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黔灵山说
所属图书:《贵阳地名文化》 出版日期:2016-08-01 文章字数:5607字

黔灵山说

黔灵山位于黔灵山公园内,是全国少有位于城区中心区,真山真水、妙趣天然的风景。清贵州巡抚乔用迁在《夏日登黔灵山赋诗言事》中描述:“旧说天下山,多在黔中青。请看雨后光,青已满郊坰。又说黔中山,兹山为最灵。惟有效灵者,乃以灵得名。”贵阳举人何素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编撰付梓的《黔灵山志》中记:“黔山秀水,不乏美泉”。作为贵阳的名山胜景,因常年云雾缭绕,俗语描绘“筑城有座黔灵山,离天只有三尺三。”黔灵山公园东临八鸽岩路,南接北京路、枣山路、双峰路、黄金路,西至圣泉路,北邻省植物园和顺海林场,面积约4.26平方公里。黔灵山由公园内狮子峰、象王岭和宝塔峰,(也叫毗卢峰)三座山峰组成,著名的弘福寺就坐落在这三座山峰之间。整个黔灵山景区由大罗岭、白象岭、檀山、杖钵峰、关刀岩、马鞍山、七冲岭、黔灵湖、七星潭等山峰和湖泊组成,最高峰大罗岭海拔1396米。檀山以东山脉,由北而南,依次为钵盂峰、三台峰、锡杖峰,总称杖钵峰。黔灵群山多陡崖,林木参天,清泉、隧洞、曲径、亭榭和古迹、刻石随处可见。1957年,黔灵群山辟为公园,取名黔灵公园。2013年,黔灵公园更名为黔灵山公园。黔灵山公园的著名景点有:圣泉、弘福寺、麒麟洞、九曲径、瞰筑亭、黔灵湖、动物园和解放贵州革命先烈纪念碑等,此外,公园内还有多处地下水涌出露地表形成井泉,且多数水质良好,主要有圣泉、檀泉、生生泉、白象泉、冷翠泉、大罗泉等,是市民和国内外游客到筑必去的景点。

徐霞客曾经游黔灵山,并在《黔游日记》中记:“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戊寅四月十一日至贵州,十二日止贵州,游古佛硐。”古佛洞即指苦佛洞,是僧侣面壁修行的地方。在寺院附近面壁,这是高僧效仿南朝天竺国高僧达摩打坐修行的做法,由于苦不堪言,所以又名苦佛洞。徐霞客记为古佛硐,说明其至少有百年以上历史。古佛硐上侧“黔南胜景”崖刻,为康熙巳酉年(1669年)石阡知府陈奕禧题。《贵阳府志·祠宇副记》亦记:“在府城西北三里许,不知建自何时,石阡知府陈奕禧镌有‘黔南胜景’四字于石壁。其初路由山后,今改由山前,磴道萦迂。山半为古佛洞,又其上布政陈德荣建一泉亭,亭畔有池。”这些记载表明,在赤松之前此山早有寺院。

