(1631)五月,命邱禾嘉赴南京太仆寺任职,以孙谷替代邱禾嘉:“命调南京太仆卿,以孙谷代。”意思是不重用了。孙谷还没有来到,军情已万分紧急:“谷未至,部檄促城甚急。”此时祖大寿负责修建大凌城:“大寿以兵四千据其地,发班军万四千人筑之,护以石硅士兵万人。”邱禾嘉前往视察,并将情况上奏朝廷:“禾嘉往视之,条九议以上。”筑城工程即将成功时,梁廷栋罢官:“工垂成,廷栋罢去。”此时朝廷兴起反对筑城的意见:“廷议大凌荒远不当城,撤班军赴蓟,责抚镇矫举,令回奏。”邱禾嘉因而心生恐惧:“禾嘉惧,尽撤防兵,留班军万人,输粮万石济之。”撤退主力,仅留下万人及粮万石。
崇祯四年(1631)八月,清军兵临城下,四面合围,并切断锦州援军:“八月,大清兵抵城下,掘濠筑墙,四面合围,别遣一军截锦州大道。城外堠台皆下,城中兵出,悉败还。”城中军队图为失败。邱禾嘉闻讯,入锦州与锦州军队前往救援:“禾嘉闻之,驰入锦州,与总兵官吴襄、宋伟合兵赴救。”在距离松山三十余里时遭遇清兵:“离松山三十余里,与大清兵遇,大战长山、小凌河间,互有伤损。”两军大战于长山、小凌河间,各有损伤而未分胜负。九月十六日,清军分五路进迫锦州城下:“九月望,大清兵薄锦州,分五队直抵城下。”主将吴襄、宋伟出战而未能取胜,只好返城:“襄、伟出战不胜,乃入城。”九月二十四日,监军张春会同吴襄、宋伟渡过小凌河东五里扎营,以声援大凌:“二十四日,监军张春会襄、伟兵,过小凌河东五里,筑垒列车营,为大凌声援。大清兵扼长山,不得进。”但是,清军扼守长山,明军不能前进。邱禾嘉的数员副将出战仍不能取胜:“禾嘉遣副将张洪谟、祖大寿、靳国臣、孟道等出战五里庄,亦不胜。”夜袭也没有成功:“夜趋小凌河,至长山接战,大败。春及副将洪谟、杨华征、薛大湖等三十三人俱被执,副将张吉甫、满库、王之敬等战殁。”且多名将领或被擒或战死。祖大寿被吓破了胆而不敢出援:“大寿不敢出,凌城援自此绝。”大凌城由此绝援。兵败消息传到京城,朝廷为之震骇:“败书闻,举朝震骇。孙谷代禾嘉,未至而罢,改命谢琏。”孙谷代替邱禾嘉未至,于是改命谢琏,谢琏也被吓破了胆,不敢前往:“孙谷代禾嘉,未至而罢,改命谢琏。琏畏惧,久不至。”后因军情紧急:“后兵事亟,召琏驻关外,禾嘉留治中。”邱禾嘉要求移兵松山以图后:“及是闻败,移驻松山,图再举,言官以推诿诋之帝。”朝中的言官认为这是推诿。但是崇祯皇帝却予以了谅解:“帝以禾嘉独守松山,非卸责,戒饬而已。大凌粮尽食人马。”
清军反复劝降,祖大寿可耻地答应了:“后金屡移书招之,大寿许诺,独副将可纲不从。”但是他的副将可刚坚持气节,拒不投降,无耻的祖大寿于崇祯四年(1631)农历十月二十七日杀害了可刚:“十月二十七日,大寿杀可纲,与副将张存仁等三十九人投誓书约降。”与另一可耻的副将张存仁等三十九人出城投降:“是夕出见,以妻子在锦州,请设计诱降锦州守将,而留诸子于后金。”祖大寿将自己的儿子们质留在清军中,以妻子在锦州,向清军请求设计诱降锦州将领。邱禾嘉这次犯了个不识人的错误,他听到大凌城的炮声,以为祖大寿突围成功:“禾嘉闻大凌城炮声,谓大寿得脱,与襄及中官李明臣、高起潜发兵往迎。”率领锦州城官员出城迎接祖大寿:“适大寿伪逃还,遂俱入锦州。”大凌城因而沦陷、被毁:“大凌城人民商旅三万有奇,仅存三之一,悉为后金所有,城亦被毁。”崇祯四年(1631)农历十一月十六日,清军又攻打杏山:“十一月六日,后金复攻杏山,明日攻中左所。”城上用炮击,清军乃退:“城上用炮击,乃退。”