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贵定阳宝山佛教文化探源
所属图书:《阳宝山文化研究》 出版日期:2017-10-01 文章字数:2286字

贵定阳宝山佛教文化探源

阳宝山,位于贵州省贵定县城北十里,海拔1566米,面积数千亩,包括前山莲花山和后山飞凤山,遥相呼应,意境深远。《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阳宝山在贵定县北十里。高千余尺,树木森密,殿阁崔巍,群峰环向此山,称黔东之胜 [1] 。阳宝山能够保留有贵州佛教文化的最大遗存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建于元末明初的莲花寺古建筑群,后经明清历代高僧修建,香火鼎盛一时。山后建有百余座贵州独有的和尚塔林,不仅是西南一绝,更是佛教一绝,大小圆坟、塔坟、龛坟百余座,并且有128座至今保存完好,时间为自康熙(1661)初至光绪末(1908),数量之多,实属罕见。

一、阳宝山历史沿革

关于阳宝山寺院究竟何时修建有种种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很久以前阳宝山上并没有寺庙,只有和尚搭建的几间茅舍与石庐。一位修行僧人带着徒弟宗定,从很远很远的地方顺着龙脉追查地理,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行程来到了阳宝山,发现阳宝山后有飞凤山,前有莲花峰,又形成有“飞凤采莲”、“飞凤扑蛋”的吉利地相,是难得的好风水。遂决定在此修庙建刹,静心修行。传说修行僧人修建寺庙时对人们自称:“我自是白云也”,因而人们称他为“白云长老”。

阳宝山为何能发展成与四川峨眉山、云南鸡足山鼎立之势呢?据史料记载,阳宝山寺庙始建于明嘉靖初年,在明代香火盛期,阳宝山脉修建了三座寺庙,前山有莲花寺,后山有飞凤寺,在飞凤寺左侧是公山寺,三寺形成“品”字形分布在阳宝山脉,僧人最多时达两百余人。三座寺庙中,又以莲花寺最大。相传莲花寺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由阳宝山开山和尚白云大师所建,后经历代扩修,形成宏伟规模。主要由山门、关帝宫、真武殿、观音殿、玉皇阁、韦驮台、静室、厢房等建筑组成。莲花寺坐落于莲花山顶峰,莲花寺山门右侧,原有脱衣亭,数十级青石阶直达山门。山门前有台基,宽约五米,全部用不规则的块石砌筑,上面立有一米见方的石碑四块,碑上阴刻“千岩万壑”四字,字体浑厚圆润,雄健潇洒,据传为明万历进士丘禾实手书。在明清时期,莲花寺曾是贵州僧纲司(僧纲司是明洪武年间制定的僧官制度中省府级地方僧官)的驻栖之地,是贵州的佛教中心。相关资料在明《黔记》、《贵州名胜志》、清乾隆《黔南识略》和《贵州通志》等典籍中均有记载。

同时,明代大旅行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徐霞客曾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到达麦溪古城,保存下来的文章记载:初八日雇贵州夫行,至崖头宿。初九日新添(即新添卫,今贵定)饭,至杨宝(即今阳宝山)宿 [2] 。他顾不得远行的疲劳,第二天便登上了他仰慕已久的阳宝山。他白天攀峰谷、观地貌、下沟壑、探水源、鉴石质、察土壤、考植物,夜宿僧舍与长老品茶漫谈。他赞赏阳宝山气势磅礴,植被良好,林木种类丰富,植物繁多,保护有方。赞赏新添卫(即今贵定)山灵水秀,民风淳朴,文化与中原息息相通。人杰地灵,出现丘禾实、邱禾嘉这样以文韬武略著称于世,在当朝有很大影响的英才。他在山中游历了两天才依依不舍地下山,并将山中见闻作了日记,遗憾的是这些日记早已散佚。

由此可见,阳宝山的历史源远流长,同时关于它的传说也给阳宝山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二、阳宝山佛教文化探究

阳宝山后山保存有堪称西南一绝甚至是佛教一绝的和尚塔群。据塔碑记载:最早为康熙初(1661)曹溪正脉嗣成祖师讳然蒲号瞿墓。其次为雍正十一年(1732)孟秋月立之“特恩示寂僧网司法顺号耳明觉明塔墓”,此为所有塔坟之最大者。塔坟分三层,底宽四米,高一点五米,方形,四方有虫鱼、花草人物等花纹阳刻浮雕。第二、三层为八方棱形,也有六方或圆形者,同样有各种鱼虫花草阳刻浮雕。塔顶高约一米,由三个扁圆石雕和塔刹重叠而成。最底为墓穴,进深约二米,宽零点五米。其余墓塔在基座、塔身和塔刹上也大都雕有花纹。这些塔墓工艺相当精巧,属于典型的佛教造型艺术。尤为可惜的是,其余宽零点三米,高于零点五米的所有塔墓皆被盗走,给后世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尤其著名的是,贵州十大名茶之一的贵定云雾贡茶,其产地贵定县有几千年的种茶历史,在隋、唐、宋、元、明、清时期,该地所产茶叶成为贡品上贡朝廷。清末,贵州巡抚林绍年入朝进献给慈禧和光绪帝的“贵定云雾贡茶”,多产于阳宝山。可以说阳宝山是佛门与茶走的最近的地方,山上无庙不种茶,无僧不嗜茶。据康熙《贵州通志》载:“贵定县阳宝山,在新添北……屡著灵异,来朝者众,遂为名山,山产茶,制之如法,可供清啜。” [3] 阳宝山所产茶叶,因产自莲花寺开山鼻祖白云大师亲植茶园,当地人也称白云茶。每当置身山中时,就仿佛听到一曲“茶与名山古刹”的交响曲,茶香回味可口。1997年,一代宗教大师赵朴初品饮此茶,陶醉之余,更是挥毫写下“佛茶”两个大字。

名山吸引名人,除了大旅行家徐霞客到此游览以外,王士性、张澍、赵翼、檀萃、林则徐等名人都曾到此游览,并留下一批宝贵的文学遗产和艺术精品。明末进士丘禾实与其弟邱禾嘉更是攻书于此,赋诗“晚宿芙蓉第一峰,醒来寒气动雾容,自有野猿能献果,虚谷犹传子夜钟”。从而更加奠定了阳宝山西南名山的历史地位。

三、小结

根据以上资料分析,笔者认为阳宝山的佛教文化可以追溯至明代以前,尤其是茶文化历史悠久。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随着人们对民族宗教文化的认识不断提高,修建和恢复阳宝山佛教圣地的必要性越来越大。最终,笔者希望用厚重的佛教文化还原阳宝山作为西南三大佛教名山的历史遗风,使之成为佛教文化传承圣地。


[1]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31年5月初版。

[2] (明)徐宏祖:《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二》(全四册)第三册上,中华书局2009年版。

[3] (清康熙)《贵州通志》卷二十二,中华书局影印版,第6—8页。

阳宝山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