弘福寺山门

然而,黔灵山上曾经的寺院在《黔灵山志》中却未见记载。通过一些史籍,隐约可知黔灵山上寺院建于何时。宋代王象之《舆地纪胜》引《黔州图经》记:“建炎五年(当为三年,即1129年),贵州防御使夔州路兵马钤辖珍州南平军务川城一带都巡检兼知务川城田佑恭,乞于黔州建置僧寺……绍兴十一年(1141年),尚书省牒送到,知思州田佑恭奏状乞于黔州立小院,以安僧众,敕赐集福院”。这段文字表明,田佑恭兼贵州防御使后,乞书朝廷准予在贵州(即贵阳)建僧寺,寺院名称为集福院,所在冠名“黔南第一山。”绍兴十一年(1141年),始建梵宇寺。贵阳在宋代属水东地。据宋于观《宋敕赠少师国公田佑恭墓志铭》记:“民从以安,乃为祠堂于水东梵宇,以备瞻仰,旱潦祈祷,常获昭应。九月之忌辰,远近之生熟夷僚溪洞境上居民不约而会,皆共携香纸,结为一社,诣公祠前稽颡奉献,各祈保佑而去。”根据上述记载可知,当时在黔灵山所建集福院的规模为“小院”,在田佑恭逝世后,贵阳民众自发在其所建“梵宇”建祠堂供奉。想来集福院是在田佑恭去世后,天长日久难以为继,逐渐荒废。到康熙十一年(1672年),赤松来到黔灵山,在集福院址重建寺庙。所以,寺院建成后山门仍题“黔南第一山”;取名弘福寺,既是“弘佛大愿、救人救世,福我众生、善始善终”,亦有传承、弘扬集福院寺之意。贵州巡抚曹申吉题联:“天性生成黔灵正气;人心悟道山水清音”。喻黔域灵气齐聚此山,黔灵山由此得名。赤松亦于壁题诗描述此山胜景:“青山隐隐白云横,一片闲花野色晴。溪上数椽茅屋隐,绿阴清画有书声。”“翠嶂清溪跨白牛,乐眠水草已忘忧。横吹铁笛无腔调,水月松风一韵收。”清代,黔灵山弘福寺与东山栖霞寺、照壁山屏山寺称为贵阳三大佛教圣地。民国期间,弘福寺曾为贵州佛教会所在地。1944年4月,经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认定,黔灵山弘福寺址属于第四纪冰川遗迹“冰窑”。

九曲径前原有土地祠、小米井,《徐霞客游记》记有:下得“九曲径”,可见九曲径由来已久。赤松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整修九曲径,共383级。清咸丰五年(1855年),重修上山步道时铸鼎炉、砌石栏、建天子台。九曲径沿途可见题文刻石,古佛洞下侧旁有嘉庆十五年(1810年)黄宗源临“第一山”摩崖石刻;上侧有同治七年(1868年)赵达庵书“多行好事,广积阴功”刻石。古佛洞上原有灵官殿,遗联为:“鞭下无情,打尔明中作恶;头上有眼,察他暗里行奸。”在第三曲与第四曲之间,还有高约二丈多、宽一丈余,落款为赵德昌的一笔草书“虎”字,相传为其幕僚孙竹雅书。第五曲至第六曲,石壁上有光绪五年(1879年)题刻“赤松归隐”,其下有1920年吴象乾书《小梦记》石刻。路边有一天然石壁有孔数十,均吹之有声,鼓气而吹其中空如海螺两眼石窦则声震群山,此处依壁建亭曰“瞰筑亭”,亭内岩壁原有同治九年(1870年)赵昌葵的跋语,阐述了亭名的缘由,亭柱有楹联:“以息相吹汝闻地籁;自崖而返心有天游”。崖刻有一篇约百字的《文梦云记游》和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贵州按察使陈大文作并书的《重修黔灵山路碑记》,上有嘉庆年间贵州布政使陈预所题“佛”字,另有“叠翠”、“赤松归隐”等。再往上行到响石洞,洞口高约两米,竖有“纯清道祖灵像”石碑,上覆亭名“培星亭”,昔日投石入洞下落时叮咚声如磬,后因投石过多不再着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公园曾派人下探,其中除石块外还有许多铜钱等物,曲折逶迤可从二桥旁山洞出来,从管理和安全出发,遂将响石洞口封死。到洗钵池处有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徐纯一书“佛”字和“黔灵奠雨”崖刻和亭。亭联为:“弹琴惊鹤乘风舞;洗钵收龙带雨还”。过了洗钵池就是天生桥,过了桥左边是九龙浴佛壁,壁侧往瞰筑亭方向是七级大乘妙法莲华经塔。现在弘福寺大门上的“黔南第一山”,系拓原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游黔灵山诗》题字。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九曲径

黔灵公园内三岭湾景区,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建有为蒋介石服务的中西式建筑,包括会议室、招待所等。当年红军长征佯攻贵阳,蒋介石前来督战时曾住这里。1946年,蒋介石父子到修文视察期间,曾于4月9日在三岭湾别墅会晤囚禁于贵州桐梓县小西湖的张学良,并留宿一夜。解放后,贵阳市人民政府曾用三岭湾房屋作为临时办公场所。直到“文革”后期,当年蒋介石所住房间内的寝具等都还在。1985年,政府专门投资对此处进行了整修,只保留了原来的会议室,另建设中国园林特色的长廊及江南风格的亭榭,供游人欣赏及休息。1991年,公园将该景区建成全国仅有的城市公园野生猕猴观赏园。五百余只野生猕猴在这里觅食、与游客嬉戏,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观。

