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最短的巷道
贵阳老城最短的巷道本是长约10米的双井巷,已经在旧城改造中消失。在现存街巷中,黔灵西路有一条一头连着毓秀路、一头连着黔灵西路的通道马家巷只有20多米长,大概是目前贵阳最短的巷道。由于巷道两旁没有人家,每天从这里过往的人根本不知道这里为什么叫马家巷,也不知道马士英及其曾经的花园宅第。马家巷是贵阳的古地名,明朝时期,马家巷这里是马府宅院,随着南明王朝的覆灭,马氏家族亦随之衰落、外迁,其府第荒废后遂成为通道,后人以曾坐落于此的马家宅院冠名马家巷。
马家世为官宦,始祖马成职至指挥使,其第五代马福,为昭勇将军、贵州卫掌印指挥;马福之长孙禹卿,以军功世袭指挥;次孙文卿为万历乙酉(1585年)举人、壬辰(1592年)进士,官至山西道监御史、巡按广东;三孙明卿万历戊子(1588年)举人,官任至晋宁知府;四孙汉卿,武职把总。明万历年间,马明卿之子马士英于1612年中举人、1619年为进士,马家以一门三进士荣耀四里乡邻。同时,马家与贵阳名门望族顾氏、杨氏、越氏互为姻亲,如马士英的堂妹夫杨龙友为明末著名的书画家,官至兵部右侍郎;马士英胞妹夫越其杰历官夔州府同知、霸州兵备副使,南明弘光政权时官至河南巡抚;马禹卿之女寿妹嫁给镇远侯顾成后裔、世袭指挥顾丛新;马汉卿之子马士鳌,娶杨师孔之女系杨龙友胞妹;马士英长子马銮,于康熙二年(1663年)应江宁织造曹玺之聘到金陵,担任其子曹寅的启蒙塾师;马士英的次子马锡,在计六奇的《明季南略》中载:“十二乙未(弘光元年三月),史可法自劾师久无功。马士英请荫内官三人,各锦衣千户世袭。阮大铖荐马锡充总兵,仍莅京营。”刘廷锡《广阳杂记》有:“马锡,士英子也,为禁军提督,大兵渡江,枭首于市”;马士英女婿章尔佩,任过澄江太守。由此可见,马家名人繁多,其家族在贵阳地位显赫。
马士英像
马家历史上最为有名的人物,当数官至一品大员的马士英。马士英,字瑶草,善书画、工诗文,历任南京户部主事,以及严州、河南、大同知府等职。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起义军攻进北京,崇祯皇帝自缢。马士英以凤阳总督之职联江北四镇,内结宦官韩赞周、勋臣刘孔昭,外约总兵黄得功、刘良佐、高杰、刘泽清等拥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建立南明弘光政权。马士英任南明王朝的东阁大学士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官居一品,仍督凤阳等处军务。清顺治二年(1645年)春,满清豫亲王多铎率军南下,南京于五月初陷落,福王政权亡。马士英南走浙江杭州、绍兴等地,最后投入太湖吴易军中继续抗清,1646年被清军擒杀于太湖。《明史·马士英传》记:“南明弘光朝亡后次年,士英与长兴伯吴日生俱擒获,诏俱斩之,事具国史。”
贵阳与马士英有关的遗迹有:北门城隍庙前马士英家人曾居住于此,街道由此得名“一品坊”,亦因马士英喜饮用龙泉水泡的茶,所以龙井又得名“一品泉”。民国修纂的《贵州通志》记马士英祖父马云龙之墓在贵阳府城南观风台侧。1928年,在观风台上建无线电台时,尚存明代马福及其子马云龙墓。1942年出版的《贵阳市指南》记:“小宅溪多为依山结屋,灌木多荫,适宜别墅建筑。山势雄浑,颇具气概。明黔人马士英之祖墓即在山麓,现存碑碣可考。”民国时期《修文县志》记:“马家桥,在城(修文县城)东十五里,马腾海建。上倚金钟山,下跨鸡心石流来之水”;“马文卿祖墓,在城东十五里石安寨右侧。文卿,明代官御史”;“马世英祖墓,在修文中南区第五保石鞍寨右侧,有马世英阁老祖墓一冢。形势颇佳,乡人名曰交椅穴”之记载。马家桥、石鞍寨均为明代贵州卫属下谷七堡辖地,如今,马家桥虽早已毁圮,但地名流传至今。在白云区麦架镇马堰村马堰寨有马家寺,道光年修《贵阳府志》载:“马家寺寨,在(贵阳)城北四十里。原名麦架下寨,因万历四十年(1612年)马文卿建寺,更名焉”,“马家寺,在马家寺寨后,有将军殿、金刚台,里人马文卿兄弟建”,等等。
尽管至今对马士英的评价其说不一,但无论如何,马士英是贵阳的历史名人,其家族在筑城曾经举足轻重。这条虽然很短的通道,仍然记载了属于贵阳的一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