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漫话
地名是人类社会的产物,从一定程度反映了人对自然的认知、改造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鲁迅曾经说过世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是路了。”和路一样,房屋、村寨、城镇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不同历史阶段的房屋等人工建筑,除了遮风避雨和实用功能,还具有相应的文化内涵。不同的地区、民族,采用不同材料、工艺,形成不同的建筑风格和艺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居民的聚集、房屋的增加,逐渐形成村落、集镇、城市。在城镇、乡村的众多建筑中,特色建筑往往成为地标,演化为地名。可以说,房屋和道路是人们生活、生产、社会交往的必要条件和重要资源。地名是不同地方及其山川河流、道路街巷和各种人工建筑的称谓,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反映。了解地名和与之相关的通名,可以在方便生活的同时,了解历史、丰富知识,了解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
古往今来,除了山川形胜的地名,与地名相关的通名有路、街和巷、胡同、弄堂,还有城镇、村庄、街坊、街市等。路、街、巷作为道路通名,有确定方向、明确方位、区别宽窄的作用;城镇、村庄也是耳熟能详的地名通名。路、街是两旁有房屋,而且相对宽阔的通道。一般来说,路、街具有指向作用,东西为路、南北为街;宽的通道为街、路;胡同、巷是狭窄的通道。弄堂是上海等地的小巷统称,弄为小巷,堂则因为堂屋之意,引申为死胡同。城镇是城市和集镇的统称,城市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集镇是小于城市、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住区。村庄则是从事农业的人口聚居的地方,杜甫诗《怀锦水居止》曰:“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街坊是房屋毗邻的住户。街市则往往是在居民相对较多、摊位店铺较多的区域,宋代以后,坊间一般亦指街市。
旧时贵阳的坊市
厢、坊、社、亭、里、障、道、镇、保甲等,是古代政区及近现代基层组织的通名。厢是唐、宋时期城市的基层行政区划,厢下有坊。宋真宗末年,开封城内分八厢,城外有九厢,厢下辖有坊,其数不等。到了明、清时期,近城地区叫厢,城内为坊。坊是三国以来为了严格管理居民的一种城市区划,隋、唐在州、县城郭内设坊。坊有坊正,掌管检查户口、督催赋税、摊派徭役、防止民众起义和逃亡。唐时有严格的坊市制度,坊门按时开闭。社是古代地区单位,早期以二十五家为一社。《管子·乘马》:“方六里,名之曰社。”《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曰:“请致千社。”亭是古代设在道路旁的公房,供过往旅客留宿;在边疆则是用来观察敌情的建筑物,叫亭侯或亭障。亭在秦汉时期作为基层行政单位,《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里则是古代的居民组织,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里,《诗经·郑风·将仲子》:“无踰(越过)我里。”秦汉时期,里是基层行政区划名称,是亭以下的一级行政区,十里为一亭。隋、唐废亭,里直接属于乡。障是秦、汉时期在沿边险要处所筑的小城,《汉书·张汤传》载:“障谓塞上险要之处别筑为城,因置吏士而为障蔽,以御寇也。”道是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域设置相当于县的行政区划。镇是古代在边要形胜之地派兵驻守,设置的相当于县一级政区。保甲由“保”和“甲”组成。保在古代则为小城,《庄子·盗跖》所过之邑,大国守城,小国入保,”这个保之意,后来作堡。随着城市化,保逐渐演化为统治阶级管理人民的制度:若干户编为一甲,若干甲为一保。在明代,里甲是分担差役的基层组织架构。《明书·赋役志》记载:“(洪武)十四年,诏天下府州县编赋役黄册。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十户。”
贵州山区的道路和桥梁
