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缺失的“四阁”
所属图书:《贵阳地名文化》 出版日期:2016-08-01 文章字数:2815字

缺失的“四阁”

作为生活在贵阳的市民,应该知道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如今,曾经享誉盛名的“四阁”,大多数人则往往只知文昌阁。应当说,贵阳城内历朝历代的阁楼、庙宇很多,“四阁”出名在于其修建得较为规范和气派、特征明显,凸出在民房之中而成为方位地名。“四阁”具体是指文昌阁、皇经阁、玉皇阁、灵官阁。坐落在老东门月城内的是文昌阁,位于威清门城墙上的是玉皇阁,位于普陀桥附近的是灵官阁,位于省府路的是皇经阁。

中国封建社会开创了人才选拔的科举制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价值观念深入人心。贵阳建文昌阁和建甲秀楼一样,在于培养地方文风,鼓励外来和本地人士勤学苦读,科甲挺秀求取功名;皇经阁是储藏中原典籍的地方,反映出偏远地区对正统文化的学习和敬仰;玉皇阁、灵官阁则奉祀中原流行的道教玉皇大帝及护法之神王灵官的处所,是慰藉移民的心灵和取代地方原始宗教的神。

道教以玉皇大帝为众神之王,又称“玉帝”,俗称“老天爷”。统管天上、地下、人间三界,四方、四维、上下十方,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生,天、人、魔、地狱、畜生、饿鬼六道,天地万物、阴阳造化无所不在掌握之中。玉皇大帝每到腊月二十五都要亲自下界巡察各方,依据众生道俗赏善罚恶。相传各路神仙在正月初九玉皇生日这天都要隆重庆贺,俗称“玉皇会”。玉皇在生日的下午回天宫,此时道教的宫观要举行隆重庆贺仪式。《玉帝圣号同异考》记:“玉帝圣号,崇自浩劫前,中古复尊上,重称赞耳。世主好道,感玄恩,各就所见闻,所皈重,随其彰著,敬上诸神之号,以定称谓。历史上帝王对于诸神所上尊号中,涉及玉帝的有四:一太微玉帝,汉武帝上太微垣星主号也;二梵天玉帝,汉宣帝上天市垣帝主号也;三焰华少微玉帝,汉哀帝上先天定位号也;四紫微玉帝,汉光武帝上后乾号也。皆非此玉帝。此玉帝号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又曰玄穹高上玉皇大帝,是帝宰诸天,永不毁沦。”隋唐时期,玉皇信仰就已经普遍盛行。白居易《梦仙》诗中有:“仰谒玉皇帝,稽首前至诚”的字句,元稹《以州宅夸乐天》诗中有“我是玉皇香案史”句。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105年),尊玉皇上帝圣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又尊玉皇尊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玉皇阁作为道教庙宇,又名“永福观”,又叫“神霄万灵阁”,也称“玉皇庙”,亦称作“普福宫”。玉皇阁是贵阳城较为出名的道教场所,建于清康熙时期,为城墙上两层楼阁。楼上正中神龛内供玉皇大帝,阁中还设有文昌殿,供奉文昌帝君。玉皇阁于1958年拆除改建教室,原址现在是城基路小学。作为地标性建筑,其坐落所在通道因此得名玉皇阁巷。

灵官阁奉祀王善,俗称王灵官。王灵官的前身是华光大帝马灵官。据道家典籍记载,华光大帝先投胎于马氏金母。《三教搜神大全》介绍,马灵耀曾经三次“显圣”,降五百火鸦,杀东海龙王,为救母亲大闹地狱。后来玉皇大帝看他是位将才,封他为真武大帝部将,护法天界。《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中描述马灵官善于耍火。身上藏有金砖火丹,随时用火降伏魔怪,所以后来民间又把他视作“火神”,常在八九月间举行“华光酷”,祈求免除火灾,长年康顺。专门奉祀华光大帝的庙宇大多称华光庙,但也有将马王爷的神像塑在城隍庙中加以祭祀的。《三宝大监西洋记》中描绘马元帅的形象不仅白如雪,而且“眉生三眼照天堂。头戴攒顶帽,五金砖在神儿藏。”相传华光大帝的神诞是农历九月十八日。大约在明朝前期,华光大帝马灵官又化为王灵官。《新搜神记》、《通俗编》记:灵官本名王善,宋徽宗时人,曾从蜀人萨守坚受符法,为林灵素再传弟子。死后由玉皇大帝封为“先天主将”,司天上、人间纠察之职。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中封为“隆恩真君”,并敕建“天将庙”。明宣德年间(1426—1436年)改为“火德观”。道观中多塑形象奇特,赤面、三目、披甲执鞭王灵官像作为镇守山门之神。灵官阁在普陀路一六二号普陀桥旁,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二进四院大庵。灵官阁今已不存,地基上现在是幢幢大楼。

