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山街
在公园北路和瑞金路之间有一条东西向的道路叫飞山街。这条街曾经的名称是过街楼、飞山庙和飞山庙街。这是贵阳的一条老街道,原来的东面出口在金沙坡和马站街交接处(即现在的公园北路),紧邻中山公园,是一条弯曲的通道,现在已经是一条笔直、宽敞的城区主干道路了。在这条街上,有着许多代表贵阳餐饮文化的餐馆和小吃店,最有名的恐怕要数以酸汤鱼为特色的“醉苗乡酒家”了。来这条街吃“清水烫”、“丝娃娃”、“恋爱豆腐果”等贵阳小吃的多数都是青年男女。飞山街较为有名的单位是具有三甲医院资质的贵州省中医二附院、云岩二中、贵阳市建筑设计院等。
坐落于飞山街90号的贵阳建筑设计院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前还是飞山庙。飞山庙是供奉侗族首领杨再思和追思侗族祖先的庙宇。侗族是贵州世居的少数民族,在清代、民国时期,贵阳地区也居住着众多的侗族。贵阳的飞山庙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俗称杨公祠,是贵阳地区的侗族群众祭拜祖先的地方。由于这里常年有祭祀活动,飞山庙成了这条街道最为有名的地方,这条街也因此得名飞山街。在贵阳城垣存在的时期,飞山庙西向紧靠城墙,城外是起伏的群山,建筑东南面有中山公园、东北面紧邻现在的岳英小学处的鸭子塘,可谓是依山傍水,建筑风格与湘、桂地区基本相同。飞山庙是一个有大殿的两厢式四合院。正门为过道,两厢为僧众居住区。过厅、正殿均为传统单层单檐木结构建筑,硬山式屋顶。正殿造型为四角尖顶,翼角翘出,小青瓦屋面。楼阁用优质木材建成,结构严谨、工艺精良。这座飞山庙在解放后至1958年6月前曾经作为第三区行政办公中心,后来是贵阳市规划设计院。飞山庙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还住有许多人家,后来建办公楼和旧城改造时被拆除。随着城市的发展,现在的贵阳市民基本不知道在这高楼林立的地方曾经有过一座飞山庙。
然而,飞山庙是飞山街一段抹不去的记忆。飞山庙发源于湖南,因为坐落在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的飞山之巅而得名,又名威远侯庙。飞山庙为北侗后裔祭祀建筑,是供奉五代时期侗族首领杨再思的祠庙。飞山庙的名称源于杨再思的经历,自古为湘黔桂三省(区)周边十八县少数民族祭祖溯源的圣庙。唐咸通十年(869年),杨再思生于靖州(即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怀化市南部的湘黔桂交界地区,西与贵州省黎平、锦屏、天柱县毗邻)。唐末及五代时期,杨再思在靖州结营飞山,成为统领“十峒”的少数民族首领,形成了一个以靖州为中心的地方性势力,被称为“飞山蛮”。后来,杨再思率领“飞山蛮”依附于楚,受封为诚州刺史。十峒“飞山蛮”由此获得向周边地区发展的机遇,今湘黔桂界相邻地区都被纳入其控制之下。到了宋朝,杨再思被追封爵位谥号,曾五次封侯。因此,逐渐被所在少数民族地区百姓奉为神灵,称为“飞山太公”,并被塑造为杨姓乃至后来侗族民众的祖先。杨再思在侗族享有崇高威望,后人遂建庙祭拜。由于贵阳飞山庙祭祀的是杨姓英雄,所以庙里还供奉着杨家将的杨六郎和佘老太君。传说杨再思生于农历六月初六,殁于十月二十六日,于是这两个日子成为飞山庙最隆重的祭祀节日。
曾经在这条街上留下痕迹,值得一提的还有: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基督教内地会曾经在这条街的陈公祠开设过福音医院;1920年创刊的新贵州日报社设在鸭子塘的三忠祠;位于鸭子塘的陈孝子祠堂是国民党时期关押革命人士的秘密监狱,对外名称是“战时青年招待所”;贵阳真耶稣教会也在飞山街,真耶稣教会1917年创组于北京,原名万国更正教耶稣真教会。1948年,总会派四川人侯永恒来贵阳,在金锁桥成立贵阳真耶稣教会。入教者多为金锁桥一带的马车夫,后该教会迁到飞山街吕竹青家,主要吸收威清门一带劳苦群众入教,教徒及每日听讲道者约100人。
在飞山街中段还有一条与中山西路相连的南北向通道,因为与飞山街垂直相交叫飞山横街(南边于中山路相连的一段,解放前叫万宝街),也叫飞山庙横街。飞山横街也是一条老街,曾经的地名是:高坎子、构皮湾。在这条街,雷少田于1896年在其家中开办的私塾比较有名,直到1952年后才为公立学校取代。在民国时期,这条街的103号原来有一栋西式别墅,系贵州军阀国民革命军二十五军副军长犹国才的住宅。飞山横街曾经有一所全省唯一的高级会计职业学校,即贵阳尚信高级会计职业学校。这所学校于1942年在广西梧州市创办,抗战胜利后迁来贵阳,先借大西门乐善堂旧址上课,1947年8月搬到贵阳飞山横街107号。解放后,政府于1951年4月又将犹国才旧邸购来作该校的教学大楼,1952年3月在校舍后门辟建3800余平方米的体育场,同年8月,将建中会计训练班、知新会计补习学校并入,合组为贵州省贸易学校。贵阳尚信高级会计职业学校曾经的校址,现在建成贵州省中医二附院综合大楼。飞山横街靠近大西门附近原来还各有一座五显庙、老郎庙。这些庙宇都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消失殆尽。
原来的飞山庙门前、现在的飞山街道路中间,在2009年底以前还有一棵老皂角树,从这棵树就可以看出飞山街的变化。贵阳是林城,重视绿化和保护树木,尤其是保护名木古树。这棵树原本在路旁,在道路拓宽后位于路中,所以,园林部门就在道路中间砌了一个花坛将这棵老皂角树保护起来,成了往来车辆通行的障碍。这棵上百年树龄的皂角树被围起来后,成了神树,附近居民纷纷前来烧纸焚香祈愿,本来还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的古树树干被烟燻黑以致干枯。据当地的老街坊介绍:这棵皂角树有一年夏天曾经莫名其妙地几乎枯死,但是两年后这棵树又突然长出了新芽,而且一年比一年茂盛,一些迷信的人就把这棵树视为神树。此后,每逢初一、十五和一些传统节日的早晚,有很多人就专门跑到这里来祭拜求平安,还有的人甚至连买彩票都要到树下来许愿、祈求鸿运,使这棵树在袅袅青烟和红布条的摇曳中凋零。为了挽救这棵树,林业绿化部门前来将树迁走,但是在迁移过程中善男信女纷纷阻拦,经过反复做工作,林业部门才得以将树迁移到苗圃保护起来。但愿科学思想能彻底战胜迷信,愚昧不再弑杀生灵。
在飞山街与交通街连接的地方原来是城墙所在。1939年,侵华日军飞机轰炸贵阳,当时城内只有九个城门,因为疏散不及时导致死伤惨重。于是,国民政府在城墙上新增许多出口通往城外便于疏散民众。在飞山街新开辟的出城口就由于这条街的缘故叫飞山门。如今,飞山门和城墙早已消失,飞山街在成长中,见证了贵阳城市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