在贵阳,还有一些特有的地名通名,如哨、铺、关、驿站、屯堡、戍。哨是承担警戒、侦查任务的岗位,哨所是军队或哨兵所在的处所。明万历年间,贵阳附近的哨所甚多。铺是古代驿道上负责传递公文,有铺兵的小站。铺递机构始于元代,延续至明、清。最初有巡警铺、急递铺之分。急递铺是负责传递公文的邮站,巡警铺负责巡逻城郭。后来取消了巡警铺,仅存急递铺。《元史·兵四》:“元制,设急递铺,以达四方文书之往来。”关是古代在交通险要或边境出入之地设置的守卫处所。贵阳的关,多设置在交通要道的山路峡口处,有士兵把守,有的还有拱门,著名的有十二关。驿站是古代在驿路上为投递文书、转运官物及供往来官员住宿的处所,汉、唐时期每三十里置屯堡人家驿。屯堡是明代屯兵驻守的地方,皆以百户所为单位。明代在贵阳设贵州卫和贵州前卫,两卫各辖左、右、中、前、后五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辖十个百户所。戍是南北朝时期,北魏在沿边险要边防地设置的营垒、城堡,戍隶属于州、镇。
贵阳建城历史悠久,原著民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与其他民族和谐相处,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城市,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形成了以外来民族为主体的多元文化。贵阳由于多民族聚居及其信仰的多样化,在这座城里,道观、寺院、宗祠、教堂比比皆是。有天界至尊玉皇大帝、科举之神文昌帝君、伏魔大帝关圣帝君、荡魔天尊真武大帝、赐福赦罪解厄天地水三官大帝、众星之母斗姥元君等天界大神;有普度众生的慈航道人和驱邪镇妖的钟馗,又有保佑妇女儿童、赐子广嗣的碧霞元君、多子床神张大仙;不仅有保佑人们发财的财神,还有赐人美好姻缘的和合二仙;还有除瘟去疾的五瘟神、行医治病的药王孙思邈、保护粮食的仓神以及道名为东厨司命定福灶君的灶王爷等民俗神。此外,还有各种行业神祇,有建筑业祖师爷鲁班、梨园界的祖师爷老郎神、骡马驴行的祖师马王爷等。在神灵之外,还有众多用于供奉祖宗神位、历史上有名人物的祠堂。因此,明、清时期形成的地名多是遍布城内的庙宇、宫观、祠堂名称。这里寺庙的特点是儒、佛、道三教同在,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各家共容,各种流派和各行各业和谐相处。一般来说,民间往往把宗教场所笼统称作寺庙,细分却很有讲究。祠庙指用于供奉祖宗神位、神佛或历史上有名人物的场所;祠宇或祠堂,一般指宗祠、神祠、先贤祠及其他祀祠。孔子庙又称文庙,关公、岳飞庙又称武庙。儒虽也被称为教,但文、武庙往往有别于宗教寺庙,传统上等同于先贤祠。刹、寺一般是指佛教庙宇,由女性住持的佛寺则称庵。伊斯兰教做礼拜讲经的场所也叫做庙。道教庙宇称观,又叫做宫、阁,亦称之为洞或道观。由于贵阳的居民来自五湖四海,所以祠堂繁多,各种宗教场所都有,许多祠堂、宗教场所名称因此成为地名。
现在寺院、庙宇、宫观的含义与人们当初的认识有很大不同。在古代,庙宇的含义是有区别的:一是宗庙,是供奉祭祀祖先的处所。《穀梁传·僖公十五年》天子至于士皆有庙。”二是封建时代供奉祭祀有才德人的处所。《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诏为亮立庙于沔阳。”三是迷信的人供奉祭祀神佛的处所。《晋书·何准传》:“唯诵佛经,修营塔庙而已。”四是指帝王处理政事的朝廷。范仲淹《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后来,庙是供奉神的地方;寺亦从官府名称演化为佛教场所,寺院也成为佛寺的总称;观是道教奉祀神仙的建筑。一般情况下,人们往往都将寺院、庙宇、宫观乃至宗祠等同。由于历史上中国长期处于农耕社会,家家户户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首尾相连、户户相似的住宅,使得与众不同的寺院、庙宇、宫观和宗祠成为地标性建筑,自然成为所在地名。
随着城市的发展,新地名不断产生。在筑城,像箭道街这样所在地标消失后名称仍然得以保留的地名已为数不多。箭道街长690米,自南明桥头起至瑞金南路止,现在是贵阳有名的餐饮一条街。明、清时期,箭道街一带是射圃。射圃是冷兵器时代的靶场,武官到此射箭场地习武练兵、谈箭论道。清顺治十二年进士杨雍建的诗咏射圃《贵阳射圃晚归马上作》:“寒原木叶马蹄中,射圃归来趁晚风。片月初衔孤塔顶,怒流直下小桥东。背城山涌三层黑,傍郭灯摇一片红。却羡渔矶烟水上,柴门深闭鹿皮翁。”此地成为街区后,根据曾经是射圃的实际,以一箭之道命名街道。在箭道街,最有名的古迹为竹林寺和尚节堂,今均已不存。从贵阳的实际看,更多曾经的地名则在城市的发展中湮没,如牛王庙、关帝庙、三教寺、慈航寺等地名,这些当时因宗教建筑而得名的地名,随着建筑实体消失而烟消云散。
