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鬼”话寻源
所属图书:《贵阳地名文化》 出版日期:2016-08-01 文章字数:2310字

“鬼”话寻源

古人认为,人死后的魂魄可以在阴间生活,在特定时刻可以重返人间。由于人死后的“灵魂”称之为“鬼”即鬼魂,是封建迷信刻画人死后到阴间的形象,所以,《周公解梦》中就有关于鬼怪的记载。“鬼”字在《词源》里的释义为:“人死后不灭的精灵”。“鬼”在甲骨文中字形是古人刻画的似人形而非人的怪物。“鬼”作为汉字部首,从“鬼”的字大多与迷信、鬼神有关。《说文》记:“鬼,人所归为鬼。”《礼记·祭义》亦记:“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论衡·订鬼》“鬼者,老物之精也。”《诗·小雅·何人斯》“为鬼为蜮。”《礼记·祭法》“庶人庶士无庙,死曰鬼。”《易·系辞》:“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人类在特定社会历史阶段,由于缺乏科学知识而认为人亡故后灵魂不灭成为鬼魂且会干扰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因此,古代对自然界和生活中难以解释的问题往往归于鬼。古人认为天上星星与世间生活之人相对应,鬼亦是星辰,为二十八星宿中朱雀七星的第二宿。由于鬼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以鬼指物时为恶劣、糟糕的含义,如鬼天气、鬼环境、鬼火。人被称为鬼时一般指不是正常人的思想和行为。鬼作褒义词时,多指小孩机灵、敏慧,即鬼精灵、小鬼、机灵鬼;或称具有特殊技能和特异思维的人为鬼才;或对难以企及的成就称为鬼斧神工。更多时候,鬼字的使用往往是负面评价。如出现斑秃叫鬼剃头;不由自主的行为叫鬼使神差;不合常理的行为和不应该出现的结果称为有鬼;背后使坏叫捣鬼;坏主意叫鬼点子;鬼胎是指阴险害人的计谋和比喻不可告人的恶念;讲鬼勾当是指见不得人的肮脏交易;鬼混是指糊里糊涂地过日子;讲鬼脸是指扮怪象或搞怪的神情或假面具;鬼门关是迷信传说中的生死关头或比喻凶险的地方;鬼头鬼脑是形容狡猾阴险或言行举止躲躲闪闪;讲鬼主意是指邪恶的想法或打算;鬼眨眼多指夜间闪烁不定的光;做人不光明是鬼黠;怀疑一切是疑神疑鬼;沉湎于不良行为的称为酒鬼、烟鬼等;鬼子、吝啬鬼、讨厌鬼等是对人的蔑称或憎称;阴险的手段、计谋和暗中捉弄人的行为叫鬼把戏。由于鬼是封建社会的人们因愚昧对未知世界的描述,所以,鬼话乃是不真实或是难以捉摸的话。如果虚幻的语言接二连三,或者尽是坑蒙拐骗的胡言乱语则称之为鬼话连篇。《前汉演义》中就记有:“鬼话连篇”的词语,表明鬼话由来源远流长。

古时,贵州属于鬼方,《后汉书·匡衡传》记:“成汤化异俗而怀鬼方。”在《易·未济·震》中:“用伐鬼方”下注:“坤为鬼方”,而古时“坤”为西南卦,鬼方即为西南之地。《养素堂集》记:“鬼戎在西,鬼方在南,古人以荆楚为蛮,氐羌为戎,荆楚不得称戎。”此说纠正了鬼方为北方国和西落戎的看法。从《竹书纪年》所记:“高宗三十二祀,伐鬼方,次于荆”可知,自古鬼方与荆楚地域相邻。这是由于贵州及其贵阳相对于中原而言生产力落后,所以特别相信鬼神,因此得名鬼方。《明史·土司传》记:“西南诸蛮,有虞三苗,商之鬼方之属皆是。”明代四川按察使曹学佺著《贵州名胜志》载:“贵州治所,殷商之鬼方。”清朝贵州学政洪亮吉作《人日消寒第八集同人登黔灵山,复迂道访圣泉,归饮王参军湛恩一角山房,杂成三十二韵》:“两载逢人日,三年住鬼方。”这首诗准确表明,其就职住在之地贵阳即鬼方。《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牂牁地多雨獠,俗好巫鬼禁忌,”《唐书·南蛮传》:“夷人尚鬼,谓主祭者为鬼主。”贵阳在上古时代为牂牁地,属鬼方。《宋史·蛮夷列传》载:“西南诸夷,汉牂牁地……病无医药,但击铜鼓、铜沙锣以祀神。”《大元一统志》记:“蛮有牂儣、仡佬、木摇、苗……数种。疫疾则信巫屏医,专祀鬼神,客至则击鼓以迎。山菁险恶,则芟林布种,俗谓之刀耕火种。”《贵州土司传》:“贵州,古罗施鬼国,汉西南夷牂牁、武陵诸傍郡。”王阳明《何陋轩记》载:“今夷之俗,崇巫而事鬼,”清康熙《贵州通志》记:“罗俗尚鬼,”并绘有木老祭鬼画图,曰:“祀鬼用五色旗,遇节则鼓歌迎娅。”清贵州巡抚田雯所作《重修武乡侯祠碑记》:“蛮俗尚鬼,侯之用兵疑鬼疑神也。”

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从全国范围来看,贵阳大概是在日常生活中说话带“鬼”字最多的地方。除了上述鬼话,在贵阳方言里还有许多,对阴险的人描绘为“鬼得很”;诸事不顺或出现意外叫“撞到鬼”;“鬼头刀把”是形容不正经和衣冠不整、着奇装异服;“鬼迷日眼”常用以形容人长得异于常人或是指某人的行为很奇怪,不可理喻,也常用于形容人不厚道和心眼坏,以及见利忘义、自私自利等意思;“搞哪样鬼”这是贵阳人经常说不知对方在做什么的意思;“鬼扯”就是对方狡辩、闲话或没有中心、没有根据的说法,主要是指哪些不着边际的话;如认为对方说谎或说得不对时就会说:“你说的是哪样鬼话?”不理解对方行为的真实意图时就会说:“你搞哪样鬼事?”或“你搞哪样鬼名堂?”对于圆滑或老于世故的人,往往喊作老鬼。

如今的贵阳崇尚科学、社会文明进步,但在日常生活中,却仍然保留以鬼说事的习惯。贵阳人讲“鬼撮撮”时,是指对方鬼鬼祟祟;讲“鬼糊糊”是说对方不按逻辑思考、行为不合常理的意思,也常被用来形容整天不务正业和神经兮兮的样子;讲“鬼摸脑壳”是指一时犯糊涂的意思;“鬼扯手”则是讲不由自主的行为;骂人愚蠢、鲁莽时常说死鬼”。

除了上述鬼话,“鬼诈”是贵阳特有方言,大多指不寻常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鬼吵鬼闹”的意思是对方不讲道理、无赖耍泼;“鬼火戳”也是贵阳人用来形容非常生气的一个词。贵阳人爱说“鬼”话使得所表达的意思更加生动传神,其习惯有其历史渊源,所以凡事易从“鬼”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科学思想深入人心,现在已经没有人相信鬼神。但是,贵阳人以“鬼”说事的习惯成为一种文化流传至今,鬼方之地“鬼”话连篇。

贵阳地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