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与马有关的地名
所属图书:《贵阳地名文化》 出版日期:2016-08-01 文章字数:2502字

与马有关的地名

贵阳市与马有关的地名很多,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所在地,明、清时期是兵营。兵营有很多马匹,于是用石头凿造了很大的石槽盛饲料喂马,时间长了,这里的地名就叫大马槽。新华路原来的地名也源于屯兵修建的马棚,由于其地处南门外,古时的商贾、行人交通主要靠马,拴马、喂马、驻马和修理马具、医治马病的店铺在此集中,因此得名马棚街。市西河原来的地名叫洗马河,长途跋涉到此的人都牵马到河滩去洗澡而得名;1986年命名的马王街位于三桥与金阳新区之间,因为老地名马王庙得名,自马鞍山起至百花大道止,长约1900米;金马街、马王巷在三马片区;河滨公园的老地名叫驿马坡;马车巷在友谊路;公园北路靠近中山西路的一段原来叫马站街;梭石巷的老地名叫梭石马;贵惠路过去叫驿马路;市级行政中心所在的地方叫养马村;筑城周围到处都有叫马鞍山的地名。由于过去生产力落后,贵阳又是山区,交通出行、货物运输都要依靠马匹,因此,各个城门前的客栈都有许多驻马店和钉马掌、配马鞍、看马病的店铺,连东门的文昌阁内也曾建有骡马殿。

农耕社会时期,马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军队打仗、生产运输、民间出行都离不了马,都希望有能够日行千里的神马。神马就是马神,因此,历代的官府和民间每年或每季都要祭祀。古人认为“马出精明,祖自天駟”,《周礼》对此亦有记载。杜甫《魏将军歌》诗咏:“星缠宝校金盘陀,夜骑天駟超天河”。马王、天駟星自然而然地成为普遍供奉的神,供奉神马的庙宇所以叫天駟宫。把动物作为图腾或尊奉为神崇拜,古已经有之。供马神是原始宗教的动物崇拜,《山海经》中记述有龙首、人首而马身的神;商周时期,朝廷就规定:“以四时祭马祖、先牧、马社、马步诸神”。《北平风俗类征——岁时》记载,到马神、马王的祭日是农历六月二十三日,至此日:“凡营伍及武职、有马差者、蓄养车马者,均于二十三日,以羊祭之”。

马神在民间俗称马王爷,是一位镇压邪恶、伸张正义之神。几千年来,老百姓一直供奉着马王爷。由于贵阳是山区,交通不便,货运、出行都离不开马,因此农村的许多地方至今都还在供奉。贵阳地域曾经供奉过马王的庙宇有很多,在老城三桥以西,就有地名马王庙。随着市级行政中心搬迁观山湖区,马王庙片区位于老城区和行政中心之间的中心区域,成为贵阳市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重点,其地名源于那里原来有一座马王庙。这座建于明代的马王庙坐落在飞来山边,就在贵州汽车制造厂内。1958年,贵州汽车制造厂还曾经试制出“马王牌”载货汽车。

1958年贵州汽车制造厂试制出的“马王牌”载货汽车

此外,贵阳老城曾经在观水路、次南门等处也都有过马王庙。由于马王是民间俗称,本名有华光天王、华光大帝和灵官等称谓。因此,华光寺、灵官阁、火神庙等都是供奉马王爷的地方。贵阳的华光寺原址在六洞街。因为马王又称灵官马元帅,普陀路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灵官阁,供奉的也是马王爷。除了马王庙外,在清末和民国时期,贵阳城内还有诸多供奉马王的庙宇。当时的马棚街,就是现在新华路的关帝庙内附祀马王;省府路的贵山书院旁的抚标左营驻地建有天駟宫;都司路游击署内的天騮宫,建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此外,贵阳众多的寺庙里也往往有马王塑像。马王爷在民间又被视为火神,在黔灵西路云岩粮油公司处原来就是供奉火神的庙宇,大十字的大道观中也有火神殿。其他许多庙宇内也供奉马王。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些庙宇已经被湮没在历史的进程中。

马王庙祭祀的马王爷形象是三眼四臂,头戴元帅盔,身披龙袍、着铠甲,腰系玉带,脚蹬战靴;额上竖眼珠圆玉润,横眼炯炯有神,胁下生有四只手分别执剑、托金砖、掌印、拿金枪,另双手托膝,护心镜光鉴耀眼。台下还有手拿钢叉大刀的牛头马面二鬼卒站像侍候马王,专门捕捉、惩处那些祸害百姓的邪恶之徒;殿前还有供祭祀活动的拜台。在道教诸神中,马王爷是非常厉害的神将,又称灵官(仙官)马元帅、三眼灵光、三眼灵耀、华光天王、华光大帝、马天君、“花酒马灵官”等。马王爷的故事源远流长,其惩恶扬善之举深得人心,与赵公明、关羽等被誉为道教护法神四大元帅。在中国神话传说中,马王爷和二郎神杨戬、土伯均为三眼神。因此俗语说“马王爷有三只眼”,直到现在民间恐吓对手时往往说:“叫你知道马王爷的厉害”。可见,马王爷的本领十分了得。

《三教搜神源流大全》讲述了马王爷的来历,这位三眼神将原来是如来身边的至妙吉祥,因为毁了“焦火鬼坟”,违反佛法被罚下凡,第一次投胎于一马姓人家,生来三目,母亲就叫他“三只灵光,’。马灵光生下来三天就会打架,曾杀东海龙王,因偷走紫金大帝的金枪后被杀。第二次马王爷又“寄灵”于火魔公主,出生后左手有个“灵”字,右手有个“耀”字,故名“灵耀”。拜妙乐天尊为师,学得“分雷龙蛇有惑鬼安民之术”,降乌龙大王,斩扬子江龙,玉帝闻讯,让其掌管南天事,后火烧南天门,又一次大闹龙宫。最后,马王爷被逼得走投无路,投胎鬼母。道教神统中鬼母有五百个儿子,即民间称之为“送子观音”、“送子娘娘”。马王爷三次“出世”后,为救母亲入地狱、步灵台、过丰都、人鬼洞、战哪吒、窃仙桃,无意间却与齐天大圣打斗一通,后佛祖为他俩和解。玉帝看马王是个将才,让其担任真武帝的部将,归入道教神统之中。民间又把马王爷视为“火神”。《北游记》中说,华光就是“火星”,玉帝曾封马王为火部“兵马大元帅”,他又有法宝“金砖”、“龙凤降火龙”和“火丹”,只有真武帝用“北方壬之水”才能将其制服。传说马王爷每年八月初一由天上下凡,如果这天下雨,那么全年的火灾就少。因此,马王爷是大江南北普遍祭祀的神灵,由于地域的不同,北方和南方对马王爷的祭祀形式亦有所不同,北方有的马王庙里供奉的是当年驻守西疆的马援。

民间信奉马王爷有“妻财禄之祝,百叩百应”,对马王爷极为虔敬,无论是求子、希望生意兴隆、科举金榜题名往往求助于马王爷,于是到处有与马有关的地名,随处可见马王庙。马作为农耕文明时期重要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马王崇拜,反映了当时对于马的依赖和发挥更大作用的希望。至今,民间对马王爷的虔诚和迷信在日常生活中仍有体现,许多外出做生意、跑长途运输的人临行前也往往要到供奉着马王的庙宇去许个愿,祈求平安顺利。

贵阳地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