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简称“贵”的由来
贵州是国内所有省(市)、自治区中唯一用治在州郡行政区划名称作为省名的政区,简称“贵”。虽说沿用下辖政区名称稍有不妥,但用“贵”作简称却是理所当然。因为,“贵”与贵州地域有不解之缘,由来源远流长。追根溯源,贵州之地在夏殷以前,称为赤水。《山海经·海外南经》:“三苗在赤水西”;《山海经·海内西经》曰:赤水“流注南海”;而贵州域内的南、北盘江,就是是当时的赤水。南、北盘江及下游红水河流域,是苗族世居之地。《明史·土司传》:“西南诸苗,有虞三苗,商之鬼方之属皆是。”西汉末礼学家戴德作《大戴记》:“南辟之民曰蛮。”《礼·王制》:“南方曰蛮。”南、北盘江及下游红水河河水汇珠江后流入南海。而现在贵州赤水河在古代的名称是赤虺河,流入长江。因此,贵州之名,可知最早的称谓是赤水。到夏商时期,贵州大部区域已知地名叫鬼方。现知最早的,由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编年体史书《竹书纪年》记:“高宗三十二祀,伐鬼方,次于荆。”南朝宋裴骃《集解》引虞翻注:“高宗,殷王武丁。鬼方,国名。乾为高宗,坤为鬼方。”这里所说的“坤”,是占卜的方位西南之卦。清末著名学者俞樾《群经平议》:“惠氏谓荆楚古称鬼方,说至确。离为南方卦,鬼方亦南方国,足见圣人取象之精。”明代官员、学者曹学佺(1574-1646年)撰《贵州名胜志》记:“贵州治所,殷商之鬼方。”嘉靖、康熙、乾隆诸《贵州省志》皆记:“贵州,殷为鬼方。”此外,《清一统志》、《职方典》亦持相同观点。所以,《词源》注释:“鬼方,古地名,今贵州地。”
除了贵州之名源出鬼方、鬼国,因“鬼”变为“贵”而置贵州的说法外,还有因竹得名和因山得名的诠释。此外,亦有“矩州”、“短州”之音转名“贵州”之说。应当说,《宋史·地理志》所记“短州”应是“矩州”的笔误。“贵州”一词,在宋代始见于文献。宋太祖开宝七年(974年),普贵晋京以所领矩州之地归顺宋朝廷,宋太祖封普贵为矩州刺史,但在《赐普贵敕》中却记为:“惟尔贵州,远在要服”。从赵匡胤当时封普贵为矩州刺史来看,敕书应因“矩”、“贵”同音笔误所致。晚清进士、贵州省参议院议员,后任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校长的姚华在《黔语》中指出:“宋之贵州乃今广西之贵县,与今贵州无涉,今贵州于宋为化外矩州。”应当说,现在广西贵港市是最先名为贵州的行政区划。早在唐贞观九年(635年),就以现今贵港市的平天山,在古时叫宜贵山改南尹州为贵州,州治所在今贵港市城区。由于赵匡胤一言九鼎,黔域的矩州就此更名为贵州。此后,《宋朝纪要》以“鬼方地林多贵竹,因以名州”为宋太祖自圆其说。于是,宋代分别有属黔南道的贵州和属岭南道的贵州。康熙时期的《贵州通志》记:“宣和元年(1119年),佑恭加授贵州防御使,贵州之名始见于此。”自此,“贵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划名称,但辖地仅为今贵阳一带。但在《宋史·地理志》、《寰宇记》、《九域志》等典籍中,宋代同时期有关贵阳政区的记载只有矩州而无贵州。至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和清康熙《古今图书集成》始记:至元十六年(1279年),“诸夷降附,置八番罗甸等处军民宣慰司及都元帅府于贵州。”少数民族因为笃信鬼神,称所在为鬼州。明嘉靖杨慎所著《丹铅余录》记:“今贵州有罗鬼,夷俗又呼贵州为鬼州。”而中原汉族则视“鬼”为不吉,之前就有“鬼州”音转为“贵州”之说。清贵阳知府王成璐在《贵阳府志》序中专门叙述:“先王之于名也,每患其不安于愚贼,又患其自外于富贵,故常于肇州置郡之初锡以嘉名。”由于用“鬼”字不妥,加上宋太祖曾为此地御笔题名,罗氏鬼国至元十七年(1280年)降元后,遂呈报定名贵州。《元史·地理志》、《事林广记·天下城邑》均记,顺元路有贵州等处。以后,《元史》记:“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置金筑府。”明洪武二年(1369年),针对政区重名的情况,朝廷改广西的贵州为贵县,自此,贵州之名专属黔地。元代设置的贵州蛮夷长官司于洪武五年(1372年)改置贵竹长官司。永乐十一年(1413年),明朝设置贵州布政使司。至此,贵州正式成为省一级的行政单位。在贵州成为省级行政区划后,贵竹长官司数次变更政区,名称中皆有“贵”字:万历十四年(1586年)改设新贵县,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析新贵县、定番州置贵定县。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贵定县至万历巳酉复改土司设一县,同新贵属府,抚、按为请名于朝。时福清相国公当国,居常谓吾闽号福建、福州府、福清县,上三字俱同,普天无两。至是黔疏适至,乃议命县名曰贵定。”自此,贵州、贵阳府、贵定县与“三福”行政区划相对应。
“贵”之地名源远流长,以“贵”为贵州省的简称顺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