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古地名拾零
所属图书:《贵阳地名文化》 出版日期:2016-08-01 文章字数:2836字

古地名拾零

古地名是指清朝及以前生成的地名。贵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形成的古地名不胜枚举。虽说,贵阳在宋代之前即有城垣,但至元代,相关市街情况不见记载。自明朝起,始有路街、桥梁、官府、寺庙等地标、地名的零星记载。明代记载的地名多为官府衙门、亭台楼阁、祠堂寺庙、关哨塘铺以及桥梁等。弘治年间的《贵州图经新志》记,当时的贵阳城南起朝京门,即今中华南路街心花园处;北抵柔远门,即今中华中路与贯城河相交处;东迄武胜门,即今文昌阁旁;西至圣泉门,即今交通街口右。这些地名、地标已在城市的发展中灰飞烟灭,但是仍然可以找到一些留存至今的古地名。

在史籍中,可以看到许多古地名。白云区得名于白云寺,《黔诗纪略后编》载朱钤《赤松和尚传》云:“继随西师开建白云,终日灰头土面,随师操作,念非歇手处,飞锡游蜀。”“康熙丁未(1667年)张都阃光焕请入黔省,闭关三载,遂开黔灵,作弘福寺道场。”《黔南会灯录》记:“赤松,韩氏子,母谢氏,因世乱入黔,年十五自喜出尘……后礼白云西识披剃。”“西识清见和尚,楚籍王氏子,出身疆场……开发白云寺,终老塔于寺侧。”白云寺今仅存道光时期,当时主持宗莲和尚亲琢的一个青石化钱鼎。《明太祖洪武实录》记:“洪武五年三月壬戍(1372年4月18日),置金筑(今花溪区金筑镇)、程番长官司,秩正六品,隶四川行省,以密定、程谷英为长官,世袭其职。”明天顺二年(1458年)成书的《大明一统志》载:“本朝洪武初改置贵州宣慰使司”,“中曹长官司(今中曹司街道办事处)、白纳长官司、底寨长官司、扎佐长官司(今修文县扎佐镇)……”“圣泉在宣慰司城西北八里,泉穴宽可六尺许,又号灵泉。”民国时期的《贵州通志·宦绩志》载,乾隆年间布政使徐垣调贵州当事时,巡抚周人骥奏开安顺、南明两河运销铅铜,行之二年,安顺滩势平衷,输挽尚利,南明滩高,两山夹峙,每大雨众流汇注,所开峡口尽淤,舟不能行,徒劳无益。”《贵阳府志》记,距老城二十公里的孟关原名孟官堡,系明代的百户所;距城西南十三公里的烂泥沟,清代属贵筑县南隅里,1914年后属贵阳县,1958年后属花溪区石板镇;乌当区政府驻地新添寨在清代属于贵筑县红边里。《贵州通志》记:“仙迹石在府城北四十里牛矢屯,上有人足迹踵趾宛然,旁有亭曰仙迹亭,今废”;“读书台,在府城北二里白岩山(今省政府办公大楼后与贵山之间的山)上,郡人王训垒石凿池旁植花卉为读书之所,遗迹尚存”等等。

建于1693年的普济桥

在典籍中,古桥的记载亦有许多。明弘治时期的《贵州图经新志》,有关于龙洞桥、南浦桥、太慈桥、水口寺桥的记载:“龙洞桥,在治城南十里龙洞堡侧。”嘉靖《贵州通志》记:龙洞桥,在治城南龙洞河下。”龙洞桥为长39米、宽7.6米的三孔石桥,系先后修造的两座桥连接而成。”市南路上的虹桥跨越富水,亦名南浦桥,虹桥、南浦路地名沿用至今,是古地名。“南浦桥,在治城二里富水之上,郡人多于此觞别。监生易绍诗:‘南浦霏微曙色开,几多惜别此徘徊,潺潺桥下无情水,酷似行人挽不回。’”“太慈桥,在治城西南五里,四方河之上,俗讹为太子桥。”据明提学副使毛科《太慈桥记》现桥为太监杨贤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建。太慈桥横跨小车河,桥长17.4米、宽4米,为单孔石桥。今水口寺桥原名普济桥,清乾隆《贵州通志》记:“普济桥,在城东二里,国朝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建。”麦架桥,又名麦驾桥、麦家桥,位于白云区麦架乡麦架河上,为三孔石拱桥,长20余米,宽6米余。为明代贵州宣慰使安观建于成化年间(1465-1487年),1938年迁建于距旧桥300米处,旧桥桥基、桥墩等遗址尚存。

