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八景”的由来和所在
中国具有上下五千年人类社会发展的悠久历史和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到处都有各具特色的风景名胜,这些风景的名称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地名文化,如“燕京八景”、“西湖十景”等名胜大家都耳熟能详,“八景”的风景名称也因为其特有的表现形式为人称道。在与自然风光有关的地名中,“八景”以其独特文化魅力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地名。但为什么到处有八景?八景缘何而来?很多人都知之不详或不知其所以。
应当说,“八景”一词最初只是一个道教的概念,指道教八个受仙时间的自然气色景象和八方之景。其以后被逐渐借用到现实世界中,指人们在改造世界和生活中能够获得愉悦心理感受和共同认可的美丽景象。作为风景名胜的“八景”起始有三种不同说法:一是宋迪画“潇湘八景”;二是李营丘画“八景图”;三是苏轼咏“虔州八境图”。现在,一般认为“八景”始于南宋,是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的实物见证,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无论起于何时,明朝以后,众多的城市和地方都有多为四字记述以及用丹青描绘的“八景”。
明、清以来对风景名胜“八景”的记载和描绘,形成一种表现地方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的模式。徐霞客谓:“山之有景,即山之峦洞所标也,以人遇之而景成,以情传之而景别。”随着社会的进步、时间的推移、不同时期审美情趣的变化,人们改造自然导致地形地貌和景观发生变化,地标性建筑的新生、毁损,许多地方的“八景”因此改变,有的已不复存在。
贵州境地自秦汉设置郡县,贵阳位居黔中,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不仅有浓郁的地域风光、多彩的民族风情,而且体现了与外来文化的融合。贵阳自唐代开始有山川景致描述,明朝已经有了名胜的书面记载,而且记有属于人文、自然景观的“八景”。各时期认定的“八景”随着斗转星移,有的面目全非,有的不知所终,有的至今风采依然。
明朝弘治年间《贵州图经新志》、嘉靖时期《贵州通志》记载的“贵阳八景”是:铜鼓遗爱、狮峰将台、鸦关使节、龙井秋音、灵泉印月、圣水流云、虹桥春涨、临流城碧。在这八景中,铜鼓遗爱在东山以南仙人洞所在的铜鼓山。仙人洞上有来仙洞,每遇阴天,风吹洞鸣,声如铜鼓。相传诸葛孔明曾藏铜鼓于此处。狮峰将台在大西门外贵阳卷烟厂处的狮子山,因明洪武初年贵州总兵傅友德在山上建台阅兵由此得名,如今狮子山已经被劈掉一半。鸦关使节景观中的鸦关在关刀岩以北的文笔峰下,俗称小关,如今鸦关关门尚存,门额上有“北门锁钥”四字。龙井秋阴中的龙井在原老城隍庙前、今喷水池龙祥大厦后面。其曾经是贵阳城北居民的主要饮用水源,因井旁边有龙王庙故称其为龙泉。明人周文化作有赞龙井秋阴的诗句:“高秋作雨供三事,首夏驱炎济六肠。”灵泉印月景观中的灵泉在今智诚百货大楼和达德小学之间原大兴寺内。灵泉泉水极其清澈,每逢月夜,虽然灵泉偏于东南,但井中照样能照出月影,在百花影剧院拆除后这里成为城市广场。圣泉流云的圣泉在北京西路黔春隧道出口上方山坳中。明守将镇远侯顾成因此泉水涌如潮般消涨,又因泉水能愈疯、黑发、驻颜祛老而冠名圣泉,并在此建亭,砌石为池,池中设石鼓,测量水量变化。圣泉又名百盈泉、漏勺泉,是贵阳现存最早的名胜古迹之一。虹桥春涨中的虹桥即位于新华路上的南明桥,该桥又曾有过霁虹桥、南明桥、襄阳桥、中正桥等多种称谓,系贵阳较早建成的桥梁。临流城碧系刻画从南明河的两江口到南明桥一带竹树交错、绿映波光、莺飞鱼翔的风景。蜀中军门谢鸿章驻黔期间,感叹南明河水竹映带之胜,于河岸射圃箭厅漱流轩题联:“我亦典偏师,横三尺剑,挽六钧弓,每怀太傅流风,极不相忘淝水战;此即是乐境,读几卷书,饮数杯酒,若遇渔人过访,与之同话武陵源。”天启二年(1622年),奢崇明、安邦彦造反,率军围城十月,亦有后人题联:“一带临流,谅小丑焉能渡此;四郊多垒,看诸君何以御之?”
