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陕西路
所属图书:《贵阳地名文化》 出版日期:2016-08-01 文章字数:2901字

陕西路

陕西路是位于黔灵东路和延安东路之间的通道,北连和平路,南接富水北路。这条街历史上有名的建筑除了亚元坊,就要算陕西会馆和江南会馆了。陕西路因陕西会馆得名,又叫山陕会馆,山陕会馆因为山西、陕西两省得名。又因为两省名中都有“西”字,此地地名亦喊作西会馆。陕西路曾经的老地名还有“亚元坊”。在这条街的南端,原来竖有一座亚元坊。亚元名称源于科举制度,乡试第一为解元,第二名叫亚元。相传明嘉靖年间,举人杨樊有在路口竖立石坊,上镌“亚元”。亚元坊联为:“仙岭衍自星妃,统二十八宿于九重,尊无可亚;帝王赞由风后,绵三百六旬之万纪,善以为元”。民间据此俗称为亚元坊。

陕西会馆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由山西、陕西两省客民筹资建设,最初叫山陕会馆。山陕会馆门口对联:“击壤皞名都,缅上古遗风,唐虞岁月天皆寿;垂帘恢大统,溯中兴胜概,秦晋山川势更雄”。陕西会馆的原址是报国寺,报国寺根据佛经中“报国主恩”的意思得名。报国寺祀关帝,寓意尽忠报国。报国寺在贵阳有两座,除了坐落在陕西路山陕会馆处的报国寺外,另一座位于今天的北新区路。陕西会馆是在报国寺旧址上兴建的,《贵阳府志》记载:“陕西会馆,祀关帝,旧名报国寺。”会馆是同乡互助的产物,陕西、山西与河南、河北、山东的同乡,最初在今富水南路的富水路小学处建北五省会馆。后来,五省来筑人员日益增多,陕西、山西的同乡遂在陕西路的报国寺旧址另建山陕会馆。由于陕西会馆在这条街声名显赫,这里的地名遂为陕西会馆,至1930年1月,方改为陕西路。

在陕西路,与陕西会馆一墙之隔的是江南会馆,建于清初,风景独具。时光荏苒,当年的会馆早已不知所终。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江南会馆在市东路小学处,其实是在陕西路。因为现在的文昌路以东,民国时期还是城外荒野。从九华村到市东路小学一带都是江南会馆购置的坟地、田土,建有留宿同乡的客栈、行宫。莲花坡到解放前都还是回族的义园。义园就是俗称的坟地。贵阳历史上有过许多会馆,由各地同乡捐资修建。能够建设会馆的行省和地区往往都具备一定的财力,都是在城内建会馆,城外购田地、建别墅、置义园。当年江南会馆是设在城内,东郭外是会馆别墅九华宫和江南义园。江南会馆在东郭外的九华宫风景独具,原为市民踏青赏景的游玩地。清朝光绪、宣统年间,新泰洪班、高升班等贵州梆子戏班时常到九华宫演出《洛阳斩单》、《华山下棋》、《困曹府》等剧目。民国时期,九华宫经常被驻兵占据。九华宫遗址在现在的市东小学内,周围区域因为九华宫而得名九华村。

江南会馆

如今,江南会馆已经消失在岁月中,但人们仍然能够从前人的诗句中去体会到其当年的气派和盛况。江南会馆客座对联存有:“情话一堂,语今语昔;乡心万里,江北江南”。江南会馆戏台联:“花深深,柳荫荫,听别院笙歌,且凉凉去;月淡淡,风翦翦,数陋城更鼓,好缓缓归”。“厚厚薄刀,切淡淡咸鱼,放下冷冷暖锅煲;嫩嫩老鼠,叼黑黑白鸽,爬上高高矮瓜棚”。清道光年间任贵州学院编修的翁同书《题江南会馆》:“山馆有余情,肯负它绮榭春光,画栏秋色;乡园随处好,还记取滨洲渔笛,杏坞饧箫”。清同治贵筑县知县凌彝铭题:“劫运已经过,且安排檀板金樽,快赌东坡诗酒;乡情从叙起,好领略梅花玉笛,重谈北固江山”。清道光时期贵阳府知府廖维勋题江南会馆:“四面烟云,岚翠最宜梅子雨;漫山桃李,花光直到竹王祠”。

