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城是竹王城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卷七十六载:“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南夷,为牂牁郡,夜郎侯迎降,天子赐其王印绶,后遂杀之。夷獠咸以竹王非血气所生,甚重之,求为立后。牂牁太守吴霸以闻,天子乃封其三子为侯。死,配食其父,今夜郎县有竹王三郎神是也。”从清史学家张澍作《黔苗竹枝词》:“田歌处处乐升平,芦曲吹时社鼓声。送得山魈迎五显,大家齐上竹王城。”可知竹王城在贵州。
虽然,竹王城在贵州,但具体所在至今无定论。以夜郎王生于大竹的传说为据,历代夜郎统治者均自称竹王,所领地域称为竹国,所在城池亦称竹王城。因朝代更迭、后裔分封,竹王城所在自然有着不同说法。在古时,为了生存,部族之间战乱不断、相互吞并、合纵连横,夜郎国力时强时弱,疆域亦时常变化。随着疆域的不同,夜郎国的君长及其后裔亦先后在贵州、云南、四川、湖南等地多处建立城池。随着夜郎国的改朝换代、子嗣分封,不同时期的夜郎后裔往往统治在不同都城,导致出现众多的夜郎故地和竹王城说法。梳理一下,有长顺县说、福泉市说、石阡县说、赫章县说、桐梓县说、遵义县说、怀化市说,以及贵阳城说等等。
竹王城在长顺县广顺镇是依据相对较多的说法。被称为夜郎古都的遗址位于广顺镇西约1公里的玉带河上游夜合山脉上,相传邪务隐居于金竹(今广顺)后曾在山脉中央建都城。古都有以“夜郎王府”为主体,王府所在地称“金竹屯”,包括夜合山往南的大片地带。这里东西宽约0.5公里,南北长约1.2公里,四周依山势建有外围土城,在内又按里、中、外交错构置土城,形成严密的防御体系。古都如今虽已成为耕地,但人工筑成的内城墙和外城墙依稀可辨,展示旧有规模。此外,在广顺镇夜郎金竹屯东面宝合山后坡仍有一座古墓,墓主金镛是明正统时期的金筑安抚司,其墓碑文为“金筑夜郎侯四世祖镛墓”,这是目前在贵州境内唯一发现刻有“夜郎侯”字样的墓碑。《明实录》载:“正统四年(1439年)闰二月庚寅,贵州金筑安抚司土官舍人金镛来朝,贡马及方物,赐彩币锭等有差。”清朝道光年间编写的《贵阳府志》卷八《土司》记:“金筑金氏,自谓夜郎王之胄也。竹王既灭,吴霸表封其三子为侯,以慰夷汉。其一子为金竹侯,世守其土。久之,以金为姓。”此外,长顺县广顺镇“外八景”中有“夜郎西屯”一景,亦是竹王城佐证。
竹王城在福泉的说法也是由来已久。福泉城东23公里凤山镇杨老村旁山岗上有一座据称“竹王城”的城堡。城堡依山傍水,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城墙顺地形山势而逶迤,城内石嵌路面、条石踏阶错落有致。立于1985年的“竹王城遗址”省级文物保护碑记述:“相传为夜郎侯竹王所建,故名。明崇祯年间,在杨老设驿站,建新城,设兵营,新城垣系青石垒砌,全长4700米,宽4米,高4.5米。城内建有关帝庙、二郎庙、观音庙等,石道可通四门,自西门至杨老河筑有一条长150米、宽1.5米、高2米的通水暗道,城内寺庙和大部分城垣毁于咸同年间战乱,现存东门。”
赫章自古就是夜郎属地,所以有赫章可乐说。可乐在彝文古籍中称为“柯洛倮姆”,意为“中央大城”,在《夜郎史传》等彝文文献中,古夜郎的中心被指为可乐。目前,赫章考古已经出土了大量的战国、西汉、东汉时期文物,反映出独特的夜郎民族文化和秦汉时期的汉文化与夜郎民族文化相融合的特点。
从历史记载看,夜郎王城在遵义桐梓也是一说。桐梓在唐贞观十六年(642年)始有县、州建置及治所,现桐梓县蒙山以南属带水县隶于播州,蒙山以北、松坎以南为夜郎县,隶于珍州夜郎郡,松坎以北及羊磴、狮溪分属扶欢、荣懿两县范围,隶于溱州。夜郎县治及珍州州治均在今桐梓县夜郎坝。唐元和二年(807年)废珍州,所属夜郎等县改属溱州。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置桐梓县,下辖东流里、蒿芝里、葫芦里、大溪里、夜郎里等七里。明朝杨慎所作《丹铅录》记:“夜郎在桐梓驿西二十里,有夜郎城碑尚在,杨氏录据目见言之,其碑必是唐末废县时所立,是今之夜郎坝,即唐珍州治所。”《遵义府志》载:“桐梓县城北七十里夜郎坝,城迹方圆里许,中有狮子碣,大树蓊蔚,人不敢伐,相传为夜郎县,亦为竹王城。”现在的桐梓县夜郎镇是全国唯一仍以“夜郎”命名的行政区划。