明弘治时期的《贵州图经新志》开始记城中的路、桥:“化龙桥,在治城北仁寿街,弘治十年(1497年)建,郡人知县杨樊有记;”“小十字街(今小十字)。”清道光年间编纂的《贵阳府志》记录的地名及路街就比较多了。如:“东门、南门、次南门、西门、北门、威清门、六广门、红边门、新东门”;“王家巷,亦名钟鼓楼,自大街东行至珠巢井(今中华中路至富水北路);铁局巷,起至大街,东行达金井街(今中华中路至富水中路);黑羊井巷,起自大街,东行而止(今中华北路至正新街);蔡家坊(今蔡家街),起至东门小十字,北接文笔街,街之左有晋禄寺巷口,街之右有六座碑口”;“文笔街,南接蔡家坊,北接小堰塘坎,街之左有连升巷口、围墙后巷口,街之右有皇宫卡巷口、县学宫巷口”;“三板桥(今亦名汉湘街),南起粮道巷(今科学路),茴香坡(今醒狮路),北达三浪坡(今中山东路大十字至小十字一段)”;“白沙井巷(今白沙巷),自福德街(今富水南路)东行,西接偏岩井”;“玉皇阁巷,南接三块田,北达普定街(今黔灵西路),巷之左有玉皇阁”;“永乐巷,自南京街(今中华北路黔灵路口至永乐路口之间)西行至外城西北墙,巷之左有地藏寺(今毓秀路小学所在地)、皮匠湾东巷口”;“箭道街,自马棚街(今新华路)折而西南,街之左有尚节堂(今南明区政府驻地)。”指月街得名于指月堂,该堂位于护国路中段前往文昌南路的通道上。明末,贵阳人许善所自河南南召解官归。清顺治五年(1648年)建佛堂于宅,供铜佛。道光年间的《贵阳府志》记:“堂前有古井一,后有玉石洞,今在尚家巷民宅中矣。堂之下有紫薇二株,康熙中古木也,老干盘拏,一红一紫”。堂对面是长5米、宽3米、深约3米的指月塘,也叫“放生池。”民国时期《贵州通志与地志·水道》记:“城北十二里红边寨贵山麓,曰九十九泉。”郡人袁浣诗咏:“山泉九十九,山骨甚玲珑。流衍如霖雨,无穷泽物功。”

贵阳境内明清以前的地名,没有文字记载的更是难以计数。已知的如: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春正月丁亥设贵州都指挥使司,司署位于今省劳改局办公楼处,署前道路由此得名都司路;铜佛巷因铜佛寺得名,全长约120米。明崇祯初年,四川人万春任昆明知县,铸铜佛三尊,崇祯十六年(1643年)万妻王氏运至贵阳在此地结茅而祀。光绪二十年(1894年)构楼供铜佛。民国二十年(1931年)于东园建殿宇供铜佛其中;九架炉巷地名始于清顺治十年(1653年),孙可望为出兵得胜,专门请匠人雕凿大型石香炉九个,置于城南今市南路旁,杀青牛白马祭祀天地,此处渐成居民区后,沿袭习惯称谓,得名九架炉巷至今;珠泗巷是明代就生成的一条自民生路通往中山东路二浪坡的巷道;位于白云区麦架乡沈官村麦架河上的新桥长27.5米、宽5.4米,为单券单伏三心石拱桥,桥头立有建桥碑,记有:“万历丁酉(1597年)仲冬……修桥碑记”……等等。

古地名是一个地方、一座城市历史和文化的记载,要格外重视。而且,许多地名在漫长的年代中或改名,或重命名,如干堰塘按谐音更名甘荫塘、羊场重新命名为羊昌等。更多的地名随地标消失而消失、随地标的变化而变化,在社会进程中湮没,现保存下来有记载的可谓挂一漏万。这些至今依然沿用的古地名,承载了历史文化信息,应予重视,在保护古地名的同时,尤其要做好对形成古地名的实体保护。

贵阳地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