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贵州缘何简称“黔”
所属图书:《贵阳地名文化》 出版日期:2016-08-01 文章字数:2566字

贵州缘何简称“黔”

贵州省的简称除了“贵”,还有“黔”,从唐代柳宗元作《黔之驴》的故事和唐代诗人刘禹锡作《送义师却还黔南并引》记有:“黔之乡,在秦楚为争地,近世人多过言其幽荒以谈笑”等文字,可知“黔”作为地名由来已久。至于“黔”为何能够代表贵州,则要从贵州历史上设置的政区说起。春秋战国时期,贵州境因地处黔水流域定名“黔中”,属楚下辖黔中郡。《史记·秦本记》记:“时河山以东强国六。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至洛,有上郡。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另外,《华阳国志》亦记:“赧王四年,秦惠王请以武关外地易楚黔中,不果”;“十六年,秦质楚怀王,要楚割巫、黔中。”

花江铁索桥

禹分九州时,贵州境属梁州黑水地,虽具体河流的认定存在争议,但黔境系黑水流域为多数志书共识。黑即“黔”、“乌”,贵州境内不但有乌江,且盘江、柳江自古也总称黔江。宋范成大《吴船录》记曰:“水自黔来合大江,江怒涛水色黄浊,黔江乃清澈如玻璃”;《汉书·地理志》则记为黚水,黚为褐色,与“黔”色相近。作为贵州简称,均应起源于流域皆黑水。贵州境在古代设置政区除了水流皆呈黑褐色而得名外,还有其他不同的说法。一是清道光年刊印的《鸿雪因缘图记》所记:“贵州跬步皆山,土石半作铁色,故以黔名”。二是言贵州因为原著民着黑或灰或褐色布衣,而得“黔”名之说,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在黔字之下注解:“黔,黎也。秦谓民为黔首,谓黑色也。”《史记·李斯列传》记:“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三是因贵州长期为边塞蛮荒,彝、苗等少数民族皆头戴黑巾、黑帕,中原所以称此地为“黔”。《礼记·正义》孔颖达疏:“黔首谓民也,凡人以黑巾覆头,故谓之黔首。”清康熙《贵州通志》记:“黑罗罗”“以青布为囊,笼发其中,而轩额著角状。”

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起,“黔”作为行政区划名称即与贵州紧密相连。现在的贵州省域,在秦时分属于巴、蜀、黔中、豫四郡;汉时分属武陵等四郡。在历代官方文字记载中,贵州地域的政区名称一直都有“黔”字。客观地说,在战国和秦朝时期,贵州地域仅有部分属于黔中地。无论是楚国还是秦朝所设置的黔中郡,以及隋朝的黔安郡和唐肃宗年间的黔州,所辖大部分地域和治所都不在贵州境内。楚国的黔中郡大致管辖今贵州东部地区和洞庭湖周边、重庆巴中和湖南怀化地区;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于公元前221年重新设置的黔中郡辖今贵州的铜仁市碧江区、江口及印江以东地区。单独以“黔”字作为地名的行政区划始于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年)改奉州为黔州。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以田宗显任黔中太守,下设经制州与羁縻州。《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解释:“羁,马络头也;縻,牛靷也”。所谓羁縻,“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引申为笼络控制藩属,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君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隋开皇十三年(593年),置黔安郡,治彭水县(今重庆彭水县郁山镇),领彭水县、涪川县(今德江、思南之间地)。唐朝在今贵州地设黔中道,建黔州郡,设黔州都督府。唐武德元年(618年),改黔安郡复置黔州,辖六县,其中的洋水县在今贵州务川、沿河两县之间,都濡县在今务川县境内,彭水县的辖地包括今贵州沿河县的北部地区,贵州仍只有北部区域是“黔”地。

到了唐贞观初年(627年),设置的黔州都督府始管辖今贵州大部分地区。唐在州之上的行政区划叫做道,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黔州原来所属的江南道被分解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以黔州都督府为军事依托、以今四川彭水为治所,但下辖领域主要是现今黔地。《唐书·地理志》记:“黔州黔中郡下都督府,本黔安郡,天宝元年(742年)更名”。此时,黔中郡督施、夷、播、费、珍、溱等州,辖地包括现今贵州北部和东部,又领牂、庄、充琰等50个羁縻州,地域遍及如今贵州的南部、西部。自此,现今贵州基本属于黔域。所以,建于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的安顺市西秀山脚的佛教寺院圆通寺,亦题名“黔境第一山”。

由于黔中郡治所在重庆彭水县,而贵州地域尽在其南,自唐起称为黔南,所以,从此多以黔南代指现今贵州。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拔贡、监修《贵州通志》和纂辑《四川通志》的李专《出贵阳城》诗曰:“庄黔南路,分明记不讹。”宋朝大观元年(1107年)设黔南路,陆游所作《东山》诗记有:“酥鹅黄出陇右,熊肪玉白黔南来。”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授容州刺史田佑恭泸州兵马钤辖,召入朝加忠州团练使、贵州防御使,行使治在区域之外的军事指挥权。为行使辖权,田佑恭乞求朝廷准予在黔州南域各地建置以“黔南”为名的僧寺。绍兴十一年(1141年),同意的尚书省牒送达,建在贵州(即贵阳)治在的曰黔南第一山,建在思南县思唐镇中和山上的华严寺曰黔南名刹,在思邛(印江)的曰黔南名山,在石阡的曰黔南第一景,在黄平的飞云崖曰黔南第一洞天。《贵阳府志》记有:“出黄平,历东坡,长河截路,桥若飞虹,桥东石坊上书‘黔南第一胜景’,鄂文端所题也,询之为飞云洞。”作为当时黔南路辖地,守卫筑城的图云关谓“黔南首关”;黔灵山亦为“黔南胜景”。由此,贵阳曾经习称黔南,清乾隆时期湖北布政使梁敦书作有《黔南臬署杂咏》。

从清到了近现代,贵州地域基本划定,只有一次大的变动。清雍正五年(1727年),在行政区划上将四川属遵义府,广西属荔波及红水河、南盘江以北地区,湖广属平溪、天柱,一并划归贵州管辖,同时将原属贵州的永宁州划归四川管辖。1913年,民国政府将贵州省划分为黔中、黔西、黔东三道。至于1956年4月设置的黔东南苗族個族自治州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1981年9月设置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则完全是沿用历史名称,再根据这几个地方处于贵州省的位置来设置行政区划并命名的。

如果贵州地域没有黑水、黔水、乌江,没有穿着独具特色的原著民族,在历史上没有设置黔中郡、黔安郡、黔州、黔中道、黔南道等政区,就没有这个带有“黔”字的地域名称。“黔”与贵州有着不解之缘,沿用“黔”作为贵州省的简称名至实归。

贵阳地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