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的“关”
贵阳出名的地名有“九门四阁十二关”之说,九门四阁大家都耳熟能详,对十二关则往往不知所以。应当说,“关”是冷兵器时代至关重要的守卫据点,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关在古代的本意初为门闩,《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载:“臧纥斩鹿门之关以出”。后来关的意思转为“关口、要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骑白马而过关”。
总的说来,“关”是古代在交通、险要或边境出入之地设置的守卫处所,也叫关隘。关隘作为有人守卫的往来必经之地,往往称为“关口”。关口之名,源于关隘在长城一线多称为“口”,因此有张家口、喜峰口等地名。当然,古代著名诗人王维的送别诗也提到了“关”,其作《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表达了出关者、送行人的内心情感,引起强烈共鸣而广泛传唱,使得“关”成为亲友送别分手的地方和出行征程的起点。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段诗句描绘的是烽火报警和夕阳晚照的壮观景象。为了保卫平安,古代城池、村寨之四周往往设关布防,一旦发现有外敌入侵,或出兵迎击,或外出躲避;或派人快马急行报警;或烧拌有狼粪的烽火预警,便于调兵遣将抵御、守卫。燃烧烽火时,狼粪被火烧形成的烟浓黑且直、不易被风吹散,因此说狼烟就是烽火,狼烟四起表明外敌纷至。古代城池周围都设关守卫,贵阳亦不例外地设有关隘,自古至今闻名的有十二关。这些关分别是:新添关、图云关、鸦关、凤凰关、蔡家关、打铁关、白沙关、百达关、六冲关、汤粑关、土地关、小土地关。
新添关因通往新添卫,也就是现在的贵定县而得名,遗址在今油榨街一带,系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贵州土官宋允高为控制新添司而建。明代的《贵州图经新志》记载:“新添关,在治城东南三里,贵州站在其下。”明朝贵州巡抚郭子章作《黔记》曰:“新添关,城东南二里。”清《贵阳府志》记:“新添关,在城东南二里。”
图云关原名油榨关,旧名贵州站,也叫图宁关。此关因沿路居民多以榨油为业,又名油榨关。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贵州巡抚王燕重修后取《尚书》“思其艰以图其志,民乃宁”意改称图宁关。道光元年(1821年)为避帝讳,改名图云关。《乾隆通志》载:“在城南五里,旧名油榨关。康熙四十年巡抚王燕重修,改今名,并修关帝祠及纪思、可憩二亭。”图云关位于今油榨街东端森林公园靠近图云桥的地方,路旁石壁上存留几帧石刻。
鸦关又叫小关、文笔关,俗名老鸦关,系“贵阳八景”之一,原为贵阳通四川的驿道必经之处,曾经是贵阳北面门户。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记:“鸦关,在治城北三里,群山环叠,中惟一径可守。洪武间,贵州属四川布政司,故驿道经焉。贵阳八景曰鸦关使节。”《方舆纪要》记:“在府城东北五里雅关山下,关西为杨柳铺,四川驿道所经。”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贵州儒学教授芒文缜《咏鸦关》诗:“皇华信使晨朝天,持酒饯别雅关前。紫荑芝草生满地,鸟衔至此多经年。问君入奏缘底事,机密事未易人先。天颜有喜降恩泽,指日关下迎归鞭。”明嘉靖年间,贵阳举人周文纯作有《过雅关》:“列戟屯云傍万山,云垂雅翅马蹄艰。一为行省冠裳地,便是雄关锁钥关。使者衔恩通十道,中朗飞檄走诸蛮。弃糯叱取无人说,何用长缨过此间。”雅关现存拱门洞及墙垣,拱门额嵌“北门锁钥”四字,关口开合之门早已不存,四周民房密匝,保存状况堪忧。
凤凰关通称大关,是当时贵阳至四川驿道所经之处,现在处于老城区通往市级行政中心的观山路旁,属于金阳新区大关村。《乾隆通志》记:“凤凰关,旧名大鸦关,清康熙九年改今名。”《贵阳府志》记:“凤凰关,在城北十里,旧名大鹏关,康熙元年(1662年)改今名。”
雅关门额 何任叔摄
蔡家关在贵阳老城西面,位于贵黄公路和贵州工学院旁。《黔志识略》说:“蔡家关,在治城西北五里,亦谓之响水关。”明嘉靖《贵州通志》记:“蔡家关,在治城西北五里。”明贵州巡抚郭子章《黔记》载:“响水关,城西北五里。”
打铁关在花溪区黔陶乡的打铁寨。《贵阳府志》记:“打铁关,在府南百纳副司打铁寨,去府六十里,有塘。”打铁寨在今花溪区黔陶乡打铁寨位于青岩至黔陶公路道旁。
