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文巷和消失的正谊路
会文巷和正谊路都是贵阳的老街巷。正谊路原在会文巷中段处,可以通往南横街。会文巷的历史名称有:炎帝宫、火药局、关帝庙、会文路。会文巷自富水南路到护国路,全长240米。由于会文巷东口护国路的娘娘庙常年庙会,穿过此巷可以到文昌宫,由此得名会文巷。会文巷里因为有炎帝宫、关帝庙、火药局,也叫炎帝宫或关帝庙或火药街。1951年3月,会文路更名会文巷。正谊路因为正谊学校得名,是会文巷内的一条岔道,长310米,宽约1丈余。正谊小学的地址在大井坎文昌宫,其地即解放后的会文路小学所在地,就是现在的会文巷14号。正谊路的历史名称有:大阳沟、万家巷、大井坎、文昌宫、正谊街。1940年,正谊路更名为正谊街,1951年3月改称正谊路;此处地名还因为路旁有水井也叫大井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正谊路曾经改名正义路。正谊路和大井坎都在这些年的旧城改造中消失。
护国路的观音庵建于1765年,供奉的是观音菩萨。观世音在印度佛教中原本是男身,传入中国后,观音在南北朝时期由男身转化为女身。道教的观世音故事见于《灵宝经》中,道教神仙众多,观世音在道教里的名称是慈航道人,主要的法力演化为“赐子”,所以民间更多的称呼观音菩萨为“送子观音”。相传观音的生日是在农历的二月十九日,成道日是在六月十九日,涅槃日是在九月十九日。每到这些日子,前往庙宇朝拜观音的信众络绎不绝。由于观音庵里有一座观音慈眉善目、双手抱子的塑像,供的是送子观音,所以民间俗称“娘娘庙”。庵里还有戏台,常年演出,热闹非常。嘉庆十八年(1813年)任贵州学政李宗昉诗咏:“板凳条条坐绿鬟,娘娘庙看豫升班,今朝似比昨日好,烤火连场演下山。”
正谊小学是贵阳创建最早、历史悠久的学校之一。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萧协臣、杨伯坚、许庸卿等创办在小河坎处的萧氏宗祠,后迁建在大井坎旁边的文昌宫。学校起名正谊学校,在于师法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谋其功”为办学宗旨。学校的特点是:注重教学质量,校规严格。民国初年接收蕴真女小后改为正谊女小,1931年增办中学。抗战时期学校一度迁往南郊二戈寨。1950年该校改为会文路小学。
在反帝、反封建,追求民主、自由的历史进程中,正谊学校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事件。“五四运动”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这所学校和达德学校一起,于1920年尝试用白话文教学。1911年9月13日深夜,正谊学堂参加新军的学生杨树军冒死将弹药运至新军驻地——南厂兵营,为贵州的辛亥革命起义作出了重要贡献。1932年9月18日,正谊小学和志道小学的学生检查日货,贩卖日货的奸商雇佣打手殴死三名学生。激起贵阳学生义愤,群起罢课以示抗议。下午,全市学生上街游行。时任省主席王家烈、教育厅长谭星阁派兵分别守住街口,弹压游行队伍。国民党地方政府还封锁报纸,不许报道、登载此事。10月13日,重庆日报披露此事后,鲁迅在《申报》10月17日的“自由谈”栏目发表名为《冲》的文章,强烈抨击军阀暴行。由于爱国、爱家,正谊小学学生还于1934年成立了一个儿童自治组织叫“正谊市政府”,下设教育、卫生、公安三个局。这个组织主要在课间开展活动,反映出贵阳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参与社会管理的强烈愿望。该组织所撰写稿件《“正谊市”通讯》,为茅盾主编的《中国的一日》刊载。
会文巷口的林顿酒店位于贵阳市中心区繁华地段的护国路117号,紧邻通往机场方向的都司高架路,是多功能的星级商务酒店。这个地方在历史上屡有变化,最早是民宅园地,后来办书院、建学堂,解放后是贵阳市房地产管理局办公驻地。进入新世纪,贵阳市房地产管理局搬迁,此地建设了市政协培训中心,后转为林顿酒店,与之相对是高53层的五星级凯宾斯基酒店。