圣水流云
康熙年间纂《贵州通志》记清初的贵阳八景为:贵山耸秀、富水翔鳞、鳌矶浮玉、浪涌金鳌、风台踏草、南峰脱颖、栖霞上月、龙洞钟声。贵山耸秀中的贵山俗称关刀岩,关刀岩坐落在八角岩北面,山势陡峭,高出群山,挺拔峻秀。诗人吴旦有诗云:“山能峙立方称贵,人必孤行始足传。纵使泰山高万丈,若无孔子亦徒然。”富水翔鳞所说的富水发源于南郊八里屯的龙井,北流经苏家寨至南浦桥即市南路与南浦路交汇处注入南明河,官宦曹武金诗咏:“富水闻乡老,今朝策马行。衣入风细,榴火著鞭明。士且安儒素,尔胡享厚名?涓涓幸时缩,万物戒常盈。”鳌矶浮玉一景指南明河中鳌矶石上甲秀楼和浮玉桥。甲秀楼为三层楼阁,浮玉桥下为涵碧潭,楼桥恰似天然一体,清流掩映,贵州巡抚田雯在《黔书》中描述:“每春波摇绿,秋沚澄清,岸柳乍垂,芽芹正拿,览渔舟之泛泛,洗杯斝以临流,谁谓黔中无佳山水哉?”浪涌金鳌风景中的金鳌山在小关特大桥北面,这里万山重叠、林海绵延,中间涌出一峰似龟跃出水面,蔚为壮观。古驿道在山的西麓,当年栈道凌空,石磴高悬,攀登不易。风台踏草景致中的观风台亦称观象台,坐落在今省委组织部培训中心以东,这里绿草如茵、林木繁茂,登台可以饱览南明河两岸的景色,山麓原有海潮寺,诗人杨文照有诗云:“乱草碧如烟,晴光落眼前。寺门缘路转,河势抱山圆。”南峰脱颖指文笔峰风光,文笔峰亦称文笔山,其紧邻省军区第一招待所,孤峰如笔直指云天,旧时认为此峰是贵州“人文之兆”,湖广辰州知府易贵作《文笔峰》诗云:“孤峙山昭兔颖寒,嵯峨雄势逼云端。字题紫雁数行朗,笺展青天一幅宽。霞酿生花当夜梦,雾攒覆白归时冠。”诗人董安国诗咏:“耸翠城南地,猿猱未许攀。夜郎风气阔,酝酿实兹山。”栖霞上月指的是东山景色。东山也称栖霞岭,原有栖霞寺,浓荫障天,琳宫璀璨,月夜景色尤佳。赵德昌有诗云:“东岭路如梯,云深曙色迷。仰攀高鸟近,俯视万峰低。酒醉戈为枕,更阑月映溪。举头天尺五,拟上岱山西。”龙洞钟声景观中的白龙洞位于观山湖区世纪城,洞口有历代名人题词石刻。康熙《贵州通志》记:“白龙洞岩石玲珑,极备灵异。入数十丈,渐幽暗,非秉烛不得前。中有潭水,驾竹而渡。石笋数茎,叩之铿然若钟声。”可惜,白龙洞景致毁于2008年。
民国时期的“贵阳八景”见于1942年陈恒安编写的《贵阳市指南》一书,所列八景均未用通常的四言句刻画,只是按地名或景名称呼。由于八景集中在大南门外的南明河畔,所以也称为南明八景,具体为:“甲秀楼”、“翠微阁”、“鳌矶石”、“浮玉桥”、“涵碧潭”、“芳杜洲”、“海潮寺”、“武侯祠”。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命名“甲秀”是取“科甲挺秀”之意,是贵阳市的标志性建筑。翠微阁又名南庵、观音寺、圣寿寺、万佛寺、忠烈祠、翠微园等,位于浮玉桥南岸,内有拱南殿、翠微阁、龙门书院、桂舫亭等古建筑群。鳌矶石是南明河中一块其形如鳌的巨石,甲秀楼建于其上。浮玉桥旧名南堤、江公堤,位于西湖路与翠微巷之间的南明河上,桥状似玉带浮于水面故称浮玉。浮玉桥曾是贵阳城区最长的桥。涵碧潭位于浮玉桥甲秀楼前南明河中形成的一深渊,由于水色深碧,故得此名。芳杜洲原位于南明桥与浮玉桥之间,系南明河中泥沙堆积形成的一块沙洲。洲上长有一种叫芳杜的小草(贵阳人称为香附子)因之得名芳杜洲,洲上绿草如茵,与碧水蓝天构成美景。芳杜洲在清末贵阳遭遇特大洪水后消失。海潮寺旧名水月寺,位于西湖巷水电厅附近,寺于解放前消失。贵阳的西湖路中段原有小溪至此与南明河汇合,小桥流水,景色迷人,河湾一带称为小西湖,西湖路由此得名。清代《冷庐杂识》记:“天下西湖,三十有六,惟杭州最著。”武侯祠建于明代,清顺治十二年、南明永历九年(1655年)孙可望据黔时,命部将高恩将翠微园处武侯祠迁至今甲秀广场所在贵州电力网络公司处,武侯祠在1926年修建贵州第一个发电厂时被拆掉。
