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黑神
贵阳城内曾经有过四座黑神庙:一座在现在的达德小学处;一座在忠烈街的贵阳师范学校内;另一座是在合群路小学的外黑神庙;还有一座是始建于明宣德年间紧邻甲秀楼的翠微园也曾经是忠烈庙。在这些黑神庙里,供奉的都是南霁云。黑神是贵阳民众普遍祭祀的神,在贵州省有很多地方都有祭祀黑神的庙宇,也叫忠烈祠、忠烈宫、南霁云祠、忠烈庙,又称大主庙、土主庙。黑神是贵阳,也是贵州特有的文化符号,黔域许多地方祭祀黑神的庙宇因此成为地名。
黑神祭祀发源于远古,是部落时代的英雄崇拜。以战国、秦、汉时代夜郎竹王崇拜为代表,亦祭祀其他名人,为贵州、西南地区仅有。黑神庙里供奉的黑神有:夜郎王、孟获、南霁云、刘本和当地部族首领等。在上述黑神中,夜郎王是古夜郎王国的统治者;孟获是蛮夷百族中出名的族王;南霁云为唐朝名将,立功睢阳;刘本是明朝天顺元年(1457年)进士,授贵州按察使,因多惠政,死后授荣禄大夫。
在古代,贵州大部曾经属赤水,原著民祭祀是古蜀国开明王朝的赤帝。赤帝以五色划分天下,凡被兼并的小国配以相应颜色,黔域为黑色。因此,贵州地名多有黑色之义,供奉的人神亦为黑神。恰如地处乌江边上息烽黑神庙黑神殿堂的一联:“省曰黔省,江日乌江,神曰黑神,缘何地近南天,却占了北方正色?”如今,贵州省的土家族仍祭祀黑神,称其为黑神祖,并建有黑神庙。土家族把黑神看作驱邪赶秽、消灾灭病的神灵,每年六月六日这天,土家族民众要聚集庙前给黑神披红挂彩,烧香放炮,隆重祭祀。随着视作黑神英雄的不断多元,更由于南霁云的加入,原本贵州的黑神逐渐边缘化。
南霁云生于唐睿宗景云三年(712年),魏州顿丘人,按在兄弟姊妹中排行俗称“南八”。南霁云从小学习努力,长大后勤劳能干,喜习文练武,相传会七十二路枪法,善骑马射箭,左右开弓且百步之内箭无虚发。因家境贫寒而外出谋生,后投奔张巡部下被委以重任。至德二年(757年),安庆绪杀死安禄山后,派汴州刺史尹子奇统兵三十万攻睢阳。睢阳太守许远向张巡求援。张巡、南霁云引兵自宁陵向睢阳进发,攻破叛军防线与睢阳守军会合。为守住睢阳,南霁云先向屯兵彭城即今徐州的御使大夫许叔冀求援,但许叔冀无动于衷,南霁云责骂而归。随率三十精骑突围至临淮即今江苏盱眙北向御史大夫贺兰进明求救。贺兰进明想留下这难得将才,于是设宴款待南霁云。南霁云含泪说:“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南霁云咬断手指希望贺兰进明能仗义出兵,可贺兰进明仍不表态。南霁云说:“主帅之命不能完成,叛兵不能扫平,国家不得安宁,请留此指以示人之心,归报主帅,与城池共存亡”。随上马而辞,临出城愤怒张弓将箭矢射入佛塔并发誓:“叛军平定后必杀进明,此箭乃我志也”。张巡、南霁云在睢阳陷落后被虏,叛军劝降,南霁云昂然正气男子汉大丈夫,不可向不义者屈服,宁掉头颅垂青史,不留骂名在人间”,遂英勇就义。“安史之乱”平定后,朝廷追封张巡为扬州大都督、许远为荆州大都督,并下令在睢阳立庙,南霁云配祀。后人作追记舍生取义的英雄南霁云诗:“洒血睢阳谁笑痴?故乡粗豆靡穷期。李唐社稷今何在?不及将军尚有祠!”清贵州布政使完颜麟庆题联:“长君有三州惠政,父在斯为之子;大将以一指精忠,民无能名曰神。”
《礼记·王制》:“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祀三公,四渎祀诸侯,诸侯祀名山大川之其地者”。按照中国“祭不越望”的规制,祭祀不超越神祇所辖区域。南霁云为唐朝名将,生平从未涉足贵州,从“民不祀异祖”的习俗看,在这边远之地供奉一位从未到过黔省的中原英雄亦不合情理。明代吴中蕃《重修忠烈庙碑记》记载:“贵阳有忠烈庙,以祀南公霁云,旧名黑神庙,盖人不知其所自来,以其貌而称之也。”“公之功著于睢阳,其详附见于张睢阳传,在唐固已立庙睢阳,图像凌烟矣。其所以得祀于贵阳者,则以其子承嗣尝为清江守,巡牂牁、夜郎,多善政,民爱戴之,因及其亲。”后清人田雯亦考证:“公有子名承嗣者,为清江郡太守,历婺、施、涪三州,多善政,后自请讨王承宗,有战功。岂土人之所祀者乃其子而非其父欤?抑或其子宦游此地,曾为父立庙,遂相沿数百年而尸祝俎豆之无已欤?”今人向义编撰的《贵山联语》记述:“忠烈宫祀南将军霁云,俗名黑神,所谓黔省福主也。志载:霁云子承嗣为婺州别驾、清江太守,多惠政,民欲祠祀,承嗣推祀其先,至今黔中始遍焉。”
