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区、县(市)名称的由来
所属图书:《贵阳地名文化》 出版日期:2016-08-01 文章字数:3399字

区、县(市)名称的由来

贵阳市下辖六区一市三县,分别是云岩区、南明区、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观山湖区、清镇市、修文县、息烽县、开阳县。这些区、市、县名称,各有说法。

云岩区名源于众所周知的贵山,也叫关刀岩。贵山由山脊至山顶,有一块巨大白色的岩壁,远远望去形似关云长的青龙偃月刀,因此民间俗称“关刀岩”。由于贵阳常年阴雨绵绵,天低云矮,关刀岩在云雾中时隐时现,晴天则整个关刀岩犹如山间的白云,所以得名云岩。此外,与贵山相邻的檀山狮子岩下的麒麟洞,也因常年雾气蒸腾得名云岩洞。明嘉靖九年(1530年)贵州镇宁太监杨金题《唐山洞》诗就刻于洞口石碑:“白云深隐一唐川,枕石烟梦洞口连。策杖适情寻古迹,分云乘兴见壶天。千重岚气千峰翠,万颗垂珠万象悬。柯烂棋终事已往,吾身来复入桃源。”1955年8月,国务院批示“关于市辖区和县辖区公所均按地名称呼,不按数字排列”。市委、市人委召开会议论证,采纳民主人士柴晓莲意见,以一区属地内的云岩作为区名。

南明区名来源于南明河。贵阳城垣历史悠久,从次南门起至甲秀楼一段,河流沿城南潺潺流过,明八景之一的“临流城碧”就是指南明河自两江口到甲秀楼一段风景。1456年成书的《寰宇通志载》:“南门河,在城南。”1468年编纂的《大明一统志》亦记:“南门河在宣慰司南。”成书于明弘治(1488-1506年)年间的《贵州图经新志》曰:“南门河,在治城南门外,源出程番府界,东北流过境治,至巴乡,此流合乌江入蜀涪州界川江。”由于河水清明如镜,南门河流亦称明河。到了清朝,因河流从城南门一带流过,于是明河亦作南明河。1852年编纂的《贵阳府志》始记:“南明亦曰清水”。久而久之,南明河的称呼逐渐取代了南门河。南明河流经贵阳城域时,从民国时期设立的市辖第三区境贯穿而过。1955年8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市辖区和县辖区公所均按地名称呼,不按数字排列”的指示,市委、市人委决定以三区区域内的南明河名作为区名。

当今南明河 何任叔摄

花溪区名出自花溪河。花溪行政建置历史悠久,明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设置贵竹长官司,属贵州宣慰司,三月置金筑长官司。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二月,以贵竹、平伐长官司地置新贵县,属贵阳府。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置贵筑县。1937年,时任贵阳县长刘剑魂在县治所在的花仡佬场旁的花仡佬河一带建风景区,县地方建设委员会秘书罗浮仙建议将花仡佬河更名“花溪”,刘剑魂当即题书颜体“花溪”两字,令人刻石立碑于济番桥头,自此,花溪取代原地名。民国三十年(1941年)4月20日国民政府行政院批准建立贵阳市,7月1日贵阳市政府成立,同时撤销贵阳县,以贵阳市区以外之地属贵筑县。同年9月3日,国民政府行政院批准将贵筑县治移驻花溪。1942年1月20日,贵筑县政府迁往花溪办公。1958年2月24日,贵阳市人民委员会接管原贵筑县辖区后,将市郊区划为乌当、花溪两个区,花溪区行政区划自此始。花溪的风景区建设,则可以追溯到清乾隆时期,柏杨寨乡贤周奎祖孙三代在花仡佬河一带建亭台楼阁、筑坝疏渚,渐成风景。花溪区域内还有一个曾经的政区小河区,原为中曹长官司驻地。据中曹司《谢氏家谱》记,谢姓中曹土司乃南京乌衣巷东晋谢安之后。唐朝刘禹锡《乌衣巷》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小河区成立于2000年1月,以区政府所在的小河镇得名,小河镇源于辖区内有长约七公里的一条小河自南向北流入南明河。清道光《贵阳府志》记载贵筑县南隅里所辖村寨有小河桥”。《贵阳县自治年刊》(1931年)记载:“贵阳县第一区小罗乡辖有村寨小河。”按照国务院的批复,小河区的行政区划于2012年11月撤销。

