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布井旁说织染
在南明区云关乡摆郎村钱家寨,有一口井名棒布井,由于音转,也叫保母井。这眼井水自暗河从洞中流出,长37.4米、宽24.4米、深1.3米。相传从前有一个苗族少女失足掉入把龙井淹死,而她随身携带还未染、绣的棒布经由暗河从此井流出。为了纪念她,遂名棒布井。在村寨中,对棒布井名的由来还有一说。说是很久以前,有一女娃牵牛到这里洗澡,牛忽然进洞而去,女娃情急追之,随牛入洞,只留下一块搭肩白棒布遗落井边。村民哀之,以布名井。
棒布是贵州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用传统工艺纺织的土布,又称白棒布。纺织是贵州少数民族最为普遍的家庭手工业,农耕之余,妇女便纺纱织布,织布所用棉花、火麻亦为自家种植。至今,贵州农村的许多地方仍沿用土法木机来轧花纺纱,织成的土布称为棒布,亦称为平布。棒布采用传统方法织就,有斜纹布、斗纹布、花椒布等等,独具特色。贵州少数民族纺织的布厚如铜钱,这是因为经常要上山劳作,结实的棒布不易为荆棘刮破。纺织好的白棒布还有用蓝草作染料来染成深蓝色,这种颜色的衣物最为适宜不常换洗的情况。贵州西部地区山高坡陡、气候寒冷,不适宜农作物生长。在那些地区则以羊毛为原料纺织衣物。居住在贵州高寒山区的男女,几乎人人都能制作毛制品,最为常见的是羊毛毡,厚的作被褥,薄的做外衣,经久耐用。
贵州少数民族妇女擅长绣花,往往在棒布或染色布上绣上自己喜爱的花纹和图案。还有的在织布时就用彩色线或染色羊毛线来镶织各种花纹,所织花纹多采用平行线法来织成颜色鲜明的方形、三角、十字、锯齿等几何图形,在衣袖、裙带、腰际等处的花纹,一般剪彩色绸布来缝制。此外,还有根据不同喜好、用途,在布料上挑花、刺绣寓意吉祥的图案。在农村,少数民族的女孩常利用空闲时间刺绣,一套刺绣服装往往需要若干年才能完成。贵州少数民族妇女每参加节日集会和外出所穿花衣,皆出自日积月累的劳作,体现着装者女红水平及其审美观念,具有极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清末贵州苗族妇女织布
蜡染和纺织、刺绣一样,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始于西周,盛于隋、唐,流传至今,《礼记》等文献均有记载。蜡染古时候称为蜡缬,与扎染(绞缬)、镂空印花(夹缬)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国内已知最早的蜡染实物是迄今约1600年的蓝色蜡缬毛织物和蓝色蜡缬棉织品,出土于新疆于阗县屋于来克古城遗址。蜡染工艺是用蜡刀点蘸熔蜡描绘花草鸟兽鱼虫或其他图案在麻、丝、棉、毛等织物上,然后放入染料缸中浸染,着色后去蜡。涂有蜡汁的织物在浸染过程中,翻转搓揉导致附着于面料的蜡不规则龟裂,染数回晒干,乃将布放入沸水,漂清蜡汁,浸入颜色的布面呈现特殊花纹。《贵州通志》记:“裳服先用蜡绘花于布,而后染之,既染去蜡则花见,饰袖以锦,故曰花苗。”宋朝周去非作《岭外代答》记有贵州少数民族亦采用的染印技法:“瑶斑布”“其法以木板两片镂成细花,用以夹布,而融蜡灌于镂中,而后乃释板取布投诸于蓝中。布既受蓝,则煮布以去其蜡,故能变成极细斑花,灿然可观。”传统工艺制作的蜡染织品上蓝底白花、白蓝相间的多种图案令人赏心悦目,而且包含丰富的民族文化精华。蜡染作为中华文明和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传承至今,已经从生活用品发展到艺术品。蜡染制品从单色演化到多彩,不仅少数民族日常穿戴使用,而且是大众喜爱,极富感染力的工艺品、美术品,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成为独特的艺术门类。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传统的织、染工艺,是贵州先民发展生产的见证,独具民族审美观念,已经成为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灿烂的民族文化瑰宝。
贵阳作为蜡染的发源地之一,苗族、布依族、仡佬族等世居少数民族至今仍然习惯手工纺织棒布,传承并擅长蜡染技艺。用棒布蜡染后布料独具民族特色,色调清新淡雅,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用品朴素大方、赏心悦目。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记应州(今剑河县、台江县、丹寨县一带)刺史谢元深于贞观三年(629年)随牂州刺史谢龙羽晋京朝贡,穿着:“卉服鸟章俱集蛮邸。”唐太宗甚为稀罕,专门叫宫廷画师阎立本描绘谢元深的形象。贵阳乃至贵州众多用蜡染棒布制作的物品,艺术地再现了世居少数民族生活,记录和反映了苗族、布依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对自然界的认知、对美好生活向往追求和独具特色的审美观。
棒布、刺绣及其蜡染是实用品也是艺术品,是反映人类历史文明的文化遗产,绚丽多彩的纺织品、刺绣、蜡染是记述少数民族发展历程的史诗,要在传承和保护的基础上发扬光大。但是,现在的人们往往不知道,这座极具现代化气息的城市仍然流传着棒布手工制作、刺绣和传统的印染技艺,贵阳是手工纺织技艺的传承地,是刺绣艺术之乡,也是蜡染的发源地之一,与之相关的地名,同样是记载了历史和文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得到妥善的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