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灵东路
黔灵东路是自新东门到中华北路的一条东西向道路,黔灵东路长约400米,路宽约20米。黔灵东路两旁的路巷有余家巷、齐家巷、翠屏巷、和平路、陕西路、四川巷等。在未命名黔灵东路之前,沿途从东到西,曾经的地名有新东门、檀香寺、财神街、化龙桥、鲜鱼巷、轩辕街。解放以来,在这条街最为有名的单位有贵阳卷烟二厂、贵州石油勘探指挥部、黔灵小学、贵阳市豫剧团等。现在路口所对友谊路人行道上立有一座犹如翻开书本的石碑,注明为新东门遗址。
黔灵东路起点的原贵阳卷烟二厂,现在叫贵阳卷烟厂,是贵阳市的纳税大户。贵阳卷烟厂址在民国时期,是当时贵阳香烟生产较为出名的聚集区。1940年,张敬铭成立江华烟厂,以虎门巷、余家巷一带的房屋作为厂房,生产“仙花”、“金庙”牌香烟。1942年新东门拆除后,此地成为孙序九从桂林内迁到贵阳的利亚烟厂。解放后黔灵东路的这些卷烟企业与其他企业联合继续生产,1952年更名为公私合营贵阳烟草有限公司,1955年国有化后改名国营贵阳卷烟二厂。1988年1月,贵阳卷烟二厂与贵阳卷烟一厂合并。
黔灵东路贵阳卷烟厂对面,原来的标志性建筑是贵州石油勘探指挥部办公大楼,现在是亨特上城大厦。沿新东门往西不远,就有南北向的通道相连,分别是余家巷和翠屏巷。余家巷过去由于住户多养家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称为猪尿巷,民国时期,这条小巷出了个有名的余姓医生,久而久之,更名为余家巷。翠屏巷是黔灵东路南向可通往延安东路的一条巷道,历史名称砂锅寨,1941年砂锅寨改名翠屏里。1984年修建延安东路时,翠屏巷被截为南北两段。翠屏巷南段并入三民东路;齐家巷东段则划入翠屏巷。
檀香寺旧貌
在黔灵东路,曾经最为有名的寺庙就是现在黔灵小学处的檀香寺。檀香寺院当年青瓦白墙,殿前庭院有两棵紫荆树,后院松柏常青,花木满园。1943年,檀香寺改办为小学,后来又收购邻近陈姓民房作校舍,加以扩大。《贵阳府志》记:“檀香寺在府城内新东门,旧有檀香观音一尊,因名。康熙间布政使潘超先建,乾隆间像毁,嘉庆十六年重修。”民国《贵州通志·职官表(四)》记潘超先在康熙八年至十二年(1669-1673年)期间任布政使,檀香寺修建于这一时期。清人刘韫良笔下描绘了当时的檀香寺情景:“檀音结自丹霄,秀毓芝云开烂漫;香篆飘从紫府,清和桂月散氤氲”。檀香寺大殿祀檀香木塑的观音菩萨,还供奉释迦牟尼、地藏菩萨、灵官菩萨、药王孙思邈,马王等塑像则供奉在侧殿,各方神圣俱供奉,体现出在宗教信仰方面的包容性。檀香寺名源远流长,早年西藏的葛列仁波切在马来西亚槟城开示《菩提道次第论》,梁居士作翻译时,请求为正在兴建中的寺院立名。葛列仁波切到现场看了建寺工地后,叫邱宝光居士列出中国内地闻名佛寺,准备从中选出合适的寺名。由于认为没有一个中意的名称,葛列仁波切提笔题作檀香寺。从此,凡马来西亚檀香佛教福利会辖下的机构都有“檀香”二字。随着时光流逝,黔灵小学里檀香寺痕迹早已消失。
檀香寺下来的一段街道,因为路旁曾经有一座财神庙而叫财神街。财神庙建于乾隆初年,供财神菩萨。庙前有两株梧桐树,大殿前还有一棵高大的紫荆树,大殿立柱有联:“神曰财神不爱财,深怪世俗人,也孥些纸钱灰哄我;富可求富何必求,广行阴骘事,便拿个大元宝赏他”。清光绪进士杨调元官至户部主事,曾戏题财神庙:“财自何来,果有阴曹卅六炉耶?怪年年乞与人间,取之不尽;我无奢望,不过腰缠十万贯耳,便岁岁满偿此愿,神又何难?”