设立宗庙祠堂须朝廷官府授权,或氏族后辈景仰,贵阳乃至贵州有南霁云祠,系其子南承嗣做官入黔建祠祀祖的结果。因为南霁云生前面黑,黔人按习惯亦将其称为“黑神”。立庙祀神意在昭人以忠义,由于南霁云义勇忠烈,且贵阳1622年被奢崇明、安邦彦叛军围城十月,与睢阳有相同经历,加上供奉南霁云诸事灵验,于是中原的忠烈英雄在黔得到认同。经历宋、元,南霁云逐渐成为贵州大多数黑神庙的神主。如今,贵阳忠烈宫旧联:“犹是甘棠思太守,还从大树拜将军。”织金县黑神庙正殿门上尚有匾书“惠此南国”,殿中悬匾“忠义服人”。清四川总督赵尔巽题:“不阶王命,横搓敌锋,公名振天宝一朝,溯图画凌烟,事业远昭文学馆。克尽臣忠,非因子祀,宦迹来牂牁万里,对斜阳满树,千乡同拜武乡祠。”《遵义府志》记:“贵州黑神庙,通祀南霁云。”明代以后,黑神在贵州有的地方也指因惠政有德,死后授荣禄大夫的贵州按察巡史刘本。源于贵州的黑神祭祀,逐渐传播到西南以外的地区,如湖北恩施的忠烈宫石刻对联:“香花培黔阁,百宝赛楚楼。”黑神的演变,体现了中原文化对西南地区的辐射和贵州兼收并蓄各种文化的包容性。
忠烈宫正殿
位于中华南路的忠烈宫系内三进院建筑群,除正殿外,还有钟鼓楼、娘娘殿、藏经阁等房舍,因祭祀南霁云,宫门前的桥也叫忠烈桥,也就是如今的市府桥。清《贵州通志》记载:“忠烈庙在贵阳府中大街,俗名黑神”、“其忠义之气,橫塞宇宙,千古犹生。御灾捍患,远憺威棱,庙食于黔,所谓公非有私于潮,而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也。大禹生于石纽,壮缪终于荊襄,奚必故里所居,宦遊所及,人始得祀之者哉。”明景泰二年(1451年),贵州按察使王宪请于朝,忠烈宫列入了秩祀,并赐额曰:“忠烈”。后忠烈宫多次重建、扩建。明正德元年(1506年)重修。王阳明谪贬贵阳时曾到过此庙游览,写有《南霁云祠》:“死矣中丞莫谩疑,孤城援绝久知危。贺兰未灭空遗恨,南八如生定有为。风雨长廊嘶铁马,松杉阴雾卷灵旗。英魂千载知何处?岁岁边人赛旅祠。”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暴雨连绵数日,中梁毁损,是年复建,以后乾隆十四年(1749年)及三十八年(1773年)、光绪十八年(1892年)皆重修。道光十八年(1838年),增建客房,改建大门。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黄干夫等在这里创办了“算学馆”;光绪三十年(1904年)成立民立小学堂,次年改名达德学堂,并于民国元年(1912年)正式改称“达德学校”。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忠烈宫大门改建为半西式建筑,为贵山民众图书馆馆址所在地。上世纪九十年代,贵阳市人民政府对达德学校旧址进行维修,在大殿前面大院土中掘出两个原是明、清时期立于大门外的石雕狮子。忠烈宫建筑群保存至今的主要有忠烈宫正殿和达德学校旧址,其屋檐下、屋脊上还可看到旧有的雕刻装饰。当年用于供奉南霁云像的忠烈宫正殿,在解放后曾经作为南明区政府礼堂,于2003年被改建为达德戏馆。
合群路的外黑神庙,也叫外忠烈宫。清雍正九年(1731年),因为内城忠烈宫空间拥挤,移南霁云塑像到铜佛寺来供奉后才有了外黑神庙。外忠烈宫(即外黑神庙)的正殿龛祀南将军,左边祀其子南承嗣,右边祀提督赵公顺。在后殿祀关圣帝君和文昌帝君。外黑神庙大殿两旁对联写着:“淮距黔将万里耳,子为廉吏,父为忠臣,追溯两地风徽,立德立功俱不朽;唐至清又千年矣,古有奇男,今有烈士翘想一堂节义,殉君殉国本同揆”。随着时代的变迁,外黑神庙地址现在变成了合群路小学。
黑神是贵州、乃至西南地区独有的祭祀,黑神文化是贵州多彩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应当给予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