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城的“九门”
门是房屋、围墙、栅栏、车船等围起来的地方的出入口,而城门是城墙上的门洞,设有供人马、车轿出入可关闭的门,具有防御作用。贵阳市民所说的“九门”是指明、清时期城垣的九座城门。作为壁垒的城堡是封建割据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古代人修城池、砌城墙是御盗匪、防猛兽、保平安的措施。城门是可以启闭,供人员和物资转运的城堡出入口。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的拓展,贵阳的九个城门已经随着城垣消失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如今,贵阳市民很少有人说得清楚九座城门的名称及其情况了。
清末大西门旁城墙下的三元宫
从现有记载看,宋朝之前贵阳已有城垣,当时叫矩州的贵阳是一座土城。《安顺府志》载:“宋初,罗甸王主色攻矩州,隳其城。”元朝初年,八番顺元宣慰司范汇的《八番顺元宣慰司题名碑记》亦记:“入我国土,军循地,诸部悉归顺,始置宣慰司都元帅府总戎以镇之,更贵州为顺元,屯驻城中。”贵阳城更名“顺元”寓意归顺元朝,当时的贵阳城是夯土筑就的土城,四座城门上面修筑有守城卫兵瞭望的谯楼。元代的贵阳城南临南明河,东到老东门,西抵大西门,北至王家巷处。元朝末年,顺元城毁坏仅残存城北鼓楼遗址。明代贵州巡抚郭子章在所作《黔记》中有:“元旧城址狭隘,城垣卑薄”的记载。
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贵阳城改建为石头城。这是贵阳城规模拓展的重要时期,城区北面由王家巷处拓展至北门桥河边,即今喷水池一带。城门也由四个增为五个,城门楼也新建扩大。贵阳城重建后,城基宽二丈、城墙高二丈二尺;城墙周长达九里,计一千三百零九丈;设有二千二百四十三个垛口,并建有六座城楼和十五座小月楼。贵阳城在贯城河入口处设有北门水关,又在贯城河并流南明河处修建了南门水关,具备守护功能和保证城内军民用水之需。贵阳的城门从这时开始有名称并赋予相应含义:南门因过此门往北经驿道可通往京城而称“朝天门”;西南方的次南门取“德政教化”之意而称“德化门”;东门为显示当朝武功和军备强盛取名“武胜门”;西门方向因通往圣泉观而称“圣泉门”;北门之外为水西及水东土司辖地,为显示统治者的抚民大略“怀柔远人”,则取名“柔远门”。
随着人口的增加,贵阳城又面临发展空间的问题。明万历年间,郭子章就曾奏请朝廷在北门外修建贵阳外城未获批准。天启二年,安邦彦举兵围攻贵阳长达十余月,致使贵阳城中军民被困,粮草无着,以至人相食,最后仅存二百余人。1626年,明朝廷从维护统治出发,决定在贵阳修建外城。沿贵阳城北增砌外城城墙长六百余丈,新设置威清门、六广门、洪边门、新东门四座城门。威清门是可到达威清卫而得名,也因位于贵阳城西面亦可达镇西卫,俗称“威西门”;六广门是因可通往修文六广河而得名;洪边门以通往洪边州和水东“洪边十二马头”得名;位于新城城东的城门,为与老城的东门相区别,取名“小东门”,民间俗称新东门。
明朝末期,贵阳城区规模相当于旧城的两倍,城内街道以石料铺就,内城与外城相互连接,城墙上设有垛口,在南门的城楼上还设有炮台,增强了城市的防御能力。扩大后的贵阳城,形成一个南北长、东西短,不规则椭圆形,贯城河从城中蜿蜒流过,恰如道教的太极符号。清代,对城墙增高和修补迭次开展,石城墙周围增加为九里七分,城垣得到扩展。贯城河上修建北门桥,新、旧两城之间以北门相联通。清代,除新城四个城门名称不变以外,老城的五个城门更改名称。与中原的城垣相比,贵阳的城门口虽然没有吊桥,但是九个城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对联。
旧时老东门侧城墙及君子亭
