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溪景区与地名文化
史籍中有关花溪的记载,最早见徐宏祖《黔游日记》载,明崇祯十一年戊寅岁(1638年)四月十四日:“则大溪自西南峡中来,至此东转,抵东峰下,乃折北而去,有九拱巨石梁,南北架溪上,是为华(花)仡佬桥。乃饭于桥南铺肆中,遂南向循东峰之西而行,皆从土坂升陟,路坦而宽。”其中华仡佬桥即济番桥,为明成化三年贵州宣慰使宋昂所建,顾祖禹《方舆纪要》记其在“济番河上”“叠石为桥。”明弘治年间的《贵州图经新志》亦记:“在治城西南三十里,俗名花仡佬河,”狮子山“在治城南三十里,形似尤切”。以上记载说明这里早有人家,但作为风景区,则是后来的事。
花溪公园是真山真水、田园风光、民族风情的著名风景区,占地约800余亩,主要景点有音乐广场、芙蓉洲、百步桥、坝上桥、麟山、龟山、松柏园、碧桃园、牡丹园、竹莲池、棋亭、憩园、西舍、戴安澜将军衣冠墓、平桥、黄金大道等,是享有盛誉的高原明珠。花溪的景区建设,始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建设花溪公园,则自1936年开始;1939年,正式建设花溪风景区,1941年落成时冠名中正公园。1949年,贵阳解放后,中正公园改名花溪公园。2009年,贵阳市将花溪公园连同下游十里河滩共同打造为全省第一座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从整个景区的开发建设过程看,其中蕴含丰富的地名文化。
花溪景区开发始于柏杨寨乡贤周奎,其1780年中举,曾任贵州开泰县教谕,后署麻哈州训导,著有《立命篇》、《励学篇》、《家训》、《来西录》、《仙人洞记》等篇章。周奎认为,打造景区应首先从地名开始。周奎根据《礼记·礼运》所叙:“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将花仡佬河两岸山峰因形分别命名为龟山、凤山、蛇山、麟山。由于其中一座山本名狮子山,周奎便在1787年专门作《麟山记》说明狮子山改名为麟山的理由:一是可与沿河的龟山、凤山、蛇山组成“四灵”;二是“且夫麟之为灵昭昭矣……昂昂然为吾家作保障”;三是此山更象麟山,“狮麟之辨,辨之角而已”,“改其号曰麟山,狮不得而争也”。此外,周奎认为济番河,即俗称的花仡佬河名不雅,“改号麟溪”;将麟山山麓清泉取名“麟泉”;所居伯阳寨(今柏杨寨)更之曰“麟阳寨”;将麟山原名升仙洞、白蟒洞、穿峰洞的天然石洞更名为“飞云洞”;麟山山顶巨石起名“飞云岩”。从周奎命名和更改地名,可以看出地名文化在景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亦反映出其对麟文化的尊崇。为打造景区,周奎父子先后在麟山建楼、龟山筑阁、蛇山种柏,在溪中砌石为坝,疏浅渚为洲,修隙地为屿。周奎长子周石藩还在溪边修建了“借花草堂”庭院,景区风光初显。周奎之子,嘉庆六年(1801年)进士、遵义府教授周际华作《古播山村》诗咏此地景致:“山村篱落隐斜晖,一径风雨扑面飞。宛转歌声牛背隐,牧童身带绛儿归。江边结舍两三家,近水柴门柳暗遮。忽听哪哑声渐近,老渔沽酒酌林花。”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任贵州副考官、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任贵州按察使的吴振棫作《过周石藩借花草堂诗》:“始觉归田好,村烟带郭斜。老慵耽野服,春赏借邻花。风月能娱客,鸡凫自识家。相从得清话,怜我尚天涯。”由此可知,经过周奎父子努力,花溪一带已成风景。
