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贵阳城区内最长的路
所属图书:《贵阳地名文化》 出版日期:2016-08-01 文章字数:3214字

贵阳城区内最长的路

北京路向东可以到乌当区东风镇,往西与观山湖区环城高速二铺收费站入口相连,长达几十公里,是贵阳城区最长的一条道路。北京路于1954年动工,1957年建成,当时从交际处至枣山路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全长664米、宽10米,这在那时已经是极为宽敞的大道。1960年5月,周恩来总理建议贵阳市用革命历史名城的名称来命名道路,让人们铭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于是,贵阳市将道路建成之初拟定的外环城北路改名为北京路。随着城市的扩大,人口和车辆的与日俱增使得北京路难以承受疏导功能。尽管经过多次拓宽改造,北京路目前仍是贵阳城区最为拥堵的道路之一。在北京路上,著名的机构和单位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委员会办公大楼、国际会议中心、省图书馆、省博物馆、贵阳铝镁设计院、省地矿局、贵州医科大学等。

在北京路与中华北路交叉口处,矗立着贵州省政协机关大楼。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委员会于1955年2月正式成立,作为贵州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全省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其自成立以来在统一思想认识,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建设多彩贵州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2008年,贵州省政协办公大楼重建,成为新世纪贵阳市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在北京路和中华北路交叉口的西北角,是贵州国际会议中心,市民习惯称之为省人民大会堂。这是省政府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修建的苏联风格的大礼堂和原来的省政府交际处、招待所、商场拆除后新建的带广场的会议中心。会议中心有能容纳1500人左右的大会场,宽敞明亮,设施先进完善。其设计体现了贵州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理念。

1954年修建北京路

贵州国际会议中心 何任叔摄

北京路中部,有老地名叫大井坎。大井坎源于贵州饭店通道所对省图书馆东边围墙外的北京路边原有一口井,因早年要下几道石坎才能到井边得名。北京路与贵州饭店之间原来是低洼之地,老地名叫水淹坝。北京路开通后,水淹坝成为新建云岩宾馆的池塘,在上世纪末建贵州饭店后填平成为道路和会展用房。坐落在北京路的贵州饭店是四星级涉外酒店,客房间宽敞舒适,中西餐厅、高档宴会厅和设施一流的会议厅、多功能厅齐全,加上旁边的国际会议中心,能保证上千人同时开会和用餐,是商务、宴会的优选之地。由于贵州饭店常年会议、会展不断,游客纷至,客房爆满,接待能力明显不足。于是主管单位决定拆除相邻的云岩宾馆,并将宾馆的池塘填平来建设贵州饭店二期工程项目。这个项目是客房多达620间、配套高端写字楼的五星级酒店,还有销售品牌百货的时尚商业步行街、地面及大型地下停车场,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贵阳市的会展服务和旅游接待能力。

1957年建设的贵州省图书馆

贵州省图书馆始建于1957年,于1997年改扩建,新世纪建成开放,新馆总建筑面积达2.4万多平方米,有19个阅览室、4间古籍专家研究室及会议室,还有学术报告厅、展览厅、多功能厅、计算机培训室和英语沙龙等设施,为未成年人设置的“绿色网吧”分时段免费开放。贵州省图书馆有藏书168万册,馆藏《删定武库益智录》、《八阵合变图说》、《兵镜》等明、清刻印的古典军事著作系全国孤本。2011年起,贵州省图书馆成为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和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的公共服务设施。

位于贵阳市北京路的省博物馆于1958年开馆。占地总面积约1.93万平方米,有馆藏文物、标本20余万件。省博物馆的重点藏品是民族文物,不仅有刺绣、蜡染、挑花、织锦、银饰等,还有苗族婚姻记事符木、苗族刻绘动物图案酒角、苗族青缎镶花边饰银铃银坠女夹衣,彝族土司八挂龙袍、彝文《六祖纪略》手抄本和水族墓葬石刻“铜鼓”等典型藏品。代表性藏品有汉墓出土的元始三年《朱绘雷凤纹漆耳杯》、元始四年《朱绘夔纹海潮纹漆盘》,明朝唐寅作《长松泉石图》、清代陆远作《江村烟雨图》、苗族掐丝游龙银耳杯等。馆藏出土文物还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桐梓猿人”的门齿、前臼齿,“兴义人”的下颌骨、股骨,“穿洞人”的头骨、上下颌骨及绝灭种哺乳动物化石和各种典型石器、典型骨器,以及众多视为夜郎文化的青铜器等。

