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高坡棺材洞
所属图书:《贵阳地名文化》 出版日期:2016-08-01 文章字数:2917字

高坡棺材洞

花溪区高坡乡平均海拔1500米,境内最高处皇帝坡海拔1712米,也是贵阳市最尚处,属典型的高寒山区。去往高坡途中,可见相对而立的两块巨石,其中有双钩摩崖石刻“永镇边夷”四个大字,相传是明朝年间官府镇压苗族先民的历史证据。高坡乡山高坡陡,峡谷、石林伟奇,随处可见溶洞清流,云顶草场与万亩田园景观组成美丽风景,是民族风情浓郁、自然风光优美的地方。这里民风淳朴,民俗保存完整,尤以苗族的“四月八”最为隆重,特色活动是射背牌,有意的男青年用弩去射相中女子身后精心刺绣的背牌,中靶即像征姻缘美满。高坡苗乡不仅有屯堡和神秘的地下洞堡,还沿袭由古至今的洞葬习俗。

洞葬是将逝者棺木放入岩洞、溶洞保存的殡葬习俗,属于风葬的一种形式,流行于中国东北和西南部。风葬亦称“露天葬”,是一种自然风化的丧葬方式,包括树葬、崖葬、洞窟葬、悬棺葬等。风葬一般将死者遗体置于树木之上;或置于树洞或旷野之中;或停放在岩石下、山崖间、洞窟内;或将尸体放入棺柩,搁置在用茅草和木制的停棺棚、小茅屋里。中国古代契丹以及现在的鄂温克、鄂伦春、赫哲、珞巴等少数民族实行树葬,有的民族还有对所崇拜图腾物风葬的习俗。除了洞葬方式,在崖穴或崖壁上安葬先人遗体的崖葬是随处可见的风葬形式。崖葬习俗在中国古代的濮、越、巴、僚、汉等民族中盛行,三国时期的《临海水土志》对此已有记载。崖葬有着不同的类型和称谓:将葬具摆放在崖壁洞穴内的称为崖洞葬;将葬具放入山崖罅隙的称崖墩葬;将葬具放置在崖壁开凿窟龛中的称崖窟葬;在悬崖上凿孔插木桩搁置葬具的称悬棺葬。在四川甘孜地区康定一带还有风葬的特殊形式,当地藏族有将故人遗体挂在墙壁上晾干的习俗,称之为“风干”。贵阳花溪区域内孟关、党武、燕楼等地的青苗亦传有类似的“挂尸葬”习俗。这种形式的风葬由鬼师将尸体裹以草席,并缚于木架,然后高挂在村寨附近的山崖悬岩之巅,任凭自然腐烂或由禽兽掠食。自古以来,贵州乃至贵阳都是洞葬和崖葬习俗的主要分布区域,沿用这一习俗的民族主要是苗族、仡佬族、布依族、土家族、瑶族等。嘉靖《贵州图经》记,苗人故,“置尸岩穴间”。《大定府志》载水西苗民的岩棺葬、悬棺葬:“人死敛以棺,置之岩穴及水河之岸而不葬,亦无盖蔽。”现在,贵阳周围能够看到的风葬遗存多是苗族洞葬。

苗族历史悠久,族源可上溯到黄帝时期的九黎部落和尧舜时期的三苗族群。九黎是五千多年前居住在黄河中下游的一个部落,在中原与黄帝部落爆发涿鹿之战。《逸周书·尝麦》记:“昔天之初,诞祚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少昊,以临四方……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用名之曰绝辔之野。乃命少昊清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质。天用大成,至于今不乱。”黄帝与炎帝联手打败了称为东夷的九黎部落首领蚩尤之后,九黎部落的部分成员融入华夏民族;另一部分迁往江淮形成三苗部族继续与华夏部落征战,最后被夏禹歼灭。三苗部落解体后有的融入汉民族,其余部分继续向南迁徙到洞庭湖周围定居成为当地强大的部族,称为荆楚蛮夷,还有一部分即为商周时期所指的南蛮部族。源于九黎部落的楚族随后发展崛起成为楚国,在秦朝一统中国之后,楚族余部再往南迁,隋唐时期始以苗为族名在中国南方和西南生活,苗族称谓自此见于史籍记载。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苗族自北而南,辗转迁徙,形成众多分支,在清代即有“百苗”之称。苗族主要从事农业、纺织业,同时从事榨油、制茶、养殖等经济活动。在迁徙和劳作过程中,苗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至今流行于贵州黔东南的《反排木鼓舞》也称甩手舞,是行进中甩手动作的艺术再现,被誉为东方迪斯科。苗族舞蹈享誉盛名的还有贵阳花溪区的苗族《芦笙舞》。《宋史·南蛮曲南蛮传》载:“一人吹瓢笙,如蚊蚋声,数十人联袂婉转而舞,以足顿地为节。”清代刻本《广舆胜览》对苗族铜铃舞的记载有:“每岁孟春,择平地为月场,男吹芦笙,女摇铃,盘旋歌舞,谓之跳月”。苗族从古至今都有“以钱为饰”的习俗,最基本的特征是大、重、多。苗族妇女的头饰、服饰、腰饰乃至镂花银排圈、项圈、手镯、耳环、耳坠、发簪、发钗等等,都是愈大、愈多、愈重愈好。苗族妇女佩戴的项圈、胸饰,重的达到六七十斤,耳环单只最重可达半斤,印证了这个民族因为迁徙而穿金戴银的说法。

