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浪坡、三山路、三板桥
从中山东路老东门到大十字,旧时因地势蜿蜒起伏,得地名头浪坡、二浪坡、三浪坡。小十字至大十字一段是三浪坡路段,过去也叫三山路。在三山路中段,有一条通往醒狮路的巷道叫三板桥。三浪坡所在三山路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筑城出名的商业街,主要是鞋业、锡器业和帽业。帽业铺面不仅销售本地制作的缎或绒的小帽,也销售外省运入的呢毡帽。有老字号冠生园、杏花村、皇后饭店等。位于三山路起点的大十字是历史悠久的贵阳城中心,也是后来的商业中心。自明、清至今,大十字一直是展示这座城市的窗口。解放后,这里建设的百货大楼成为地标建筑,上世纪九十年代,国营贵阳市百货大楼是全国知名的十大商业零售企业,并在大十字中山东路南口建设了顶层是旋转观光厅的新百货大楼。2005年11月,贵州智诚集团收购了经营面积近二点三万平方米的贵阳市新百货大楼,重新冠名的智诚百货大楼经营化妆品、珠宝、名表、服饰、皮鞋、箱包以及西式快餐、咖啡、美食,是具有连锁超市的大型购物休闲场所。
三山路名源于会馆,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演化,仅存于文字记载和人们的记忆当中。福州旅筑同乡会馆名源于福州别称“三山”。贵阳的福建人多系湖广填四川的福建客家先民辗转来筑,“三山会馆”也是福建同胞在异乡聚会的地方。由于福建传统祭祀天后,会馆一般建有祭祀场所天后宫,宫门大多朝海。贵阳是内陆山区,天后宫建在中华南路省工商局办公楼西面,宫门面向贯城河,解放后成为国营贵阳制冰厂,今已不存。天后宫又称天妃宫、天后祠、天后寺、天后庙、妈祖庙、圣母庙等,常见于中国大陆沿海和东南亚及日本、琉球、越南等海外华人聚居地。被福建同胞视为天后的妈祖,相传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年)3月23日,由于至满月都未啼哭过,得名林默娘。林默娘自小起即有特异功能,常于海难发生时前往救人。北宋雍熙四年(987年),林默娘于乡间湄洲峰上羽化升天后,显灵于海滨救人无数,于是沿海纷纷立庙祀奉。天后妈祖崇拜在漫长岁月中从海神演化成水运之神,乃至无所不能的万能神灵。历代君王赐妈祖以头衔,尊为“夫人”、“妃”,直至“天妃”、“天后”,尊称为“天上圣母”。同时,皇帝还颁诏天下行“春秋谕祭”。民间相传妈祖显灵救助苦难,人们遇难时只要呼唤“妈祖保佑”,妈祖就会闻声而至,逢凶化吉。史载: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路允迪出使高丽,即前往现今的朝鲜半岛途中,遇狂风巨浪致使船只“八舟七溺”,危急中路允迪祈求“妈祖”保佑,瞬间红光闪现,只见一朱衣女子端坐桅间,随即风平浪静,终于平安脱险。路允迪返朝后奏明圣上,宋徽宗下诏赐“顺济”匾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水师施琅攻打台湾郑克塽,战船搁浅,清朝军队将士因向天妃祷告而脱险,康熙皇帝闻奏后将天妃改为“天后”。此后,天后成为中国及东南亚华人渔民和所有航海者普遍的守护神。明、清以来,沿海地区广为修建天后宫、天后庙。不仅是中国,在世界各地,尤其是东南亚也有很多座天后宫。由于地域、民族、文化的不同,天后宫建筑形式也是百花齐放。福建人对“妈祖”、“林姑婆”具有特别深厚的感情,无论是漂洋过海还是背井离乡的人都祈求天后庇护。身在异乡的福建籍人在水土、气候、语言等方面往往不适应,还由于风俗习惯的差异、疾病困境,尤其需要互相帮助、慰藉。同乡会馆不仅帮助摆脱困境、缓解思乡之情,还能丰富文化生活、深化同乡友谊。由于天后最受福建人崇敬,自然成为会馆中供祀的主神。会馆的主要职责是团结籍人,巩固其在外地的利益,为同籍人往来相聚提供食、宿活动地点。会馆资金来源主要有:一是靠做官和有钱的商人、同乡捐赠;二是向会员摊派;三是靠属于会馆的庙产、田土、铺面取得的收入。妈祖文化源于积德向善、救难避灾的伦理,影响深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联合国授予中国妈祖“和平女神”称号。
三山路之前的路名从元代建崇真观后以观名为地名,明代起因观名更为大道观,地名随之变化。大道观位于贵阳市中心大十字东面,紧邻今老百货大楼的中山东路左侧,为贵阳兴建最早、规模最大的道教宫观,但现已不存。明弘治年间《贵州图经新志》记:“大道观在治城中,元至正间(1341—1368年)建,旧名崇真,洪武间重建。道纪司在侧”。明朝正统年间(1436—1449年),巡抚都御史蒋琳购得崇真观旁边千户方勇的废宅扩建,又荐云游道人戴雪隐主持观事,设行省管理道教的机构道纪司于内,拜戴雪隐为都纪,将观名改为大道观。当时敕给大道观的《道藏》名《正统道藏》。《正统道藏》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修辑,至明正统十年(1445年)刊刻付印,共五千三百零五卷,是贵州所藏卷帙最浩繁和最早的木板雕版书籍。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贵州巡抚阎兴邦重修大道观。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又重修。