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市府路
所属图书:《贵阳地名文化》 出版日期:2016-08-01 文章字数:3948字

市府路

市府路是从中华南路往西通往中山西路的一条道路,沿途有雅迪尔酒店、乾诚宾馆等。曾经的地名有司法路、湖北路、田家巷。市府路东起中华南路,往西经市府桥、小河巷,与法院街、公园南路交叉,贵阳市过去有名的小吃“羊杂粉”馆和现在知名的市府灯饰广场都在这里。过公园南路往西,有市府小学、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支队、市离退休干部局、市政法委等单位,与中山西路相连的路口坐落有国晨商厦。市府路原分两段命名,东段在民国贵阳设市以前,因贵阳府设于路之东段,此段习惯称府巷口。1930年,因驻有贵州高等法院和贵阳地方法院而改称司法路;西段未与东段连通以前,曾因田姓富商在此置产颇多,得名田家巷。1938年扩修马路,使得东西两段贯通。1941年,贵阳市政府成立后在这条街设立办公机构,遂将市政府驻在东段的司法路和因会馆得名的湖北路合并,统称市府路至今。1951年3月,与市府路相连的法院路更名法院街、小河路更名小河巷。市府路上横跨贯城河通往中华南路的桥叫市府桥。市府桥之前因为通往忠烈宫而得名忠烈桥,后因通往贵阳府署而改称府桥。府桥有联:“干宵剑漫双龙化;带雨车应五马攀”。明、清时期,府桥旁曾经建有文昌阁,但已经在岁月的流逝中消失。

紧邻中级法院的市府路15号,曾经是贵阳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在这个地方,元代是顺元路儒学馆,明代是文明书院,清代是贵阳府署,民国时期成为市政府治所。市人民政府已经于2003年搬迁到观山湖区市级行政中心,这里现在是房开的懿府项目。原来的市政府驻地,是见证、记录了贵阳城市发展进程重要内容的地方。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即1279年以罗氏鬼国为顺元路,建顺元路儒学馆,这是贵阳有籍可查的最早学校。民国时期《贵州通志》记顺元路儒学:“中为明伦堂,左右翼以四斋:日同文、曰同仁、曰志道、曰遵义。堂之东立太极图,西立欹器图二碑,东北立卧碑。景泰间按察司副使李睿、教授王训立二雁塔于墀之左右,其一赐进士题名,其一乡贡进士题名。后为育英堂、尊经阁,左右翼以斋庐十。弘治庚申,巡抚都御使钱钺、巡按监察御使陈属命工创建阅经堂三间、号房四十间于学之东,规制宏壮,以为诸生肄习之所。”

文明书院是明代贵州全省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官办学府,坐落在元顺元路儒学馆旧址。元仁宗皇庆二年,也就是1313年,顺元路儒学馆教授何承禄在顺元路儒学馆的旧址上建文明书院,于延祐元年(1314年)落成,是贵阳最早成立的书院。在封建社会,书院是一种特有的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书院的教学方法是以自修为主,教师集体讲解为辅。明弘治十七年,即1504年,提学副使毛科在元代官学旧址上重建文明书院和贵州提学道署。书院设文会堂,后置颜乐、曾唯、思忧、孟辨四斋,建孔庙,设师文、学孔二斋及乐育轩。1509年,提学副使席书礼聘王守仁为文明书院主讲。王阳明在讲学时有学生200余人,设五经教读6人,分斋教授。王阳明著名的“知行合一”学说,是当年在文明书院第一次提出的。《王文成公年谱》记载:“正德四年(1509年),己巳,先生38岁,在贵阳,提学副使席书聘主讲贵阳书院。是年,先生始论知行合一。”王守仁还刻印宋榭枋得《文章轨范》一书,并作序颁行,以作教材。1509年的春、夏、冬三季,王阳明都在贵阳文明书院居住和讲学。王阳明在文明书院讲学时,采用了咏歌、问答、闲聊等多种形式。王阳明用浙江余姚家乡话讲授咏歌,犹如教学生唱颂越曲。王阳明在文明书院的讲学活动开创了贵阳、贵州的一代学风,影响深远。嘉靖二十年(1541年),阳明弟子提学副使蒋信重修并建祠祭祀阳明,撰《重修文明书院记》。明隆庆五年(1571年),按察使冯成能重修文明书院。文明书院经历元、明两朝,历史悠久,后来改为官郡治所。文明书院对于推动贵阳教育和学术研究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

1569年3月,贵阳府署成立,第二年在文明书院设置贵阳府署。明万历《贵州通志》记载:“府治,在省城中,旧为提学道及文明、正学二书院,隆庆四年(1570年)改造。万历十四年(1586年)知府周一经买左右民舍增修。”明清时期,文明书院多有修葺。清道光年间的《贵阳府志》记载:“现有甬壁,东西辕门各一。头门三间,门内之左关帝庙一,右萧曹祠三间,看祠房一间。门内正中为仪门,仪门内之左右役房六间,号房三间,科房各四间。上为大堂,堂前卷棚三间,堂后二堂三间,左花厅三间,厅敞亭一,对厅三间,幕友房三间,客厅三间。二堂后住房五间,东住房三间,左右厢房各三间,内书房四间,厅房二间,厨房四间。周缭以垣,计八十丈。”从上述记载,可以想象贵阳府署当年的规模。到了1914年,民国政府废贵阳府设贵阳县,此地为政府机构。1941年7月,贵阳市政府成立,1942年迁入原来的贵阳县政府所在地办公。