早已消失的九华宫,也留有大量抒怀绘景的对联。清同治时期贵州粮储道赵崇庆题:“越千山万山,年年登楼做客,记否空江烟景?乐今雨旧雨,处处赋诗把酒,怡然去国心情”。“几度经营,竹坞花溪,料明日思量,已有横云隔天来;一方丘壑,诗坛酒垒,愿诸君珍重,时传芳讯到江南”。又题荷池上船房:“旧侣数晨星,怅老去乡音,吴语同将蛮语换;新堂照春水,笑墅中人影,鬓丝多比柳丝苍”。清咸丰贵州学院编修鲍源琛题九华宫两联:“秋来黄叶成村,把酒忽生归擢想;雨后青山满郭,登楼权当故乡看”。“梵宇疏钟,排闼青山兼我静;平台落照,绕村黄叶向人飞”。清代贵阳人石赞清为道光十八年进士,曾经任天津知府。石赞清曾作诗两首咏贵阳九华宫。其一,《九华宫赠道士》:“九朵奇峰朴亚青,玄关门户启还扃。心中已得黄庭术,案上休看太白经。花温瑞烟粘玉磬,风吹天乐幼金铃。我来不乞邯郸梦,拟借邻封伴采苓。”其二,《九华宫道士院》:“九华青里扣松关,犬吠双崖碧树间。两卷道经三尺剑,半潭秋水一房山。杯中壮志红颜歇,洞里烟霞白日闲。欲问神仙在何处?松枝静霁鹤初还”。这两首诗收录在石赞清的《饤烜吟·集唐诗》中。

九华宫一带直到贵阳解放时都还是郊外,周围除了有江南义园、回民义园,还有寺庙、宫观。大慈庵供奉观音菩萨,今已不复存在,遗联:“功参两造以为大;苦超六道之谓慈”。九华宫附近的东林寺是莲宗寺院,为明末东林党人逃来贵阳时所建。在紧靠江南义园处有供奉地藏菩萨的地藏寺。随着城市规模扩大,九华宫周边形成居民区和街道,当年的九华宫和附近寺院、宫观亦成为那里的地名,九华宫所在名九华村,东林寺处叫东林寺巷,大慈庵所在道路命名慈庵巷。

陕西路南口往喷水池方向,现在的贵州科技大楼处曾经有一口建于明洪武时期的水井,就是贵阳有名的“三元井”之一的“下元井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合称“三元节”。三元源出道教的“三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配三元,上元天官正月十五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生。三元节始自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每逢三元节,道观和僧寺都要举行种种宗教活动。“三元井”源于三口井同一年发现,分别修建的时间与三元节相同,因此按时序从东到西、由高渐低而取名“上元井”、“中元井”、“下元井”。中元井的位置在现在的外文书店处,如今,仅存位于三民东路的上元井。

陕西会馆、江南会馆后来又改作学校。贵阳历史上的很多寺院、会馆、祠堂在清末、民国时期改作学校,与房屋性质和当时的政策有很大关系。“戊戌变法”后,光绪皇帝下诏:“民间祠庙,其不在祀典者一律改办学堂,以节靡费而隆教育”;1929年12月,国民政府内政部通令各省三个月内完成寺庙财产登记,颁布《监督寺院条例》。条例第十条规定:“寺庙应按其财产情况,兴办公益和慈善事宜。”以庙产、会馆办学是确保房产不被没收的办法。陕西会馆1930年举办秦晋女子职业训练班至1931停办。1936年陕西会馆设置贵阳卫生事务所,1939年改为卫生部门办公机构。后来,陕西会馆又改作秦晋小学,江南会馆成为湛华小学。1953年5月,位于三官殿的工读学园和秦晋小学、湛华小学和并,成立群力小学。1954年8月,更名陕西路小学。

贵阳市明确行政区划后,陕西会馆成为市卫生局所在地。解放后,陕西会馆成为云岩区教育局办公场所;原秦晋小学部分划出给环境卫生管理站和残疾人福利工厂。在历尽撤并搬迁后,沿街建设商业用房。现在,这条街上多是会所、歌厅。每到夜晚,这里灯红酒绿,沿街小吃一字排开,乱哄哄人来人往,路过车辆艰难地在食客、行人之间穿行。

陕西路是贵阳一条出名的、繁华热闹的街道。上世纪后期,因为这条街声名远播,云岩区将和平路一并称为陕西路。

贵阳地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