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化龙桥上说化龙
所属图书:《贵阳地名文化》 出版日期:2016-08-01 文章字数:1921字

化龙桥上说化龙

明代弘治年间修建的化龙桥,算得上是筑城的古迹。化龙桥是当时贵阳外城的主要道路桥梁之一,在各个时期的典籍上都有记载。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记:化龙桥在治城北仁寿街,弘治十年(1497年)建,郡人、知县杨樊有记”;嘉靖《贵州通志》载:“化龙桥在渔巷铺,弘治建。”清朝,康熙《贵州通志》记有:“化龙桥在府新城上,有大石,形如龟。”乾隆《贵州通志》曰:“化龙桥在布德门外,上有大石,形肖灵龟。”道光《贵阳府志》注明:“化龙桥在鲜鱼巷。”向知方的《贵阳市志未成稿》标明:“化龙桥在新东门内,老四川会馆侧,弘治十年建”。化龙桥原本是一座简易石桥,在被暴发的山洪冲毁后重建,是连接黔灵东路和成都路的桥梁。随着新建成,在其旁边新建桥梁亦名化龙桥。1942年,改为三孔拱洞大石桥。《贵阳市志·建置志》中记有化龙桥:“今桥长二十四公尺,宽十五公尺,结构为三孔石桥,混凝土桥面。桥墩上有‘化龙桥,民国三十一年吴鼎昌题’字样,桥下三孔中,两孔过水,一孔有路,可通行人。今桥是在老桥的基础上加高、加宽、加固扩建而成的。”自贵阳解放以来,化龙桥历经数次改造,改建后的化龙桥高19米,比原来的桥升高6米,为全长38米的水泥桥,两旁水泥空心护栏高1.2米,桥中间行车马,两边为人行道,桥下无水,溢洪硐填为人行隧道。随着城市规模扩大、道路拓宽,虽然仍有桥栏,如今从桥上经过根本看不到昔日化龙桥的景致,只是桥下还有些踪迹。因此,贵阳市民说化龙桥“是桥不见桥”,是一条通衢大道。这些记载和说法,反映了化龙桥的历史演变。

至于为什么叫化龙桥,清末刘韫良作《壶隐斋联语类编》中有题化龙桥联:“晓霁虹犹波上卧;秋高龙早雨中飞”。其在对联下加注:“桥下望石,矫若飞龙,故名。”此外,化龙桥名还有另外一种不同说法,说是“化龙”源于贵阳民间习俗。贵阳长期处于农耕社会,生产力的落后和对大自然认知的有限,人们往往把自己生活寄托于上天和并不存在的神灵。民间在正月要点孔明灯、耍龙灯、舞火龙、玩旱龙,到五月干旱时还要泼水龙。点孔明灯是放飞一年所要追求的美好愿望;泼水龙是乞求龙王下雨。为了一年诸事顺当,每年正月都要耍龙灯、舞火龙,往往闹到深夜。耍龙灯、舞火龙一是感谢龙王关照,过去的一年风调雨顺;二是庆祝丰收,生活有着落;三是乞愿新年吉利顺当、五谷丰登。在贵阳,正月舞龙耍灯主要是到祠堂、庙宇和大户人家开财门;到各家各户送祝福、驱邪恶。扫灯是扫除牲畜家禽的瘟气,确保养殖业兴旺。闹完元宵节后,民众即在正月十六护送彩龙到河坝,举行祭龙仪式后焚化。由于总是在这座桥旁边的河坝化龙升天,桥因事名称为化龙桥。由于在河岸化龙,风大火旺。随着周围住户和房屋增加,为了防止因此酿成火灾,于是在化龙桥北岸河坝上专门修了焚化炉。这是一座四方形、高约五米的砖砲塔型“化纸炉”,炉身圆孔用于将焚化物投入炉内,炉四周砌有围栏。为了方便前来化龙的人们,焚化炉旁还有石桌和长条石凳供人休息。焚化炉与化龙桥之间垂柳迎风,河水波光潋滟自成风景。由于河流到这里形成较大落差,化龙桥面距河床有十几米,河水在这里激流汹涌,在四川会馆的戏院里都能听到河水的喧嚣。站在化龙桥上,可见河水冲刷着两岸嶙峋的岩石,河床中的石岩经过水流日积月累的冲刷,虬结神异犹如群龙斗戏。1921年,贵阳“文裕典”店主、总商会会长文式如在化龙桥上游河中岩石壁上题刻各一尺见方的“挽澜”二字,令人感受到砥柱中流的气魄。

化龙桥历史悠久,民间因此有许多关于化龙桥的故事、传说。在固化龙桥桥硐北角有一阴潭,时常有鱼从此跃入河中,民间称此景为“鲤鱼跳龙门”。相传希望中举的学子考前来到这里,如果看见潭中有鱼跃出,就会梦想成真。因此,明、清时期时常可见读书模样的士子长久驻足桥上,弯腰低头,全神贯注地望着水面。贵阳原来夏季时节常洪水泛滥,老百姓认为都是孽龙出潭惹的祸。因此,人们便想在这河水跌宕处设法镇住它,避免洪水之灾。所以,直到民国时期,化龙桥洞拱顶上都还悬挂着一颗宝珠、两柄斩龙剑。此外,巧对化龙桥下联的故事同样为人津津乐道。有好事者就化龙桥景作“一桥三硐两水流”的上联,求征下联,闻讯而来的读书人皆无佳句,后有四名轿夫送前来吟咏的秀才到此,其中一人单眼失明,随口对出下联“四人八目七眼睁”。

化龙桥历史悠久,声名远播。随着筑城的日益繁荣,化龙桥周边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也反映出与可持续发展要求不相吻合的地方。过去被称为玉带河的贯城河,如今化龙桥下河水断流、河床裸露,风光不再。贵阳在建设发展中一定要注重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与此同时,化龙的民俗和化龙桥的传说、故事,是记录了贵阳历史,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应注重对地名实体的保护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贵阳地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