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筑”简称之说
所属图书:《贵阳地名文化》 出版日期:2016-08-01 文章字数:2509字

“筑”简称之说

1941年5月,国民政府政务院核准《贵阳市政府组织草案》,7月1日,贵阳市正式成立,简称“筑”,市区以外地域属贵筑县,县治移驻花溪。在对外的简介中,人们往往说因为古代贵阳盛产竹子,以制作乐器“筑”而闻名,故以竹为市树,简称“筑”,也称“金筑”。

贵阳境内的确多竹,而以乐器“筑”为贵阳简称的说法,却有以讹传讹之嫌。“筑”是乐器的说法,源于《史记·高祖本纪》:有“高祖击筑自为诗歌”的记载。然而,“筑”作为乐器,自宋代以后只有记载不见实物。《汉书·高帝纪》对“筑”有过专门的描述,为先秦时代我国南方的古乐器,状似琴而大,以竹击之,其声悲亢、激越。1993年,在长沙河西的西汉长沙王后渔阳墓中发现一种拉弦乐器,文物界称这一发现为乐器考古史的首次重大发现,学术界称这一乐器为“天下第一筑”。可是,这称之为“筑”的东西是拉弦乐器,与史载用竹击打的乐器“筑”不一致,是否可以称为“筑”有待商榷。贵阳乃至贵州传统的乐器只是芦笙、铜鼓和箫、笛等,而作为乐器的“筑“在贵阳历史上未见记载。以现在都不清楚式样和由来的乐器作为贵阳的简称,不仅缺乏根据,而且草率。

为何以“筑”为贵阳的简称,有着种种不同的说法。除了源于乐器的说法,其他的还有许多。认为以“筑“作为贵阳简称的依据,一是指贵阳在宋初曾经名“黑羊箐”,“箐”字有“山间的大竹林”的含义,由此得名。二是源于至元十九年(1282年)元朝军队,降夷八番金竹百余寨三万四千余户后置顺元路金竹府。三是因明洪武四年(1371年),以当地特有的筀竹(亦作”桂竹“)设置的贵竹长官司,《零陵记》记:“桂竹之野产桂竹,来风防露,上合下疏,每日一出,罗执金翠。”表明“贵竹”源于“桂竹”或“筀竹”。四是指源于明代“贵阳十景“中位于城垣北门的”贵竹清风“风景。《宋朝纪要》:“鬼方寺林多贵竹,因以名州”,由于筑城不易,“贵竹”又演变为“贵筑”,因为首字用于省级行政区划,于是取“筑”为简称。五是因为贵山之阳的城垣多“竹”而得名“竹城”,后来演变成“筑城”,最后简称为“筑”。从以上说法看,贵阳简称“筑”与竹相关是得到普遍认同的。

除了上述说法,还有“筑”作为简称是因人而名的说法。此说认为“筑”是因夜郎“竹王”得名,从贵阳城的历史来看,上述记载也是有根据的。贵阳自古属于牂牁、夜郎辖地,西晋时曾设夜郎郡,夜郎王治在一直称为竹王城,由此简称“竹城”。贵阳地区当时许多地方都建有竹王祠和竹王神庙,现在的贵阳海关大楼附近原来就有竹王祠。此说虽源远流长,但“竹王”与“筑”之间却是没有任何关联。

筑城原东面城墙和君子亭

从字义来看,在古代汉语中“筑”亦写作“築”,与“祝”相通,但与“竹”的字义完全不相关。“竹”字是名词,本义即为竹,《诗·斯干》:“如竹苞矣”;竹也指竹筒,《墨子·天志》:“又书其事于竹帛”;竹亦为八音之一的乐器萧管之属,《晋书·孟嘉传》:“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而“築”或“筑”字作为名词,本义是捣土的杵,《史记·黥布传》:”项王伐齐,身负板筑,以为士卒先”;也指建筑物,杜甫《畏人》诗:“畏人成小筑”。“築”或“筑”作动词时指捣土夯而使之坚实,有修筑、建造之义,如《诗经·大雅·绵》中所谓“築之登登”、《史记·燕召公世家》中的“改築宫”等。从以上可知,“筑”或“築”均与“竹”无关。

综合各种情况来看,“筑”作为贵阳的简称应该始于筑城。在古代,往往用土石构筑围城来抵御外来侵略、保卫平安。而贵阳在建城之时生产力相对落后,是用木板夹住泥土,用绳索和厢板定型,用木杵(古代叫“板筑”)把泥土夯实筑就的一座土城,由于耗时费力称为“筑城”,简称“筑”。在贵阳农村,板筑夯土的建筑方式一直沿袭到二十世纪末。不仅筑城不易,贵阳城在由土城改建成石头城后亦不停修筑。明清时期,贵阳城垣多次修葺。郭子章《黔记》载:“万历九年(1581年),都御使王缉增女墙数尺,城下开路建桥,以便夜巡。十三年(1585年),都御使舒应龙因拦马墙卑甚,且善崩,乃砌以石脚二尺,上筑墙,高可五尺许。”“二十七年(1599年),予于二水关旁效北关制筑二虚台,以护水门。”丁亥年(1647年),孙可望踞贵阳时,加宽、加高了老城,打算将新城的土墙推掉改为石城墙,因故未完成。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改建北门城楼。乾隆《贵州通志》记:“康熙十一年(1672年),总督甘文焜复修外城。雍正四年(1726年)巡抚何世璂、十年(1732年)巡抚张广泗、元展成先后修葺。”道光《贵阳府志》记:“乾隆六年(1741年),总督张广泗请帑改建外城为石城,城身高二丈,顶厚八尺,底厚一丈,垛口七百九十六。四十六年,补修内城东隅三尺。五十三年,补修内城西隅七尺。嘉庆九年,动项补修南门城垛口九丈。十九年,动项补修西门城身、垛口二十余丈。二十四年地震,东城裂者四十余丈,皆补修焉。道光元年、二年补修南隅九丈,三年补修外城新东、六广、洪边等门,凑合十余丈。十一年,南隅为水所圮者十余丈;二十年,西北隅自圮者数处,皆报部补修。”自此,正城约长七百五十六丈,有垛口七百七十二个;月城约长二十六丈,二十四个垛口。光绪初年,官商绅民等又捐资重修新城,增高五尺,长度达八百二十丈。因为筑城不易,所以,用“筑”作为贵阳简称是恰当的。

至于贵阳为什么简称“金筑”,则因为1282年设置的金竹府的缘故。明洪武五年(1372年),都指挥使马烨在将贵阳土城改建为石头城时,因筑城艰难,遂在改府为长官司时,将“金竹”亦更名为“金筑”。洪武十年(1377年),金筑长官司升为金筑安抚司。无论是金竹府、金筑府、金筑长官司、金筑安抚司,其治所一直在贵阳城内,后屡往外迁,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移往现址,改置广顺州。金筑作为政区建制,现为花溪区金筑镇。民国31年(1942年),首任贵阳市长何辑五撰《贵阳市政府成立纪事》碑文述:“迄宋嘉定中设经略安抚使,嗣改金竹寨为金竹府,元至元中设长官司。明隆庆中置贵阳府,贵阳之名始见,盖取义贵山之阳,而为全省首善之区矣。省府因命以金竹为市徽焉。”由此可见,贵阳得名贵山之阳、以竹为市树源于此,简称金筑出自金竹府,以筑为贵阳简称源于筑城。

贵阳地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