湖南怀化沅陵说源于在西汉时期属黔中郡,其为竹王都城的依据是《沅陵县志》载:梁天监十年(公元511年)“辟沅陵县置夜郎县”。此外,还有唐代刘禹锡被贬到朗州(今常德)期间,于唐永贞元年(公元805年)作《楚望赋》:“武陵(西汉初年由黔中郡改名)故郢(楚都,代指楚国)之裔邑,夜郎诸夷杂居。”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闻王昌龄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首诗被收入明代万历年间的《辰州府志》。然而,此夜郎县设于唐朝,似与之前的夜郎国相距甚远。刘禹锡的《楚望赋》也仅仅表明夜郎族裔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居一地
在遵义县高坪镇的一个山上,相传曾经是夜郎国的皇宫。此山奇特在于四周是悬崖深水环绕,只有一条路可以通往山上,山顶很平,昔日的夜郎皇宫仅存半面围墙和水牢、刑场等遗址。
上述各地各有依据、各有说法。但还有一说,即贵阳城是竹王城。贵阳城建于何时不详,历史悠久毫无疑问。至于贵阳城池是竹王城虽未见正史记载,但说法却是由来已久。能够证明贵阳是“竹王城”的,不仅在于曾经是牂牁郡、夜郎郡治在,且有牂牁江。元顺帝至正年间(1341-1368年)任宣慰司副使的范汇在《八番顺元宣慰司题碑记》中记:“八番顺元相传为夜郎牂牁之表,殆古鬼方之境欤。”清贵州巡抚曾燠《铜鼓山赋》曰:“今之贵筑,古之牂牁,西通六诏,北障三巴,塞天皆石,无地不坡,扪参历井,联珉拥峨,嵎峗错崔……盖槃瓠禀君之所道,而竹王夜郎之所家。”康熙三十一(1692年)任贵州巡抚的阎兴邦作《黔灵山记》言:“我到牂牁已五年,举步未离方寸地。”清人蓝鼎元在《贵阳府总论》中说到:“贵阳本牂牁蛮徼,汉武帝通夜郎置郡。”清代平彝县令包家吉在《滇游日记》中记叙:“甲秀楼即当年鄂制军尔泰记功处也,楼居南门外,相去不远。过浮玉桥,桥环九洞,跨牂牁江,碧水沉沉,清澈见底。”而且,贵阳城还有祭祀夜郎王的竹王祠,海关大楼附近原来就是竹王祠所在。元朝军队占领贵阳城后,宣慰司都元帅府就设在紧邻竹王祠的地方,即现在的都司路。
此外,历朝的文字典籍对贵阳城是竹王城都有记载。在明、清时期文人、官吏的诗词歌赋和楹联中,经常有贵阳城是竹王城的表述。如理学大师王阳明谪贬贵州龙场驿任驿丞时,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著《居夷诗·兴隆卫书壁》记:“贵竹路从峰顶入,夜郎人自日边来。”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所建的甲秀楼旧联记:“丞相祠前一川静;竹王城外此楼高”。联中所指“丞相祠”在筑城南明河畔,所在现为省电力大楼,“一川”指绕城的南明河,“此楼”指在城南门(今大南门)外的甲秀楼,“竹王城”即指贵阳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南京工、户部主事陈勋《代送王给事谪贵州》诗有:“行经贵竹丛边月,归及元都观里花。”1757年至1764年间贵州巡抚刘藻《柳梢青·甲秀楼远眺》诗咏:“岸草汀沙,竹王城外日西斜。潭净涵秋峰多障,目眼低无崖。怜他将相勋华,都付与沧波落霞。随意生机,消闲福分,怎及渔家?”清朝学使韦伯谦为贵阳城内的两广会馆题联:“黔粤共比邻,聚国族于斯,更何须怅望家山,酌尽乡人,也抵清樽枌社酒;风尘同薄宦,别故园久矣,幸此间相逢萍水欢联异地,共开佳会竹王城”。光绪年间楹联大家刘韫良所撰甲秀楼长联将周围景致和贵州历史往事包罗其中,通过“漫云筑国偏荒,难与神州争胜概”说明“筑国(即贵阳城)”在全国的地位。刘韫良在城隍庙大殿题联亦曰:“竹疆本瘠苦之区,民贫不易为非,或许阴条宽我辈;芒部亦生灵所被,时和自能迁善,还须冥福赉尊神。”又题关帝庙:“武与文二帝同尊,梓橦祠宇常邻近;明暨清孤城永护,竹郡闾阎最感恩”。
