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地名及方言地名的生成与演化
所谓地名,即是一定地域或空间实体用以彼此相互区别的符号或标志,它是人们赋予客体对象的称谓。凡是有人群生活的地方就有地名,没有地名的指向,社会活动的展开无法想象。地名不仅包括国家、省市、地区、城镇、农村的行政区划名称,而且还包括山川、河流、湖泊、岛屿、海岸线和道路、景点等自然、人文地理名称。地名或是对地形风貌的描述,或是因为标志性建筑物而得名,或是纪念历史人物、记录历史事件,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社会性、历史性特征。地名看似简单,实际却牵涉着历史沿革、环境气候、民族人文、地理位置、方圆四至等诸多方面。许多地名有简称、别称、雅称、合称,不少地名又存在同名异地或同地异名和前后变化的情况,还有因方言地名书写、拼读规范化、标准化的问题。通过地名,可以了解一个地方的建制、区位、环境、气候的有关情况,还可以反映那个地方的风土民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诸多风貌。
西湖路边小西湖
贵阳由于建城时间较久,地名的生成千变万化,比如西湖路是因为甲秀楼处的河湾叫小西湖而得名;白沙巷是因为该巷的两口井井底有白沙而得名。贵阳的地名,归纳起来有多种不同情况。或是因为地形地貌及物产而得名,如斗篷山、蒿芝塘、四方河、凤凰村、相宝山、枣山路等;或是屯军文化遗存,如罗汉营、南厂、燕楼关、营盘坡、箭道街、大营坡、扎佐等;或是少数民族语音形成的地名,如则溪、阿哈寨、甲定、上麦等;或是与当地主要特征和标志物有关,如铜像台、纪念塔、双槐树、三浪坡、六座碑等;或是与战争有关,如息烽县、护国路、合群路、勇烈路等;或是因为行业而得名,如黔陶乡、汤粑关、打铜街、石板哨、煤矿村、轿夫巷、棉花街等;或是生肖甲子地名,如久长、羊昌、条子场、鸡场、马场等;或是因为历史人物得名,如中山路、一品泉、夏状元街、宫詹桥、汉相路等;或是因为信仰理想追求而得名,如三民路、太平路、民权路、民生路、民主路等;或是因为纪念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而得名,如北京路、遵义路、瑞金路、延安路、解放路等;或是纯粹与姓氏有关,如王二寨、黄家巷、薛家井、郭家冲、余家坝、蔡家坊、华家山等;或是方位定名,如东山、西望山、北门桥、南岳山、府前街、后坝、中院、仓门口、下五里、北新区路、河南庄等;或是以追求道德伦理境界而定名,如君子亭、博爱路、文明路等;或是以文化哲理命名,如修文县、开阳县、毓秀路、传书巷、文昌路等;或是因为外来移民集中居住得名,如四川巷、江西村、成都路、广东街等;或是因为神话传说而得名,如仙人洞、藏甲岩、观风台、鲤鱼田等;或是因为工作行业分类机构、国家单位而得名,如省府路、湘雅村、法院街、电台街、市府路、盐务街等;或是因为宗教活动场所得名,如白云区、紫林庵、蟠桃宫、普陀路、铜佛巷、圆通街、观音洞等;或是用数字的地名,如三岭湾、头桥、拐九、七冲、幺铺、九间房等;或是用其他地方地名或两地已有地名各取一字组合成为路名,如贵定路、兴义路、武汉路、长沙路、金清路、兴关路、瑞花巷、香狮路等等。
花溪宫詹桥
至于地名演化,贵阳的情况则较为复杂,仅因为方言而带来的变化就有很多。贵阳虽然属于北方方言区,但是其发音与北方明显不同,而且保留古汉语音律的读法较多,往往平仄不分、清浊不分,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区别明显。因此,错读和以讹传讹的地名俯拾皆是,比如威清门读作“威西门”;次南门称为“市南门”;都司路念做“都市路”;正谊路演化为“正义路”;喷水池念作“奋水池”;“嘟喇营”变为“都拉营”;“党兀”变成了“党武”;汉相街演化为“汉湘街”;“云崖”讹变为“云岩”;“青崖”讹变为“青岩”;“矩州”演化为“贵州”等等。以下还有一些难以说清楚的地名。