白沙关在古代贵阳通往修文的要道上,今属白云区艳山红街道办事处所辖白沙关社区。有关文字记载见《贵阳府志》:“白沙关,在府西二十八里麦西里刘家庄,西达清镇,东通扎佐。”“刘家庄,去城二十七里,东至毛栗铺,南至打铁寨,西至高山,北至泥窝寨及南八、南六寨。所属有四寨,居民一百二十八户,市鸡场,去场三里。”
百达关在今贵阳老城西、观山湖区东,处原杨官堡北、野鸭塘南,驻在现为浑水屯村。《贵阳府志》说:“百达关,在浑水屯。去城十七里,高入云表。”“浑水屯,在城西十七里,其东三里赵四寨,南四里杨官屯,西四里仡佬寨,北五里养马苗,居民四十余户,秋米十八石七斗有奇。市龙场,去场十五里,有回龙坡,脉出鸡场之将军山,坡下有三岔堰;有百达关,登之可望修文县及省城。”
六冲关原名鹿疃关,又有六春关、鹿冲关等名,位于今新欣园小区以北,附近有始建于1874年的天主教小修院,紧邻贵州省植物园。《贵阳府志》记载,贵筑县洪边里葫芦山所属有鹿疃关。向知方《贵阳市志未成稿》记:“城东北五里曰六冲关,贵开公路经其下。”
建于1874年的六冲关圣母堂
汤粑关在今贵阳东南面,接油榨街,靠冒沙井,因为此地居民多做汤粑得名汤粑关。汤粑关旧时可由此通往黄平旧州,现在成为通往贵新高等级公路和龙洞堡机场的贵阳东出口,亦名汤粑关路。向知方《贵阳市志未成稿》记:“城东三里曰汤粑关,为通黄平旧州之路。”
土地关俗名大土地关,旧时为省城贵阳通中曹司的要道,在贵阳东南部,今属南明区后巢乡。明朝弘治年间的《贵州图经新志》记载为梯岭,旧时为通往中曹司的要道。
小土地关坐落在南明区后巢乡,位于土地关南约一里处,原为通往中曹司的路道。
当然,长期地处边远的贵阳,其“关”无论规模、历史、名声,都远远不能与国内其他地区著名的“关”相提并论。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山海关、嘉峪关、镇南关、平型关、玉门关外,最有名的莫过于“三关”。“三关”在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区有所不同。东汉时期的三关是:上党关、壶口关、石陉关;三国时期有:阳平关、江关、白水关;南朝时期河南的平靖关、武胜关、黄岘关;五代后周时期河北境内的瓦桥关、益津关、淤口关。到了明代,则有出名的内、外“三关”。“内三关”指河北境内沿长城的居庸关、例马关、紫荆关。“外三关”指山西境内的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
与“关”有关的称谓还有“寨”,古代住在险要形胜的地方称为“寨”,亦是旧时驻兵的地方,所谓“安营扎寨”。“山寨”、“攻城拔寨”由此而来。还有相近的地名叫“镇”,意即在繁华之地驻兵戎守。旧时的镇相当于后来的州,到宋朝时,镇相当于如今的县一级政区。宋代以后镇多指县以下的商业发达城市,如当时的景德镇。今天的镇是县以下、非农业人口集中的乡级行政区划。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关又被赋予为“关卡、税关”的含义。《商君书·垦令》:“重关市之赋”,这里的关也就相当于今天的“海关”。税关是旧时官府在交通要道、货物聚集之处的征税处所。关后来又专门针对互市的市场。从周代起,历朝都有关市之税。《旧唐书·崔融传》:“夫关市之税者,谓市及国门、关门者也,惟敛出入之商贾,不税往来之行人”。同样,贵阳不仅城之周围有“十二关”,也还曾经有过征收税赋的关,分别叫:南关、北关。南关设自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位于当时的太平路,具体位置就是现在的新华路南明区医院处,为征收杂税之所。北关则在现在黔灵西路的基督教堂处,建在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的普定路,即现在黔灵西路基督教教堂处,同样是征收杂税的机构。
除了上述十二关和两个税关外,贵阳还有许多带有“关”的地名,如阳关、孟关、金关等。但这些关都不是驻守的关隘和征收税赋的市关,而是屯堡。阳关之名演化自杨官堡;孟关讹自孟官堡;金关的实际名称是金官屯。屯堡源于明朝,是驻兵屯田的单位,以每百户所建立屯堡。当时,贵阳城四周遍布屯堡。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年的屯堡变成现在的城镇或自然村寨,有的沿用屯堡原来名称,有的有所变化,有的自然消亡。
无论是驻兵守卫的关,还是派人征收互市税赋的关,都是贵阳城市发展进程中生成的地标性建筑和社会进步的标记。如今,许多的“关”灰飞烟灭;有的仅有“关”名成为流传至今的地名。“十二关”中仅存雅关,但也被民房和违章建筑包围,在城市化进程之中岌岌可危,需要有关部门修葺、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