水仡佬

苗族是我国较大的少数民族族群,据2010年人口普查统计,全国苗族总人口为9426007人,在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贵州苗族人口有397万,是国内苗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在全省的少数民族人口中同样居于首位。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贵阳乃至贵州的苗族“洞葬”遗存已经所剩无几。在全省已知较为有名的85处洞葬中,平坝县下坝的棺材洞年代最早、延续时间亦最久,历经唐、宋、元、明、清各朝至今长达1200多年;位于惠水县的仙人桥洞规模最大,有棺木600多具;龙里县的果里洞葬则是洞厅最大、棺木排列最为有序的一处。洞内放置的棺木因时期不同大体分为船形棺、圆木棺(亦称筒形棺)、拴棺、方形棺、梯形棺和普棺等形状,圆木槽形、船型棺为唐、宋时期及以远,平板平头一般是明代的棺材,鼓型雄头棺则大多为清朝和现代。

九股苗

花溪区高坡乡是苗族的世居地,沿袭崖葬和悬棺葬的习俗。高坡乡苗族人口占71.2%,所以洞葬分布广泛,往往利用天然岩洞作为同族或同寨的棺柩摆放地。高坡至今保存完整的洞葬是甲定洞葬,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位于龙打岩半山腰两个互通的山洞,洞深35米、宽10米、高20米,洞内大小棺木百余具分上下两层叠放,约120多具。按当地习俗,入洞者必须60岁以上、已婚、非凶杀、非传染病和非异地亡故。1997年,该洞葬被公布为贵阳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苗族丧葬习俗的活化石。在杉坪村龙山洞崖葬,放置的棺木约有200多具,洞口附近有石碑,上书“龙村锁钥”,下镌刻有“遗骸与金玉共坚,冥福与邱山并厚”之类文字。此外,在高坡乡还有上午村、克里村、五寨村、洞口等处洞葬,以及连当地村民也不知所在的洞葬;在杉坪、五寨、苏亚村的悬崖绝壁还有利用天然岩缝,将棺木放置其中的悬棺葬遗迹。

相传高坡苗族祖先原居住在黄河流域,由于历史上战争等原因被迫迁徙到南方山区,然而,他们时时刻刻都想重返故乡。洞葬是苗族部落暂时存放先人灵柩的方式,其习俗表达了希望魂归故里、重回中原。除了高坡,作为原著民的世居地,贵阳周围还分布有许多棺材洞和各类风葬遗存,在老城区蓑草路的云关乡政府办公楼后面坡上,就有一个棺材洞。1993年,当地人在建房挖地基时挖出一个大溶洞,其中的钟乳石十分漂亮,里面层层叠叠地摆放许多棺材,由于担心政府干预建不成房,洞穴入口很快被堵,上面建起了房屋。

高坡棺材洞和其他风葬、崖葬、洞葬遗存是反映苗族等民族殡葬习俗和文化的实物形态,具有不可移动和易于毁损的特点,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和所有公民都有责任保护这些不可再生的喀斯特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文化。如果高坡和城市周边的棺材洞和其他风葬、崖葬、洞葬遗存,在保护的基础上能够适当地加以开发,不仅有助于市民了解贵阳这座城市的历史,而且方便游客就近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和日渐湮没的特色文化。

贵阳地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