市府路由于市中级法院坐落于此,因此有多家律师事务所。市中级法院对面原来是关押犯罪嫌疑人的市看守所,早已经迁离市区,现在是机关宿舍。市府桥旁的小河巷里原来有建于清乾隆年间的静修庵,因为供奉观音菩萨得名。观音菩萨又称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等,是中国人最崇敬的神灵之一。观世音菩萨相貌端庄慈祥,大慈大悲,经常手执杨柳和净瓶,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普救人间疾苦。《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载: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该菩萨便前往救度,所以称观世音。《法华经》记述:“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在佛教中,观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同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并称“西方三圣”。《楞严经》描绘观世音菩萨最初的修行方法是耳根不向外闻,而是向内自闻耳根中能闻的闻性,由此做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不像凡人的耳根是听取外面传来的声音,以至为身外的赞叹、诽谤所动,凭生贪、嗔、痴、爱、恶等烦恼,促成杀、盗、淫、妄诸恶业,再受轮回生死的苦报。《法华经·普门品》曰:“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这是说人间众生遇到苦恼,只要想到观世音菩萨并虔诚地呼唤其圣号,观音菩萨便会立即听到众生的声音及时给予救济。民国时期,静修庵被国民党军队占用,作为接送新兵住所。1952年,庵内设织袜厂,合并到贵阳针织厂后这里成为贵阳针织厂职工宿舍和民宅。在旧城改造中,原址修建为中国银行贵州省分行大厦。

市府路小学原本是湖北会馆,由于供奉大禹,俗称禹王宫。湖北会馆馆内有戏台,同乡聚会往往在此饮酒、叙情、看戏。清人刘韫良题湖北会馆酒戏台联:“黄鹤影飘飘,忆落梅仙子笛吹,桑梓情怀频系我;红螺香苒苒,喜刺梨娄娘酒劝,且兰风景最宜人”。禹王宫大殿对联:“厥嗣统能天下继;当时水在地中行”。这条街也因为湖北会馆得名湖北路。1937年,湖北同乡会在湖北会馆的禹王宫内创办楚材小学,1939年遭日军飞机轰炸后停办。1942年11月,楚材小学复学,并在解放后增办黄家井分校。1952年,楚材小学更名为市府路小学。1956年,由教育部门接管。现在,市府路小学是南明区的重点小学。

禹王宫另在中山东路的老东门处还曾经有过一座,可见旧时贵阳城里的湖北同乡亦有相当数量。禹王宫供奉的大禹姓姒,名文命,因治水有方被称为伟大的禹,简称大禹。相传四千多年前,由于生产能力低下,常年水灾不断。为了消除水患,部落首领尧召开了部落联盟会议共商治水大事。各部落公推鲧去治水。鲧沿用传统的水来土掩办法治水,用土筑堤,洪水大则加高垒厚土层。由于方法不当,洪水造成的损失反而更大。舜接替尧做部落联盟首领之后,将鲧治罪处死在羽山,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禹用疏导的办法来治理水患,为了使洪水能畅通无阻地流向大海,禹指挥人们花了十年左右的功夫,凿了一座又一座大山,开了一条又一条河渠。禹公而忘私,为治水多次过家门而不入。一次路过家门口,恰逢妻子生孩子,众人劝禹去照看,由于怕影响治水没有进去;又一次,孩子见到禹非常高兴,要父亲回家看一看也没有如愿。治水成功后,禹组织黎民发展农业生产,种植水稻;又叫后稷教民众种植不同品种的农作物;在湖泊中养殖鱼类、鹅鸭。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舜的助手。舜死后,禹继任部落联盟首领。由于大禹为民造福,受到华夏子孙景仰,禹刻苦耐劳的精神,为炎黄后裔怀念。后人遂建禹王宫祭拜,每月初一、十五,青烟缭绕,香客不断。

在市府路西段原田家巷那里,曾经有过一座八腊庙。八腊庙虽然消失,但是仍然存有对联:“岁其有矣,语我农夫,遇雨晴各宜耕卯;神慨戾止,率止黔庶,趁春秋同去祈辛”。八腊庙体现了农耕社会对天地万物的崇拜。八腊乃古时祭祀农神之名,夏时称谓嘉平,殷代称作清祀,周时称为大腊。旧时于每年建亥之月,即农历的十二月,农事完毕之后祭祀诸神,以感谢上苍保佑、祈祷来年丰收。《礼记·郊特牲》对于“腊”的释义是:“腊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崇飨之也。”即祭祀的时间在年终。《礼记·月令》和《吕氏春秋·孟冬纪》也有类似的记载:十月农功既毕,即有冬月的“大饮”。是时,“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这种礼祭在收成之后的年终举行,一则感激农事生产诸神是年的恩泽;二则祈祝来年的继续庇佑。八腊祭祀反映出人们追求幸福的良好愿望。八腊庙内所供八腊为八种神:一为先啬,即神农;二为司啬,即后稷,相传其为母所弃之不养,故名弃,后为舜的农官,封于邰,号后稷;三为农,即古之田畯;四为邮表畷,邮为田间庐舍,表为田间道路,畷是田土疆界相连缀;五为猫虎;六为坊,即堤防;七为水庸,即水沟;八为昆虫,即蝗螟之属。

市府路作为贵阳的一条老街,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记忆。

贵阳地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