龙井秋阴
除了历代所记“贵阳八景”,受“西湖十景”的影响,明朝万历年间的《贵州通志》还记载当时的“贵阳十景”“东山胜概”、“藏甲遗踪”、“贵竹清风”、“铜鼓遗爱”、“鸦关使节”、“狮峰将台”、“灵泉印月”、“圣水流云”、“虹桥春涨”、“龙井秋阴”。与嘉靖时期《贵州通志》记载的“贵阳八景”所不同的景观有:“东山胜概”、“藏甲遗踪”、“贵竹清风”。东山胜概中的东山古时上面建有寺庙。万历年间,御使马呈图曾在山上建空中楼阁;后任御史陈郊进行扩建,楼阁当时雄踞城东,俯视全城,蔚为壮观。藏甲遗踪所在的藏甲岩又名“鬼王洞”,在当时贵阳城外西南面永祥寺下,即现在的海关大楼后面,相传蜀汉军中校尉王志英武过人,但因相貌丑陋,被称之为“鬼头”,随诸葛孔明南征擒雍闿,过此处时将衣甲挂于洞内镇服百蛮,所以叫“鬼王洞”。贵竹清风一景在现在的喷水池附近。此地原来有贵竹清风坊,明代贵州文人周文化的《贵竹清风》诗云:“看竹黔山自面阳,怀风不是染三湘。映窗半启啼斑鸠,结实全宜待彩凰。良友入交清绝俗,此君常在推非狂。纵无宝贵如千亩,不共儿花媚蝶廊。”
同样,在清代“贵阳八景”之外,时任贵州布政使完颜麟庆作《鸿雪因缘图志》还记有“贵阳九景”,分别为:“黔灵验泉”、“甲秀赏秋”、“翠屏放牛”、“水口观灯”、“黔疆阅武”、“狮岩趺坐”、“苗倮献忱”、“扶风春饯”、“图云卧辙”。黔灵验泉指位于老城西北面下五里的圣泉,一天之内涨缩百次以上,水质甘甜,有医疗风湿、黑发、美容等功效,此泉当时可灌溉田土数百亩,是贵阳现存最早的古迹之一。甲秀赏秋指甲秀楼秋景。翠屏放牛在喷水池和中华路处贯城河以西的翠屏山,明朝贵阳著名文人杨龙友诗吟《翠屏山》:“权奇古阜郁城中,乔木阴森依碧空。结夏支持千丈日,及秋消受一林风。浊醪时过邻人醉,野芋能周牧子穷。更喜高寨隆雪后,枯吟叉手学坡公。”翠屏山即今之金沙坡一带。水口观灯在今天观水路水口寺小学和牛渡河的船石之间,夕阳西下抬头望仙灯洞,灿若星辰。黔疆阅武与狮峰将台同为一景。狮岩趺坐指在水口寺普济桥下游汤家山西望铜鼓山崖壁犹狮子口大开,仙人洞如狮子眼睛,山似狮身,铜鼓山像狮肩高耸;牛渡河南岸和尚坡林茂山青如绒毛幼狮,大小两狮隔水对坐,由此得名。“苗倮献忱”则是描绘以打牙苗为代表的多彩少数民族风情。“扶风春饯”指的是现在公安厅、阳明祠一带的风光。图云卧辙一景在图云关,原来有万里封侯石坊,今已不存。
打牙苗
在贵阳境内,曾经的八景还有位于乌当区新添寨的洪边八景。明宣德年间,贵州土司宣慰史宋斌曾在洪边山上建会景亭,登亭而望,八景俱入眼中。嘉靖《贵州通志》记洪边八景:“翠屏旭日、绣岭晴霞、北庄绮陌、南谷橘林、环溪素月、鉴沼清风、马陇灵源、螺岩飞瀑”。洪边山即原乌当区政府后面的山,曾经的景致已经湮没在城镇楼宇之中。民国时期,曾经担任贵州省主席的杨森亦题息烽温泉八景:天台丛林、白石涌泉、豸角凌云、清流鸣琴、奇石观瀑、洪水古营、慈云生佛、天生高桥。天台丛林是位于天台山的原始森林,这里林茂幽深,天然植物非常丰富。白石涌泉景观在天台山下,温泉镇街后山弯的鹅翅膀处,白崖上有“息烽温泉”四个大字,崖下泉涌溪流,地形狭窄,俗名“白石口”。豸角凌云在乔巴山公路对面山上,是一棵位于黑滩河右半山腰、约高30米的石笋,因犹如传说中獬豸的角而得名。清流鸣琴在疗养院四疗区左侧的小路上方高处。民国时期诗人谭启鹏诗咏:“仙乐世间哪得闻,水作丝弦石作琴。一派湘灵幽怨曲,不同溪上鼓新声。”奇石观瀑位于温泉疗养院三疗区往西约一里的清水河峡谷。洪水古营在温泉河与洪水河交汇处,洪水河左岸孤山上至今存古营盘遗址。慈云生佛位于温泉疗养院东南约两公里的慈云岩间,石壁刻有“慈云生佛”四个大字。天生高桥是一座天然石灰岩拱桥,距慈云生佛右上方约百米,有诗刻画:“百仞苍岩对峙雄,涧声滚滚透长空。天空巧构凌云渡,夹岸峰峦把壁弓。”
