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毓秀路与北横巷
所属图书:《贵阳地名文化》 出版日期:2016-08-01 文章字数:3093字

毓秀路与北横巷

毓秀路与北横巷是相互联通的街巷,都有一个出口在中华北路。毓秀路长500米、宽不过10米,东面路口正对成都路,由西往北通往永乐路。毓秀路1938年因为毓秀里而命名,历史上的地名名称有文家坝、般若寺、五显庙。在民国时期,毓秀路北是一个在老城墙上新开的出口,因为紧邻外黑神庙,庙里供奉南霁云而得名霁云门。霁云门是没有城门的出城通道。毓秀路上有几条小巷:毓秀巷可以通往合群路,马家巷与黔灵西路相通,白果巷是北横巷的一部分。现在,毓秀路沿路以居民住宅为主,也有不少机关单位,其中主要有各民主党派市委和市住房公积金中心办公楼、市城市管理局、贵阳市文物局、云岩区民政局、毓秀路小学等。

毓秀路35号大院,解放前是文家大院,文家坝因此得名。1958年4月,当时的云岩区与富水区合并,新的云岩区人委搬到这里办公,将文氏宗祠作大礼堂,左右厢房及祠堂前楼房作办公用房。1980年,云岩区委从中华北路迁入毓秀路。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文氏宗祠旧址建设了七层高的办公楼。进入二十一世纪,根据“退二进三”战略,2005年,区党政机关迁大营坡新址。

北横巷也叫北横街、北横路,因为横贯于城北得名。1951年3月,北横路更名北横巷。其曾经的地名还有:金箔行、黉池街。北横巷长约150余米,向南一段通往毓秀路,因为有白果树作为地标,后来改叫白果巷。过去,北横街东口往北就是六广门,六广门外就是城郊了。现在,北横街东口往北是金辉大厦,往南一直到毓秀路口是搜秀新城大厦,已经和中华北路融为一体。

北横巷因为紧邻蒙养义学、北书院,曾经得名黉池街。北横巷内原来有一座般若庵,也叫般若寺。般若寺的读音是“勃勒寺”,般若寺因为《金刚经》中般若心经得名,系佛教寺院。般若寺后来改作学堂,称蒙养义学。1803年,蒙养义学迁大兴寺。如今,般若寺早已在岁月流逝中消失,般若寺址成为居民宿舍。北书院在云岩区公安局现址。1800年,即嘉庆五年,由时任巡抚常明在贵筑县治废址上所建的正本书院,因为位于城北,又称北书院。北书院门联:“正人心以变风俗,本经术而为文章。”1819年贵阳遭遇地震后,由粮储道倭臣布修葺。1902年,贵阳府在这里创办贵阳府中学堂,后改为贵州通省公立中学,为贵州最早学堂和中学。1905年,府中学堂迁到次南门雪涯洞后改为北区警署。1906年,贵州高等巡警学堂在北区警署创办,辛亥革命后停办。解放后至今为云岩区公安分局。

金箔行作为地名是因为这一带金银器加工出名。过去贵阳地区的少数民族有穿金戴银的习俗,每逢农历四月八要到喷水池盛装出游、载歌载舞。所以,金银饰业主要集中在城北。旧时贵阳贵金属加工业的特色是:店铺的垃圾每年要堆积到年关时才清扫,为的是沙里淘金;对现在称为24K金的金饰品要打刻“上上足赤”、“十成足金”等印记,表明货真价实;金店学徒最怕老板请自己“打牙祭”,这是让人赶路的“最后晚餐”。

白果巷现在仍然是居民住宅区。白果巷口的对面是市城市管理局办公楼,那里原来是建于清末的五显庙。清人刘韫良题五显庙联:“才兼乎三,德备乎三,玄功贯乎三,三亦微亦显;气运其五,行超其五,化身纷其五,五乃圣乃神”。五显庙1934年改建成为大同电影院,后又改作炸药库,也曾经作为卫生管理机构用房。五显财神信仰普遍流行于江西,五显庙里供奉的五显是民间信仰中无时不显的五位神仙,也叫五位菩萨。其能赐药治病、显灵退贼、滴水救火。毓秀路五显庙供奉的五显财神也是民间的“偏财神”。五显财神指兄弟五人行侠仗义,封号首字皆为“显”,生前劫富济贫,死后仍惩恶扬善、保佑穷苦百姓,民间合称为“五显财神”。贵阳曾经有过多座五显庙,解放初期,中山西路旁边通衢街的五显庙都在,说明当时城内江西籍人较多。《西湖游览》载:“五显者,五行之佐也,无姓氏可考。宋时赐号,一曰显聪昭圣李顺福善王,二曰显明阳圣事义福顺王,三曰显正昭圣伊智福应王,四曰显直昭圣军爱福惠王,五曰显德昭圣争信福庆王。五王封号皆有显字,故谓之五显庙云。”民间认为五显相助,求子如愿、经商赢利、读书成就功名、农事丰收,有求必应。