老东门在今文昌巷处,清代因其月城建有文昌阁而称昭文门,“昭文”是文采彰显的意思,语出《左传·桓公二年》:“火、龙、黼、黻、昭其文也”。城门的对联是“楼伫蟾光先入座;山随龙势远穿城”。文昌阁建在老东门的月城上,至今仍然保存有一段古城墙,墙高二丈七尺,城门曾被毁,现已修复。
抗战时期的大南门
大南门在今南明桥北兰花城市雕塑的街心花园处,是当年通往惠水、长顺、罗甸等地驿道必经之地,清代改称迎恩门蕴含“迎来朝廷恩宠”之意,民国时期改名中正门。大南门的对联是“雄撑地极凌三楚;险辟天关镇百蛮”。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次南门在今都司路西段河边,因城门居南偏西所以也叫次南门,清代称其为广济门,是表达“广施善行,济世于民”之意。次南门城墙上建有回龙寺、关帝庙。描绘次南门的对联是“排闼双峰青对峙;绕城二水翠交流”。
大西门在今瑞金中路星力百货瑞金店北端位置,清代称振武门,源自唐太宗:“耀兵振武,慑服四夷”之意,民国时期改称中山门。大西门的门联是:“近听河声宜洗马;远窥山意欲搏狮”。城门外狮子山下多为菜地,洗马河即现今市西河;原两岸皆为稻田,到市西的桂月寺、华家松山、卢家的慈母园等也都由此经过。大西门外的寅兴里,也就是如今贵阳八中一带,原来只有几户人家,民国时期这里成为车站码头后热闹非常。
民国时期的圣泉门
北门在今喷水池旁,清代称布德门,含义出自元曲《刘弘嫁婢》:“则为你积功累行阴功厚,布德施恩神天佑。”是歌颂统治阶级给民众以道德和恩惠的意思。北门是旧城与新城的分界线,旧时贵阳城出名的“十二街市”之一的凤鸣桥市就在这里。军阀周西成于1927年主政贵州后,从广州购来轿车,拆除城门修建城内马路,使旧城和新城之间南北贯通起来。1929年,国民政府省主席毛光翔在老地名黑石头处修建广场,筑台塑周西成铜像一座,俗称“铜像台”。解放以后铜像台被改建为可以喷水的街心花园,成为贵阳市民族节日的庆典场所。北门的对联是“笙歌十里市中市;冠盖千家城外城”。
威清门在今威清路,即黔灵西路(原来叫正阳路)末端,俗称威西门,因为此门可通威清卫,即今之清镇市,清镇系由威清卫、镇西卫各取一字合称得名。此门联是“峰挺狮形争巽位;岭穿龙脉演乾爻”。
六广门在今中华北路与白鹭巷交汇处。出此城门是明代贵阳通水西的要道,因可通修文六广河得名六广门。“关雄北控三巴远;江险西围六广深”是其城门联。
洪边门也称红边门,在今普陀路与豆腐巷交汇处。因由此门可前往洪边州和洪边十二马头,即今开阳而得名。城门联为“隔岭田耕乌当近;插云山拥鹿疃高”。
小东门也称新东门,在今黔灵东路与余家巷交汇处,为别于城内原来已有的东门而取此名。城门书联为“谷播元辰农待雨;花探上巳女如云”,绘出了城门的田园景色。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城门原先的防御作用逐渐消失,甚至成了城市发展的障碍。贵阳城门、城墙在民国时期被陆续拆除,1927年起,开始拆北门城墙,已倒塌大部分的北门亦被拆走。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大西门、威清门、六广门的城上谯楼被拆改建碉堡,大西门侧另辟中山门。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又拆除大南门月城,改建广场,在其侧另辟中正门。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在老东门侧另开一口,使中山路延伸衔接环城马路。1939年2月4日侵华日军派飞机轰炸贵阳,死伤数千人。为方便疏散,先后在城墙周围开辟城门。新开的城门有:禹门、指月门、会文门、中山门、霁云门、乐群门、忠烈门、三民门、世杰门、飞山门、虎门等,并且在城墙上增加出口。到1947年初,贵阳城门被相继拆去,大西门残存城门石头被工兵抬去修建市西小学。至此,贵阳已无城门,城墙被基本拆除,仅残存文昌阁、水磨河、民族巷等处部分墙体。
民国时期的小东门
“九门”是贵阳特有的地名文化记忆,如今只能从老东门的月城和残存城墙去想象当年的城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