祖大寿入锦州劝降守将未获成功:“大寿入锦州,未得间,而禾嘉知其纳款状,具疏闻于朝。”投降的事实也被发觉,邱禾嘉于是禀报朝廷。因这次禀报祖大寿投降和前次禀报祖大寿突围成功相互矛盾,邱禾嘉请赐死罪:“因初奏大寿突围出,前后不雠,引罪请死。于是言官交劾,严旨饬禾嘉。”朝中言官也交相弹劾邱禾嘉,崇祯皇帝还算“仁慈”,仅致邱禾嘉以训诫,并匪夷所思地宽恕了祖大寿:“而帝于大寿欲羁縻之,弗罪也。”尽管接替邱禾嘉的新任巡抚谢琏已到,但是邱禾嘉本人却还在锦州,于是朝廷议山海关另设巡抚:“新抚琏已至,禾嘉犹在锦州,会廷议山海别设巡抚。诏罢琏,令方一藻抚宁远,禾嘉仍以佥都御史巡抚山海、永平。”诏命罢去谢琏永平巡抚,邱禾嘉仍以佥都御史职巡抚山海、永平。不久朝廷又论及邱禾嘉筑大凌城导致和祖大寿不和之罪:“寻论筑城召衅罪,贬二秩,巡抚如故。”降其俸禄,仍做巡抚。邱禾嘉请求朝廷为监军太监配备卫兵,被御史宋贤阿谀太监弹劾:“禾嘉请为监视中官设标兵。御史宋贤诋其谄附中人,帝怒,贬贤三秩。”崇祯皇帝发怒于宋贤,惩罚了他。邱禾嘉为人耿直,其观点和孙承宗多有不和:“禾嘉持论每与承宗异,不为所喜,时有诋。”为孙承宗所不喜,因而对其时有诋毁。此时的丘禾嘉看来已经心力交瘁了:“既遭丧败,廷论益不容,遂坚以疾请。”一面是由于自己战败,再者朝廷已经容不下他,于是他坚决地以疾病为由,请求去职。崇祯五年(1632)四月,获得批准:“诏许还京,以杨嗣昌代。”邱禾嘉命妻子代为向朝廷陈述自己的病情:“令其妻代陈病状。乃命归田,未出都卒。”朝廷命他归田还乡,还未出京城,邱禾嘉就已故去。
《明史》本传最后评价说:“明世举于乡而仕至巡抚者,隆庆朝止海瑞,万历朝张守中、艾穆。”终明一世,以举人身份做官做到巡抚的仅有四人:一个是隆庆年间的海瑞,还有两个是万历年间的张守中、艾穆,第四个就是邱禾嘉!据说崇祯皇帝为嘉奖其抗清功劳,曾赐邱禾嘉“帝依长城”匾。邱禾嘉石像现立山海关长城上供人瞻仰。邱禾嘉一生笔耕不辍,有《蔬永堂疏稿》、《东征疏草》、《黄山游记》、《青萝集》、《澹园集》等。邱禾嘉与其父、兄均有诗名,出版《青萝集》时,时人余绍祉在序中把邱禾嘉与平倭儒将胡宗宪作比较称:“先生之奇不在胡公下,而为诗过之。”认为丘诗“有一段慷慨之气,如幽燕侠少年,顾盼伟如”。邱禾嘉的诗文大都亡佚,存《黄山杂诗》四首及《读东坡义烈碑》1首。现录《黄山杂诗》之一的《剪刀峰》于下:
邱禾嘉去世第二年,崇祯六年(1633),其侄,其兄丘禾实之子丘懋朴举乡试。丘懋朴,字若木。历官广东徐闻(今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知县,后升湖广上荆南道佥事。清顺治六年(1649)清兵入楚,屡遣人劝降,若木拒不投降,后清兵陷城,遂遇害。据清温睿临、李瑶撰《南疆绎史·绎史摭遗卷六》:“己丑正月,大兵逼长沙……突入长沙,官兵无备……布政司参议嶍峨刘佐、荆州佥事丘懋朴,俱遇兵死。”可知丘懋朴于顺治六年(1649)死于长沙兵乱,时任务荆州府佥事(知府助理,六品或者五品)。《黔诗纪略》收其诗五首。另,懋朴有弟懋素,崇祯三年(1630)举乡试,官河南南阳知府,后死于流寇至。据《明史》卷一八一《列传·忠义五》:“明年十月,自成再陷南阳,知府丘懋素骂贼不屈,阖门被害。”“明年十月”即崇祯十六年(1643)10月,李自成攻陷南阳,丘懋素为朝廷尽忠,满门被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