坐落于这条路上的中国铝业公司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成立于1958年,是国内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轻金属冶炼设计科研单位,设置有氧化铝、氧化盐、电解铝、碳素、镁、钛、水泥、自动化与控制、机械设备、炉窖、建筑、市政、环境工程设计以及技术经济、概算等32个专业。是国家有色冶炼、建筑设计、工程建设总承包甲级单位和“国家级专利示范企业”,是建设部、国家统计局评定的全国勘察设计200强单位,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全国CAD设计示范企业”荣誉,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始建于1938年的贵州医科大学简称贵医,原名国立贵阳医学院,是当时全国九所国立医学院校之一。该院创建于抗战时期。“七七事变”后,世界著名热带病学专家李宗恩博士和北京协和医院的一些同事在兵荒马乱中逃难至贵阳,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王世杰委托李宗恩在贵阳建国立医学院。1938年3月1日,李宗恩受聘贵阳医学院院长,提出了“诚于己,忠于群,敬往思来”的校训,作为贵阳医学医院师生的境界追求。初建的贵阳医学院以禹门路“虎峰别墅”为学生宿舍,阳明路两广会馆及相邻三圣宫、华严寺为教室、实验室、图书馆。1939年2月4日,贵阳遭日机轰炸,为安全和便于疏散,遂在贵州盐务办事处借用一片空地建筑临时校舍27幢,其中19幢作教室、实验室,8幢作宿舍。由于修得简陋,当年就被大风吹倒一幢。校门是两根木棒中间钉上木板组成,上书“国立贵阳医学院临时校舍”。学院开办时的教学设置和管理沿袭欧美体制,同时由于正逢抗日战争,曾有大批国内知名医学专家云集该院执教,如生物学家林绍文、生物化学家汤佩松、病理学家侯宝璋、外科学专家沈克非、传染病学专家王季午等。这些专家出色的教学科研工作和忘我工作的精神奠定了学院最早的办学基础,开创和形成了严谨办学、严格训练、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和学风。1950年12月24日,去掉“国立”二字,更名为“贵阳医学院”,归贵州省政府管理。1954年,在盐务新村“国立贵阳医学院临时校舍”处改建新院。贵阳医学院1993年成为贵州省第一批省级重点学科院校,于2001年获省级优秀重点学科院校称号。贵阳医学院的研究生教育始于1981年,先后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准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单位、“向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历授予硕士学位”单位、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工作单位、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目前,全院在校约万余名学生、2400余名教职医护员工,随着在花溪大学城的新校区建成,贵阳医学院已发展成为一所校园整洁美丽、设备先进、学科齐全、结构合理、师资力量雄厚的贵州省知名医科院校。2015年,贵阳医学院正式更名为贵州医科大学。

1939年的国立贵阳医学院

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负责全省地质矿产资源的勘查,承担着省域范围内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矿产勘查任务,开展地质环境监测、地质灾害勘察治理等工作。作为地质矿产勘查与研究的重要力量,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在先后探明铝、磷、煤、汞、金等独具特色和经济优势的一大批矿产资源,使贵州成为全国矿产资源大省。在公益性地质工作方面,开展岩溶石山找水,探索石漠化地区的综合整治,完成了众多国家重点项目工程的地质勘察任务,为贵州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北京西路西口的五星级世纪金源大饭店,是贵阳市出名的酒店。金源大饭店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地面40层,主楼高度达150米,拥有各类客房520间、套,以大气儒雅、豪华现代的装修风格,餐饮、会议、客房设施齐全,服务模式新颖独特著称,是集办公、商住、旅游、会议、休闲、健身、娱乐、美食、购物等于一体的涉外饭店,自2009年开业以来生意兴隆。

北京路是目前城区内最长的道路,见证了贵阳的发展变化。

贵阳地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