贵州城是竹王城的说法还有一个重要的根据,就是清朝贵阳人周渔璜所遗文字。周渔璜当过皇宫内庭的“日讲起居注”官,是编纂康熙字典的总纂,最后任“詹事府詹事”,是康熙皇帝近臣,人称“周宫詹”,花溪现在还有一座为纪念周渔璜而命名的宫詹桥。康熙皇帝曾问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当代诗人数谁?”陈廷敬回答:”要数周起渭(渔璜)和史宇义(蕉饮)“。可见周渔璜是当时全国诗坛上的顶尖诗人。其作诗《泛舟西湖夜半始归》中:“直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是广寒宫”是令人诵读后难忘的佳句。周渔璜曾经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参加《贵州通志》修纂,担任分纂。因此,周渔璜对夜郎的历史是比较清楚的。他的《五月十六日奉命祭夏禹陵、明太祖陵,并兼阅江淮兵,遍行赏赉,是日出都,过卢沟桥作》诗记:“路指杭州与越州,要经楚尾复吴头。风尘袅袅浮云变,身世滔滔弱水流。驷马不成归竹国,星轺仍复渡卢沟。年年眼见还乡路,柳絮无根逐处游。”《送陈右乂游贵阳》:“一枕涛声诸葛洞,千山晚照竹王祠。”以上诗句中,竹国指贵阳城,诸葛洞在竹王祠旁、藏甲岩下,均表明贵阳城是竹王城。
再从广顺金氏为竹王后裔的情况来看,从典籍记载中亦可以印证贵阳是竹王城。元《新纪》载:“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冬十二月癸亥,金竹寨蛮酋骚驴等来降。”《中国土司制度》记:“金筑金氏,自谓夜郎竹王之胄也。竹王既灭,吴霸(汉武帝置牂牁郡第一任太守)表封其三子为侯,以慰夷濮。其一为金筑侯,世守其土,久以金为姓氏”。“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十二月金竹寨主埽闾(骚驴)以所部百二十五寨内附。二十六年八月甲戌,金筑寨百余寨皆降,悉以其地为郡县,置金筑府统至。”元朝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贵州(即贵阳)属顺元路金筑府,亦证明府治当时在贵阳城内。密定系元朝末年的金竹安抚使,于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入朝内附明朝。次年三月,以密定辖地置金竹长官司于斗笠寨,洪武十年(1377年)正月,升为金竹安抚使,洪武十六年(1383年)迁司治于杏林峰,属贵州卫。正统三年(1438年),金筑长官司直属布政司;成化十二年(1476年),金筑长官司改属程番府;到了明神宗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居于广顺镇的金筑安抚司金大章上书朝廷,乞改土归流。万历四十年(1612年),钦定改金筑安抚司置广顺州,添设流官,属贵阳军民府。从史籍记载可见,金筑侯、府、司被朝廷数次要求外迁,已知先后迁移金筑镇、马铃乡等地,最后定居广顺。所以,从削弱地方势力的统治策略看,夜郎竹王不断被要求远离治在贵阳亦顺理成章。
周渔璜像
古人强调人言为信、文以载道。以上记载表明,贵阳城是曾经的竹王城。夜郎文明历史悠久,夜郎国地域多有争议,竹王城所在扑朔迷离。地名文化丰富多彩,竹王城说法源流并存。至于竹王城定于何处,有待今后的实物发现与科学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