甲秀楼 何任叔摄
进入二十一世纪,贵阳市又确定了新时期的“贵阳八景”。这是“森林之城,魅力贵阳——2006年城市形象推广大赛”活动评选的贵阳八大著名景观。这个时期的八景较以往的景观而言,呈现出从点到面的宏大趋势,原来较为局部的景观往往为恢弘的美景所取代。新时期的“贵阳八景”具体是:“黔灵山”、“花溪公园(含天河潭)”、“青岩古镇”、“甲秀楼”、“红枫湖”、“阳明洞”、“息烽集中营”、“南江大峡谷公园”。黔灵山位于贵阳市区西北面,是国内少有位于城区的大型自然风光公园。以明山、秀水、幽林、古寺而享誉全国。花溪公园位于贵阳市南郊,融真山真水、田园景色、民族风情为一体,被誉为“高原明珠”。花溪河畔有麟、凤、龟、蛇山,石奇林茂,花艳水清,形成方圆十多平方公里的风景名胜区。青岩古镇在贵阳市花溪南十二公里处的213国道旁,是贵州四大古镇之一。古镇分内城和外城,四周用方块巨石垒砌城墙,城墙上筑有谯楼、垛口、炮台。气势宏伟的定广门城楼与石板古道、古牌坊交相辉映。明初,为了控制西南边陲,朝廷于洪武六年(1373年)置贵州卫指挥使司,以控制川、滇、湘、桂驿道。甲秀楼是贵阳的地标,建在南明河中一块酷似鳌头的石矶之上,楼高约20米,三层三檐攒尖顶的构造在中国古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画甍翘檐,红棂雕窗,白石巨柱托檐,雕花石栏相护,华丽宏伟。红枫湖位于清镇市,200平方公里景区包括平坝县境,水域面积57.2平方公里,湖上有大小不等、参差秀丽的岛屿178个,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阳明洞原名“东洞”,坐落在修文县城阳明大道旁龙冈山上。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军事家、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王阳明被贬谪为贵州龙场(今修文县城)驿丞时,曾在龙冈山结庐研读,并在这里创办了“龙冈书院”,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创立了“知行合一”的学说,形成了“致良知”的思想雏形。息烽集中营旧址位于贵阳市息烽县城南6公里,是抗战期间国民党设立关押中共党员和爱国进步人士的最大秘密监狱,与重庆白公馆的渣滓洞监狱、江西上饶集中营组成国民党的三大集中营。距贵阳50多公里的开阳南江大峡谷以气势宏大的喀斯特峡谷风光和类型多样、姿态万千的瀑布群落为特色,全长40多公里,南江峡谷地层古老,河谷最深处达398米,为典型的低中山峡谷地貌景观,峡谷内有自然景观80余处,姿态各异的瀑布40多个,最高落差达250多米,壮观秀美。
历朝历代的“贵阳八景“,是劳动人民改造自然、建设家园的成果,是筑城景观的精华。”贵阳八景“美在自然,贵在人文,是不可再生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存,需要切实、有效地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