玉皇阁远眺

皇经阁是贮藏中原典籍的地方,因为明代修建一座收藏《玉皇经》的阁楼叫皇经阁,以后所建收藏经典的阁楼就叫皇经阁。位于大抚坊街(今省府路)侧的皇经阁建于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利用皇经阁改设官立第一初等小学堂,宣统三年(1911年)改名贵州公学分校,民国二年(1913年)又改名南明第二分校,民国十二年(1923年)设志道小学于皇经阁内,解放后至今是省府路小学,皇经阁的古建筑经过多次翻修和推倒重建,现已完全消失。

文昌阁 何任叔摄

文昌阁在贵阳原有两个,一个是原建在城内府桥上的文昌阁,由于毁损时间早,已被遗忘;另一个是依然矗立于老东门月城上的文昌阁。这座文昌阁修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占地一千二百平方米,以设计巧妙、结构独特而著名,阁上层祀奎星、中层祀文昌、下层祀武安王关羽。初建时还附设有骡马殿,主楼上置铜鼓一面,建筑风格颇具地方特色。文昌阁高三层、九角形,为目前国内唯一的三层三檐九角不等角攒尖顶结构,底层平面呈方形,总高为二十米,两边设配殿,前有斋房与配殿相连。在建筑上,顶层金柱用镂过梁承托,檐柱下穿二层,作二层金柱;二层檐柱穿至底层,又作底层金柱,逐层下放构成上小下大稳定结构,内二、三层楞木各九根,屋顶九角,柱五十四根,梁八十一根,窗花和枋板施有彩绘,雕刻与北方古建筑迥异。配殿和斋房均为重檐悬山顶,清代数次重修。文昌阁下庭院幽雅,民国时期常为驻军之所,因缺乏保护而破败不堪。解放后文昌阁一度为文昌小学占用,“文化大革命”期间,阁内神像、壁画被毁,阁上宝瓶顶亦遭雷击,佛珠、典籍散失。1983年后政府拨款重修,1988年对外开放,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昌宫供奉的文昌帝君是梓潼神张亚子。文昌即文昌官,原是天上六星之总称,星名分别称:上将、次将、贵相、司命、司中、司禄等。文昌帝君又称梓潼帝君,始于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封梓潼神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自此梓潼神与文昌神合为一神。《明史·礼志》记:“梓潼帝君姓张,名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殁,人为立庙祀之”。张亚子乃蜀人张育,东晋宁康二年(374年)自称蜀王,起义抗击前秦苻坚时战死,为其于梓潼郡七曲山建祠,尊奉其为雷泽龙王。后张育祠与同山之梓潼神亚子祠合称,张育即传称张亚子。唐玄宗途经七曲山,有感于张亚子英烈,遂追封其为左丞相,并重加祭祀。唐僖宗避乱入蜀时,又亲祀梓潼神,封张亚子为济顺王,并亲解佩剑献祭。宋朝帝王对文昌帝君多有敕封:宋真宗封张亚子为英显武烈王;宋光宗封张亚子为忠文仁武孝德圣烈王;宋理宗封张亚子为神文圣武孝德忠仁王。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

贵阳城曾经大名鼎鼎的“四阁“,现在只剩下了文昌阁,其他三阁随同城内老建筑们的命运一样,在大拆大建中灰飞烟灭。

贵阳地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