麒麟洞原名唐山洞,因洞口一巨大钟乳石酷似麒麟,所以又叫麒麟洞,洞前有建于明朝的白衣庵。明嘉靖九年(1530年)太监杨金在檀山题《麒麟硐诗》:“风日晴和漾碧川,水光山色两相连。人间寻胜唯斯地,硐里乾坤别有天。野寺月明禅榻寂,阴崖春玉薜萝悬。清流古硐无穷意,上智应能识本源。”徐霞客也曾于“崇祯十一年戊寅岁(1638年)四月十一日游古佛洞后”,往北行至“麒麟洞”。1941年5月至1942年10月和1949年2月至8月,抗日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曾先后被蒋介石关押于麒麟洞。张学良1938年冬由湘西沅陵凤凰山迁到修文阳明洞。1941年5月,张学良因患急性阑尾炎紧急送贵阳中央医院手术治疗,由于入院过迟恶化仅作引流手术。因为修文交通不便,又缺医少药,张学良提出住在贵阳。于是,1941年5月至1942年2月间,军统局将张学良关押在麒麟洞的白衣庵。在此期间,由杨静波大夫在麒麟洞为张学良做了阑尾切除手术。当时,在洞口四周的山上架有三挺机枪和驻扎了三个连的兵力,大门旁架有电话、电台,便衣特务不分昼夜、寸步不离地监视着张学良。张学良在黔灵山关押期间,有时可以和赵一荻在附近散步,但不得超过挂有“禁止”木牌的白象桥处。1982年2月23日,麒麟洞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黔灵公园恢复了当年国民党关押张学良、杨虎城的卧室,设立文物陈列室,用珍贵的历史文物、图片简要介绍“西安事变”和张学良、杨虎城被关押的情况。1997年4月,麒麟洞所在的张、杨关押地列为贵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位于黔灵公园东北角,南与小梅湾景区相连的贵山和周围景致构成关刀岩景区。《贵州图经新志》载:“贵山,在治城北二里,孤峰峭拔,兀出群山。鸦关在其后,又名贵人峰。郡之得名以此。”在黔灵公园内由西南望贵山关刀岩形如鹫头,名灵鹫峰,与咸丰十一年(1861年)赵德昌题弘福寺殿额“鹫岭云深”相呼应。灵鹫是佛教的专用语,由于如来讲《法华》等经的山中多鹫,故佛教以灵山鹫峰为圣地,简称灵鹫峰。唐刘禹锡诗《送义舟师却还黔南》曰:“常说摩围似灵鹫,却将山屐上丹梯。”关刀岩毁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仅存残岩。

源于檀山的清泉,是公园独具特色的怡人景观。赤松曾题诗:“那是檀山幽涧水,和烟和月到前溪”。泉水自麒麟洞崖壁而下,顺流到公园正大门的“新生活第一纪念林”摩崖止,在山间谷地形成星罗棋布的七个水潭,以北斗七星之名来命名,分别为:摇光潭、开阳潭、玉衡潭、天权潭、天玑潭、天璇潭、天枢潭。潭边杨柳井、白象泉清冽甘甜,取水的市民络绎不绝。水潭沿途杨柳临风,堤坝拱桥与潭中莲花水草相映,游人至此,鱼翔鸟鸣画中游,青山绿水怡心情。

黔灵山公园后山的“圣泉”亦称“百盈泉”、“漏勺泉”,位于黔灵湖西南约600米的下五里、北京西路隧洞上方。圣泉泉水从两山之间洼地的石罅中渗出,每天盈缩百余次,所以称“百盈泉”。明朝镇远侯顾成因为此泉水治癒其子的少白头,亦可以治疗其他疾病而称圣泉,为之筑池围栏。历代名人均有关于圣泉的记述,如徐霞客《黔游日记》、陈鼎《黔游记》、王士禛《池北偶谈》、檀萃《黔囊》和麟庆《鸿雪因缘图记》等。此外,明代四川状元杨升庵、清代爱国诗人贝清乔和贵州著名诗人郑珍、吴中蕃等文人骚客都留有对圣泉的题咏。