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改建大道观山门,山门内有建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的石坊一座,上刻明朝末期贵州名人杨师孔所书写的“大罗真境”四字。大道观经多次改建,有玉皇殿、三清殿、雷祖殿、火神殿、娘娘殿、天师殿、丘祖殿(祀丘处机)、孙祖殿(祀孙思邈),祭神之多为黔省道观之首。清末贵阳楹联大家刘韫良为其题联:“大莫与京,优优乎大哉,参两大而立极;道无可名,浑浑然道也,超六道以全真。”大道观神龛下有个洞,古名“苗王洞,可以通往地下阴河。民国时期,随着福州同乡会的兴起,会馆成为新的地名称谓,1936年,大道观地名改为三山路。1939年2月4日,贵阳遭日本飞机轰炸,大道观的殿堂、神像、石碑、石坊等悉数被毁,大道观成了废墟。1939年10月,大道观废墟上建成贵州大戏院。到上世纪四十年代,贵州大戏院改成贵州电影院。解放后一直担负电影放映任务的贵州电影院条件简陋,一排排褪色、没有扶手的长木椅,观众入座后,膝盖便会紧紧抵住前排椅背,加上每个座位宽度有限,观众并肩局促而坐,十分难受。但那时,往往要托熟人、开后门才能弄到电影票,贵州电影院是贵阳市民享受文化大餐为数不多的去处。贵州电影院在旧城改造时拆除,建成贵阳市电影公司办公大楼。在贵阳颇具名声的阿嘛相馆,也坐落在中山东路的原三山路段。阿嘛照相馆于1937年在贵阳大十字的中山路口(即现在的中山西路口)开业。“阿嘛”是广东客家话赞叹的意思,店名“阿嘛”即相馆所照相片保证顾客满意。阿嘛相馆于1939年2月4日为日机炸毁,当年5月迁址中华南路达德学校旁边。抗日战争期间,国内许多知名人士如戏剧家田汉,国画家徐悲鸿、叶浅予,音乐家马思聪和妻子王慕容等客居贵阳,阿嘛相馆曾为其中的一些名人照过相,如徐悲鸿和廖静文的结婚照、马思聪和王慕容在贵州科学馆进行小提琴和钢琴演奏的照片等。“电影皇后”胡蝶到贵阳拍摄影片《建国之路》时,阿嘛相馆应要求到其住所为她照相。胡蝶看到照片后满意地说:“贵阳还能拍出这样好的照片啊!”并欣然应请用钢笔题写“阿嘛照相馆”,相馆把原字放大制作成门面匾牌,在贵阳曾名噪一时。1946年,阿嘛相馆到修文为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照像。贵阳解放后,阿嘛相馆参加了拍摄包括遵义会议会址、乌江天险、江界河渡口等景点照片,在《新黔日报》、《人民日报》刊发。阿嘛相馆也曾经为到筑的周恩来、邓小平、蔡畅、李富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摄影。“文化大革命”时期,阿嘛相馆曾经改名为“东方红相馆”。
三山路中段南面一条叫三板桥的侧巷,其名称源于清朝咸丰年间,白沙巷上、下两口白沙井水自富水南路(当时地名叫福德街)流经此街有一条往西的排水大沟,为方便通行在沟上搭三块木板,俗名三板桥。光绪十年(1884年),改建为小石桥,仍用三条石板铺面。后路面加高,排水沟由明沟变为暗沟并覆盖成路,从此不见桥的踪迹,所以有“过桥不见桥”之说。因巷内有供奉汉代名相萧何、曹参的祠堂,也称汉相街。汉相祠殿堂题联:笑挥刀笔祖龙摧,奚必读书人,方能为相;坐运糈储功狗迈,籍非创业主,谁识英雄?戏台题联:逐鹿中原,笑他秦楚当年,还同作戏;龙兴下沛,让尔韩彭等辈,也去登台。上世纪四十年代,三板桥正式命名为汉相路。三板桥一带在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有五十多户人家从事草鞋手工业。1933年后逐渐减少,但仍有三十余户,所以民间称这条街叫“草鞋街”。贵阳解放后,政府组织何俊文、刘荣华、赵叔明等手工艺人在六广门成立草鞋厂,但由于销路不畅,后转产其他行业。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最后一位草鞋制作人何俊文离世,打草鞋这一职业在这条老街从此消失。“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认为汉相街名带有封建色彩,以居民多系湖南籍为由更名为汉湘街。在三山路东口,今中山东路和富水中路之间的盛安酒店是改革开放后贵阳最早的台资企业,于1989年在贵阳注册。是在拆除了知名餐饮武汉豆皮店等建筑后建成的一家二星级宾馆。因为位居繁华的老城中心,交通方便、位置显要,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期曾经风光一时。
大道观牌坊
在全国的城市中,三山路、街名与福州同乡会馆无关的是南京的三山街。相传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小山也围在城中,当决定在城东建造皇宫时有燕雀湖妨碍建筑,于是采纳刘伯温建议,把城内南面的三座山挖掉,以山之土石来填平燕雀湖,这样不仅能够建宫殿,还可以便利城南的交通。于是,朝廷征调民夫挖掉这三座山去填平燕雀湖,将皇宫建起来,“三山街”是因此而得名。另一说是在南京中华门外西南有三座山,山头并列、山体相连,因此叫“三山”。唐代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曰:“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山街因此得名。还有一说,三山街是因为邻近明城墙的三山门(今水西门)而得名。筑城的三山路作为街道名称,存在的时间不算长。但是,三山路反映了路名变更的由来,记录了贵阳城市发展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