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市西路、河及沿河桥
所属图书:《贵阳地名文化》 出版日期:2016-08-01 文章字数:2118字

市西路、河及沿河桥

市西路是一条连接瑞金中路和延安西路的通道,长约800多米,最初因为是河边荒地,以河上的老桥得地名香炉桥。在民国时期,由于人车往来成为马路,因地势低洼、临近河边,遇阴雨则泥泞不堪,在雨季时常被淹。这一带因地处老城大西门外,沿路住户与日俱增,往来客商频繁而易于买卖渐成街市,遂名市西路。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市西路市场

市西河是位于筑城大西门外,环绕贵阳城西南面的河流。这条河源于玉龙山和黑石头山麓,原来河水充沛,流到老城西面一带河岸平缓,远道而来的人在这里饮马、洗马,得名洗马河。随着市西路知名度的提高,人们逐渐习惯用知名度更高的“市西”来称呼街旁河流。于是,洗马河名被市西河所取代。1953年,市西路改为沥青路,更为方便了街区贸易。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由于相邻客车站的区位优势,逐渐发展为全省著名的小商品批发零售市场。1997年,紧邻市西路建成的市西高架桥,桥下为商店、商场,拓宽了市场的经营空间。市西路沿途有贵州省工商银行、贵阳市蔬菜公司、西南大商城、女人大世界、男人大世界、宝安百货城、南华商厦、恒丰商场等机构、商铺。市西河作为因市西路得名的河流,亦经历了许多变化。市西河不仅是贵阳老城西南面曾经的护城河,而且,这条河上的座座老桥,也记载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历史。

通济桥

通济桥是旧时前往川、滇两省及黔西北的必经之地,为三座桥的合称。明代《寰宇通志》记:“通济桥,在城北二里。”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记:“通济桥,在治城西北二里,其桥有三,通济为第一桥,又里许为第二桥,又二里为第三桥,皆明宣德元年(1426年)建。”头桥原为长20米、宽6米的单孔石拱桥,当时桥头路劳有关帝庙和供人赏景、休息的长亭。1953年,头桥改建为钢桁架两孔桥,长27.8米、宽16米。1996年,在改造延安西路时,将头桥拓宽为40米;二桥在黔春路口,同样为单孔石拱桥。1953年拓宽改造为长33,8米、宽15.3米的单孔双曲拱桥。因为是西北出口的第二座桥梁,习惯称为二桥。头桥和二桥,是连接新老城区和通往省外的重要通道,不分昼夜,车辆川流不息。三桥距老城约3公里,三桥为长8米、宽7米的单孔石桥,由于拓宽建设西北出口的道路,三桥沿线自1960年从火车铁路桥处改道,在旧道上的三桥未进行改造,至今尚存。

二桥拦水坝

在头桥以下,有三座贵阳解放后建设的桥梁。一座叫罗汉营桥,是杨柳小区过市西河到延安西路的桥梁;另一座是交通桥,长约12米、宽2米,是交通厅宿舍跨越市西河的便桥,供行人通行;还有一座平桥,位于市西桥上游约20米,是平桥巷、浣纱巷前往市西路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两拱桥,桥长22米、宽5米。

浣纱桥是浣纱路上跨越市西河的桥梁,建于1956年,为长15米、宽14.6米的单孔钢筋混凝土公路桥。1994年5月至1995年3月拓宽改造,为预应简支工型桥梁,长30米、宽43米。浣纱桥是现在贵阳一环线上重要的公路桥。

香炉桥

香炉桥是跨越市西河,连接香狮路和市西路的桥梁,原为石拱五孔桥,因为桥上建有香炉而得名。向知方《贵阳市志未成稿》记:“在城市门外狮子山麓,桥上旧有五香炉。”1954年,香炉桥被拆除建为钢桁架桥。由于钢桁拉杆折断,锈蚀严重,1972年拆除重建为长22.8米、宽10.5米的门式钢架桥。在香炉桥上游30米处,还有一座市西桥,也是跨越市西河连接两岸的桥梁,是一座长24米、宽8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两拱桥。

金锁桥是瑞金中路跨越市西河的公路桥,这座桥因为是明代洪武末年都指挥使金锁重建此桥,所以得名金锁桥。明代贵州巡抚郭子章《黔记》曰:“西门外有金锁桥。”金锁桥为长28米、宽21米、高6.5米的空腹式三孔石拱桥。1952年,贵阳洪水泛滥,冲毁一孔。因此改建为石拱三孔桥。1985年,市政部门又对金锁桥进行扩建,改造为长29米、宽45米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简支板桥。

市西桥

金锁桥

都新桥是都司路跨越市西河的两孔石桥,建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为两孔石桥,长21米、宽11.6米,于1950年被洪水冲毁,1951年重建。因为是贵阳解放后在都司路上新建的桥梁,且为区别于路东边的都司桥,所以取名都新桥。1998年,拓宽改造都司路并建都司高架桥,拆除重建长30米、宽40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单孔桥,两侧仍有石桥栏。

蟾宫桥原是一座建成年代久远的单孔石桥,也是筑城出次南门前往定番道路上的第一座桥。由于此处河道曲折迂回平缓,加上老桥位置低矮,每逢雨季河水常漫过桥面而无法通行,附近乔姓大户出资在其上砌墩搭板供行人通过,所以叫乔家桥,由于呈现出独特的桥上架桥景观,民间俗称为桥架桥。1905年10月,由在籍前礼部尚书李端棻,候补知府于德楷,内阁中书唐尔镛、任可澄等将贵阳府中学堂迁雪涯洞,改名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这里自此成为培养文化人的摇篮,所以,地名由原来的排杉门更名为文化路,桥梁则以道旁一排杉树取蟾宫折桂之义命名为蟾宫桥。清末宣统年间,蟾宫桥又改建为三孔石拱桥。以后,这座桥梁又数次改造,如今,老桥及其周围原有景观已经消失,人们只能从照片上看到当年的桥架桥。

桥架桥

市西路、市西河以及沿河的桥梁,见证了贵阳这座城市发展的历程,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贵阳地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