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坛巷议先农坛
在观水路和蟠桃宫路之间有一条从居民区穿过的通道,其南面巷口矗立着贵州电力医院的牌坊。这条巷内驻有公共事业单位省电力医院和贵州电网公司培训与评价中心等单位。这条巷道区域内因清代有先农坛,且因位于东山脚下而俗称地名为东坛,是贵阳的古地名之一。1986年,市政府地名办公室据此将这条通道命名为东坛巷。这座曾经的先农坛,是贵筑县衙官吏在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历史时期祭祀先农诸神、太岁诸神和举行亲耕的地方。清楹联大家刘韫良曾为此先农坛题联:“先民有言,实惟丰年,乃积乃仓,以作尔室;农夫克敏,倬彼甫田,或耘或耔,遂及我私”。在先农坛官厅,刘韫良亦题:“天下大利必归农,务须红积千仓,歌兴鱼梦;朝廷重禄以养吏,切莫素餐一派,坐听鸿嗷”。
先农坛随着清王朝的消亡而湮没,随着城市的发展变化,早已没有先农坛痕迹。现在,东坛巷内及附近居民都不知道该巷名的由来,也不了解先农坛的作用和含义。要了解先农坛的历史,必须知道“先农”与“坛”的来历,才能知道当年朝廷和地方官府为什么建先农坛?官员和百姓为什么都要祭祀先农?
先农也叫神农,在远古称帝社、王社,是众所周知的炎帝,是华夏三皇之一。神农又称神农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人物五氏之中最后出现的一位神祇,相传生于距今约6000年的陕西省宝鸡市境内。有关神农的文字记载始于战国以后,汉晋时期皇甫谧的《帝王世纪》记:“炎帝神农氏,姜姓,母女登游华阳,感神而生炎帝于姜水,是其地也。”东汉丁孚所著《汉仪》载:“春时东耕于藉田,引诗先农,则神农也。”清康熙年间的《纲鉴·三皇纪》曰:“少典之君娶有氏女,曰安登,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传说神农氏肚皮透明,可视各种植物在胃肠的反应,因此遍尝百草以辨别药物作用,以亲身体会撰写了人类最早的著作《神农本草经》。神农教人识药治病、种植五谷、饲养家畜,被世人奉为“药王”、“五谷王”,冠以“神农大帝”、“五谷先帝”、“地皇”等称号,是教农耕、医术和掌管医药及农业的神祇。《周易·系辞下第八》录有:“包牺氏没,神农氏作,以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所教天下,盖取诸益。”神农氏将华夏民族从狩猎为生带入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时代,由于能保佑农业收成、百姓健康,其所在的部落亦称神农王朝。因为神农的贡献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开农业之先,藉天祭先农,在汉魏时期成为封建国家信奉的六神之一。《唐书·卷十四》记:“风伯、雨师、灵星、先农、社、稷为国六神”。
坛的本意是土或砖石筑就的高台,用于朝会、盟誓和祭祀等大典、大事。《礼记·祭法》载:“燔柴于泰坛,祭天也。”《史记·陈涉世家》记有:“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庭院中的土台也称为坛,如屈原《楚辞·九歌·湘夫人》中描述:“荪壁兮紫坛”。坛在古时亦指庭院,《淮南子·说林》曰:“腐鼠在坛,烧熏于宫”。坛的含义也指外形口小肚大的陶器,如唐代陆龟蒙的《谢山泉》诗曰:“石坛封寄野人家”。坛的含义演化至今一般指口小腹大的陶器或玻璃器皿,引申义为展示的平台,如论坛、文坛、歌坛、影坛、画坛、诗坛、球坛等等。此外,僧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叫法坛,会、道、门设立的拜神集会的组织也叫坛。
相传周朝就已有祭祀农神的仪式,《周礼》注曰:“古之王者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必私置藉田,盖其义有三焉。一曰以奉宗庙亲致其孝也,二曰以训于百姓在勤,勤则不匮也,三曰闻之子孙躬知稼穑之艰难无逸也。”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448年)始设坛作为专门祭祀神农的场所,祭坛曰藉田坛。《五经要议》曰:“坛于田,以祀先农”。唐垂拱年间(685—688年)改为先农坛。至此,祭祀先农正式定为封建社会的一种礼制。每年开春,由皇帝率领文武百官去先农坛行耕藉礼。《清史稿》记先农坛祭祀的“祭品礼数,如社稷仪”,即“羊一、豕一、帛一、笾一、豆四,鉶、簠、簋各二”。祭献先农坛仪式结束后,皇帝到耕藉田面南而立,“从者藉者就位,户部尚书执耒、府尹执鞭,北面跪以进,帝秉耒三推,府丞奉青箱,户部侍郎播种,耆老随覆”,最后由农夫将这块田全部耕完。“鸿胪卿奏礼成,百官行庆贺礼;赐王公耆老宴,赏农夫布各一匹,作乐还宫”。
中国长期处于农耕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作物生长周期长、气候多变难控,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藉田礼的记载始于商代,天子扶犁亲耕有确切纪年的耕藉礼是汉代。前元二年(公元前178年)正月丁亥,汉文帝下诏:“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藉田,朕亲率耕……”此后,民间亦设坛祭祀神农,同时还祭祀众多其他直接、间接与农业有关的神祇,如风云雷雨神、太岁神、江河湖海神等。在中华大地众多先农坛中,最为有名的当数北京的先农坛。北京的先农坛与天坛东西相对,位于正阳门西南,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始建,原名“山川坛”。北京先农坛建制沿用明初南京都城的礼仪规制,将先农、山川、太岁等自然界神灵集中供奉,组成一处坛庙建筑群,与位于东面的天地坛建筑群相对应,天地坛到嘉靖时期改称天坛至今。北京先农坛占地约2000亩,共有五组建筑群:一是庆成宫;二是太岁殿,含拜殿及其前面的焚帛炉;三是包括宰牲亭在内的神厨;四是神仓;五是俱服殿。先农坛台为一方形大台:“石包砖砌,方广四丈七尺,高四尺五寸”,有内外两重围墙环绕,呈北圆南方状,外坛墙南北长约1424米,东西宽约700米;内坛墙南北长约446米,东西宽约306米。此外,还有三座坛台分别为:观耕台、天神坛、地祇坛。这些组群建筑与坛台基本都坐落于内坛墙里,只有庆成宫、天神坛、地祇坛位于内、外坛墙之间,天神坛、地祇坛建于明嘉靖十年(公元1513年),在内坛墙南部。在内坛观耕台前,还有供皇帝行耕藉礼时亲耕的一亩三分地,叫“耕藉田”。农业为民生之本,所以在各级官员履职时,往往要求他们要对人民负责,“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先农祭祀文化充分体现天人合一、民生至上的思想认识和传统伦理,在过去的时代有着重要作用和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记录下来才能流传,东坛巷地名是贵阳历史发展片段的珍贵记忆,反映了当时地处西南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贵阳与中原文化同根同源,需要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