在民间,称为五显的还有五圣大帝、五通大帝、华光菩萨等。在民俗中,五显是由神到人,又由人到神的神灵。这些五显与毓秀路五显庙供奉的五显就没有太大关系了。相传玉皇大帝封之为“玉封佛中上善王显头官大帝”,永镇中界。五显作为财神,是中国民间普遍供奉的善神之一。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初五接的财神是《封神榜》上原在峨眉山罗浮洞修道的赵公明,死后被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之神”。由于关公亦称武显,民间也普遍视为财神。现在,许多商铺、住宅都供奉赵玄坛面似锅底、手执钢鞭、坐骑黑虎的神像或关云长红脸美髯、手持青龙偃月刀庄严威武的塑像。在江南一带,每月初一、十五,经商之人都要去五显庙焚香供财神,正月十五至十八迎五显大帝回庙,用鸡鸭鱼猪牛和香蜡纸烛炮祭祀。《蠡海集》载:“九月二十八日为五显生辰,盖金为气母,五显者,五行五气之化也。”又云:“五行大帝,按俗为东方青帝、南方赤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中央黄帝”。五显大帝又称华光大帝,诞辰在农历九月二十八日。传说华光大帝是三只眼火神,称为三眼华光,因喜欢玩火烧了玉帝的九龙墩,玉帝令其每年八月初一由天上下凡。农历八九月间正是天干物燥,容易发生火灾之时。华光诞辰日,百姓把易燃的木炭、纸屑等捆成一把放置门口,由巫师、和尚逐户收取,集于纸船投入江海中焚烧,认为这样能“灭火消灾”。同时,家家户户到火神华光大帝庙参拜,祈求一年平安。农历九月二十八日这天,各地基本都有参拜五显的习俗。

在毓秀路,解放前还有一所寺庙叫地藏寺,寺庙建于清末,供奉地藏菩萨。贵阳历史上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民间曾经对地藏菩萨顶礼膜拜,在众多的寺庙里都供奉有地藏菩萨。地藏是佛教大乘菩萨之一,是救度世间及地狱一切众生的菩萨。《地藏十轮经》谓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所以称为地藏。地藏菩萨的道场在安徽九华山,九华山与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地藏菩萨是八大菩萨之一。《宋高僧传》卷二十载:“地藏菩萨的生日是七月三十日,降诞为新罗国(朝鲜)王族,叫金乔觉,在唐玄宗时期出家来到九华山,居数十年后圆寂”。九华山供奉他的肉身殿传为地藏成道之处。《地藏菩萨本愿经》记述:过去无量劫前有一婆罗门女,“其母信邪,常轻三宝”,命终魂神堕在无间地狱。婆罗门女知母生前不积善因,死后必堕恶趣,遂变卖家宅供养佛寺。后受如来指点,以念佛力来到地狱,见到鬼王无毒,得知因自己供养佛、寺之功德,使自己的母亲以及其他地狱的罪人得以脱离地狱之苦,超拔升天,婆罗门便在自在王如来像前立弘誓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释迦牟尼佛告诉文殊菩萨,当时的婆罗门女就是现在的地藏菩萨。释迦牟尼在经中讲述了地藏菩萨种种不可思议的行愿。地藏菩萨发出“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大誓愿。使众生只要念诵其名号、礼拜供奉其像,就能得到无量功德、获得救度。

贵阳原来是一座只有十多万人的城市,抗战时期居民激增,学校接纳不了众多适龄儿童。1944年,市参议员余筱田出面将地藏菩萨移到弘福寺,地藏寺改为小学。学校将地藏寺的正殿隔为四间教室,另将右厢房隔成两间教室,后殿设小礼堂。因为学校紧邻霁云门,命名为霁云中心国民学校,校门面对永乐路。1952年,校门改设在毓秀路后改名毓秀路小学。毓秀路小学1973年8月改为云岩三中,1984年云岩三中停办,恢复了毓秀路小学。

毓秀路、北横巷虽然是贵阳的背街小巷,但是同样见证和记录了贵阳城市发展演变的片断。

贵阳地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