公园内的黔灵湖系1954年拦大罗溪水筑坝而成,最初是为解决贵阳供水的饮水工程。湖旁于1958年建成的“解放贵州革命烈士纪念碑”坐落于滨湖广场,高约30米,顶端为每一层均有四只翘角的两层塔型,檐下刻半圆型石花和五星。碑座四方均雕刻有花环和绸带,两侧有齿轮、稻谷、麦穗组成的图案。纪念碑四周青松翠柏环绕,山水映照。以后因湖开阔的水面与公园风光浑然天成,加上库容小而不再作为饮用水源,黔灵湖和解放贵州革命烈士纪念碑组成公园内特色独具的景区。

黔灵山公园中的动物园始建于1958年,园内笼舍和饲养场依山顺谷修建,有黑叶猴馆、狮虎馆、熊池、鹿园等。展出动物40余种,200多只(头)动物。其中有珍稀动物白虎、东北虎、非洲狮、金钱豹、孔雀、鸵鸟、鸸鹋、大天鹅、羚牛等,曾经还饲养有熊猫,贵州特有的珍稀动物有黑叶猴、长尾雉、红腹锦鸡、白鹇等。动物园周围青山环拥、鸟语花香、虎啸猿啼。

黔灵公园风光奇妙,清代就有石阡知府刘世恩题“黔灵八景”:

上述八景,贵山永奠自然是指贵山风景;圣泉百盈和圣泉漏勺同为一景,在黔灵山后山下五里;洗钵澄溪之洗钵池乃赤松和尚饮水洗钵处,形似新月的池长约二米、宽米余,池水来自不远处的杨柳泉,终年不涸,清末直隶总督北洋大臣陈夔龙题“石壁又增新韵事,钵池难照少年容”;檀山清涧指从檀山经云岩洞流下来晶莹甘洌的清泉;翠竹龙潭在弘福寺右前侧低洼处,即寺前石桥下无水窝凼原来为深潭,四周竹影覆盖,传说有龙,民国时期国民党在此处驻兵,将龙潭填平;云盖三台展示的是麒麟洞以东三台峰云遮雾罩、烟霞缥缈的景观;狮象献瑞指站在黔灵山弘福寺北看狮子岩,南望象王岭的感受;玉猊拥座指公园门口东西相对峙的山峰,西边如尖底朝天的铁锅名朝天锅,也称仰天坡,东面俗名观音岩,又叫狮子岩、普度岩。

到了民国时期,又确定了新的“黔灵八景”,与清代有所不同。民国“黔灵八景”为:“檀山清涧”、“翠竹龙潭”、“坐石观云”、“雨霁观瀑”、“玉猊拥座”、“圣泉漏勺”、“凭亭瞰筑”、“麒麟檀洞”。不同处在于民国时期的“黔灵八景”中没有“贵山永奠”、“洗钵澄溪”、“云盖三台”、“狮象献瑞”景致,增加了“坐石观云”、“雨霁观瀑”、“凭亭瞰筑”、“麒麟檀洞”景观。“坐石观云”是以洗钵池旁边的石头坝为最好赏景看云处;“雨霁观瀑”指大雨初晴时间歇性的小瀑布从黔灵山和檀山之间的沟壑下泄,青山碧水挂白练,令人神清气爽的景象,乾御和尚为此作《雨霁狮岩观瀑》诗云:“雨雾狮峰翠欲流,杖藜观瀑过林丘。试看声势辞岩谷,直到沧海泛巨舟”;凭亭瞰筑一景位于黔灵山象王岭双凤踩莲崖壁前山亭,1986年春天,国画大师刘海粟为重建的“瞰筑亭”题书匾额;麒麟檀洞即指檀山云崖及其麒麟洞风光。

黔灵公园是国内难得的位于城市中心,真山真水的公园,是游客和市民观赏、休闲、娱乐、健身的去处和对青少年进行科普宣传、生态保护宣传的重要场所和阵地。

贵阳地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