位于花溪大道北段的牛王庙,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展示。过去,百姓认为牛王能够确保一方农耕、护佑子孙、消弭瘟疫、为民造福,于是民众对牛王的崇拜年复一年,香火不断、祭祀不绝。百姓家中的堂屋除了供奉天地君亲师,还要供奉牛王。牛王庙内,牛王居中,左边是专治牛马等牲畜疾病的赵医生、右边是牧牛的张牧童。传说牛王原是一名道士,因关心百姓,深知牛马等牲畜在黎民生活中的重要,经常应老百姓之请为牲畜治病。所以,道士在民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死后被奉为牛王,各地建庙祭祀。
关帝庙祭祀三国时期的蜀将关羽,道教称关帝圣君。由于名号繁多,贵阳的关帝庙有许多不同名称。如武庙、报国寺、神武祠、寿亭侯祠、协天宫、大兴国寺等。祭祀关帝的节日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十三日。关羽还被军队、钱庄、典当铺、武行、命相等多个行业尊奉为本行业的祖师爷。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贵阳老城及周边还有关帝庙十余座。较为有名的是民生路的关帝庙,于清乾隆时期由抚标右营建,供奉关羽,庙侧有一石洞。建庙时突有一鹿窜入洞中,遂名“进鹿”,后改名晋禄寺。民国时期创办的光懿女子小学设于寺内;另一建于元初供奉关羽的关帝庙位于富水南路,后由顺元城镇守那怀于公元1346年重修,在民国时期拆除城墙时被毁;明朝贵州巡抚郭子章建于公元1600年的神武祠位于巡抚署东园,民国时期成为贵州省政府办公场所,后来建成贵山饭店,现在建成贵山城市花园大厦;另外,是坐落头桥街道办事处,社区服务中心处的关帝庙,该庙因供奉从外黑神庙移来的关帝铜像而出名;在图云关的关帝庙始建于元朝初年,惜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拆除。
三教寺是贵阳地区数量仅次于文昌宫的寺庙,有二十五座。三教寺一般供奉孔子、释迦牟尼、太上老君。贵乌路原来是通往洪边州(现在的乌当区)通道,路旁三教寺供奉的却是释迦牟尼、仓颉、太上老君。在贵乌路的三教寺,大殿里释迦牟尼居中,太上老君居右,仓颉居左,殿柱有联曰:“三教本同源,奈群生各执一端,强强将他分出;两间均不朽,知大统常垂万古,谆谆要尔兼修。”有信众问为何不供孔子?道士说孔子不是神,也不是菩萨。孔子‘问礼于老子’,请教当时的礼节、礼仪、官场制度。不仅如此,孔子写文章的字也是仓颉创造的。”道士认为,儒教的始祖应该是仓颉。仓颉又称史皇氏,传说是黄帝时期的史官,在贵阳这座三教寺里供奉的仓颉塑像为四目、身着兽皮树叶。解放后,这座三教寺被改为贵乌路小学。另外,在江南会馆的九华宫内还曾经有一座供奉仓颉的庙宇,门上横匾题为“始制文字”。大殿题联曰:“五夜鬼声哀,可怜亘古文人,汝辈也能知爱惜;千秋灵迹显,窃念当年故我,为神如或肯凭依。”
慈航寺在威清门外,供奉的是慈航真人,也就是民间俗称千手观音菩萨的寺庙,现今已经消失。寺庙名称在于以慈悲救度众生脱离苦海,犹如以舟航渡人,所以称为慈航。道教关于慈航真人的来源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源自《历代神仙通鉴》的记载:“普陀珞伽岩潮音洞中有一女真人,相传商王时在此修道,得神通三昧,发愿欲普度世间男女,尝以丹药及甘露水济人,南海人称之曰慈航大士。”第二种出处见李善注引《灵宝经》:“禅黎世界坠王有女,字姓音,生乃不言,年至四岁,王怪之,乃弃于南浮桑之阿空山之中。女无粮,常日咽气,引月服精,自然充饱。忽与神人会于丹陵之舍、柏林之下。姓音右手题赤石之上。语姓音曰:‘汝虽不能言,可忆此文也。’遣朱宫灵童,下教姓音治弟之术,授其采书入字之音,于是能言。于山出,还在国中。国中大枯旱,地下生火,人民焦燎,死者过半。穿地取水,百丈无泉。王郄惧。女显其真,为王仰啸,天降洪水,至十丈。于是化形隐景而去。”对慈航道人的形象和出处,不同史籍记述亦有不同,《历代神仙通鉴》表明慈航真人于商朝得道。从佛教典籍来看,观世音开始是男身修行,传入中国后才逐渐变化为女身,在观音道场的浙江普陀山寺院,至今还可以看到南北朝时期的观世音留着八字胡的石刻相。《封神演义》描写:慈航主动献出自己手眼以救其母,其孝心感动上天,女娲娘娘传慈航千手千眼之术,指引其拜师于元始天尊。传说元始天尊传授慈航《道德心经》,其得以在普陀山修道成仙,称为慈航道长,又称千手神仙。慈航为广传道法前去西游,后归来助周伐纣。
地名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进步进程中的印记。在城市快速扩张时期,需要重视、保护、传承地名,尤其要注重保护作为非物质文化的百年以上古地名和形成地名的山川形胜、建筑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