花溪济番桥

乌当区名称来自元代设置的武当等处长官司。乌当区是贵州省发现新石器文化的17个县(市、区)之一,政区名称因元代顺元路军民安抚司所辖武当长官司而得名。《贵阳府志》载:“贵筑东北三十里有乌当八堡、乌当一堡、乌当十寨、乌当九寨,皆属东上里,即元之武当也。”明代在乌当设有许多屯堡,由于是在武当等处长官司下辖屯堡,按谐音取名沿用至今。1955年4月,乌当区由原贵筑县划贵阳市管辖。1958年2月24日,贵阳市人民委员会接管原贵筑县辖区后,将市郊区划为乌当、花溪两个区。原则上以黔滇公路和黔桂公路为界,公路以北地域为乌当区。

白云政区设置时间相对较晚,名称来源于政府所在地原有的白云寺。1949年11月15日贵筑县解放,12月,中共贵筑县委指派随军西进的7名干部接管白云这一片区域。1959年12月7日,省人委(59)省区史字第395号文同意乌当区在鸡场村一带地区设置乡镇建制,定名白云镇,白云政区名称由此始。1962年7月4日,省人委(62)省民史字第148号文,同意白云镇由原市辖镇改为区辖镇,直属乌当区人民委员会领导。1973年6月7日,省革委黔发(1973)62号文同意恢复白云区建制,属贵阳市领导,将艳山红、沙文两个公社从乌当区划归白云区。

观山湖区以中心区域内湖泊为名。2000年初,贵阳市委、市政府为缓解老城区的拥堵,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决定在老城区西北部建设城市新区。由于新区的核心区坐落在金华农场、阳关农场,因此用两个农场名称的首字为新的城市区域定名为金阳新区。由于金阳地名与四川金阳县同名,于是提出用位于金阳新区核心区的观山湖为新的行政区划名称。2012年11月15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在原金阳新区的基础上设立观山湖区,下辖原乌当区的金阳街道办事处、金华镇、朱昌镇和清镇市的百花湖乡。

开阳县名称与历史名称和王阳明哲学思想有关。《开阳县志》记开阳之名源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所建的开阳书院,此说与史实有出入。开阳之名源于开州,其地域在春秋时为牂牁国北境,唐贞观四年(630年)在今开阳县双流建同知衙治蛮州。元为乖西军民府。明初为副宣慰宋氏地,天启元年,水东宣慰同知宋万化联合水西安邦彦反叛,朝廷平乱后于1631年置开州。民国三年(1914年)废州,因直隶(河北)有开州,四川有开县,遂以开州境的紫江(洗泥河)定名为紫江县,属黔中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紫江县直隶省政府。民国十九年(1930年),国民政府内政部准以奏报:“开阳者益欲开阳明之学也”,更名为开阳县。

清镇市系用下辖两地的名称各取一字得名。清镇在唐宋时期为羁縻蛮地,元属贵州宣慰司地,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置威清站,二十三年(1390年)置威清卫;崇祯三年(1630年)以水外六目地,即阿戈、龙尔、龙夜、底区、化那、引叶遮勒六目所在置镇西卫。因为是镇压水西之后所置,故名镇西。1867年,即康熙二十六年,以威清、镇西二卫置清镇县。1992年撤县设市。

开阳城门

修文县得名于《尚书·武成》中:“偃武修文”一语。修文域先秦时期先后属梁州、荆州、夜郎国地,秦汉以降,先后属象郡、牂牁郡、蛮州和功州、罗氏鬼国、顺元路军民安抚司、贵州宣抚司、贵州宣慰司。宋名乾坝龙场,元为水西安氏地。1283年(元至元二十年)于今县境置长官司,1630年(明崇祯三年),安氏献地赎罪,设敷勇卫及修文四所,1687年(清康熙二十六年),裁卫置修文县。

息烽县名蕴含息平烽火之意。息烽在夏时为梁州南徼,周为越国北境,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且兰、牂牁国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属象郡且兰县。东晋简文帝咸安元年(371年),置晋乐县,治所在今都拉营北,辖今贵阳及修文、开阳、息烽等。唐武德三年(620年),设黔州都督府,羁縻51州,县境属蛮州,治所在今开阳;次年置矩州,治所在今贵阳,县境属之。宋乾德五年(967年),罗甸国首领普贵“纳土内附”,命为贵阳刺史,统领今贵阳中、西、南部,县境属其辖地。宋开宝八年(975年),县境由水东宋氏管辖。宋末,今县境石洞、何家洞、鹿窝、竹花等地属水西罗氏鬼国,其余仍属水东宋氏辖地。明洪武四年(1371年),息烽域隶四川行省贵州宣慰司,永乐十一年(1413年)属贵州布政司贵州宣慰司节制。明崇祯三年(1630年),总督朱燮元平定水西,拟在今县境置诘戎、于襄两千户所,以“息平烽火”之意,经崇祯皇帝御批,更诘戎名为息烽。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属敷勇卫治理。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撤销敷勇卫,建立新县,息烽等四千户所入修文县,隶属贵阳府。民国三年(1914年),设息烽县。

贵阳地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