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说夏状元街
夏状元街位于下合群路东侧,是一条不长且与团结巷、文庙巷、龙井巷相连的街道。夏状元街最早属团井巷,后来叫回龙桥街。民国初年将夏同龢住所团井巷一段更名为状元街。1949年后,为与曹状元街相区别,更名为夏状元街。虽然是一条老街,进入新世纪以来,它成为受合群路夜市一条街影响明显的街巷,沿途多是经营饮食、烧烤的摊铺。在清真寺牌坊下还有专门销售清真食物的回民经营户,冠名清真街。
夏状元街因夏同龢在贵阳团井巷的私邸“状元府”而得名。夏同龢,字用清,生于1868年,天资聪颖,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中举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科被光绪帝“亲笔御点”为状元。1906年,清政府派遣夏同龢到日本留学。辛亥革命胜利后,夏同龢曾出任江西省实业厅厅长,著有《四足歌》等。夏同龢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在北京劈柴胡同寓宅病逝,葬于北京阜城门外西八里庄青龙塔附近。夏同龢墓前华表上镌刻着其生前所书的“函下无尘海外有谧;鱼游青藻鸟萃平林”对联。夏同龢是清末著名书法家,曾为赤水县官渡谢氏节孝坊题联。夏同龢为广东省学政丘逢甲题写的“淡定村”及为其故居“蛰庵”题写的门联“马来西极,龙卧南洋”至今仍存潮州。在贵州省博物馆,藏有夏同龢为知交良存所作对联:“结交最晚情独厚,积累当年庆自钟”。夏同龢与康熙年间的贵阳武状元曹维城、光绪年间青岩的文状元赵以炯和遵义的探花杨兆麟称为贵州“三状元一探花”。
在夏状元街,还有一座知名且历史悠久的清真寺。抗日战争时期,知名大阿訇马松亭避难贵阳,在寺内主持教务并讲学半年。另一著名大阿訇王静斋也曾于避难贵阳时住清真寺内,归真后葬于城东周家山回民公墓。1983年4月成立的贵州省伊斯兰教协会会址就设在夏状元街清真寺。清道光《贵阳府志》记载:“清真古寺在府新城内团井巷口,雍正二年(1724年)回人所建”。清真寺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重修;1934年由当时的乡老会捐募,并将部分属于清真寺的本巷房屋变卖筹款第二次修复;1947年由中国回教协会贵州分会再次维修并增设部分家具。1949年后,坐落在夏状元街的清真寺被列为贵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夏状元街清真寺是贵阳市唯一的一座伊斯兰教寺庙,也是全国的重点清真寺之一。每逢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贵阳市及其周边的穆斯林都要来到清真寺这里举行庆祝活动和宗教仪式。现在,夏状元街临街的店面都做了统一的伊斯兰风格装饰,街口还修建了一座伊斯兰风格的牌坊。
解放前,夏状元街是龙泉街的一段,如今贵阳颇有名气的清华中学开办之初也设在这条街上。清华中学是由清华大学同学会倡议创办的。清华中学最初打算设在汉口,后征得抗战时南迁长沙的清华大学校长定名,并同意在贵阳创办。时任清华大学教授的朱自清为支持办学,亲自出面向开明书店为清华中学募集一大批中学用书。贵阳清华中学筹备组租位于龙泉街的颜(回)氏宗祠改建校舍,于1935年5月1日在复圣祠成立清华中学,举行开学仪式。学校董事长是曾任北京清华学堂(后来的清华大学)校长、时任贵州省财政厅长的周诒春,副董事长是时任省建设厅长的何辑五。清华中学1939年3月迁花溪后,龙泉街的校舍转让给中国国际救济委员会。
夏状元街往里有一口薛家井,井水相传来源于修文猫跳河,开凿于明代。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记薛家井名“清冷泉”,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原有咏薛家井的诗:“红浣花笺通蜀国,翠漂竹箭导天山。”薛家井也叫龙井、龙泉,所以当时有龙泉街,通往现今延安路的巷道还因此叫龙井巷。过去,周边的居民饮用水都依靠这口水井。由于用薛家井的井水发的豆芽口感佳、销路好,沿着井边成排的发豆芽木桶成为路旁一大景观。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周围的老百姓还在用薛家井井水来饮用、洗衣、做饭和发豆芽。薛家井井口面积有五个平方米左右,井水约深四米。据周围住户讲,这口井的水流量是贵阳城内百余口水井中最大的,即使是大旱之年也从来没有干涸过。这些年,薛家井周边工地施工单位挖基脚、打隧洞,环境遭到破坏,井水逐渐减少、水位不断降低。现在,井边的石碑毁坏,水井也被龙井小学建墙围了起来。夏状元街是一条记载了名人往事、历史变迁和民族文化的老街。
夏状元街路口