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乐群路到合群路
合群路是贵阳市较为有名的一条老街,以黔灵西路为界,北为上合群路,南是下合群路。追溯历史,合群路在宋、元以前是贵阳城外的山野。明朝以后,合群路一带成为驻军所在的游击府和军队操演、比武的校场。自1626年贵阳城扩建为新城后,随着住户的增加逐渐形成街道。贵阳城由于是山城,街道狭窄、弯曲、起伏大而且很短,合群路也不例外。上合群路北段在明、清时期叫岩井街,接下来的一段因为有外黑神庙之故而称黑神街。在合群路上的合群巷,原来的地名叫水沟边;合群路与黔灵西路相交叉的地方叫水沟口;乐群巷的老地名先后叫大水沟和赖家湾。下合群路上段原来叫水灌巷,下段曾经叫杜家坝。
民国时期,这条路各段合并统一称乐群路。叫乐群路,是因为这条街上1904年创办的乐群小学堂(最初叫寻常小学堂)而得名。1930年,乐群小学增设中学;1931年,贵州省国民党党部附设革命先烈遗族学校于该校。1935年,乐群学校因为经费原因停办中学。1939年,乐群小学以北的城墙,开辟的出城门洞据此名乐群门。乐群路“乐群”的含义,在贵阳县立中学校训中有详细解读。贵阳县立中学校是贵州近代著名教育家王佩芬所创立。王佩芬1887年1月3日生于贵阳,自幼刻苦读书,少年时就能背诵《说文解字》部首,后考取秀才,家里希望其通过科举一途做官,光宗耀祖。然而,王佩芬为追求“科学救国”,十八岁时考上了公费留学生。他东渡日本留学得到的感受是:“只有科学才能救中国,中国要富强必须依靠科学,而提高科学水平则需要从教育入手。”从日本留学返回家乡以后,王佩芬全力以赴投入教育工作,1929年创办贵阳县立中学于炎帝宫,也就是今天的贵阳五中。贵阳县立中学1937年改为职业中学;1941年改为贵筑县初级中学;1950年改为贵阳初级中学;1956年改名贵阳五中。王佩芬提出县中的校训为“敬业乐群”,具体的诠释是:“训以敬业,欲诸生养成责任心也;训以乐群,欲诸生养成其团结精神也。”贵阳县立中学的创立,结束了近代贵阳没有中学的历史。
抗日战争的胜利后,国民党贵州省主席兼贵阳市市长杨森主持修建了合群体育场,即现在的六广门体育场。因为乐群路通往合群体育场,于是乐群路便改名合群路。合群之名源于贵州自治学社提出的“合群救亡”的口号。贵州自治学社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重要革命团体,在列强企图瓜分中国之际,1907年11月,张百麟等三十余人在田家巷(现在的市府路与中山西路相连接的一段)镜秋轩照相馆集合,成立贵州自治学社,其宗旨是“合群救亡”。经过平刚等人与孙中山取得联系,中国同盟会承认贵州自治学社为同盟会贵州分会。为避免清廷注意,对外仍然保留贵州自治学社的名称。贵州自治学社随着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逐渐从爱国走向革命,决心像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那样高举武装起义的旗帜,为推翻清朝统治而斗争。至1911年11月5日,贵州自治学社发动起义,大汉贵州军政府成立,发起人张百麟任枢密院长。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大举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合群救亡”,八年抗战取得胜利,合群体育场的三个入口因此分别称为“抗战门”、“胜利门”、“建国门”。
乐群路、合群路是对贵阳现代教育经历和反帝反封建不屈斗争的历史记载。如今,合群路沿途因为建设地铁而拆迁施工,一定会愈加美好。合群路有许多的故事,与其他路街巷一起,记录和见证了贵阳城市的发展,需要传承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