财神庙供奉的财神是中国民间普遍供奉的人神,财神又分文武。武财神通常是赵玄坛和关羽;文财神则有商朝的比干和战国时的越国人范蠡。但接受各方香火最普遍的是赵玄坛,尊称赵公元帅。相传赵公元帅姓赵名朗、玄朗,字公明,终南山人。赵公明原是日精之一,传说古时天有十日,九日被后羿射下以后,变化为九鸟,坠落於青城山,变成九鬼王。八鬼行病害人,但是赵玄朗却独化为人,避隐蜀中,精修至道。张道陵在青城山炼丹时,收赵玄朗护卫丹室。天师丹成,分丹饵之,遂能变化无穷。赵玄朗食丹以后,其形酷似天师。天师遂命其永镇玄坛,故号玄坛元帅。赵财神的生日据说是农历正月初二或初五,也有说其生日是三月十五日的,所以民间过了正月初一就要祭财神。赵财神手下的四位天尊分别是:“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由于赵财神统领的这四位正神负责招财进宝,所以香火旺盛。由于财神也指关公,财神庙又叫武显庙。武显源于关公死后附身吕蒙将其杀死的传说。封建社会生产力低下,百姓希望武神再次显灵,使当时贫困的穷人富裕,这样,关公就成了财神爷。有的财神庙殿内除了供奉关羽,还供奉周仓、关平。民间供奉的财神还有一位叫梁舍人,相传在梁舍人19岁那年代父经商,从广东前往广西贩柴,返家途中船遇飓风倾覆溺死。舍人怕父母牵挂,便显形催舟引柴而归。到岸后,舍人先行回家,请船家随后。船家梁府门外久候不见舍人出来接应,即呼梁相公。屋内开门惊问舍人何时回来?船家将事情经过告知梁家,并细述舍人体貌,梁家举家惊愕即随船家至河边验柴。舍人因孝心而得神助,民间遂立庙祭为财神。财神庙毁于民国时期,财神街乃至黔灵东路一带,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都是民宅。现在,沿路都是咖啡屋、酒吧和住宅楼宇。
黔灵东路西段曾名仁寿街、渔巷铺、鲜鱼巷、轩辕街。鲜鱼巷从靠中华北路街口到化龙桥之间是一条由窄渐宽的小巷。旧时贯城河水丰鱼多,在民国时期化龙桥这里是贵阳的鱼市,渔人捕到鱼后上岸即来此处出售,巷名由此而得。在鲜鱼巷南侧的老四川会馆青砖高墙上藤蔓纵横。巷子北侧是一排一楼一底的砖木结构的小青瓦房。化龙桥往西通往北大街(中华北路)的道路因为所在的四川会馆除了供奉李冰父子,还供奉有轩辕而曾经称为轩辕街。
原来的老四川会馆位于黔灵东路西出口,紧邻河畔,四川巷因此得名。这里水流湍急、波涛喧嚣,风景独具。有联云:“客尽他乡,莫因蛮烟瘴雨,顿勾起千里相思、三刀旧梦;地同南徼,即此清泉白石,依然是浣花溪畔、濯锦江头”。四川会馆对贵阳的戏曲文化有着巨大影响。川戏进入贵阳,源于清光绪初年新四川会馆内的曾文正公祠落成,川戏班子“聚兴班”到筑演出助兴。至此,川戏始入贵阳。老四川会馆的戏台在民国元年叫同庆茶园,是贵阳最早的戏院。每到晚上,人声鼎沸、烟雾缭绕。票友观众相邻而坐,每桌五六人,在看戏的同时,摆龙门阵、喝茶、品点心。同庆茶园后期易名为天顺茶园,在这里演出的是川剧戏班洪泰班,在班主洪占超的带领下,演出《八阵图》、《绛宵楼》等传统戏曲和表演飞叉绝技。天顺茶园曾经有位出名的贵阳市川戏界第一位女艺人,其艺名月月红,真名汤景华,是白云区鸡场村人。天顺茶园曾经为四川剧院占用,后来也叫文明舞台。旧时贵阳的会馆、祠堂基本和天顺茶园一样都有戏台,逢节日、庆典都有演出。原来随处可见的茶馆,常常坐满品茶、听说书的茶客。在历史进程中,戏院逐渐取代街戏,茶馆、戏院又逐渐在今天西方文化和影视的巨大冲击下渐行渐远。如今,到茶馆听说书、摆龙门阵,到戏院看戏早已经成为老贵阳人脑海里的回忆,许多年轻人都不知道茶馆、戏院曾经的风光。老四川会馆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是贵阳市豫剧团,后为家具商场,最后在旧城改造中被拆除。贵阳一般把城市内的东西向、南北向道路交叉路口称为“十字”,黔灵东路与中华北路相交处由于是外城的中心,所以老地名叫十字口。直至民国时期,黔灵东路两旁基本是青瓦、木柱、板墙结构一楼一底的房屋。现在,沿街都是楼房,黔灵东路路口矗立着温州大酒店、晓宇酒店和银海大厦。
黔灵东路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来,这条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建设发展中要注重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特色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