作为景区,除了风景,还要有文化。在打造花溪景区文化方面,上世纪三十年代贵阳县长刘剑魂继周奎之后,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进入花溪公园,在麟山“翼然亭”旁之半壁可见刻于1938年的“生聚教训”四个大字,这是时任县长刘剑魂所题一幅抗日对联的横批,上下联书于龟山的清晖楼楹柱,联曰:“山势西来,百粤三湘严壁垒;江流东去,九州四海撼风云。”令人缅怀其不愿做亡国奴的民族情怀。刘剑魂是国民党八十九军独立第一师师长,曾经于1936年至1938年任贵阳县县长。刘剑魂在任期间,改革县政、发展教育,为当地百姓和地方建设做了许多好事,其中之一就是开发花溪景区。当时,刘剑魂打算在此地建设风景区,首先就考虑通过更改地名,提升景区的文化品位。一是认为花仡佬河名不雅,遂采纳地方建设委员会秘书罗浮仙建议,更名为花溪。二是将花仡佬地名亦改为花溪。三是将周围村寨名改为有诗情画意的名称,柏杨寨改名吉麟村,即现在的吉林村;麻窝改叫碧云窝;大寨更名杏花村;改马路寨为麻绿村;酸汤堡更名为洛平堡;荒寨改名凤鸣村;改桥头堡为朝阳村。刘剑魂出售庙产为建设景区经费,在营造过程中注重增加景点的文化品位和内涵。刘剑魂组织修葺龟山清晖楼、维修麟山倚天亭,修筑上麟山石径,建飞云阁。刘剑魂题麟山崖刻“生聚教训”出自《左传·哀公元年》:“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命名“翼然亭”源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刘剑魂提出将麟山脚命名为放鹤洲;在碧云窝旁建明月楼;在华侨胡文虎捐建于麟山下的小学后面建莘园和涵碧楼、枕虹亭;在花溪镇入口建花阁;在济番桥头题“花溪”大字刻石;撰文记叙修建花溪景区始末,刻碑立于清晖楼旁;在花溪桥头建‘文笔塔’,标志花溪为文化区;蛇山旧二亭亦在修葺后命名“问津”、“归咏”;龟山下所建桥命名为坝上桥,蕴含“坝桥风月”之意;蛇山以西是尚武俱乐部,毗邻为西舍,由此沿路东行里许建“旗亭”,藴含唐朝“旗亭画壁”和宋代“旗亭卖酒”之意,如今,“旗亭”更名为“棋亭”。
民国时期的花溪
花溪公园旗亭
现代建设花溪景区的倡导者刘剑魂虽是军人、政府官员,但有布依诗人之誉,曾作《始经花溪》、《花溪季咏》诗并刻石碑立于景区,石碑今已无存,仅遗存记录的文字。《始经花溪》:“始于生聚忧劳里,始经花溪与众游。竹树千重深荫岸,风云万里一登楼。每因山好怀边塞,常问民间到垄头。如海稻香渔唱晚,枕虹亭畔系轻舟。”《花溪季咏》:“柳岸风柔笔路蟠,清晖楼上一凭栏。水中华阁连瑶栋,云里青溪绕翠峦。万缕夕阳红杏闹,一笠春雨绿蓑寒。莺莺燕燕寻芳客,到此应知稼穑难。碧云窝里羡深居,白日悠悠照绿渠。峻角鹰盘土王塚,沧浪珠泄美人鱼。山无远近皆堪画,楼峙西东好读书。且倒清樽涵翠馆,南熏吹梦入华胥。晓雾苍峰一望遥,晚霞红映叶萧萧。倚天亭下云归鹤,放鹤洲间月过桥。察隐惭无包老目,多愁瘦却沈郎腰。何时振翮横东海,耻作寒山泣露蜩。绕丘拟种万梅花,驴背敲诗任经斜。美酒有谁飞阁上,寒流出此即天涯。银铺大地纷纷雪,风撼高枝点点鸦。多少慷慨悲歌士,燕云北望已无家。”
民国时期中正公园大门
1935年,蒋介石在贵阳时曾经到过花溪,对这里的风景称赞有加。于是,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建议贵州省政府主席吴鼎昌扩建公园。1938年10月,刘剑魂离任,由继任县长李大光继续建设。由于何应钦关注,省政府于1939年下拨2万建设经费。经过努力,景区于1941年3月16日正式开放,命名为中正公园,大门牌坊由何应钦题字。
花溪公园棋亭
贵阳解放以后,五十年代,改放鹤洲一带的跳蹬为蜿蜒曲折的放鸽挢,修百步跳磴,扩建碧桃园、荷花池、松柏园、桂花园、牡丹园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叶,又在距棋亭不远处开挖人工水景,命名为“南湖”。公园内植树成就的“黄金大道”更是游人喜爱的去处。经过持续不断的建设,花溪景区愈加具有文化品位,常年游人如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