“乌当”地名其实应为“武当”,在元代的贵州地图上它就有标注。武当地名源于先秦,汉袭秦制设武当县。武当山是道教真武大帝的道场,武当山上的武当派也是中国古代有名的教派之一。根据《汉书》记载,汉末至魏晋、隋唐时期,“武当”是求仙学道之人的栖隐之地。宋代道教把传说中的真武神与武当山联系起来,将武当山附会成真武的出生地和飞升处。明代由于统治者对真武的尊崇,武当山被封为“太岳”、“玄岳”,成为“天下第一名山”。清代以后,武当山的地位下降,对周边地区和区域社会的影响主要通过朝山进香等民俗活动来体现。“乌当”之名源于“武当”地名,即现在的“东风镇”(在“文化大革命”前的老地名叫“乌当”),原来属洪边州。定名“武当”是因为设武当八堡而得名,寓意为“以武当之”或“非真武不足当之”。由于方言的缘故,“武当”被念作“雾凼”或“乌党”,以至后来成了“乌当”。
贵阳市民所熟悉的“八角岩饭店”或“八鸽岩路”源于“八哥崖”。在省政府后面有一座山叫白崖山,其崖上栖息着许多鸲鹆,民间称为“八哥”,这崖也就因鸟而得名,俗称“八哥崖”。因为在贵阳方言里“哥”、“角”、“鸽”读音不分,“岩”、“崖”读音相同,以致“八哥崖”喊到后来就演变成了“八角岩”、“八鸽岩”。
“六冲关”地名也因为方言的缘故有不同说法。因为用贵阳话来讲,“绿”、“鹿”和“六”的发音都是“陆”字音;而“冲”和“葱”、“春”、“疃”及“舂”的发音差不多。由此,“六冲关”这个地名一直存在多种解读。将“六冲关”或读为“六春关”或“鹿疃关”或“绿春关”或“鹿冲关”,这都是因为贵阳方言导致的结果。此外,还有将“六冲关”错写成“六舂关”的情况。洪边门城门“隔岭田耕乌党近,插云山拥鹿疃高”的对联描绘了城外的山水田园景象,有学者以此为据,将“六冲关”称为“鹿疃关”。1942年出版的《贵阳市指南》将“六冲关”称为“六春关”;还有人因为那里旧时有鹿出没,称之为“鹿冲关”;还有所谓六座山峰高耸环峙,形如葱尖,而叫“六葱关”的说法;也还有人因为这里四季长绿而称其为“绿春关”。其实,“关”是古代在交通险要或边境出入的地方设置的守卫场所。“六冲关”地名在于设关之地有“六冲”。“冲”在贵阳方言中的含意为面南的山坡或三面、四面环山有平地或圆形小盆地的山地。“六冲关”的“六冲”分别是:猫冲、瓜岩冲、建筑冲、蛤蟆冲、磨刀冲、吊颈冲。
在贵阳,地名演化变样、以讹传讹的还有许多。如洪边门是因为出此门可以通往洪边州而得名,久而久之亦演变成了“红边门”等等。根据全国各地地名生成演化无序的实际,国务院1986年1月发布的《地名管理条例》明确:地名管理应当从我国的历史和现状出发,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地名的生成和命名也形成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一是相对稳定的原则;二是地域性特征的原则;三是科学性原则;四是人民群众接受的原则;五是有利于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六是有利于社会交往、信息交流的原则;七是反映当地历史、文化、地理特征的原则;八是在一定区域范围不重名原则;九是派生地名与主地名一致的原则;十是不用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的原则;十一是禁用国家领导人名字命名地名、一般不用人名命名地名的原则;十二是避免用生僻字、自造字及少用次生僻字的原则;十三是不以数字命名道路的原则;十四是禁止民族歧视的原则;十五是实现城镇地名规范化、层次化、序列化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