正习书院是清嘉庆五年(1800年),由布政使常明主持修建,光绪中期改名学古书院。学古书院因为与位于府城北六广门内大街的正本书院南北相对,俗称南书院。在封建社会,书院是一种特有的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书院设山长或称院长,主管教学,兼管院务。学生称生员,所学内容为四书五经。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贵州学政严修改革学古书院,在讲教经史的同时,又授天算、格致、外文等课程,中西学并重。1898年,更名为贵州经世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设蚕桑学堂。宣统时期,蚕桑学堂改设贵州官立中学堂并迁走,此处转为政府机构用房。会文巷内的贵阳市第二十一中学校址,在清代为炎帝宫、关帝庙和火药局。炎帝宫建于清朝嘉庆十三年(1808年),因其供奉火神菩萨得名。会文巷1905年时叫火药局街,官立小学堂在火药局街(现在的会文巷3号)成立。宣统元年(1909年),周恭寿在官立小学堂的基础上,增设贵州官立中学堂。周恭寿是贵阳乃至贵州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1926年为贵州首任教育厅长,1928年担当贵州大学首任校长。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教育部通令各地学堂一律改称学校,堂长、监督改称校长。1912年,贵州官立中学堂亦改为贵州省立模范中学,学制四年。1923年5月,省政府改模范中学为省立第一中学校,王梦淹任校长。1930年春,改四年制为六年制,开办高中。1931年3月,正谊小学董事会在会文巷关帝庙创办贵阳私立正谊中学。1935年,省立第一中学校更名为贵州省立贵阳中学,蓝端禄任校长。1950年9月,达德、正谊、南明三校因为经济困难,联名申请合并,政府同意组建成立省立第二中学,初中部设在达德学校原址,后迁会文巷正谊学校校址。1962年,省立第二中学改为贵阳第二中学,1963年迁往外环城东路。1964年改名为贵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1985年随师院同时易名为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贵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搬走后,此地为贵阳市第二十一中学。根据生源变化情况,二十一中1982年由完中改为初中。贵阳市第二十一中学自成立以来,在发展中壮大,取得显著成绩。1999年,第二十一中学被授予“贵阳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称号;2004年,被评为贵阳市“五好”学校;2005年,被评为贵阳市职业道德建设“十佳”标兵单位。随着旧城改造撤迁,校园面积扩大,学校大门由会文巷改到了护国路。
会文巷的文昌宫是供奉文昌帝君的庙宇,在正谊学校成立后消失。仅存咏联:“星彩耀辰枢,本来上界文章,老藤桂府;风声周亥极,非仅下民阳骘,化偃竹疆”。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民间一般以文昌、魁星、关圣、吕祖、朱衣为五文昌,专门掌管求学考试等事宜。五位文昌帝君是:梓潼帝君、孚佑帝君、文衡帝君、朱衣神君及魁斗星君。梓潼帝君的神历传说很多,其中一说指为唐朝人张亚子,曾居四川梓潼县,对后蜀文教的贡献很大,因此死后被奉为梓潼帝君,列祀于文庙中,文昌宫奉祀的文昌帝君多数是梓潼帝君;孚佑帝君是八仙中的吕洞宾,民间俗称吕祖仙师或纯阳夫子。相传吕仙祖日记万言、出口成章,因此成为读书人崇拜的对象。文衡帝君即关圣,不仅义薄云天,且能文善武,儒家因其喜读《春秋》,称为文衡帝君或关西夫子。朱衣神君,传说源自古时候的试官“朱衣使者”,有诗曰:“自古文章无凭据,惟愿朱衣暗点头”,表明读书学士崇尚朱衣神君,希望能高中状元的心情。魁斗星君,又称大魁夫子或魁星爷,“魁”是北斗第一星,古时科举中状元称为“大魁天下士”,奉祀魁星爷,祈求能鲤鱼跃龙门是所有读书人的心愿。
地名是一个地方社会进步、文化传承、历史变迁的记载,因此,生成地名的山川景物、标志建筑都应该保护。在城市改造中规划部门就应该有计划地保留;国土部门在出让土地时应当考虑地面的历史建筑;文化工作部门亦应注重保护地面文物;地名工作部门应注重老地名的保护和传承;城市建设、管理部门更要防止可能的破坏,避免发展进程中出现不可挽回的对地名实体的拆除、毁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